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可病毒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可病毒疹(ECHO virus eruption)是由ECHO病毒引起的发疹性疾病。 本病由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引起,该病毒体积极小,直径20~30nm,已有38个血清型,常寄生于人体肠道中,通过粪便及口腔分泌物传播。[1]

介绍

埃可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或散在性传染。但每次流行情况均不相同,暴发性流行多由于水源污染。传染源为人,传染途径主要为经粪-口途径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苍蝇亦可作为传染媒介。

病因

本病由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引起。该病毒体积极小,直径20~30nm,已有38个血清型,常寄生于人体肠道中通过粪便及口腔分泌物传播。

已证实引起皮疹的ECHO病毒中有1,2,45,8,9,14,16,18,23,3032型,其中以4,9,16三型引起多形性皮疹。

疾病概述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后,全身症状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肤出现一些不痛不痒、有时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国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状的时候,那么这些皮肤疹子,是它诊断的依据,这些病并不叫病毒疹。

有许多前述常见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肤疹子,通常它反应的是急性期已经过去,像发烧、全身酸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应,那这种反应表现在皮肤上面,就会有刚提到不痛不痒、常常在两三天当中由身体中心跑到四周,有时候看到头、脸先出现,在两三天当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来的两三天中完全消失,这种皮肤病变叫做病毒疹。[2]

临床表现

ECHO病毒儿童感染在临床上多样,通常表现以下几个症候群:脑膜炎、脑炎和瘫痪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疱疹性咽峡炎出疹性发热、胃肠炎、呼吸道感染等。潜伏期4天,起病时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中等度发热咽痛流涕、咳嗽等,及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多数在发热时出现,可在起病开始即出现或在发病1~2天后出现,也可在热退后出疹,与幼儿急疹相似。皮疹呈多形性,数量分布不定,多见风疹样红色斑丘疹,无痒感,消退后无色沉斑。常出现在面颈部、四肢躯干,偶波及掌跖。ECHO-9型为出血性紫癜样皮疹ECHO-916在口颊黏膜出现灰白色黏膜疹,破后成溃疡。ECHO-16型,可有脐窝状水疱口腔黏膜可见小溃疡。本病夏秋季发病较多以小儿为主,一家可多人发病。[3]


本病表现复杂,易误诊,确诊应根据临床上出现典型综合征,以咽拭子和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ECHO病毒,脑脊液胸腔积液骨髓疱液,血液中均可分离出同一病毒,疾病恢复期3~4周血清中出现特异IgM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一般采用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混合多价血清快速灵敏。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儿居多家庭中多人发病等有参考意义。有近期内在本地流行的资料在诊断上尤有价值。
  2. 临床特征 一些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等对协助诊断有价值。
  3. 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可采用血液、脑脊液、疱疹液等接种于猴肾或人胚肺细胞。仅在患者的粪便或咽部中分离出埃可病毒时需结合血清学检查进行判定,因健康人群的肠道内也常有此类病毒。

症状体征

埃可病毒图片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临床表现与其它病毒一样,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症状,同时可伴发皮疹。约1/3埃可病毒感染的病人在疾病早期,可出现散在性粉红色斑疹,似风疹样发疹,初出现于面颈部,后延及躯干及四肢,亦偶波及掌跖,无痒感,皮疹多在4~5d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亦有患儿在口颊粘膜出现似Koplik斑。现就各型ECHO病毒可出现的皮疹表现分述如下:

  1. 埃可病毒2:在发热时,初在腹部、腰部,然后蔓延到躯干、颈部,出现红色、铜红色的丘疹,可有咽炎鼻炎颈淋巴结肿大
  2. 埃可病毒4:在发热时或当双相热的第2个高峰时,在颊部、躯干及掌跖等部位发生橙红色或紫红色斑疹或瘀斑,部分病人可出现风疹样发疹,亦有少数病人可出现水疱,常有脑膜炎和肠道症状。
  3. 埃可病毒5:在发病2~3 d出现淡红色丘疹,在臀部及四肢的皮疹较密集,在面部及躯干则稀疏散在,有时并发肠炎。
  4. 埃可病毒7:在发热时于躯干部出现斑丘疹及瘀斑,常伴无菌性脑膜炎。
  5. 埃可病毒9:常呈大流行,起病急剧,可有头痛、咽痛、腹痛、恶心,但一般无腹泻,发病1~2d后,在面部、颈部、躯干、四肢伸侧及掌跖等顺序出现淡红色斑丘疹、风疹样或麻疹样发疹,有时可有瘀点或瘀斑,在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亦可发生白色或淡灰色小点,在舌部也可发生水疱或小溃疡。发疹时体温上升,皮疹可反复成批出现,淋巴结肿大,常并发脑膜炎。有时出现暂时性轻度的肌肉无力。
  6. 埃可病毒11:常无发热,全身可发生斑丘疹、水疱或多形性红斑,常并发枕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呼吸道症状,有时可导致腹泻流行。
  7. 埃可病毒16:是波士顿疹病的病因,1957年夏季在波士顿流行,故名。以后在其它地区亦有发现。潜伏期3~8d,初起有发热、头痛、咽喉痛、肌肉酸痛及眼部有烧灼感等症状。成人的全身症状较儿童为重。经1~2d后,体温下降,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多散在分布,但亦可数目很多,甚至互相融合。主要发生于面部、胸背部,然后延及四肢及掌、跖,甚至全身。50%病人于咽喉、齿龈或颊粘膜可发生散在性红色小点或黄白色糜烂面。可伴发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及无菌性脑膜炎。血象白细胞数正常,在恢复期,血清中有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且可存在多年。皮疹经2~3周后自然消退。[4]
  8. 埃可病毒18:全身发生斑丘疹,常在新生儿室引起腹泻流行。
  9. 埃可病毒19:在发病2~3d,于面、颈及躯干上部出现斑丘疹,有时融合成片,约经5d后消退。
  10. 埃可病毒25:在发热或热退时,面部、四肢及全身发生斑丘疹水疱,可有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或呼吸道症状。

鉴别诊断

应与麻疹、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口足病等,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综合症状及病毒培养分离进行鉴别。

  1. 风疹:主要发生于婴儿,其特征为耳、枕骨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而埃可病毒感染为夏季发病、无瘙痒、也无颈后和耳后淋巴结肿大。
  2. 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腹泻:轮状病毒性腹泻好发于秋、冬季,它与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脱水症状均较明显。埃可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儿,腹泻为主要症状,一般不出现脱水症状,确诊要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病毒分离:大多数埃可病毒可用猴肾细胞培养分离,如加用人胚肺细胞株W1~38则效果更好。
  2. 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中和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鉴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其它辅助检查

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混合多价血清快速灵敏。

治疗

尚无特殊疗法。皮疹对症处理。对易感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球蛋白3~6ml,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可干扰本病毒的感染ECHO-3,4,69,11型减毒活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严重感染可能有效,婴幼儿腹泻也有导致脱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须酌情给予输液治疗。

埃可病毒疹吃什么好

腹泻脱水期间可注意饮食:

  1. 急性期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2. 清淡流质: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成为主。早期禁用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患者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使腹泻加重。
  3.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4. 选择合适饮食: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饭。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仍应适当限制含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5. 补充维生素: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C补充,如鲜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
  6. 饮食禁忌:禁酒,忌食肥肉、坚硬及含食物纤维较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

预后预防

预后: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外,一般预后良好,恢复完全而罕见有后遗症。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改善饮水和食品卫生避免在不洁水中游泳加强环境公共卫生,灭,接触患者的婴儿可注射丙球蛋白,有一定预防作用。

视频

一般说的毒性疱疹是什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