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寺 (西城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简介
三教寺原名玉皇庙。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盆儿胡同”条记载:“井二。华严寺俗称圣贤庵,井一。南有玉皇庙,道光间重修,改名三教寺,详寺观,井一。西为天仙庵,比丘尼居之。迤南有关帝庙,俗称金顶庙,已圮,井一。盆儿胡同之西皆旷地也,旧有丁家穿店,邹家穿店,今皆废。南曰红水坑,井二。前有火神庙,明宣德四年建,碑称其地为元之火焰营。近庙毁重建,仅三楹,碑亦毁。少西曰万寿东宫,明之宏仁万寿宫也。曰白马寺坑,地以寺名,皆久废。《宸垣识略》言寺在天官保,今罕能举其名矣。曰双槐树,曰万寿西宫,明万历间建,尚完整,额书关帝庙,有神宗御制封号碑,井一。庙旁旧有松树头条、二条、三条胡同,今废为蔬圃,井二。《藤阴杂记》:玉皇阁在盆儿胡同。严宗伯我斯登玉皇阁诗:双阙烟生缥缈外,万山青在有无中。……案:万寿宫久废,神像移于玉皇庙,今庙亦颓敝矣。”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六十“城市外城西城二”记载:
增:玉皇庙,在盆儿胡衕。(《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玉皇庙在宏仁万寿宫遗址之西,明万历中建,本朝顺治十四年重修,世祖章皇帝临幸其地赐帑金一千两。庙门西向,前为玉皇殿,中为文昌殿,有明万历中光禄寺少卿史记事碑,本朝顺治十八年大学士金之俊碑,最后又有殿三楹,亦祀文昌,东西祀诸葛武侯、文信国,殿庭有鼎一座,文曰“万历四十四年季冬吉日造崇真保运之殿安供”,考“崇真保运”即上条《行国录》所载文昌殿额,其旁又有雷神殿三楹,俱从宏仁万寿宫移奉于此者。
增:史记事玉皇庙碑略:岫云王氏一清,徽之歙人,少习制举,长事元修。神宗圣母弗豫,荣昌公主命岫云祷之有应,遂为建玉皇庙。山门西向,前殿三楹,严玉皇像,后殿三楹,严文昌像。膳堂、内库、云舎、香厨咸备。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春,落成于四十八年秋。天启四年嘉平立。
增:金之俊重修玉皇庙碑略:京师城南玉皇庙,为都城胜境。顺治丁酉,住持清勤谋新轮奂,既成文昌殿,复建立戒坛。世祖章皇帝临幸,发帑金一千两,遣牛录章京陈秉正赍赐,迄今又阅三载矣。清勤戚先皇帝钦祀之至意,伐石征文于余。恭惟先皇帝建中钦若,对越不违,既于深宫建台昭事,复就南苑崇建玉皇宝观,千楣万拱,碧炫金辉,极人天之壮丽。余昔曾受命制文,伏念先皇帝积精存诚,以昭格皇穹,普资群庶,集祉慈闱,即兹城隅邃刹,勤万乘之旌舆,洵帝王之盛事也。今皇上恭黙方新,孝思维则,方广饬祝釐跻世仁寿,以介两宫之纯嘏,赫兹崇宇,将与南苑宝观并峙神京,故欷歔追慕而并志之如此。顺治十八年二月二日
宏仁万寿宫文昌殿(崇真保运殿)、雷神殿的铜像迁至玉皇庙(后更名为三教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教寺被中国戏曲学校占用。
铜像中除了雷祖像因体积过大而无法运走外,其他全部移往旁边的天仙庵暂时保存,文化大革命后移奉白云观文昌殿。三教寺被中国戏曲学校占用后,逐渐被拆改,2000年夏,三教寺雷祖殿被挑顶扒墙拆除,雷祖像移往别处。仅余殿前两通螭首方座石碑:东碑额书“敕建玉皇庙碑”,碑文漫漶不清;西碑额书“十方题名碑记”,碑文题款为“乾清宫侍司礼监各衙门太监等官会首”,以下均为人名。两碑周围有多株古柏。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