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义民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湖义民庙,又名大湖昭忠祠,是位于台湾苗栗县大湖乡静湖村的义民庙,祭祀罗福星等抗日人物。
历史沿革
此庙建于1870年,祀奉早年拓垦过世的先民,后多次迁移,1952年在现址另建。当时由苗栗县议员徐金福出资百分之八十以上,倡议在罗公岗山麓重建,但未被批准,后听友人之议,改为纪念死于苗栗事件的罗福星,用建立「大湖昭忠祠」、「大湖昭忠塔」的名义才获准。除徐金福外,还有刘传村及地方热心人士,和行政院设计委员王惟英等人倡建。
庙址是在原庙的西南端,近大湖国中。昭忠搭共分七层,以钢骨水泥及砖瓦混造,工程费新台币十万馀元。徐金福委请抗日人物叶绍安、女婿杨会春、大湖民众服务站总干事杨杰至至台北安东街(今瑞安街)取回罗福星的灵骨。并经由中国国民党苗栗县党部委员王维英、县议员刘传村、地方人士詹明能等人协助,聚资营葬。塔上面并镌刻两个国民党党徽。塔内除罗福星外,还有陈阿荣、张火炉、赖来、李阿齐等抗日人物遗骸。
原计画在1953年3月29日青年节举行落成典礼。后来由赖顺生县长及沈珮录议长分任正副主委典的礼筹备委员会改订在该年6月27日,并获蒋中正总统特颁题“忠烈永式”匾额一面、台忠字第一号褒扬令。落成之日,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委何应钦、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行政院代表闵剑梅、立法院委员王梦周、监察院院长代表曾今可、司法院代表方扬、内政部长黄季陆、赖顺生县长、民政厅专门委员江继五、国民党县党部主委胡嗣春、议长沈炳英、议员徐金福、刘传村、抗日人物周赤牛等人参加。
后来庙方提供三百坪用地,兴建罗福星烈士纪念馆,由省府文化处拨款二千万元兴建硬体、行政院文建会等补助六百多万元充实软体,于1997年12月动工,2000年3月8日落成。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一楼作多功能集会所兼村办公室、二楼有大湖特产主题馆、三楼是多功能集会所、四楼是罗福星纪念馆。
祭祀活动
农历七月廿四日举办中元节普度法会,前日先从新竹、苗栗请来义民爷及土地公等神,至廿三日请道士诵经作法,并纸糊大士爷、土地公等坐镇。1953年8月9日,落成不久,《联合报》记者前往参观,见到祠内设置签筒、祭具,村妇携带牲礼、线香、蜡烛、冥纸祭祀,批评是愚夫愚妇、会影响纪念忠烈的真谛。
定国历3月3日举办罗福星烈士殉难周年纪念活动。如1981年3月3日,罗福星成仁就义六十七周年追思大会时,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明骥牵领《大湖英烈》演职员郎雄、陆一龙、高明、高鸣、喜翔、袁时和、伍克定等,将影片拷贝赠献给大会,并在该年青年节上映。之前导演张佩成就透过罗福星孙女罗秋昭的指引,来此吊念。电影拍摄途中,1980年5月25日,有电影全体演、职员也来凭吊、刘永、刘复雯、李芷麟、寇世勋、铁孟秋、喜翔等人。
在1994年,罗福星牺牲八十周年,报导已说近十年来已不见政府官员前来祭拜。在2007年报导时,担任庙祝的荣民李红仪感叹昔日常见五院首长或者国军的总司令、司令级军官到场主祭,如今交通方便,政府和军方首长反而少到来此庙表示尊崇。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