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薯類作物

各種薯類
原圖鏈接

薯類作物又稱根莖類作物,主要包括甘薯、馬鈴薯山藥、芋類等。這類作物的產品器官是塊根和塊莖,生長在土壤中,具有生長前期和塊根(莖)膨大期兩個生理分期。是宜糧、宜菜、宜飼和宜作工業原料的糧食作物,隨着科技研發能力和水平發展較快,部分領域已居世界領先水平,並正在逐步縮小與其他作物之間的差距。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薯類作物

又 稱: 根莖類作物

主要包括: 甘薯、馬鈴薯、山藥、芋類等

產品器官: 塊根和塊莖

生理分期: 生長前期和塊根(莖)膨大期

 
薯類作物
原圖鏈接

性 質: 對施肥敏感

簡介

薯類作物又稱根莖類作物,主要包括甘薯、馬鈴薯、山藥、芋類等。其中甘薯和馬鈴薯都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宜糧、宜菜、宜飼和宜作工業原料的糧食作物,隨着科技研發能力和水平發展較快,部分領域已居世界領先水平,並正在逐步縮小與其他作物之間的差距 。

薯類作物一生分為生長前期和塊根(莖)膨大期。其在生長的前期對養分的需求較少,但十分敏感,缺肥會嚴重影響莖葉的生長和根系發育,從而影響塊根(塊莖)的形成。塊根(莖)膨大期是地上、地下生長最旺盛的時期,需肥最多,也是施肥的關鍵時期。

營養特點

薯類作物需肥量較大,尤其對鉀的需求遠多於禾穀類作物,是喜鉀作物。一生中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以鉀多、氮次之、磷少。每生產1000千克塊根或塊莖,約需吸收氮4-6千克,磷2-3千克,鉀10.5千克,氮、磷、鉀三要素的比例為2.5:1:4.5。

薯類作物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因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各生育時期所需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在生長前期,由於植株生長量小,對養分的需求較少,生長前期30-40天的養分吸收量約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以後隨植株生長量的增加,對養分的需求逐漸增多,至塊根、塊莖膨大期,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達到高峰,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生長後期對養分的吸收逐漸減少。

雖然生長初期對養分的需求量較少,但卻十分敏感,缺肥會嚴重影響莖葉及根系發育,從而影響塊根塊莖的形成。塊根、塊莖膨大期,是地上、地下生長旺盛的時期,需肥多,是營養效率期,是施肥的關鍵時期。[1]

常見薯類

有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紅薯(又稱甘薯、地瓜)、紫薯、芋頭、山藥等,蓮藕荸薺的營養特點與薯類相同。它們共同的營養特點是既富含澱粉(這與穀類相似),又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鉀和膳食纖維等(這與蔬菜相似),所以是「雙棲明星」,縱橫主食和蔬菜兩界,既類似粗糧,又不輸於普通蔬菜。

馬鈴薯

馬鈴薯常見薯類有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紅薯(又稱甘薯、地瓜)、紫薯、芋頭、山藥等,蓮藕、荸薺的營養特點與薯類相同。它們共同的營養特點是既富含澱粉(這與穀類相似),又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鉀和膳食纖維等(這與蔬菜相似),所以是「雙棲明星」,縱橫主食和蔬菜兩界,既類似粗糧,又不輸於普通蔬菜。

馬鈴薯又稱土豆或洋山芋,是我國居民最經常食用的薯類之一。馬鈴薯維生素C含量為27毫克/100克,與香蕉接近;鉀含量為342毫克/100克,略多於香蕉。一個中等大小馬鈴薯(200克)能提供54毫克維生素C,相當於成年人一日推薦量的一半。在馬鈴薯中,維生素C處於澱粉的保護之下,故在加熱烹調時破壞較少。

紅薯

紅薯,又稱地瓜、山芋、甘薯、番薯、甜薯、紅芋、紅蕷、紅苕等。各地習慣稱呼不同,品種、大小、外形、顏色都有所不同,但基本成分非常接近,其B-胡蘿蔔素含量為750微克/100克(顏色越黃,則胡蘿蔔素越多).超過其他薯類,在蔬菜中屬於佼佼者。維生素C含量為26毫克/100克,與馬鈴薯接近。

紫薯

紫薯又叫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其澱粉、維生素、鉀或膳食纖維等主要營養素含量與其他薯類相仿,但花青素含量令其他薯類望塵莫及。花青素是一種色素,正是紫薯之「紫」.也存在於藍莓、紫葡萄、紫甘藍、紫茄子等紫色蔬菜水果中。它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具有一定保健價值。

芋頭

芋頭也是一種不錯的早餐食品,其鉀含量為378毫克/100克,超過其他薯類,在蔬菜中也名列前茅。但芋頭維生素C和B-胡蘿蔔素較少,低於紅薯或馬鈴薯。芋頭種類很多,大小不等。選擇體型勻稱、較結實、沒有斑點、肉質細白、切口汁液呈現粉質的就是上品。

此外,薯類食物特別適合作為早餐吃,營養翻倍,再配以雞蛋、牛奶或豆漿等高蛋白食物,是非常棒的早餐組合。不過,薯類只適於蒸、煮、烤、炒或摻人麵食或煮粥的烹調方式,而不適用於炸薯條、炸薯片、粉絲藕粉之類的零食。《膳食指南》特別提醒,薯類儘量少用油炸。這些薯類的加工製品要麼營養流失破壞,所剩無多,要麼含有大量脂肪,以及較多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又稱土豆或洋山芋,是我國居民最經常食用的薯類之一。馬鈴薯維生素C含量為27毫克/100克,與香蕉接近;鉀含量為342毫克/100克,略多於香蕉。一個中等大小馬鈴薯(200克)能提供54毫克維生素C,相當於成年人一日推薦量的一半。在馬鈴薯中,維生素C處於澱粉的保護之下,故在加熱烹調時破壞較少。[2]

施肥技術

薯類作物應掌握「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化肥的用量應根據肥料種類、土壤肥力、產量水平、肥料利用率綜合考慮。一般磷、鉀化肥的基施量占總量的70-80%,甚至更高,氮素化肥的基施量占總量的50-60%,追肥占40-50%。

(1)、基肥的施用。強調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配合施用氮、磷、鉀化肥是薯類作物獲得高產、高效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措施。基肥的種類以圈肥、土雜肥、草木灰等為主,同時加入過磷酸鈣、氮肥及鉀肥或施用複合肥。

(2)、追肥的施用。應根據土壤肥力、基肥用量及生長情況,適時早追,增產效果較好;追肥越晚,則效果越差。追肥應氮、磷、鉀配合,可追施多元素複合肥,每畝10-15千克,氮肥用量不宜過多。早熟品種在苗期追肥,中晚熟品種重點在開花以前施用。

化肥的用量並不是越多越好,過量施用化肥反而會造成減產。各地應因地制宜,確定合理的施肥標準,達到既不浪費肥料,又能充分發揮肥效的目的。

病害

我國薯類作物包括甘薯和馬鈴薯。國內外報道的甘薯病害50多種,其中我國發生普遍而為害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莖線蟲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紫紋羽病甘薯瘟病、甘薯病毒病以及儲藏期的甘薯軟腐病等10多種。甘薯在生長和儲藏期間,各個部位均可受到不同病原物的侵染和為害,但病害主要發生在其塊根和莖基部,葉部不多。全世界已報道的馬鈴薯病害近百種,在我國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病害10多種。主要有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青枯病馬鈴薯軟腐病馬鈴薯病毒病馬鈴薯環腐病馬鈴薯黑脛病


相關視頻

農村一種作物像紅薯,現一斤5元,畝產1000斤純收入超1萬元

它是世界近六億人的口糧,被譽為「生命之根」,在我國卻常被嫌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