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臺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Daan Junior High School),簡稱大安國中,是一所成立於1961年的公立國民中學。
目录
校史
中華民國政府在1961年推動「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政策,該校為台北市首先設置的初級中學,於1961年7月3日正式成立,並由聶鍾杉擔任首任校長,命名為臺北市立大安初級中學 。初中時代一共有日間部七屆,夜間部三屆。1968年實施九年國教後改稱臺北市立大安國民中學。原先為純男校,1989年起開始招收女學生,並於1998年開始實施男女合班至今。之後歷經錢星橋校長(61年-70年)、林明哲校長(71年-78年)、陳金溪校長(78年-81年)、陳必讀校長(81年-84年)、高堂忠校長(84年-86年)、趙吉林校長(86年-90年)、陳維潔校長(90年-98年)、林美霞校長(98年-102年) 、洪錫璿校長(102年-110年) 、蘇慧君校長(110年起)等秉持「禮、義、廉、恥」及「忠、誠、勤、樸」校訓,帶領大安國中教學團隊,承先啟後,辛勤擘畫,奠定良好基礎。致力營造優質校園,形塑優良學風。2021年共有普通班36班,體育班6班,資源班2班,教師編制115人,學生約1,100人。另有附設夜間補習學校3班,實施成人基本教育。 從建校開始,學校教學十分重視生活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民主法治教育,課外活動的社團。如管樂團、弦樂團、體育班(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圍棋專班等赫赫有名,參加國內外競賽活動不計其數,迭獲佳績。自106年啟動校園全面改建,第一期工程109年完成發包,110年3月動土,預計112年底可以完成。
校舍建築
- 五育樓—1961年興建,樓高三層,總樓地板面積約4,400平方公尺。以普通教室為主,另有辦公室、視聽教室等。
- 實踐樓—1964年興建,樓高三層,總樓地板面積約2,433平方公尺。以辦公室為主,另有圖書室、會議室、校長室等。
- 至善樓—1966年興建,樓高三層,總樓地板面積約4,143平方公尺。以普通教室為主,另有辦公室、專科教室等。
- 達德樓—1968年興建,樓高三層,總樓地板面積約1,986平方公尺。以普通教室為主,另有辦公室等。
- 勤業樓—1968年興建,樓高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總樓地板面積約1,408平方公尺。均為專科教室,包括生活科技、音樂及美術教室等。
- 日新樓—1978年興建,樓高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總樓地板面積約1,990平方公尺。以專科教室為主,另有辦公室等。
- 活動中心—1973年興建,樓高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總樓地板面積約3,089平方公尺。有籃球場(含看台)、舞台、專科教室、實驗室、桌球室及辦公室等。
- 游泳池—1983年興建,初為露天型式。2002年整修為溫水游泳池。二十五公尺長,六個水道。另有辦公室及更衣室等。
- 宿舍—1966年興建,樓高二層,總樓地板面積約607平方公尺。有四戶職務宿舍、二戶眷屬宿舍及單身宿舍。現已拆除,改為「星舞台」及童軍炊事場。
- 大安國中藝術圍牆—2014年改建,為配合臺北市政府學生通學步道政策,將西側沿大安路原有圍牆拆除退縮,新人行道寬3.64M,並重設藝術圍牆一座。
- 大安國中校舍改建案—於106年獲議會通過,109完成設計並發包,110年3月動土,動土典禮冠蓋雲集,校友前總統馬英九、前副總統陳建仁、前行政院院長陳冲等人均出席。為一棟地上6層、地下2層的現代教學大樓,預計112年底可以完工。
校園近期變化
- 因為學校成立已經五十年,校舍結構老舊,先前又被評為違建。校方目前一方面積極申請使用執照,另一方面陸續改善校舍結構,鋪設新外磚,因此校舍後來變為粉紅色外觀(勤業樓例外)。
- 大門原位於四維路,後廢除改至大安路,舊大門改為僅供五點半以後離校學生出入以及教職員工汽車出入專用。
- 拆除宿舍,改為「星舞台」,供校慶時管弦樂團表演用。
- 新增童軍炊事場。
- 操場因新建工程暫時封閉,改由四維路舊校門進出。。
校歌
創造大時代,今日青年,責無旁貸
力行新生活,養成好習慣,作青年模楷
去偽存誠,正心修身,力學聞道,推己及人
德術兼修,五育並進,發揮高度的愛國熱忱
擔負起復興民族的重任
這是我大安精神,這是我大安精神
著名校友
政治
- 馬英九,前中華民國總統。
- 郝龍斌,前台北市長。
- 陳建仁,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前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 陳沖,曾任行政院院長。
- 蔣孝勇,蔣經國的兒子。
- 夏立言,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 沈呂巡,曾任中華民國第13任駐美國代表。
- 費鴻泰,現任立法委員。
軍事
文化、藝術
電影
教育
科學、研究
學者
體育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2];而中国最早的學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是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讀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等級分類
學校分類
學校組成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