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大安国民中学
校史
中华民国政府在1961年推动“省办高中,县市办初中”政策,该校为台北市首先设置的初级中学,于1961年7月3日正式成立,并由聂锺杉担任首任校长,命名为台北市立大安初级中学 。初中时代一共有日间部七届,夜间部三届。1968年实施九年国教后改称台北市立大安国民中学。原先为纯男校,1989年起开始招收女学生,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男女合班至今。之后历经钱星桥校长(61年-70年)、林明哲校长(71年-78年)、陈金溪校长(78年-81年)、陈必读校长(81年-84年)、高堂忠校长(84年-86年)、赵吉林校长(86年-90年)、陈维洁校长(90年-98年)、林美霞校长(98年-102年) 、洪锡璿校长(102年-110年) 、苏慧君校长(110年起)等秉持“礼、义、廉、耻”及“忠、诚、勤、朴”校训,带领大安国中教学团队,承先启后,辛勤擘画,奠定良好基础。致力营造优质校园,形塑优良学风。2021年共有普通班36班,体育班6班,资源班2班,教师编制115人,学生约1,100人。另有附设夜间补习学校3班,实施成人基本教育。 从建校开始,学校教学十分重视生活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民主法治教育,课外活动的社团。如管乐团、弦乐团、体育班(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围棋专班等赫赫有名,参加国内外竞赛活动不计其数,迭获佳绩。自106年启动校园全面改建,第一期工程109年完成发包,110年3月动土,预计112年底可以完成。
校舍建筑
- 五育楼—1961年兴建,楼高三层,总楼地板面积约4,400平方公尺。以普通教室为主,另有办公室、视听教室等。
- 实践楼—1964年兴建,楼高三层,总楼地板面积约2,433平方公尺。以办公室为主,另有图书室、会议室、校长室等。
- 至善楼—1966年兴建,楼高三层,总楼地板面积约4,143平方公尺。以普通教室为主,另有办公室、专科教室等。
- 达德楼—1968年兴建,楼高三层,总楼地板面积约1,986平方公尺。以普通教室为主,另有办公室等。
- 勤业楼—1968年兴建,楼高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楼地板面积约1,408平方公尺。均为专科教室,包括生活科技、音乐及美术教室等。
- 日新楼—1978年兴建,楼高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楼地板面积约1,990平方公尺。以专科教室为主,另有办公室等。
- 活动中心—1973年兴建,楼高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总楼地板面积约3,089平方公尺。有篮球场(含看台)、舞台、专科教室、实验室、桌球室及办公室等。
- 游泳池—1983年兴建,初为露天型式。2002年整修为温水游泳池。二十五公尺长,六个水道。另有办公室及更衣室等。
- 宿舍—1966年兴建,楼高二层,总楼地板面积约607平方公尺。有四户职务宿舍、二户眷属宿舍及单身宿舍。现已拆除,改为“星舞台”及童军炊事场。
- 大安国中艺术围墙—2014年改建,为配合台北市政府学生通学步道政策,将西侧沿大安路原有围墙拆除退缩,新人行道宽3.64M,并重设艺术围墙一座。
- 大安国中校舍改建案—于106年获议会通过,109完成设计并发包,110年3月动土,动土典礼冠盖云集,校友前总统马英九、前副总统陈建仁、前行政院院长陈冲等人均出席。为一栋地上6层、地下2层的现代教学大楼,预计112年底可以完工。
校园近期变化
- 因为学校成立已经五十年,校舍结构老旧,先前又被评为违建。校方目前一方面积极申请使用执照,另一方面陆续改善校舍结构,铺设新外砖,因此校舍后来变为粉红色外观(勤业楼例外)。
- 大门原位于四维路,后废除改至大安路,旧大门改为仅供五点半以后离校学生出入以及教职员工汽车出入专用。
- 拆除宿舍,改为“星舞台”,供校庆时管弦乐团表演用。
- 新增童军炊事场。
- 操场因新建工程暂时封闭,改由四维路旧校门进出。。
校歌
创造大时代,今日青年,责无旁贷
力行新生活,养成好习惯,作青年模楷
去伪存诚,正心修身,力学闻道,推己及人
德术兼修,五育并进,发挥高度的爱国热忱
担负起复兴民族的重任
这是我大安精神,这是我大安精神
著名校友
政治
- 马英九,前中华民国总统。
- 郝龙斌,前台北市长。
- 陈建仁,前中华民国副总统、前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 陈冲,曾任行政院院长。
- 蒋孝勇,蒋经国的儿子。
- 夏立言,曾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
- 沈吕巡,曾任中华民国第13任驻美国代表。
- 费鸿泰,现任立法委员。
军事
文化、艺术
电影
教育
科学、研究
学者
体育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1]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学校教育的目的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校园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