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可病毒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埃可病毒疹(ECHO virus eruption)是由ECHO病毒引起的發疹性疾病。 本病由人腸細胞病變孤兒病毒(ECHO virus)引起,該病毒體積極小,直徑20~30nm,已有38個血清型,常寄生於人體腸道中,通過糞便及口腔分泌物傳播。[1]

介紹

埃可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或散在性傳染。但每次流行情況均不相同,暴發性流行多由於水源污染。傳染源為人,傳染途徑主要為經糞-口途徑也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染,蒼蠅亦可作為傳染媒介。

病因

本病由人腸細胞病變孤兒病毒(ECHO virus)引起。該病毒體積極小,直徑20~30nm,已有38個血清型,常寄生於人體腸道中通過糞便及口腔分泌物傳播。

已證實引起皮疹的ECHO病毒中有1,2,45,8,9,14,16,18,23,3032型,其中以4,9,16三型引起多形性皮疹。

疾病概述

病毒疹就是小朋友得到病毒感染之後,全身症狀大致消除,但是仍然在皮膚出現一些不痛不癢、有時候常常是全身性的疹子,叫病毒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所起的疹子都叫病毒疹,像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等,它有全身症狀的時候,那麼這些皮膚疹子,是它診斷的依據,這些病並不叫病毒疹。

有許多前述常見特定的病毒以外,所引起的皮膚疹子,通常它反應的是急性期已經過去,像發燒、全身酸痛,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那這種反應表現在皮膚上面,就會有剛提到不痛不癢、常常在兩三天當中由身體中心跑到四周,有時候看到頭、臉先出現,在兩三天當中,全身都有了,那也在接下來的兩三天中完全消失,這種皮膚病變叫做病毒疹。[2]

臨床表現

ECHO病毒兒童感染在臨床上多樣,通常表現以下幾個症候群:腦膜炎、腦炎和癱瘓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皰疹性咽峽炎出疹性發熱、胃腸炎、呼吸道感染等。潛伏期4天,起病時多有上呼吸道症狀如中等度發熱咽痛流涕、咳嗽等,及厭食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皮疹多數在發熱時出現,可在起病開始即出現或在發病1~2天後出現,也可在熱退後出疹,與幼兒急疹相似。皮疹呈多形性,數量分布不定,多見風疹樣紅色斑丘疹,無癢感,消退後無色沉斑。常出現在面頸部、四肢軀幹,偶波及掌跖。ECHO-9型為出血性紫癜樣皮疹ECHO-916在口頰黏膜出現灰白色黏膜疹,破後成潰瘍。ECHO-16型,可有臍窩狀水皰口腔黏膜可見小潰瘍。本病夏秋季發病較多以小兒為主,一家可多人發病。[3]


本病表現複雜,易誤診,確診應根據臨床上出現典型綜合徵,以咽拭子和糞便中重複分離到同一ECHO病毒,腦脊液胸腔積液骨髓皰液,血液中均可分離出同一病毒,疾病恢復期3~4周血清中出現特異IgM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一般採用中和試驗或免疫熒光法檢測,多種混合多價血清快速靈敏。

診斷

  1. 流行病學資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兒居多家庭中多人發病等有參考意義。有近期內在本地流行的資料在診斷上尤有價值。
  2. 臨床特徵 一些有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出疹性發熱等對協助診斷有價值。
  3. 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 病毒分離可採用血液、腦脊液、皰疹液等接種於猴腎或人胚肺細胞。僅在患者的糞便或咽部中分離出埃可病毒時需結合血清學檢查進行判定,因健康人群的腸道內也常有此類病毒。

症狀體徵

埃可病毒圖片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臨床表現與其它病毒一樣,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及呼吸道症狀,同時可伴發皮疹。約1/3埃可病毒感染的病人在疾病早期,可出現散在性粉紅色斑疹,似風疹樣發疹,初出現於面頸部,後延及軀幹及四肢,亦偶波及掌跖,無癢感,皮疹多在4~5d內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亦有患兒在口頰粘膜出現似Koplik斑。現就各型ECHO病毒可出現的皮疹表現分述如下:

  1. 埃可病毒2:在發熱時,初在腹部、腰部,然後蔓延到軀幹、頸部,出現紅色、銅紅色的丘疹,可有咽炎鼻炎頸淋巴結腫大
  2. 埃可病毒4:在發熱時或當雙相熱的第2個高峰時,在頰部、軀幹及掌跖等部位發生橙紅色或紫紅色斑疹或瘀斑,部分病人可出現風疹樣發疹,亦有少數病人可出現水皰,常有腦膜炎和腸道症狀。
  3. 埃可病毒5:在發病2~3 d出現淡紅色丘疹,在臀部及四肢的皮疹較密集,在面部及軀幹則稀疏散在,有時並發腸炎。
  4. 埃可病毒7:在發熱時於軀幹部出現斑丘疹及瘀斑,常伴無菌性腦膜炎。
  5. 埃可病毒9:常呈大流行,起病急劇,可有頭痛、咽痛、腹痛、噁心,但一般無腹瀉,發病1~2d後,在面部、頸部、軀幹、四肢伸側及掌跖等順序出現淡紅色斑丘疹、風疹樣或麻疹樣發疹,有時可有瘀點或瘀斑,在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亦可發生白色或淡灰色小點,在舌部也可發生水皰或小潰瘍。發疹時體溫上升,皮疹可反覆成批出現,淋巴結腫大,常並發腦膜炎。有時出現暫時性輕度的肌肉無力。
  6. 埃可病毒11:常無發熱,全身可發生斑丘疹、水皰或多形性紅斑,常並發枕部淋巴結腫大,輕度呼吸道症狀,有時可導致腹瀉流行。
  7. 埃可病毒16:是波士頓疹病的病因,1957年夏季在波士頓流行,故名。以後在其它地區亦有發現。潛伏期3~8d,初起有發熱、頭痛、咽喉痛、肌肉酸痛及眼部有燒灼感等症狀。成人的全身症狀較兒童為重。經1~2d後,體溫下降,出現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多散在分布,但亦可數目很多,甚至互相融合。主要發生於面部、胸背部,然後延及四肢及掌、跖,甚至全身。50%病人於咽喉、齒齦或頰粘膜可發生散在性紅色小點或黃白色糜爛面。可伴髮結膜炎、淋巴結腫大及無菌性腦膜炎。血象白細胞數正常,在恢復期,血清中有中和抗體或補體結合抗體,且可存在多年。皮疹經2~3周後自然消退。[4]
  8. 埃可病毒18:全身發生斑丘疹,常在新生兒室引起腹瀉流行。
  9. 埃可病毒19:在發病2~3d,於面、頸及軀幹上部出現斑丘疹,有時融合成片,約經5d後消退。
  10. 埃可病毒25:在發熱或熱退時,面部、四肢及全身發生斑丘疹水皰,可有皰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或呼吸道症狀。

鑑別診斷

應與麻疹、風疹猩紅熱幼兒急疹口足病等,根據流行病學、典型綜合症狀及病毒培養分離進行鑑別。

  1. 風疹:主要發生於嬰兒,其特徵為耳、枕骨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而埃可病毒感染為夏季發病、無瘙癢、也無頸後和耳後淋巴結腫大。
  2. 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引起的腹瀉:輪狀病毒性腹瀉好發於秋、冬季,它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脫水症狀均較明顯。埃可病毒感染多見於嬰兒,腹瀉為主要症狀,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確診要依賴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 病毒分離:大多數埃可病毒可用猴腎細胞培養分離,如加用人胚肺細胞株W1~38則效果更好。
  2. 血清學檢查: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診斷價值,中和實驗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鑑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試驗進行診斷。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其它輔助檢查

中和試驗或免疫熒光法檢測多種混合多價血清快速靈敏。

治療

尚無特殊療法。皮疹對症處理。對易感的嬰幼兒可注射丙球蛋白3~6ml,脊髓灰質炎減毒疫苗可干擾本病毒的感染ECHO-3,4,69,11型減毒活疫苗正在研製中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療,主要採用對症和支持療法。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對新生兒嚴重感染可能有效,嬰幼兒腹瀉也有導致脫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須酌情給予輸液治療。

埃可病毒疹吃什麼好

腹瀉脫水期間可注意飲食:

  1. 急性期禁食:急性水瀉期需暫時禁食,使腸完全休息。必要時由靜脈輸液,以防失水過多而脫水。
  2. 清淡流質:不需禁食者,發病初宜給清淡流質飲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湯、薄麵湯等,以成為主。早期禁用牛奶、蔗糖等易產氣的流質飲食。有些患者對牛奶不適應,服牛奶後常使腹瀉加重。
  3. 根據病情調整飲食:排便次數減少,症狀緩解後改為低脂流質飲食,或低脂少渣、細軟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如大米粥、藕粉、爛麵條、面片等。
  4. 選擇合適飲食:腹瀉基本停止後,可供給低脂少渣半流質飲食或軟飯。少量多餐,以利於消化,如麵條、粥、饅頭、爛米飯、瘦肉泥等。仍應適當限制含食物纖維較多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後逐漸過渡到普食。
  5. 補充維生素:注意複合維生素B和C補充,如鮮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湯等。
  6. 飲食禁忌:禁酒,忌食肥肉、堅硬及含食物纖維較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點心及冷飲等。

預後預防

預後:除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者外,一般預後良好,恢復完全而罕見有後遺症。

預防:注意個人衛生,改善飲水和食品衛生避免在不潔水中游泳加強環境公共衛生,滅,接觸患者的嬰兒可注射丙球蛋白,有一定預防作用。

視頻

一般說的毒性皰疹是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