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北野战军」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3 次修訂)
行 1: 行 1:
'''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将”、“怪才”。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12979336_1.html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野战军],铁血网,小青开哥,2018/4/5</ref>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东北野战军</big> '''
 
+
|-
[[File:东北野战 军1.jpg| 有框|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5/25/F200705250900016674970011.jpg 原图链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461/83468/5777750.html 来自 人民   的图片]]]
+
| [[File:东北野战 军领导在前线指挥战斗.jpg| 缩略图| 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31/f4581f7d41574d8fa169b063eb4e3f94.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72349618_16219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领导在前线指挥战斗'''
 +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 东北野战军
 
'''中文名''' : 东北野战军
行 11: 行 15:
 
'''参谋长''' : 刘亚楼(1955年授上将军衔)
 
'''参谋长''' : 刘亚楼(1955年授上将军衔)
  
'''全称'''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
'''全&nbsp;&nbsp;&nbsp;&nbsp; 称'''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外文名''' : The Northeast Field Army
 
'''外文名''' : The Northeast Field Army
  
'''政委'''        :     罗荣桓  (1955年授元帅军衔)<ref>[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11-02/18/content_21950552_2.htm 粟裕谋无遗策战功赫赫 却为何没能当上元帅?],中国网,2011-02-18</ref>
+
'''政&nbsp;&nbsp;&nbsp;&nbsp; 委'''        :     罗荣桓  (1955年授元帅军衔)
 +
|}
 +
 
 +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罗荣桓]]<ref>[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11-02/18/content_21950552_2.htm 粟裕谋无遗策战功赫赫 却为何没能当上元帅?],中国网,2011-02-18</ref> 、[[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将”、“怪才”。
 +
 
 +
1945年9月1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在取得当时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同意后,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随后在关内根据地抽调10万主力部队,由林彪统率进入东北。三年后,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称而来的东北野战军人数达到100万余人,成为四大野战军里人数最多的部队<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12979336_1.html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铁血网,小青开哥,2018/4/5</ref>。
 +
 
 +
==组成部分==
 +
 
 +
第一、林彪所带领的十万大军,都是精锐部队,前身是红一方面军老部队。但同时,中共中央还派出了两万干部(其中有四个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一百个架子团,从排长到团长都齐全,这对扩大部队至关重要。
  
'''改称 间''' : 1948年1月1 日  
+
第二、1947年中期后,中共中央将原属于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的冀热辽军区划给了东北,此 冀热辽军区已有20多万人的部队,辖有三个纵队,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一个炮兵旅,詹才芳和黄永胜等人就是此时归属林彪指挥的。这些部队不是林彪1946年初所率领的十万主力发展起来的。
 +
 
 +
  第三、在关内派出十万多主力的同时,已先期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部,加上周保中的抗联部队已经扩军至十万人以上。
 +
 
 +
第四,东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武器来源,主要靠 军投降后留下的关东军武器,不是靠自己缴获或者生产发展为主。而二野、三野部队主要是以打败国民党军后缴获为主发展出来的。
 +
 
 +
第五,东北近70万人的二线兵团建立,主要归功于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 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
1945年8月8日,[[ 苏联]] 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 对[[ 日本]] 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 中共中央]] 主席[[ 毛泽东]] [[ 朱德总]] 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削弱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 安10 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
[[ 抗日战争]] 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削弱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 鲁中]] [[ 滨海]] [[ 胶东]] [[ 渤海]] 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 陕甘宁边区]] 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 延安]] 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林彪]] 任总司令,[[ 彭真]] 任第一政治委员,[[ 罗荣桓]] 任第二政治委员,[[ 吕正操]] 任第一副司令,[[ 李运昌]] 任第二副司令,[[ 周保中]] 任第三副司令,[[ 肖劲光]] 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 程子华]] 任副政治委员,[[ 伍修权]] 任第二参谋长,[[ 陈正人]] 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 锦热]] [[ 辽宁]] [[ 辽东]] [[ 辽西]] [[ 辽北]] [[ 吉林]] [[ 松江]] [[ 三江]] [[ 嫩江]] [[ 安]]10 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 满4 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
1945年11月14日,[[ 东北人民自治军]] 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 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 东满]] [[ 西满]] [[ 南满]] [[ 满]]4 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 中国共产党]] 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 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 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 中共中央]] 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 山东]] 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 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 东北]] 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 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8-9 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 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 长春]] [[ 沈阳]] 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8 ~9 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6.9万余人, 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 人民解放军]] ,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 林彪]] 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吕正操]] [[ 周保中]] [[ 肖劲光]] 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 陈云]] [[ 李富春]] 任副政治委员,[[ 刘亚楼]] [[ 伍修权]] 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 长春]] [[ 沈阳]] [[ 锦州]] 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训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 罗荣桓 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 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 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
[[File:罗荣桓111.jpg|300px|缩略图|右|<big>《 罗荣桓 元帅》</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04/3aa22c9b841f4056a7ab03b11879ab10.jpeg  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08341290_677047 来自搜狐  图片]]]
  
1948年11月13日 ,东北 军所属第1至第12 纵队, 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 统一 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 第39 第40 第41 第42 第43 第44 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 军, 每军4 师5至6 万余人 ;另以长春起义的国 第60军编 第50军。部队的装备由 辽沈 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 善。11月下旬 ,东北野战军 奉命入关。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华北军 区第2、第3、第4 兵团 及地方武装一 部举行 平津 战役,历 时64 歼灭 和改编 国民党 军52 万余人解放了 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 北全境。
+
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 ,东北 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训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 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 纵队,统一 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 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 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 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 野炮 榴弹炮 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1948年7月,以护路 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 下辖4 支队,共1.7 万余人 。至8月止,东北[[人 解放 ]]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 便 指挥,8月14日,建立了单独 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 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 [[萧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 东北野战军 第2兵团部 [[程子 ]]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 野战 下辖2个 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 举行 辽沈 战役 ,至11月2日结束 ,历 时52 歼灭国民党 军47.2 万余人 解放了 北全境 。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 和3月7日的命令 ,东北野战军 于3月11日 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辖 第40、第45、第46 军;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 、第47、第49军; 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 ;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第44、第48 及两广纵 ;原 野战军 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 改称特种 司令 部, 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
1948年11月13 日,东北野战军 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 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38、第39、 第40 、第41、第42、第43、第44 、第45、第46、第47 、第48 、第49军 ,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 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 编为第50 。部 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东北 野战军 奉命入 。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 团及地方武装一 举行平津战役 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 ]]、[[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战 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月20 日, 配合第二、第三 野战军 发起渡江战役;5月 旬,在湖北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 解放 武汉。野战 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 第四野战军 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 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 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 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 政治委员,萧克任 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 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6月上旬 野战 主力渡过长江 分三路对国民党军 军政 长官白崇禧部和 南军 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 分别在衡阳 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 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 主力4 个师 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 接着又向广西挺进 至12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17余万人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 军。
+
根据中共中央 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 的命令 东北 野战军 于3月11日改称 国人民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 [[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辖第40、第45、第46 ;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 任政治委员,辖第38、第47、第49 ;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 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军;第15兵团,[[邓 ]]任司令员,[[赖传珠]]任 治委员 辖第43 第44 第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 ,辖2个炮兵师,1 装甲 ,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 委直接指挥
  
第四野战军 在向中 进军过程中 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 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 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广西战役后, 野战军 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115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党军第19兵团 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 月, 第12兵团部兼 南省军区。第14兵 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 以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 解放军 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 ,第15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月26 日,中央军委 批复华中局并 四野 :“同意华中 区即正式改名 军区 ”。12月30日 ,中 军区司令 部、 政治部 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 自1950年1月1日起 ,华中军 区改称中 南军 组织机构仍旧。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 辖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 ,1个工兵司令 (辖5 团),1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和16个独立 ,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 全军区共150 万人。
+
1949年3月下旬, 第四野战军 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 下,4月20日 配合第二 第三 野战军 [[渡江战役]];5 中旬 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 ,解放 武汉。野战 主力于4 中旬南移。5月12 日,中央军委 决定,第 四野 领导机关与 军区 领导机关合并 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 中军区 领导机关。林彪任 司令 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 政治部 主任。6月上旬 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 分三路对国民党军 华中军 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 南军 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 分别在衡阳、宝庆( 今邵阳) 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 主力4 个师 和余汉谋部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至12月中旬 将白崇禧集团17余 万人 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1950年3月5日-5 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 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115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党军第19兵团起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月,第15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12月,第13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月26日,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12月30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辖4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1个工兵司令部(辖5个团),1个铁道司令部(辖5个铁道团)和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全军区共150万人。
 +
 
 +
1950年3月5日 ——5 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 海南岛]] 。至此,除[[ 西沙群岛]] [[ 南沙群岛]] 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月6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今后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联,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月6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今后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联,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军队资源 编辑==
+
==军队资源==
  
 据四野司令部编成的《日寇投降后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部队实力统计表》计算,1945年底,东北野战军总数为107959人,拥有步枪39641支、轻机枪1139挺、重机枪105挺、掷弹筒59个、追击炮64门。能够用于战斗的重武器如榴弹炮、坦克、飞机,更是一无所有。这个基础比关内的山东野战军要差得多。说明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未得到任何外来援助的重武器,连枪支都补充得极少。因此,东北野战军在建立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将各部队分散开来,搜集日伪散落的武器,并进行剿匪,以此作为扩充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
+
 据四野司令部编成的《日寇投降后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部队实力统计表》计算,1945年底,东北野战军总数为107959人,拥有步枪39641支、轻机枪1139挺、重机枪105挺、掷弹筒59个、追击炮64门。能够用于战斗的重武器如[[ 榴弹炮]] [[ 坦克]] [[ 飞机]] ,更是一无所有。这个基础比关内的山东野战军要差得多。说明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未得到任何外来援助的重武器,连枪支都补充得极少。因此,东北野战军在建立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将各部队分散开来,搜集日伪散落的武器,并进行剿匪,以此作为扩充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
  
1948年是东北局势全面扭转的一年。东北野战军在多次战役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军工生产也形成规模,基本保证了部队作战的弹药需求 。 1948 年8月,即辽沈战役之前,东北野战军的实力统计为:兵员总数1039737人,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除重炮外,从数量上看已形成了优势,具备了与国民党军决战的实力。
+
1948年是东北局势全面扭转的一年。东北野战军在多次战役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军工生产也形成规模,基本保证了部队作战的弹药需求 。1948 年8月,即辽沈战役之前,东北野战军的实力统计为:兵员总数1039737人,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除重炮外,从数量上看已形成了优势,具备了与国民党军决战的实力。
  
 
==作战原则==
 
==作战原则==
 +
 +
[[File:《林彪元帅》11.jpg|300px|缩略图|右|<big>《林彪元帅》</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04/27837d8a955748d68540d9449596ddc7.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08341290_677047 来自搜狐  的图片]]]
  
 
 东北野战军六大作战原则 ——林彪
 
 东北野战军六大作战原则 ——林彪
行 61: 行 84:
 
1、“一点两面”的战斗部署:
 
1、“一点两面”的战斗部署:
  
 “一点”即是将攻击的主要兵力集中到突击点上,突击点选在敌之部署弱点上, 应综合考 虑敌我双方的条件去判断敌人薄弱部位。敌之弱点有三种:虽然好打但与主要部署无关;与强点相联系的弱点;既是弱点又是要害的地方。选择突破口,最好是打第三种弱点,其次是 第二种,实在没有这两种才打第一种。实施突破时,口子不能张大,以免分散兵力。“两面” 即是至少在两个方向( 兵力多时可三面、四面) 对敌实施包围或钳制。总的来说,“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被打垮的敌人消灭。
+
 “一点”即是将攻击的主要兵力集中到突击点上,突击点选在敌之部署弱点上 应综合考虑敌我双方的条件去判断敌人薄弱部位。敌之弱点有三种:虽然好打但与主要部署无关;与强点相联系的弱点;既是弱点又是要害的地方。选择突破口,最好是打第三种弱点,其次是第二种,实在没有这两种才打第一种。实施突破时,口子不能张大,以免分散兵力。“两面” 即是至少在两个方向 兵力多时可三面、四面 对敌实施包围或钳制。总的来说,“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被打垮的敌人消灭。
  
 
2、“四快一慢”的攻击原则:
 
2、“四快一慢”的攻击原则:
行 73: 行 96:
 
4、攻坚战斗中,突击分队要采取“四组一队”的战斗编组:
 
4、攻坚战斗中,突击分队要采取“四组一队”的战斗编组:
  
 将加强了的突击分队( 通常为连级单位) 统一编成四个既有分工又密切协同的战斗组。火力组可配属团或师的炮兵和坦克,负责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爆破组负责清除障碍、开辟通路、炸掉敌坚固火力点。突击组负责打开并巩固突破口。其余为支援组,担任扩张战果的任务。在实际战斗中,可不受四个组的限制,要根据不同的作战目标编组和临时确定任务。
+
 将加强了的突击分队 通常为连级单位 统一编成四个既有分工又密切协同的战斗组。火力组可配属团或师的炮兵和坦克,负责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爆破组负责清除障碍、开辟通路、炸掉敌坚固火力点。突击组负责打开并巩固突破口。其余为支援组,担任扩张战果的任务。在实际战斗中,可不受四个组的限制,要根据不同的作战目标编组和临时确定任务。
  
 
5、“三三制”的战斗队形:
 
5、“三三制”的战斗队形:
行 81: 行 104:
 
6、“三猛”的战斗作风:
 
6、“三猛”的战斗作风:
  
 在进攻战斗中要“猛打”、“猛冲”、“猛追”,不让敌人有喘息时间,一举把敌人打垮。“猛打”即是各种火器集中到主攻方向,以猛烈的火力打击主要目标。“猛冲”即集中火力射击后,突击部队乘势猛烈冲击,以火力消灭敌人。“猛追”即对被冲击溃乱退却的敌人实行猛烈的追击,要一直压下去, 直到全部消灭敌人。
+
 在进攻战斗中要“猛打”、“猛冲”、“猛追”,不让敌人有喘息时间,一举把敌人打垮。“猛打”即是各种火器集中到主攻方向,以猛烈的火力打击主要目标。“猛冲”即集中火力射击后,突击部队乘势猛烈冲击,以火力消灭敌人。“猛追”即对被冲击溃乱退却的敌人实行猛烈的追击,要一直压下去 直到全部消灭敌人。
  
4 领导班子
+
7、 领导班子
  
 在陈诚扩军的同时,林彪也在进行扩军备战。
+
 在[[ 陈诚]] 扩军的同时,[[ 林彪]] 也在进行扩军备战。
  
 
 到1947年9月,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已发展到了9个纵队27个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共计29万人,加上地方武装近23万人,总兵力已近52万。其中,民主联军总部直属4所学校,1个炮兵司令部,1支护路军和独立2、4、5师以及骑兵师。
 
 到1947年9月,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已发展到了9个纵队27个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共计29万人,加上地方武装近23万人,总兵力已近52万。其中,民主联军总部直属4所学校,1个炮兵司令部,1支护路军和独立2、4、5师以及骑兵师。
行 91: 行 114:
 
 总司令兼政委林彪。
 
 总司令兼政委林彪。
  
 参谋长刘亚楼、伍修权。
+
 参谋长[[ 刘亚楼]] [[ 伍修权]]
  
 副总司令吕正操、肖劲光、黄克诚、周保中。
+
 副总司令[[ 吕正操]] [[ 肖劲光]] [[ 黄克诚]] [[ 周保中]]
  
 副政委罗荣桓、高岗、彭真、陈云、李富春。
+
 副政委[[ 罗荣桓]] [[ 高岗]] [[ 彭真]] [[ 陈云]] [[ 李富春]]
  
 政治部主任谭政。
+
 政治部主任[[ 谭政]]
  
 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辖1、2、3师;
+
 第一纵队司令员[[ 李天佑]] 、政委[[ 万毅]] ,辖1、2、3师;
  
 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辖4、5、6师;
+
 第二纵队司令员[[ 刘震]] 、政委[[ 吴法宪]] ,辖4、5、6师;
  
 第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辖7、8、9师;
+
 第三纵队司令员[[ 韩先楚]] 、政委[[ 罗舜初]] ,辖7、8、9师;
  
 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辖10、11、12师;
+
 第四纵队司令员[[ 吴克华]] 、政委[[ 彭嘉庆]] ,辖10、11、12师;
  
 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政委赖传珠,辖16、17、18师;
+
 第六纵队司令员[[ 洪学智]] 、政委[[ 赖传珠]] ,辖16、17、18师;
  
 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辖19、20、21师;
+
 第七纵队司令员[[ 邓华]] 、政委[[ 陶铸]] ,辖19、20、21师;
  
 第八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辖22、23、24师;
+
 第八纵队司令员[[ 黄永胜]] 、政委[[ 刘道生]] ,辖22、23、24师;
  
 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辖25、26、27师;
+
 第九纵队司令员[[ 詹才芳]] 、政委[[ 李中权]] ,辖25、26、27师;
  
 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辖28、29、30师。<ref>[http://club.xilu.com/zgjsyj/msgview-819697-1275.html 名军排座次(四):东北野战军],西陆网,亡日灭美,2003/09/06</ref>
+
 第十纵队司令员[[ 梁兴初]] 、政委[[ 周赤萍]] ,辖28、29、30师。
  
 
 此外,民主联军还设立了两个前方指挥所:
 
 此外,民主联军还设立了两个前方指挥所:
  
 辽东军区前指司令员肖劲光、政委肖华;
+
 辽东军区前指司令员[[ 肖劲光]] 、政委[[ 肖华]]
  
 冀察热辽军区前指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
+
 冀察热辽军区前指司令员[[ 程子华]] 、政委[[ 黄克诚]]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指挥机关与军区分开,原有领导机构不变。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指挥机关与军区分开,原有领导机构不变。
行 131: 行 154:
 
 其中,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为第五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委,下辖13、14、15师;
 
 其中,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为第五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委,下辖13、14、15师;
  
 冀察热辽军区的三个独立师改编为第十一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委,下辖31、32、33师;
+
 冀察热辽军区<ref>[https://new.qq.com/omn/20190517/20190517A01U6V.html 《冀察热辽军区》],腾讯网 ,2019-5-17</ref> 的三个独立师改编为第十一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委,下辖31、32、33师;
  
 
 北满的三个独立师则改编为第十二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委,下辖34、35、36师。
 
 北满的三个独立师则改编为第十二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委,下辖34、35、36师。
行 137: 行 160:
 
 原有九个纵队的领导班子也做了相应调整:
 
 原有九个纵队的领导班子也做了相应调整:
  
 一纵司令员为李天佑,政委梁必业;
+
 一纵司令员为[[ 李天佑]] ,政委[[ 梁必业]]
  
 二纵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
+
 二纵司令员[[ 刘震]] ,政委[[ 吴法宪]]
  
 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
+
 三纵司令员[[ 韩先楚]] ,政委[[ 罗舜初]]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
+
 四纵司令员[[ 吴克华]] ,政委[[ 莫文骅]]
  
 六纵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
+
 六纵司令员[[ 黄永胜]] ,政委[[ 赖传珠]]
  
 七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
+
 七纵司令员[[ 邓华]] ,政委[[ 吴富善]]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政委邱会作;
+
 八纵司令员[[ 段苏权]] ,政委[[ 邱会作]]
  
 九纵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
+
 九纵司令员[[ 詹才芳]] ,政委[[ 李中权]]
  
 十纵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
+
 十纵司令员[[ 梁兴初]] ,政委[[ 周赤萍]]
  
 
 与此同时,又从地方部队中新成立了11个独立师和1个骑兵师,总兵力不断壮大,已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又从地方部队中新成立了11个独立师和1个骑兵师,总兵力不断壮大,已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绝对优势。
行 165: 行 188:
 
===山海关、九门口战役===
 
===山海关、九门口战役===
  
1945年10月-11 月,把守东北大门的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等部在杜聿明指挥的13军和52军攻击下失利。
+
1945年10月 ——11 月,把守东北大门的[[ 八路军]][[ 山东]] 军区第7师等部在[[ 杜聿明]] 指挥的13军和52军攻击下失利。
  
 
===锦州战役===
 
===锦州战役===
  
1946年1-2 月,毛泽东指令林彪亲自组织一个战役阻止国军疯狂推进的势头,但因各种条件限制,东北八路军全线撤退,一路丢弃锦州、沈阳等重要城市,这个战役未能组织起来,被迫放弃。
+
1946年1 ~2 月,毛泽东指令林彪亲自组织一个战役阻止国军疯狂推进的势头,但因各种条件限制,东北八路军全线撤退,一路丢弃[[ 锦州]] [[ 沈阳]] 等重要城市,这个战役未能组织起来,被迫放弃。
  
 
===沙岭战斗===
 
===沙岭战斗===
  
1946年2月,辽宁南部盘山沙岭的八路军1个纵队(4纵9个团)围攻新6军1个团,未能歼灭,自身伤亡3倍于敌(国军宣称共军伤亡上万人),失利。
+
1946年2月,[[ 辽宁]] 南部[[ 盘山沙岭]] 的八路军1个纵队(4纵9个团)围攻新6军1个团,未能歼灭,自身伤亡3倍于敌(国军宣称共军伤亡上万人),失利。
  
 
===秀水河子战斗===
 
===秀水河子战斗===
行 181: 行 204:
 
===四平街战斗===
 
===四平街战斗===
  
 (即一战四平),1946 年4-5 月,此战被毛泽东提高到马德里保卫战的高度,强令林彪打阵地战,为政治谈判服务,但最终以伤亡8千人的代价失利,放弃四平、长春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惨败到松花江以北。
+
 (即一战四平),1946 年~5 月,此战被毛泽东提高到[[ 马德里保卫战]] 的高度,强令林彪打阵地战,为政治谈判服务,但最终以伤亡8千人的代价失利,放弃[[ 四平]] [[ 长春]] 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惨败到[[ 松花江]] 以北。
 +
 
 
 拉法、新站战斗
 
 拉法、新站战斗
  
拉法位于吉林省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们是长图( 长春至图们) 和拉滨( 拉法至哈尔滨) 线上的一个铁路枢纽。1946年6月7日,东北民主联军一师和二师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指挥下,歼灭国军71军88师263团另1个营,终止了国军继续向北满东满地区挺进的势头,从而在松花江两岸达成战略均势,东北民主联军转入休整和剿匪,建设后方。 辽东、辽南扫荡战,1946年秋冬,国军在中长路正面得手巩固对北面共军的平衡态势后,将机动兵力转用于后方的辽东、辽南地区,对肖华所部沉重打击,国军52军2师占领了辽宁最后一个要地丹东(当时叫安东卫),辽东、辽南地区的八路军被迫向临江地区转移,被压迫到长白山附近的中朝边境深山地区,处境极为困难。
+
[[ 拉法]] 位于[[ 吉林省]] 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们是长图 ([[ 长春]] 至图们 和拉滨 拉法至[[ 哈尔滨]]) 线上的一个[[ 铁路枢纽]] 。1946年6月7日,东北民主联军一师和二师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指挥下,歼灭国军71军88师263团另1个营,终止了国军继续向北满东满地区挺进的势头,从而在松花江两岸达成战略均势,东北民主联军转入休整和剿匪,建设后方。 辽东、辽南扫荡战,1946年秋冬,国军在中长路正面得手巩固对北面共军的平衡态势后,将机动兵力转用于后方的辽东、辽南地区,对肖华所部沉重打击,国军52军2师占领了辽宁最后一个要地丹东(当时叫安东卫),辽东、辽南地区的八路军被迫向临江地区转移,被压迫到[[ 长白山]] 附近的中朝边境深山地区,处境极为困难。
  
 
===新开岭战役===
 
===新开岭战役===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在辽宁省宽甸县西北之新开岭地区,歼灭来犯之国民党军第52军的第25师8900余人,其中俘5800余人,4纵伤亡2128人。此役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范例,初步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25师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队,所以这次失利对他打击很大。此次战役的胜利,严格说来,并不是依靠良好的战略预见与组织,一开始的南满兵力就呈分散状态,4纵分兵把守要隘,过于依靠摩天岭,连山关等天险,过低的估计了国军的攻击力,结果连遭挫败,包括前面的右路辽南独立师也被打散,左边的3纵打得也不好,搞得林总很上火,但4纵很快的 吸取了教训,大胆诱敌到新开岭并调来10师集中兵力围歼。前面的摩天岭,双岭子战斗,都没有打赢,尤其摩天岭,地势上,新开岭再险也没有摩天岭险,以11师,12 师能堵得住25师,这应该打问号的,至少心里是打鼓的。
+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 胡奇才]] )在辽宁省宽甸县西北之新开岭地区,歼灭来犯之国民党军第52军的第25师8900余人,其中俘5800余人,4纵伤亡2128人。此役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范例,初步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25师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队,所以这次失利对他打击很大。此次战役的胜利,严格说来,并不是依靠良好的战略预见与组织,一开始的南满兵力就呈分散状态,4纵分兵把守要隘,过于依靠[[ 摩天岭]] [[ 连山关]] 等天险,过低的估计了国军的攻击力,结果连遭挫败,包括前面的右路辽南独立师也被打散,左边的3纵打得也不好,搞得林总很上火,但4纵很快的 吸取了教训,大胆诱敌到新开岭并调来10师集中兵力围歼。前面的摩天岭,双岭子战斗,都没有打赢,尤其摩天岭,地势上,新开岭再险也没有摩天岭险,以11师,12 师能堵得住25师,这应该打问号的,至少心里是打鼓的。
  
 为了掩护后方机关,仗必须要打,在新开岭打至少还能打个伏击,消灭一部敌人,从这点推测,新开岭的是无奈之下被逼出来的,胜与不胜,没有把握,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了全歼25师的可能性,而后经过努力将其变成事实,事后的评论一致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集中兵力思想的体现,但4纵这次并没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实上也没有,战胜后, 甚至连民主联军自己都纳闷,认为是侥幸,以4纵的实力,打一个团应该比较稳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赛马战斗,竟然还让敌军跑掉了) ,所以,新开岭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在电报中强调凡是大一点的仗(暗示新开岭)都要集中10个8个乃至12个团的兵力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民主联军4纵战斗中所表现破釜沉舟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的。52军2师只顾一味乘虚抢占安东,未与25师作时间上,空间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动,让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围歼25师,要说到责任,也是指挥这两个师的军长赵公武的责任。德惠战斗,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二下江南战役的组成部分。
+
 为了掩护后方机关,仗必须要打,在[[ 新开岭]] 打至少还能打个伏击,消灭一部敌人,从这点推测,新开岭的是无奈之下被逼出来的,胜与不胜,没有把握,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了全歼25师的可能性,而后经过努力将其变成事实,事后的评论一致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集中兵力思想的体现,但4纵这次并没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实上也没有,战胜后 甚至连民主联军自己都纳闷,认为是侥幸,以4纵的实力,打一个团应该比较稳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 赛马战斗]] ,竟然还让敌军跑掉了),所以,新开岭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在电报中强调凡是大一点的仗(暗示新开岭)都要集中10个8个乃至12个团的兵力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民主联军4纵战斗中所表现破釜沉舟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的。52军2师只顾一味乘虚抢占安东,未与25师作时间上,空间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动,让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围歼25师,要说到责任,也是指挥这两个师的军长[[ 赵公武]] 的责任。德惠战斗,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二下江南战役的组成部分。
  
1947年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在炮火支援下,对德惠守敌发起进攻。由于轻敌麻痹,准备不足,步、炮、坦协同不好,仓促投入战斗,激战3天,未能取得战斗胜利,被迫停止攻城回师江北。德惠守敌为国民党军新1军第50师,下辖148、149、150团和炮兵、通讯兵、骑兵等直属队,加上两个地方保安团共约7000余人。50师全部是美式装备。此战民主联军军集中了4个师、80门火炮,可以说是绝对优势。部队刚打了胜仗,士气旺盛。但是攻坚却失利了。六纵干部战后深刻检讨了经验教训。主要是:思想上麻痹轻敌,敌情不明,准备不足。战前认为德惠守敌只有第150团残部,且是孤立之敌,可能一打就跑,没有想到他会坚守。新1军是王牌主力,尤其擅长组织防御作战。而六纵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战,过去也没有打过城市攻坚战,在轻敌思想的支配下,采取了莽撞的打法。 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围攻,没有主攻方向。
+
1947年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在炮火支援下,对德惠守敌发起进攻。由于轻敌麻痹,准备不足,步、炮、坦协同不好,仓促投入战斗,激战3天,未能取得战斗胜利,被迫停止攻城回师江北。德惠守敌为国民党军新1军第50师,下辖148、149、150团和炮兵、通讯兵、骑兵等直属队,加上两个地方保安团共约7000余人。50师全部是美式装备。此战民主联军军集中了4个师、80门火炮,可以说是绝对优势。部队刚打了胜仗,士气旺盛。但是攻坚却失利了。六纵干部战后深刻检讨了经验教训。主要是:思想上麻痹轻敌,敌情不明,准备不足。战前认为德惠守敌只有第150团残部,且是孤立之敌,可能一打就跑,没有想到他会坚守。新1军是王牌主力,尤其擅长组织防御作战。而六纵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战,过去也没有打过城市攻坚战,在轻敌思想的支配下,采取了莽撞的打法。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围攻,没有主攻方向。
  
德惠战斗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步炮协同作战。纵队各级指挥员及参谋人员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较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的技术性能和战术性能,连什么叫“射击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与炮兵、步兵与坦克如何进行协同作战了。因此,纵队在部署兵力兵器时,即将炮兵分散配属给各师、团,笼统地规定了炮兵何时进行试射,何时进行效力射(即火力准备),在奏效后开始总攻击。事先既没有进行步炮、步坦协同作战的图上作业,又没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没有明确炮火射击与步兵冲击的目标,没有提出炮火射击时间与步兵接敌运动、冲击时机如何协调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进入阵地后,1个小时就开始试射,炮兵根本没有必要的准备时间。
+
[[ 德惠战斗]] 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步炮协同作战。纵队各级指挥员及参谋人员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较大口径火炮及坦克的技术性能和战术性能,连什么叫“射击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与炮兵、步兵与坦克如何进行协同作战了。因此,纵队在部署兵力兵器时,即将炮兵分散配属给各师、团,笼统地规定了炮兵何时进行试射,何时进行效力射(即火力准备),在奏效后开始总攻击。事先既没有进行步炮、步坦协同作战的图上作业,又没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没有明确炮火射击与步兵冲击的目标,没有提出炮火射击时间与步兵接敌运动、冲击时机如何协调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进入阵地后,1个小时就开始试射,炮兵根本没有必要的准备时间。
  
 两次隆化战斗,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和国军第13军的两次较量,此战虽然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对民主联军11纵的战斗力锻炼和提升有极大意义,尤其是11纵出了一个全军英模董存瑞,正是在隆化战斗中光荣的。隆化当时属于热河省,是热河首府承德北部的重要屏障。
+
 两次隆化战斗,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和国军第13军的两次较量,此战虽然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对民主联军11纵的战斗力锻炼和提升有极大意义,尤其是11纵出了一个全军英模董存瑞,正是在隆化战斗中光荣的。隆化当时属于热河省,是热河首府[[ 承德]] 北部的重要屏障。
  
1947年5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热辽各地正在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队开始向热河西部集中。前线指挥部决定首先围歼在围场被孤立起来的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和当地保安队。到五月十五日,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三旅激战一天后成功歼灭了围场国军守军。在胜利鼓舞下,前方指挥部决定扩大战果去夺取隆化,这个任务交给了冀察热辽第十七旅。十七旅(旅长周仁杰,政委谢镗忠)的前身是八路军的老部队。第四十九团的前身是陕甘宁教导二旅的第一团第一营,此前这个团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第一营,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荣历史可以一直追寻到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五十团的历史虽然比第四十九团短,但同样是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冀中第十八团。本来十七旅还有一个第五十一团,这个团是刚从地方民兵改编成的部队,此时只存在在十七旅的编制上,并未参加第一次隆化战斗。
+
1947年5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热辽各地正在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队开始向热河西部集中。前线指挥部决定首先围歼在围场被孤立起来的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和当地保安队。到五月十五日,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三旅激战一天后成功歼灭了围场国军守军。在胜利鼓舞下,前方指挥部决定扩大战果去夺取隆化,这个任务交给了冀察热辽第十七旅。十七旅(旅长[[ 周仁杰]] ,政委[[ 谢镗忠]] )的前身是[[ 八路军]] 的老部队。第四十九团的前身是陕甘宁教导二旅的第一团第一营,此前这个团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第一营,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荣历史可以一直追寻到[[ 井冈山]] 斗争时期;第五十团的历史虽然比第四十九团短,但同样是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冀中第十八团。本来十七旅还有一个第五十一团,这个团是刚从地方民兵改编成的部队,此时只存在在十七旅的编制上,并未参加第一次隆化战斗。
  
 在第一次隆化战斗前夕,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团团部带领下属两个营驻守隆化(另一个营在十团副团长带领下驻守围场,此时已经被冀察热辽十三旅围歼)。五月十九日黄昏时分,冀察热辽十七旅占领了隆化东南、东北的进攻出发阵地。二十日零点,部队开始进攻,四十九团迅速占领了东山和城东南守军前沿阵地,战至黎明,部队打垮了国军保安队,突入隆化城内,在随后半天的白昼战斗中又夺取了一半城区。21日夜,17旅几乎占领了全部隆化城区。22日上午,16旅的一个团——47团奉命前来增援17旅。当天夜晚,17旅再次发动总攻,三个团同时出击,不过收效不大,部队在突击中遭到守军炮火杀伤,减员很多,致使17旅在23日一天都无法再组织起像样的进攻,还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个预备队16旅都调来参战。23日,冀察热辽军区前指的参谋长黄志勇赶来察看战况,最后决定把16旅的其余两个团全部调来从苔山西侧进攻,与17旅南北夹击,最后解决苔山守敌。24日凌晨,17旅第三次总攻,这次进攻17旅进攻部队遭到隆化中学和苔山守军两面火力夹击,伤亡很大,而苔山西面的16旅又未准时发起进攻,因而战斗再次失利。24日双方对峙,前指副指挥黄永胜也赶来观察,不过黄永胜没有表示任何意见就离开了。当晚,程子华召集各旅指挥员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再调第5旅的13团参战,由黄永胜亲自指挥攻击。25日到28日,解放军连续发动了第四、第五次进攻,16旅对苔山南半部攻击;17旅从城区进攻,5旅13团从城北进攻隆化中学,战斗十分激烈。苔山守军以各种火炮连续炮击,给进攻的解放军造成惨重伤亡。5旅13团第一连在26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进隆化中学内,因为后续部队不能及时跟进,突破口被守军封锁,突入校内的部队除一部分撤出来外,其余人员在27日白天弹尽粮绝,全部阵亡。连续数天的战斗,解放军部队伤亡极大,仅17旅战斗减员就达1200多人,周仁杰回忆说:“以轮战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队伤亡人数与日俱增……部队伤了元气,损失很大。” 29日夜,解放军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这次进攻再次没有结果。此时赤峰国军21师准备南撤,冀察热辽军区前指令各旅撤出隆化之围,赶往赤峰截击赤峰南下国军,隆化第一次战斗遂告结束。这次战斗,据周仁杰回忆,“毙伤敌人500余人,俘敌200余人”。但由于战前“侦察了解不够,没有攻坚的具体准备,又缺少统一的组织指挥,缺乏火炮弹药等,抑制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实现攻城打援的预定作战企图,而且伤亡人数达2500余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在第一次[[ 隆化战斗]] 前夕,国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团团部带领下属两个营驻守隆化(另一个营在十团副团长带领下驻守围场,此时已经被冀察热辽十三旅围歼)。五月十九日黄昏时分,冀察热辽十七旅占领了隆化东南、东北的进攻出发阵地。二十日零点,部队开始进攻,四十九团迅速占领了东山和城东南守军前沿阵地,战至黎明,部队打垮了国军保安队,突入隆化城内,在随后半天的白昼战斗中又夺取了一半城区。21日夜,17旅几乎占领了全部隆化城区。22日上午,16旅的一个团——47团奉命前来增援17旅。当天夜晚,17旅再次发动总攻,三个团同时出击,不过收效不大,部队在突击中遭到守军炮火杀伤,减员很多,致使17旅在23日一天都无法再组织起像样的进攻,还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个预备队16旅都调来参战。23日,冀察热辽军区前指的参谋长[[ 黄志勇]] 赶来察看战况,最后决定把16旅的其余两个团全部调来从[[ 苔山]] 西侧进攻,与17旅南北夹击,最后解决苔山守敌。24日凌晨,17旅第三次总攻,这次进攻17旅进攻部队遭到隆化中学和苔山守军两面火力夹击,伤亡很大,而苔山西面的16旅又未准时发起进攻,因而战斗再次失利。24日双方对峙,前指副指挥黄永胜也赶来观察,不过[[ 黄永胜]] 没有表示任何意见就离开了。当晚,程子华召集各旅指挥员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再调第5旅的13团参战,由黄永胜亲自指挥攻击。25日到28日,[[ 解放军]] 连续发动了第四、第五次进攻,16旅对苔山南半部攻击;17旅从城区进攻,5旅13团从城北进攻隆化中学,战斗十分激烈。苔山守军以各种火炮连续炮击,给进攻的解放军造成惨重伤亡。5旅13团第一连在26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进隆化中学内,因为后续部队不能及时跟进,突破口被守军封锁,突入校内的部队除一部分撤出来外,其余人员在27日白天弹尽粮绝,全部阵亡。连续数天的战斗,解放军部队伤亡极大,仅17旅战斗减员就达1200多人,[[ 周仁杰]] 回忆说:“以轮战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队伤亡人数与日俱增……部队伤了元气,损失很大。” 29日夜,解放军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这次进攻再次没有结果。此时赤峰国军21师准备南撤,冀察热辽军区前指令各旅撤出隆化之围,赶往赤峰截击赤峰南下国军,隆化第一次战斗遂告结束。这次战斗,据周仁杰回忆,“毙伤敌人500余人,俘敌200余人”。但由于战前“侦察了解不够,没有攻坚的具体准备,又缺少统一的组织指挥,缺乏火炮弹药等,抑制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实现攻城打援的预定作战企图,而且伤亡人数达2500余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第一次隆化战斗后,守军13军4师10团因伤亡惨重调离隆化,接替其防务的是13军89师265团的团部和两个营。265团并非13军的基干部队,在半年前,13军89师增援辽西,曾被东北民主联军击溃,这时的89师是经受上次打击后重新组建的新部队,战斗力远不如13军主力部队第四师。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在朝阳编成了第11纵队,东野11纵纵队直属队是原冀察热辽军区直属机关和热辽军区部分部队抽调组成的。11纵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副司令员周仁杰。11纵的主力部队是第31师,31师的前身为冀察热辽独立一师,也就是1947年5月第一次隆化战斗中的第17旅,32师为原冀察热辽独立2师,前身是活动于平北地区的地方基干部队,33师是冀察热辽独立三师,前身是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及地方基干部队合编而成。
 
 第一次隆化战斗后,守军13军4师10团因伤亡惨重调离隆化,接替其防务的是13军89师265团的团部和两个营。265团并非13军的基干部队,在半年前,13军89师增援辽西,曾被东北民主联军击溃,这时的89师是经受上次打击后重新组建的新部队,战斗力远不如13军主力部队第四师。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在朝阳编成了第11纵队,东野11纵纵队直属队是原冀察热辽军区直属机关和热辽军区部分部队抽调组成的。11纵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副司令员周仁杰。11纵的主力部队是第31师,31师的前身为冀察热辽独立一师,也就是1947年5月第一次隆化战斗中的第17旅,32师为原冀察热辽独立2师,前身是活动于平北地区的地方基干部队,33师是冀察热辽独立三师,前身是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及地方基干部队合编而成。
  
1948年5月16日,11纵进逼承德,取得象鼻子山战斗胜利后,在冀察热辽炮兵旅配合下于18日包围隆化。冀察热辽炮兵旅有山炮21门,榴弹炮7门。为了配合11纵围攻隆化,冀察热辽独立第六师奉命阻击承德来援的国军。隆化守敌是89师265团(缺第三营)及师工兵一个连,有部分炮兵,配备战防炮3门,约2000多人。分布在苔山和隆化城内。城西的苔山为防御重点,265团团长汤池带领团部、第三营、战防炮连(战防炮4门)和迫击炮连驻守苔山主阵地;第二营驻守隆化中学,是隆化城内核心据点;工兵连和保安团在隆化城区东南碉堡群,为一线防守兵力。隆化城北构筑有40多个半永久碉堡。
+
1948年5月16日,11纵进逼承德,取得[[ 象鼻子山]] 战斗胜利后,在冀察热辽炮兵旅配合下于18日包围隆化。冀察热辽炮兵旅有山炮21门,榴弹炮7门。为了配合11纵围攻隆化,冀察热辽独立第六师奉命阻击承德来援的国军。隆化守敌是89师265团(缺第三营)及师工兵一个连,有部分炮兵,配备战防炮3门,约2000多人。分布在苔山和隆化城内。城西的苔山为防御重点,265团团长[[ 汤池]] 带领团部、第三营、战防炮连(战防炮4门)和迫击炮连驻守苔山主阵地;第二营驻守隆化中学,是隆化城内核心据点;工兵连和保安团在隆化城区东南碉堡群,为一线防守兵力。隆化城北构筑有40多个半永久碉堡。
  
 
25日1点部队进入阵地,4点20分,炮火准备30分钟,5点部队开始进攻。在苔山的31师吸取了第一次隆化战斗的教训,前锋尖刀两个连在进攻前乘夜色悄悄攀上苔山北坡的峭壁潜伏下来,炮火准备完毕后突然发起进攻,迅速肃清敌碉堡,总攻发起后35分钟控制了苔山制高点,守敌在团长汤池带领下被压缩在苔山南端的几个碉堡内。但攻击城区的部队出现了纰漏。在炮火准备时期,炮火摧毁了守军的前沿部分工事,但炮火轰击还在进行中,33师98团第一营竟然擅自发起冲击,结果遭到自己炮火的误伤。紧急情况下,33师指挥所被迫改变原定计划,急忙命令炮兵延伸射击。这时98团一营第一连已经连续进行了两次爆破,破坏了铁丝网。在继续爆破外壕的时候,守军开始火力封锁,爆破手牺牲,连队遭到重大伤亡,历尽千辛万苦才炸开一个缺口,尖刀连此时只剩下不到40人,依然迅猛发起进攻,迅速突入城区,在该营第二梯队配合下开始了巷战。
 
25日1点部队进入阵地,4点20分,炮火准备30分钟,5点部队开始进攻。在苔山的31师吸取了第一次隆化战斗的教训,前锋尖刀两个连在进攻前乘夜色悄悄攀上苔山北坡的峭壁潜伏下来,炮火准备完毕后突然发起进攻,迅速肃清敌碉堡,总攻发起后35分钟控制了苔山制高点,守敌在团长汤池带领下被压缩在苔山南端的几个碉堡内。但攻击城区的部队出现了纰漏。在炮火准备时期,炮火摧毁了守军的前沿部分工事,但炮火轰击还在进行中,33师98团第一营竟然擅自发起冲击,结果遭到自己炮火的误伤。紧急情况下,33师指挥所被迫改变原定计划,急忙命令炮兵延伸射击。这时98团一营第一连已经连续进行了两次爆破,破坏了铁丝网。在继续爆破外壕的时候,守军开始火力封锁,爆破手牺牲,连队遭到重大伤亡,历尽千辛万苦才炸开一个缺口,尖刀连此时只剩下不到40人,依然迅猛发起进攻,迅速突入城区,在该营第二梯队配合下开始了巷战。
行 210: 行 234:
 
 最麻烦的是32师方向。32师从隆化东北开始进攻,这里是守军防御工事最稠密的地区,而恰恰是这个地区,竟然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突击部队只能靠人工爆破摧毁守军工事。在其他地区炮火准备期间,32师96团经过20分钟爆破,炸毁碉堡三座。总攻开始后,残存的守军碉堡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部队进攻道路。尽管该师94团从33师突破口迂回到敌人侧翼支援,也没能完全清除所有的守军工事。这些残余碉堡又处于炮火射程之外。到中午,11纵纵指被迫下令暂停攻击。下午3点,11纵经过3个小时的准备,再次对隆化守军发动猛烈攻势。实际上这时候守军只剩下两个据点,一个是团指挥所,在苔山南端;另一个在隆化中学。
 
 最麻烦的是32师方向。32师从隆化东北开始进攻,这里是守军防御工事最稠密的地区,而恰恰是这个地区,竟然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突击部队只能靠人工爆破摧毁守军工事。在其他地区炮火准备期间,32师96团经过20分钟爆破,炸毁碉堡三座。总攻开始后,残存的守军碉堡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部队进攻道路。尽管该师94团从33师突破口迂回到敌人侧翼支援,也没能完全清除所有的守军工事。这些残余碉堡又处于炮火射程之外。到中午,11纵纵指被迫下令暂停攻击。下午3点,11纵经过3个小时的准备,再次对隆化守军发动猛烈攻势。实际上这时候守军只剩下两个据点,一个是团指挥所,在苔山南端;另一个在隆化中学。
  
 苔山南端的守军再次顶住了11纵31师2个团的进攻。这次战斗解放军伤亡很严重,不但出现了一个董存瑞,还牺牲了一个31师副师长李荣顺。此外苔山守军之顽强也颇令人吃惊,在32师进攻隆化中学的时候,其他部队忙着收缴国军的空投物资,正在这时,突然苔山南侧的守军突然开炮,94团4连连长高兴贵以下3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苔山守军之顽固可见一斑。11纵二次打隆化,兵力不可谓不强,三个师外加一个炮兵旅。还有一个独6师负责打援。火力不可谓不猛,除了有一个炮兵旅,还有各师的独立炮兵营参战。士气不可谓不高,全纵队都要报一年前第一次隆化战斗失利的仇。但是这样悬殊的差别竟然打了一整天,三个师又一个旅对一个团,而且这个团还缺一个营,最后还让人家团长带了20多人跑了。
+
 苔山南端的守军再次顶住了11纵31师2个团的进攻。这次战斗解放军伤亡很严重,不但出现了一个董存瑞,还牺牲了一个31师副师长[[ 李荣顺]] 。此外苔山守军之顽强也颇令人吃惊,在32师进攻隆化中学的时候,其他部队忙着收缴国军的空投物资,正在这时,突然苔山南侧的守军突然开炮,94团4连连长[[ 高兴贵]] 以下3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苔山守军之顽固可见一斑。11纵二次打隆化,兵力不可谓不强,三个师外加一个炮兵旅。还有一个独6师负责打援。火力不可谓不猛,除了有一个炮兵旅,还有各师的独立炮兵营参战。士气不可谓不高,全纵队都要报一年前第一次隆化战斗失利的仇。但是这样悬殊的差别竟然打了一整天,三个师又一个旅对一个团,而且这个团还缺一个营,最后还让人家团长带了20多人跑了。
  
 三战四平,即四平攻坚战。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即后来的7纵)和第六纵队等部对固守吉林省四平市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前敌指挥员是1纵司令员李天佑,后改为6纵司令员洪学智。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在取得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胜利之后,发起夏季攻势,先后收复怀德、公主岭、昌图、开原、山城镇、东丰、梅河口、西安(今辽源市)、西丰、清源、双山、郑家屯、伊通、双阳、桦甸、辉南等地,使南北满连成一片。
+
 三战四平,即四平攻坚战。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即后来的7纵)和第六纵队等部对固守[[ 吉林省]] 四平市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前敌指挥员是1纵司令员李天佑,后改为6纵司令员洪学智。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在取得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胜利之后,发起夏季攻势,先后收复[[ 怀德]] [[ 公主岭]] [[ 昌图]] [[ 开原]] [[ 山城镇]] [[ 东丰]] [[ 梅河口]] [[ 西安]] (今辽源市)、[[ 西丰]] [[ 清源]] [[ 双山]] [[ 郑家屯]] [[ 伊通]] [[ 双阳]] [[ 桦甸]] [[ 辉南]] 等地,使南北满连成一片。
  
 东北民主联军大部分主力会师于四平以南地区。6月2日,林彪、罗荣桓发电报给辽吉纵队司令员邓华,命令辽吉纵队在东西北三方面包围四平。6月初,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围歼四平之敌,命令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和第六纵队之十七师参加攻城作战。全部进攻四平守敌之部队归第一纵统一指挥。6月11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第四纵队十一、十二两师向抚顺、沈阳挺进,相机夺取抚顺,以牵制敌军增援四平。同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四平部队发动清扫四平敌外围据点的战斗。6月12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立一师一部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歼灭守敌七十一军运输营与保安团一个营600余人。14日晚2时,民主联军围城部队发起总攻,四平攻坚战打响。一纵一师、二师从四平西南方向进攻,辽吉纵队从西方向进攻。40分钟后,二师突破敌防线,一举突入市内。
+
 东北民主联军大部分主力会师于四平以南地区。6月2日,林彪、罗荣桓发电报给辽吉纵队司令员邓华,命令辽吉纵队在东西北三方面包围四平。6月初,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围歼四平之敌,命令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和第六纵队之十七师参加攻城作战。全部进攻四平守敌之部队归第一纵统一指挥。6月11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第四纵队十一、十二两师向[[ 抚顺]] [[ 沈阳]] 挺进,相机夺取抚顺,以牵制敌军增援四平。同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四平部队发动清扫四平敌外围据点的战斗。6月12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立一师一部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歼灭守敌七十一军运输营与保安团一个营600余人。14日晚2时,民主联军围城部队发起总攻,四平攻坚战打响。一纵一师、二师从四平西南方向进攻,辽吉纵队从西方向进攻。40分钟后,二师突破敌防线,一举突入市内。
  
 
15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一师从四平西南方向海丰屯突破四平国民党军防线,突入市内。随之,一、二师并肩战斗,向市区纵深展开。16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一师从四平城西区外突破二麦路防线,开辟了“第二战场”,迫敌减少或停止了逆袭。17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预备队六纵十七师四十九团投入市区作战,他们从一纵一师左侧进入阵地,五十团一部则向辽吉纵队二师深入方向作策应进攻。18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二师从西北角二麦路东口扫清外围开始突破。辽吉纵队独一师一团突入敌人纵深,将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团部大楼包围。至此,攻城部队占领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大部。19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一师奉命撤出攻城战斗,准备打援。六纵十七师全部投入攻城作战。他们以五十团在右,五十一团在左,四十九团居中,采取穿插包围,削清了敌七十一军军部的外围据点中央银行、市政府、电信局等处,将敌七十一军军部紧紧包围,并准备以起总攻。  
 
15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一师从四平西南方向海丰屯突破四平国民党军防线,突入市内。随之,一、二师并肩战斗,向市区纵深展开。16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一师从四平城西区外突破二麦路防线,开辟了“第二战场”,迫敌减少或停止了逆袭。17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预备队六纵十七师四十九团投入市区作战,他们从一纵一师左侧进入阵地,五十团一部则向辽吉纵队二师深入方向作策应进攻。18日,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二师从西北角二麦路东口扫清外围开始突破。辽吉纵队独一师一团突入敌人纵深,将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团部大楼包围。至此,攻城部队占领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大部。19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一师奉命撤出攻城战斗,准备打援。六纵十七师全部投入攻城作战。他们以五十团在右,五十一团在左,四十九团居中,采取穿插包围,削清了敌七十一军军部的外围据点中央银行、市政府、电信局等处,将敌七十一军军部紧紧包围,并准备以起总攻。  
  
 同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电报给四平攻城部队各纵队各师首长,要求“乘胜坚决扩大战果,不惜重大伤亡与疲劳”,准备以一万人伤亡坚决歼灭四平之敌。20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七师对敌七十一军军部发起总攻,经3小时激战,守敌大部被歼,敌特务团团长陈明信被俘,只有敌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预先逃入路东,东北民主联军部发电报嘉奖:“十七师作战甚好,甚慰。” 21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全部占领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并有一部分突入铁路以东市区。下午,路东战斗开始。一纵三师从路东调到路西,同六纵十七师并肩从火车站南突入路东,辽吉纵队从天桥以北一度突入路东,因伤亡太大,复又退回。22日,敌援军从沈阳出发,进占肖阳堡、开原一线,企图增援四平,以解四平敌军被围之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八师奉命投入路东十七师方向作战。23日,在四平攻坚战中,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后改为第七纵队第十九师)师长马仁兴,在四平前线指挥所附近,中流弹光荣殉职,终年43岁。  
+
 同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电报给四平攻城部队各纵队各师首长,要求“乘胜坚决扩大战果,不惜重大伤亡与疲劳”,准备以一万人伤亡坚决歼灭四平之敌。20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七师对敌七十一军军部发起总攻,经3小时激战,守敌大部被歼,敌特务团团长陈明信被俘,只有敌七十一军军长[[ 陈明]] 仁预先逃入路东,东北民主联军部发电报嘉奖:“十七师作战甚好,甚慰。” 21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全部占领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并有一部分突入铁路以东市区。下午,路东战斗开始。一纵三师从路东调到路西,同六纵十七师并肩从火车站南突入路东,辽吉纵队从天桥以北一度突入路东,因伤亡太大,复又退回。22日,敌援军从[[ 沈阳]] 出发,进占肖阳堡、开原一线,企图增援四平,以解四平敌军被围之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八师奉命投入路东十七师方向作战。23日,在四平攻坚战中,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后改为第七纵队第十九师)师长[[ 马仁兴]] ,在四平前线指挥所附近,中流弹光荣殉职,终年43岁。  
  
 同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六师奉命前来四平投入市区作战,一部接替辽吉纵队天桥以北阵地。辽吉纵队主力奉命撤出战斗,准备打援。24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全部、一纵三师、辽吉纵队独三师,继续担任攻城作战任务,战斗统归六纵首长指挥。一纵一师、二师奉命南下打援。同日,毛泽东来电指示,认为“夺取此战略中枢极为正确,这不仅对于树立我军攻坚信念关系极大,同时对于正在斗争着的全国人民也是一大鼓励。” 25日,由沈阳北上增援四平之敌五十三军一一六师、一三0师等五个师配合骑兵、炮兵一部已进至昌图以北地区。 2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电报给六纵首长洪 学智 、杨 国夫 、刘 其人 、邓 、吴 富善 、高 体乾 ,要求对四平战斗现状做一客观估计。27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首长命令,四平改为佯攻,六纵十六师和辽吉纵队两个师南下叶赫、昌图打援。 28日,国军已先后调集九个师的兵力北援,企图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决战于四平外围。
+
 同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六师奉命前来四平投入市区作战,一部接替辽吉纵队天桥以北阵地。辽吉纵队主力奉命撤出战斗,准备打援。24日,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全部、一纵三师、辽吉纵队独三师,继续担任攻城作战任务,战斗统归六纵首长指挥。一纵一师、二师奉命南下打援。同日,毛泽东来电指示,认为“夺取此战略中枢极为正确,这不仅对于树立我军攻坚信念关系极大,同时对于正在斗争着的全国人民也是一大鼓励。” 25日,由[[ 沈阳]] 北上增援四平之敌五十三军一一六师、一三0师等五个师配合骑兵、炮兵一部已进至昌图以北地区。 2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电报给六纵首长[[ 洪学智]] [[ 杨国夫]] [[ 刘其人]] [[ 邓华]] [[ 吴富善]] [[ 高体乾]] ,要求对四平战斗现状做一客观估计。27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首长命令,四平改为佯攻,六纵十六师和辽吉纵队两个师南下[[ 叶赫]] [[ 昌图]] 打援。 28日,国军已先后调集九个师的兵力北援,企图与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决战于四平外围。
  
 同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攻城部队停止进攻,做撤离准备。并发电报给四平前线部队,指出:四平能否攻下无关重要,目前主要是利用敌人增援之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29日,东北民主联军打援部队同敌援军在莲花街、头营子、貂皮屯一带接火交战,民主联军西侧主力乘机围攻昌图老城,迫敌从四平外围回返,重新猬集于昌图与开原之间。当晚,敌新六军两个师已进到虻牛哨一带。 30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参加四平攻坚战的部队全部撤离四平。进行19昼夜的四平攻坚战结束。此战共毙、伤、俘敌1.6万余人,缴获各种战利品甚多。民主联军伤亡1.3万人左右。 三战四平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役,迫于打援与攻坚的游移不定,最终既没有实现歼敌援军有生力量 ,也没有占领四平,对林彪和李天佑而言,都是极大的遗憾。此役也说明在1947年夏季攻势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并不具备和国军实行决战的实力。<ref>[http://junshi.xilu.com/2012/1031/news_92_281637.html 东北野战军的主要战役],西陆网,沙鹰B13 时间:2012-10-31</ref>
+
 同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攻城部队停止进攻,做撤离准备。并发电报给四平前线部队,指出:四平能否攻下无关重要,目前主要是利用敌人增援之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29日,东北民主联军打援部队同敌援军在莲花街、头营子、貂皮屯一带接火交战,民主联军西侧主力乘机围攻昌图老城,迫敌从四平外围回返,重新猬集于昌图与开原之间。当晚,敌新六军两个师已进到虻牛哨一带。 30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参加四平攻坚战的部队全部撤离四平。进行19昼夜的四平攻坚战结束。此战共毙、伤、俘敌1.6万余人,缴获各种战利品甚多。民主联军伤亡1.3万人左右。 三战四平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役,迫于打援与攻坚的游移不定,最终既没有实现歼敌援军有生力量 ,也没有占领四平,对林彪和李天佑而言,都是极大的遗憾。此役也说明在1947年夏季攻势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并不具备和国军实行决战的实力。<ref>[http://junshi.xilu.com/2012/1031/news_92_281637.html 东北野战军的主要战役],西陆网,沙鹰B13 ,2012-10-31</ref>
  
 
==优势条件==
 
==优势条件==
行 228: 行 252:
 
 东野有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野有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有松花江北以及东满西满那强大的工农业做基础的稳固的根据地,粮、弹、兵源充足;
+
 一、有[[ 松花江]] 北以及东满西满那强大的工农业做基础的稳固的根据地,粮、弹、兵源充足;
  
 
 二、背靠苏蒙朝,使得国军始终只能攻其一面;
 
 二、背靠苏蒙朝,使得国军始终只能攻其一面;
行 236: 行 260:
 
 四、正面的国军始终兵力不足,正规军从未超过3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也始终没超过60万人,从1947年夏开始国军的兵力再未占过哪怕相对优势,再去掉守备部队,机动兵力寥寥无几,这一点从新1军这个王牌都被拆开搞守备就可看出,几乎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正面的国军始终兵力不足,正规军从未超过3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也始终没超过60万人,从1947年夏开始国军的兵力再未占过哪怕相对优势,再去掉守备部队,机动兵力寥寥无几,这一点从新1军这个王牌都被拆开搞守备就可看出,几乎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五、和其他几个战区不同,国民政府对东北的最高期望就是打到长春,若不是马歇尔多事,老蒋只想打到锦州呢。战略思想如此消极,焉能不败?若是1946年下半年不给东野半年的休整时间使其从容完成土改剿匪从而站住脚跟的话,在四平之战后集中主力北进,林彪一样要被赶到苏联去。
+
 五、和其他几个战区不同,国民政府对东北的最高期望就是打到长春,若不是[[ 马歇尔]] 多事,老蒋只想打到[[ 锦州]] 呢。战略思想如此消极,焉能不败?若是1946年下半年不给东野半年的休整时间使其从容完成土改剿匪从而站住脚跟的话,在四平之战后集中主力北进,林彪一样要被赶到[[ 苏联]] 去。
  
 
 六、东北地域广大,各城市和敌人兵力都相当分散,利于大兵团打运动战,利于我军分割消灭敌人,更利于围城打援。
 
 六、东北地域广大,各城市和敌人兵力都相当分散,利于大兵团打运动战,利于我军分割消灭敌人,更利于围城打援。
行 246: 行 270:
 
===王兆相===
 
===王兆相===
  
陕西省神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
[[ 陕西省]] 神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 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宣传委员、队长、连党部书记、团长、师政委、副部长、师长等职,参加了神府佳榆根据地历次反“围剿”等战役战斗。
+
[[ 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他历任宣传委员、队长、连党部书记、团长、师政委、副部长、师长等职,参加了神府佳榆根据地历次反“围剿”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团长、支队副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保卫黄河河防、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
[[ 抗日战争]] 时期,他历任团长、支队副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保卫[[ 黄河]] 河防、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承德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战、辽沈、衡宝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后方勤务学院组织指挥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
[[ 解放战争]] 时期,他历任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 承德]] 保卫战、三下[[ 江南]] [[ 四平]] 攻坚战、[[ 辽沈]] [[ 衡宝]] 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后方勤务学院组织指挥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王兆相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兆相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行 262: 行 286:
 
====踏上革命征途====
 
====踏上革命征途====
  
 原名刘振东(1910-1965),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
 原名刘振东(1910 年——196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 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亚楼,1910年3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大洋泉村一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考进长汀七中,因家庭困难,不久便辍学回乡, 被母校崇德小学聘为教师。在该校校长、共产党员刘克模的启发下,阅读了《新青年》、 《向导》等革命书刊,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 刘亚楼]] ,1910年3月12日出生于[[ 福建省]][[ 武平县]] 湘店乡大洋泉村一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考进长汀七中,因家庭困难,不久便辍学回乡, 被母校崇德小学聘为教师。在该校校长、共产党员[[ 刘克模]] 的启发下,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刘亚楼, 积极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和乡区苏维埃政府的组建工作。
+
1929年春加入[[ 中国共产党]] ,并改名为刘亚楼, 积极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和乡区苏维埃政府的组建工作。
  
 
1929年5月底,为迎接红四军二次入闽,刘亚楼参加了武平农民武装暴动。暴动队伍后被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八支队,任班长、排长。12月,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原部队担任连长。
 
1929年5月底,为迎接红四军二次入闽,刘亚楼参加了武平农民武装暴动。暴动队伍后被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八支队,任班长、排长。12月,被选送到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原部队担任连长。
  
1930年4月,刘亚楼任红十二军第五团第一营营长兼政治委员。1930年6 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9月,红一军团纵队改编为师,支队改编为团,任红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政治委员。1930年12月, 率该团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的龙冈围歼战,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9000余人, 该团作战英勇并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后又率部参加了第二、 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并为作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
1930年4月,刘亚楼任红十二军第五团第一营营长兼政治委员。1930年6 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9月,红一军团纵队改编为师,支队改编为团,任红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政治委员。1930年12月, 率该团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的龙冈围歼战,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9000余人,该团作战英勇并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 张辉瓒]] 。后又率部参加了第二、 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并为作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1932年3月,刘亚楼调任红十一师政治委员,积极开展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群众的工作,努力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级建制,方面军直辖第一、第二、第三师,刘亚楼任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第四、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1932年3月,刘亚楼调任红十一师政治委员,积极开展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群众的工作,努力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级建制,方面军直辖第一、第二、第三师,刘亚楼任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第四、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在长征途中,刘亚楼率领部队担任红一军团的前锋,取得了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勇夺娄山关和四渡赤水河等一系列重要胜利,为中央红军跳出强敌的包围、胜利北上创造了条件。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 刘亚楼先后任红一军(原红一方面军)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1936年6月,作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批学员入校学习。12月毕业后,留校任红大训练部部长。
+
 在[[ 长征]] 途中,刘亚楼率领部队担任红一军团的前锋,取得了强渡[[ 乌江]] 、智取遵义、勇夺[[ 娄山关]] [[ 四渡赤水]] 河等一系列重要胜利,为中央红军跳出强敌的包围、胜利北上创造了条件。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 刘亚楼先后任红一军(原红一方面军)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1936年6月,作为中国抗日[[ 红军]] 大学第一批学员入校学习。12月毕业后,留校任红大训练部部长。
  
 
====协助总部做好部署====
 
====协助总部做好部署====
  
1938年1月,刘亚楼任抗日军政大学(红大改称)教育长。1939年初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入苏军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8月,随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回国。1946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为组建适应战争需要的高效率的司令部作出了重要贡献。8月,兼任东北航空学校校长,为后来的人民空军培养了第一批骨干。
+
1938年1月,刘亚楼任抗日军政大学(红大改称)教育长。1939年初赴[[ 苏联]] 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入苏军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8月,随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回国。1946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为组建适应战争需要的高效率的司令部作出了重要贡献。8月,兼任东北航空学校校长,为后来的人民空军培养了第一批骨干。
  
 东北内战爆发后,刘亚楼先后协助总部首长部署和指挥了三下江南、 四保临江,1947年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作战,歼国民党军22万余人, 迫使东北国民党军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之中。1948年1月,刘亚楼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第一参谋长,为使司令部工作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转变需要,对从思想、组织、作风多方面加强司令部机关建设, 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做出了贡献。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同时被委任为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1948年9月,毛泽东发出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10月初,当林彪私自以林、罗、刘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加急电报,提出放弃攻打锦州而北返打长春时, 与政治委员罗荣桓一同进行了耐心的劝说,并发了一封重申攻打锦州的电报,保证了锦州战役及整个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辽沈战役期间,积极协助总部首长,指挥部队连续作战52天, 全歼东北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
 东北内战爆发后,刘亚楼先后协助总部首长部署和指挥了三下江南、 四保临江,1947年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作战,歼国民党军22万余人, 迫使东北国民党军龟缩于[[ 长春]] [[ 沈阳]] [[ 锦州]] 等几座孤城之中。1948年1月,刘亚楼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第一参谋长,为使司令部工作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转变需要,对从思想、组织、作风多方面加强司令部机关建设, 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做出了贡献。6月,经[[ 中共中央]] 批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同时被委任为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1948年9月,毛泽东发出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10月初,当林彪私自以林、罗、刘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加急电报,提出放弃攻打锦州而北返打长春时, 与政治委员罗荣桓一同进行了耐心的劝说,并发了一封重申攻打锦州的电报,保证了锦州战役及整个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辽沈战役期间,积极协助总部首长,指挥部队连续作战52天,全歼东北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后,刘亚楼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东野尽速入关,突然包围津、 唐、塘等处之敌”的命令,立即筹划东北野战军分路迅速入关的各项工作, 为保证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围歼在华北做出了贡献。
+
 辽沈战役后,刘亚楼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东野尽速入关,突然包围津、 唐、塘等处之敌”的命令,立即筹划东北野战军分路迅速入关的各项工作, 为保证将国民党[[ 傅作义]] 集团围歼在华北做出了贡献。
  
 
1949年1月,刘亚楼任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指挥了天津攻坚战役,创造了全歼守军13万、29小时结束战斗的攻坚战奇迹。3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
 
1949年1月,刘亚楼任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指挥了天津攻坚战役,创造了全歼守军13万、29小时结束战斗的攻坚战奇迹。3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员。
行 290: 行 314:
 
====“事必躬亲,一丝不苟”====
 
====“事必躬亲,一丝不苟”====
  
1949年7月,刘亚楼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负责着手筹建人民空军 。 8 月,赴苏进行购买飞机、派遣专家及援建航校的谈判。10月25日, 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空军司令员。11月15日, 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作出了关于空军领导机关组建原则的报告,提出了在目前没有空军部队的情况下, 应集中主要力量把航校办好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批准。为筹办好第一批航校,精心规划, 具体指导,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终使六所航校于1949年12月1日如期开学。
+
1949年7月,刘亚楼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负责着手筹建人民空军 。8 月,赴苏进行购买飞机、派遣专家及援建航校的谈判。10月25日, 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空军司令员。11月15日, 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作出了关于空军领导机关组建原则的报告,提出了在目前没有空军部队的情况下, 应集中主要力量把航校办好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批准。为筹办好第一批航校,精心规划,具体指导,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终使六所航校于1949年12月1日如期开学。
  
1950年4月1日,筹建空军战斗部队的条件已经成熟, 刘亚楼向中央军委提出从陆军各野战军选调建制师、团领导机构组成空军部队领导机构的建议,并得到批准。6月,第一支人民空军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随后, 坚决贯彻中共中央规定的“边打边建”的方针,派新中国空军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战。 在对志愿军空军进行空战指导时,根据毛泽东一贯主张的“集中兵力”的思想, 结合空战实际,提出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战术原则, 使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开战之初就取得了一连串的优异战果,同时也为人民空军的空战战术奠定了基础。
+
1950年4月1日,筹建空军战斗部队的条件已经成熟, 刘亚楼向中央军委提出从陆军各野战军选调建制师、团领导机构组成空军部队领导机构的建议,并得到批准。6月,第一支人民空军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 南京]] 正式成立。随后,坚决贯彻中共中央规定的“边打边建”的方针,派新中国空军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战。 在对志愿军空军进行空战指导时,根据毛泽东一贯主张的“集中兵力”的思想,结合空战实际,提出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战术原则, 使年轻的[[ 志愿军]] 空军在开战之初就取得了一连串的优异战果,同时也为人民空军的空战战术奠定了基础。
  
 刘亚楼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 每当飞行员在国土防空中击落敌机或训练中出现事故,无论手中的工作多忙,都要亲赴现场总结经验或探讨教训。通过观察和总结,把培养飞行员的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并提出按飞行员技术水平分类编组,做到“平战一致”。当1958 年飞行训练中一度出现急躁冒进的思想时,曾严肃指出:“飞行训练是一门科学,切不可蛮干! ”同时给部队规定了“稳步提高,循序渐进”的训练方针,要求“地面苦练, 空中精飞”,有效地保证了空军的战术技术训练沿着提高强度、稳健进度、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方向的发展。对空军的作风建设、 空军机务工作和空军专业技术院校的建设,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
 刘亚楼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 每当飞行员在国土防空中击落敌机或训练中出现事故,无论手中的工作多忙,都要亲赴现场总结经验或探讨教训。通过观察和总结,把培养飞行员的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按飞行员技术水平分类编组,做到“平战一致”。当1958年飞行训练中一度出现急躁冒进的思想时,曾严肃指出:“飞行训练是一门科学,切不可蛮干! ”同时给部队规定了“稳步提高,循序渐进”的训练方针,要求“地面苦练, 空中精飞”,有效地保证了空军的战术技术训练沿着提高强度、稳健进度、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方向的发展。对空军的作风建设、空军机务工作和空军专业技术院校的建设,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创造空军的过程中,刘亚楼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曾强调说:“空军是个技术军种,搞不好会产生单纯技术观点, 因而时刻要把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他主张, 政治思想的根本环节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空军人员的头脑,并以自己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模范行动,带动空军党委一班人。 在部队政治思想工作领域则提出“及时发现,确实弄清,正确解决”三个环节, 狠抓落实,把思想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
+
 在创造空军的过程中,刘亚楼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曾强调说:“空军是个技术军种,搞不好会产生单纯技术观点, 因而时刻要把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他主张,政治思想的根本环节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空军人员的头脑,并以自己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模范行动,带动空军党委一班人。 在部队政治思想工作领域则提出“及时发现,确实弄清,正确解决”三个环节,狠抓落实,把思想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
  
1954年,刘亚楼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1959 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航空协会名誉主席。
+
1954年,刘亚楼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参加[[ 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1959 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航空协会名誉主席。
  
 
 刘亚楼于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刘亚楼于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军歌介绍==
 
 
原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不完全)
 
 
四野吧里的一段记录:
 
 
我们是林彪的战士: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端起冲锋枪,带上手榴弹,哪里有敌人,就在哪里干。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的名字天下传。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作战打冲锋,灵活又勇敢,活捉蒋杜军,缴他的重机枪。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的名字天下传。
 
 
林总的命令往下传:军号响,红旗展,林总命令往下传,号召东北野战军,创造千百个尖刀连,要顽强,要勇敢,朝着敌人心脏钻,刺刀见红敌人全部完了蛋 。
 
  
 
==相关电影==
 
==相关电影==
行 340: 行 352:
 
'''导演''':
 
'''导演''':
  
李俊(Jun Li)
+
[[ 李俊]](Jun Li)
  
韦廉(Lian Wei)
+
[[ 韦廉]](Lian Wei)
  
翟俊杰(Junjie Zhai)
+
[[ 翟俊杰]](Junjie Zhai)
  
蔡继渭(Jiwei Cai)
+
[[ 蔡继渭]](Jiwei Cai)
  
杨光远(Guangyuan Yang)
+
[[ 杨光远]](Guangyuan Yang)
  
赵继烈 (Jilie Zhao)
+
[[ 赵继烈]] (Jilie Zhao)
  
景慕逵 (Mukui Jing)
+
[[ 景慕逵]] (Mukui Jing)
  
 
'''编剧''':
 
'''编剧''':
  
李平分(Pingfen Li)
+
[[ 李平分]](Pingfen Li)
  
史超(Chao Shi)
+
[[ 史超]](Chao Shi)
  
王军(Jun Wang)
+
[[ 王军]](Jun Wang)
  
 
'''主演''':
 
'''主演''':
  
古月....毛泽东
+
[[ 古月]]....毛泽东
  
苏林 (Lin Su)....周恩来
+
[[ 苏林]] (Lin Su)....周恩来
  
 
 赵恒多(Hengduo Zhao)....蒋介石
 
 赵恒多(Hengduo Zhao)....蒋介石
行 372: 行 384:
 
'''演员'''
 
'''演员'''
  
孙海英
+
[[ 孙海英]]
  
吴志远(Zhiyuan Wu)....宋美龄
+
[[ 吴志远]](Zhiyuan Wu)....宋美龄
  
 
'''类型''':战争
 
'''类型''':战争
行 382: 行 394: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1948年3月,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的解放军,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
1948年3月,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的[[ 解放军]] ,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 长春]] ,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 沈阳]] [[ 营口]] 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幕后制作===
 
===幕后制作===
行 401: 行 41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於 2020年1月9日 (四) 18:09 的最新修訂

東北野戰軍
領導在前線指揮戰鬥

中文名 : 東北野戰軍

司令員 : 林彪(1955年授元帥軍銜)

參謀長 : 劉亞樓(1955年授上將軍銜)

全    稱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外文名 : The Northeast Field Army

政    委 : 羅榮桓 (1955年授元帥軍銜)

東北野戰軍,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有林彪羅榮桓[1]劉亞樓肖勁光黃克誠黃永勝鄧華譚政李天佑呂正操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 「猛將」、「怪才」。

1945年9月1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在取得當時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的毛澤東同意後,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隨後在關內根據地抽調10萬主力部隊,由林彪統率進入東北。三年後,由東北民主聯軍改稱而來的東北野戰軍人數達到100萬餘人,成為四大野戰軍里人數最多的部隊[2]

組成部分

第一、林彪所帶領的十萬大軍,都是精銳部隊,前身是紅一方面軍老部隊。但同時,中共中央還派出了兩萬幹部(其中有四個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一百個架子團,從排長到團長都齊全,這對擴大部隊至關重要。

第二、1947年中期後,中共中央將原屬於聶榮臻晉察冀軍區的冀熱遼軍區劃給了東北,此時冀熱遼軍區已有20多萬人的部隊,轄有三個縱隊,五個獨立師,兩個騎兵師,一個炮兵旅,詹才芳和黃永勝等人就是此時歸屬林彪指揮的。這些部隊不是林彪1946年初所率領的十萬主力發展起來的。

第三、在關內派出十萬多主力的同時,已先期進入東北的曾克林部,加上周保中的抗聯部隊已經擴軍至十萬人以上。

第四,東北野戰軍的百萬大軍武器來源,主要靠日軍投降後留下的關東軍武器,不是靠自己繳獲或者生產發展為主。而二野、三野部隊主要是以打敗國民黨軍後繳獲為主發展出來的。

第五,東北近70萬人的二線兵團建立,主要歸功於東北野戰軍政委羅榮桓。

歷史沿革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我國東北, 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削弱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着手發動群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占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群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鬥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黨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 約12萬餘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 有計劃地訓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劃,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舉行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着,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東北解放區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在長春瀋陽段和瀋陽至吉林段鐵路兩側地區發動了夏季攻勢,殲國民黨軍8萬餘人。8~9月間,以12個獨立師(旅)編成第7、第8、第9、第10縱隊,並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前方指揮所(後改稱第1、第2前方指揮所)。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動秋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6.9萬餘人, 攻克城市15座,進一步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東北野戰軍冒着零下30℃的嚴寒,發動了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收復城市18座,將國民黨軍壓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處互相不能聯繫的孤立地內,東北解放區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人口占東北的86%,為全殲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

為適應大規模進攻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強了二線兵團建設,從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後組訓了164個團,為主力部隊輸送新戰士37萬人。同時,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虜士兵補入部隊。繼續加強炮兵建設,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縱隊,統一指揮與管理所屬炮兵部隊。各步兵縱隊、師、團也分別擴建了炮兵團、營和連。全區擁有戰防炮、迫擊炮1600餘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600餘門,高射炮116門。1948年7月,以護路軍所屬部隊為基礎擴編為鐵道縱隊,下轄4個支隊,共1.7萬餘人。至8月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3萬人。為便於作戰指揮,8月14日,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此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 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舉行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歷時52天, 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

1948年11月13日,東北野戰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按照中央軍委規定的統一序列,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每軍4個師5至6萬餘人;另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編為第50軍。部隊的裝備由於遼瀋戰役的大量繳獲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與華北軍區第2、第3、第4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舉行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 解放了除綏遠一隅和太原新鄉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全境。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戰軍組成先遣兵團開始自華北地區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5月中旬,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之線強渡長江,解放武漢。野戰軍主力於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併,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戰軍主力渡過長江,分三路對國民黨軍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進行迂迴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殲滅白崇禧部主力4個師和余漢謀部4萬餘人。接着又向廣西挺進,至12月中旬,將白崇禧集團17餘萬人殲滅於粵桂邊之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戰軍向西南進軍。

第四野戰軍在向中南進軍過程中,先後抽調部分部隊和幹部,在豫、鄂、贛、湘、粵、桂等省進行發動群眾,建黨建政, 清剿殘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廣西戰役後,野戰軍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粵境內清剿土匪,先後殲滅土匪115萬餘人。同時,在組織上繼續作了若干調整:7月,以國民黨軍第19兵團起義的4個師改編為第51軍。8月,第12兵團部兼湖南省軍區。第14兵團部奉命改為中央軍委空軍的領導機關。裝甲兵師調東北成立裝甲兵學校。10月,以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轄第52、第53軍)。11月,第15兵團部兼廣東省軍區。12月,第13兵團部兼廣西省軍區。12月26日,中央軍委批覆華中局並四野:「同意華中軍區即正式改名中南軍區」。12月30日,中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組織機構仍舊。下轄6個省軍區、3個兵團部,16個軍,1個炮兵司令部(轄4個炮兵師、1個高炮師),1個工兵司令部(轄5個團),1個鐵道司令部(轄5個鐵道團)和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8個警衛團及軍政大學6個分校,全軍區共150萬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軍以第15兵團指揮兩個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以木帆船為主要航運工具實施渡海作戰,5月1日解放海南島。至此,除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外,華南全境獲得解放。

為明確野戰軍與軍區雙方兼管關係,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司令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報: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規定,今後各部頒發一切文件,統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7月6日,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再次就此事發出通報,今後行文時,如純對地方軍區的,只書中南軍區不書四野;如純對野戰部隊的,只書四野不書中南軍區;如兩者均有關聯,即書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或將中南軍區與四野並書。

軍隊資源

據四野司令部編成的《日寇投降後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部隊實力統計表》計算,1945年底,東北野戰軍總數為107959人,擁有步槍39641支、輕機槍1139挺、重機槍105挺、擲彈筒59個、追擊炮64門。能夠用於戰鬥的重武器如榴彈炮坦克飛機,更是一無所有。這個基礎比關內的山東野戰軍要差得多。說明東北野戰軍在東北未得到任何外來援助的重武器,連槍支都補充得極少。因此,東北野戰軍在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過程中,將各部隊分散開來,搜集日偽散落的武器,並進行剿匪,以此作為擴充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

1948年是東北局勢全面扭轉的一年。東北野戰軍在多次戰役中大量殲滅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軍工生產也形成規模,基本保證了部隊作戰的彈藥需求。1948年8月,即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統計為: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槍385134支,短槍50352支,衝鋒鎗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六零炮2890門,迫擊炮986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除重炮外,從數量上看已形成了優勢,具備了與國民黨軍決戰的實力。

作戰原則

東北野戰軍六大作戰原則 ——林彪

1、「一點兩面」的戰鬥部署:

「一點」即是將攻擊的主要兵力集中到突擊點上,突擊點選在敵之部署弱點上,應綜合考慮敵我雙方的條件去判斷敵人薄弱部位。敵之弱點有三種:雖然好打但與主要部署無關;與強點相聯繫的弱點;既是弱點又是要害的地方。選擇突破口,最好是打第三種弱點,其次是第二種,實在沒有這兩種才打第一種。實施突破時,口子不能張大,以免分散兵力。「兩面」 即是至少在兩個方向(兵力多時可三面、四面)對敵實施包圍或鉗制。總的來說,「一點」是打垮敵人,「兩面」是把被打垮的敵人消滅。

2、「四快一慢」的攻擊原則:

向敵前進要快,抓住敵人準備工作要快,突破後擴張戰果要快,追擊動作要快。相對於「四快」而言,「一慢」是指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總攻的時機要慢,攻擊準備要充分,搞清敵情、做好準備後再打響,不能打急了。對於運動中的敵人,發起攻擊要快些,但也要進行必要的準備。對於退卻的敵人,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追擊,慢了敵人就會跑掉。

3、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不能打莽撞仗,必須經過準備才能攻擊;對退卻之敵要打「莽撞仗」,猛打猛追,不給敵人喘息機會;對於要退未退之敵,完全莽撞或完全不莽撞都不行,首先應迅速抓住敵人,準備好了再打。

4、攻堅戰鬥中,突擊分隊要採取「四組一隊」的戰鬥編組:

將加強了的突擊分隊(通常為連級單位)統一編成四個既有分工又密切協同的戰鬥組。火力組可配屬團或師的炮兵和坦克,負責火力準備和火力支援。爆破組負責清除障礙、開闢通路、炸掉敵堅固火力點。突擊組負責打開並鞏固突破口。其餘為支援組,擔任擴張戰果的任務。在實際戰鬥中,可不受四個組的限制,要根據不同的作戰目標編組和臨時確定任務。

5、「三三制」的戰鬥隊形:

為便於班長指揮和避免隊形過於密集、造成過大傷亡,每個班編為三至四個戰鬥組,由正副班長和作戰勇敢並有戰鬥經驗的戰士擔任組長,每個戰鬥組三至四個戰鬥員。衝擊時各戰鬥組之間和各戰鬥員之間均採取三角等戰鬥隊形,交替掩護前進。

6、「三猛」的戰鬥作風:

在進攻戰鬥中要「猛打」、「猛衝」、「猛追」,不讓敵人有喘息時間,一舉把敵人打垮。「猛打」即是各種火器集中到主攻方向,以猛烈的火力打擊主要目標。「猛衝」即集中火力射擊後,突擊部隊乘勢猛烈衝擊,以火力消滅敵人。「猛追」即對被衝擊潰亂退卻的敵人實行猛烈的追擊,要一直壓下去,直到全部消滅敵人。

7、領導班子

陳誠擴軍的同時,林彪也在進行擴軍備戰。

到1947年9月,民主聯軍的野戰部隊已發展到了9個縱隊27個師、10個獨立師、2個騎兵師,1個炮兵司令部共計29萬人,加上地方武裝近23萬人,總兵力已近52萬。其中,民主聯軍總部直屬4所學校,1個炮兵司令部,1支護路軍和獨立2、4、5師以及騎兵師。

總司令兼政委林彪。

參謀長劉亞樓伍修權

副總司令呂正操肖勁光黃克誠周保中

副政委羅榮桓高崗彭真陳雲李富春

政治部主任譚政

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轄1、2、3師;

第二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轄4、5、6師;

第三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轄7、8、9師;

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彭嘉慶,轄10、11、12師;

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政委賴傳珠,轄16、17、18師;

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陶鑄,轄19、20、21師;

第八縱隊司令員黃永勝、政委劉道生,轄22、23、24師;

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轄25、26、27師;

第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轄28、29、30師。

此外,民主聯軍還設立了兩個前方指揮所:

遼東軍區前指司令員肖勁光、政委肖華

冀察熱遼軍區前指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

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指揮機關與軍區分開,原有領導機構不變。

林彪率眾全殲新5軍之後,及時總結作戰經驗,並進一步對野戰部隊進行了擴編,大批訓練好的二線兵團被編入主力縱隊。

1948年2月,原有的9個獨立師重新編組,新成立了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縱隊。

其中,南滿的三個獨立師改編為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委,下轄13、14、15師;

冀察熱遼軍區[3]的三個獨立師改編為第十一縱隊,賀晉年任司令員,陳仁麒任政委,下轄31、32、33師;

北滿的三個獨立師則改編為第十二縱隊,鍾偉任司令員,袁昇平任政委,下轄34、35、36師。

原有九個縱隊的領導班子也做了相應調整:

一縱司令員為李天佑,政委梁必業

二縱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

三縱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

四縱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

六縱司令員黃永勝,政委賴傳珠

七縱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

八縱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

九縱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

十縱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

與此同時,又從地方部隊中新成立了1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總兵力不斷壯大,已形成了對國民黨軍的絕對優勢。

在戰略上,北線已形成包圍長春、威逼瀋陽之勢;南線則占據了台安、北鎮、建昌一帶,威視錦州、北寧路。

1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主要戰役

山海關、九門口戰役

1945年10月——11月,把守東北大門的八路軍山東軍區第7師等部在杜聿明指揮的13軍和52軍攻擊下失利。

錦州戰役

1946年1~2月,毛澤東指令林彪親自組織一個戰役阻止國軍瘋狂推進的勢頭,但因各種條件限制,東北八路軍全線撤退,一路丟棄錦州瀋陽等重要城市,這個戰役未能組織起來,被迫放棄。

沙嶺戰鬥

1946年2月,遼寧南部盤山沙嶺的八路軍1個縱隊(4縱9個團)圍攻新6軍1個團,未能殲滅,自身傷亡3倍於敵(國軍宣稱共軍傷亡上萬人),失利。

秀水河子戰鬥

1946年2月,遼寧法庫縣秀水河子,林彪親自指揮新四軍3師7旅、山東軍區第1師和保安第1旅之第1團等部,以3個團打援、4個團攻擊,實施圍殲孤軍深入的國軍第13軍第89師之266團及265團1營、師屬山炮連、輸送連,取得東北戰場第一個殲滅戰勝利。

四平街戰鬥

(即一戰四平),1946年~5月,此戰被毛澤東提高到馬德里保衛戰的高度,強令林彪打陣地戰,為政治談判服務,但最終以傷亡8千人的代價失利,放棄四平長春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慘敗到松花江以北。

拉法、新站戰鬥

拉法位於吉林省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們是長圖(長春至圖們)和拉濱(拉法至哈爾濱)線上的一個鐵路樞紐。1946年6月7日,東北民主聯軍一師和二師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指揮下,殲滅國軍71軍88師263團另1個營,終止了國軍繼續向北滿東滿地區挺進的勢頭,從而在松花江兩岸達成戰略均勢,東北民主聯軍轉入休整和剿匪,建設後方。 遼東、遼南掃蕩戰,1946年秋冬,國軍在中長路正面得手鞏固對北面共軍的平衡態勢後,將機動兵力轉用於後方的遼東、遼南地區,對肖華所部沉重打擊,國軍52軍2師占領了遼寧最後一個要地丹東(當時叫安東衛),遼東、遼南地區的八路軍被迫向臨江地區轉移,被壓迫到長白山附近的中朝邊境深山地區,處境極為困難。

新開嶺戰役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胡奇才)在遼寧省寬甸縣西北之新開嶺地區,殲滅來犯之國民黨軍第52軍的第25師8900餘人,其中俘5800餘人,4縱傷亡2128人。此役首創東北民主聯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師的範例,初步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25師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隊,所以這次失利對他打擊很大。此次戰役的勝利,嚴格說來,並不是依靠良好的戰略預見與組織,一開始的南滿兵力就呈分散狀態,4縱分兵把守要隘,過於依靠摩天嶺連山關等天險,過低的估計了國軍的攻擊力,結果連遭挫敗,包括前面的右路遼南獨立師也被打散,左邊的3縱打得也不好,搞得林總很上火,但4縱很快的 吸取了教訓,大膽誘敵到新開嶺並調來10師集中兵力圍殲。前面的摩天嶺,雙嶺子戰鬥,都沒有打贏,尤其摩天嶺,地勢上,新開嶺再險也沒有摩天嶺險,以11師,12 師能堵得住25師,這應該打問號的,至少心裡是打鼓的。

為了掩護後方機關,仗必須要打,在新開嶺打至少還能打個伏擊,消滅一部敵人,從這點推測,新開嶺的是無奈之下被逼出來的,勝與不勝,沒有把握,是在戰鬥過程中看到了全殲25師的可能性,而後經過努力將其變成事實,事後的評論一致認為,這次戰役的勝利是集中兵力思想的體現,但4縱這次並沒有集中那麼多的兵力,事實上也沒有,戰勝後,甚至連民主聯軍自己都納悶,認為是僥倖,以4縱的實力,打一個團應該比較穩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賽馬戰鬥,竟然還讓敵軍跑掉了),所以,新開嶺的勝利對毛澤東來說也是個意外的收穫,他在電報中強調凡是大一點的仗(暗示新開嶺)都要集中10個8個乃至12個團的兵力也是一種順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麼說,民主聯軍4縱戰鬥中所表現破釜沉舟的勇氣仍然值得稱道的。52軍2師只顧一味乘虛搶占安東,未與25師作時間上,空間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動,讓解放軍得以集中兵力圍殲25師,要說到責任,也是指揮這兩個師的軍長趙公武的責任。德惠戰鬥,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二下江南戰役的組成部分。

1947年2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在炮火支援下,對德惠守敵發起進攻。由於輕敵麻痹,準備不足,步、炮、坦協同不好,倉促投入戰鬥,激戰3天,未能取得戰鬥勝利,被迫停止攻城回師江北。德惠守敵為國民黨軍新1軍第50師,下轄148、149、150團和炮兵、通訊兵、騎兵等直屬隊,加上兩個地方保安團共約7000餘人。50師全部是美式裝備。此戰民主聯軍軍集中了4個師、80門火炮,可以說是絕對優勢。部隊剛打了勝仗,士氣旺盛。但是攻堅卻失利了。六縱幹部戰後深刻檢討了經驗教訓。主要是:思想上麻痹輕敵,敵情不明,準備不足。戰前認為德惠守敵只有第150團殘部,且是孤立之敵,可能一打就跑,沒有想到他會堅守。新1軍是王牌主力,尤其擅長組織防禦作戰。而六縱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戰,過去也沒有打過城市攻堅戰,在輕敵思想的支配下,採取了莽撞的打法。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圍攻,沒有主攻方向。

德惠戰鬥是東北戰場上第一次大規模步炮協同作戰。縱隊各級指揮員及參謀人員都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不懂得較大口徑火炮及坦克的技術性能和戰術性能,連什麼叫「射擊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與炮兵、步兵與坦克如何進行協同作戰了。因此,縱隊在部署兵力兵器時,即將炮兵分散配屬給各師、團,籠統地規定了炮兵何時進行試射,何時進行效力射(即火力準備),在奏效後開始總攻擊。事先既沒有進行步炮、步坦協同作戰的圖上作業,又沒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沒有明確炮火射擊與步兵衝擊的目標,沒有提出炮火射擊時間與步兵接敵運動、衝擊時機如何協調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進入陣地後,1個小時就開始試射,炮兵根本沒有必要的準備時間。

兩次隆化戰鬥,這是東北民主聯軍冀熱遼軍區主力部隊和國軍第13軍的兩次較量,此戰雖然對全局影響不大,但對民主聯軍11縱的戰鬥力鍛煉和提升有極大意義,尤其是11縱出了一個全軍英模董存瑞,正是在隆化戰鬥中光榮的。隆化當時屬於熱河省,是熱河首府承德北部的重要屏障。

1947年5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熱遼各地正在開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隊開始向熱河西部集中。前線指揮部決定首先圍殲在圍場被孤立起來的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團第三營和當地保安隊。到五月十五日,冀察熱遼軍區第十三旅激戰一天後成功殲滅了圍場國軍守軍。在勝利鼓舞下,前方指揮部決定擴大戰果去奪取隆化,這個任務交給了冀察熱遼第十七旅。十七旅(旅長周仁傑,政委謝鏜忠)的前身是八路軍的老部隊。第四十九團的前身是陝甘寧教導二旅的第一團第一營,此前這個團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第一營,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榮歷史可以一直追尋到井岡山鬥爭時期;第五十團的歷史雖然比第四十九團短,但同樣是一個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抗戰時期冀中第十八團。本來十七旅還有一個第五十一團,這個團是剛從地方民兵改編成的部隊,此時只存在在十七旅的編制上,並未參加第一次隆化戰鬥。

在第一次隆化戰鬥前夕,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團團部帶領下屬兩個營駐守隆化(另一個營在十團副團長帶領下駐守圍場,此時已經被冀察熱遼十三旅圍殲)。五月十九日黃昏時分,冀察熱遼十七旅占領了隆化東南、東北的進攻出發陣地。二十日零點,部隊開始進攻,四十九團迅速占領了東山和城東南守軍前沿陣地,戰至黎明,部隊打垮了國軍保安隊,突入隆化城內,在隨後半天的白晝戰鬥中又奪取了一半城區。21日夜,17旅幾乎占領了全部隆化城區。22日上午,16旅的一個團——47團奉命前來增援17旅。當天夜晚,17旅再次發動總攻,三個團同時出擊,不過收效不大,部隊在突擊中遭到守軍炮火殺傷,減員很多,致使17旅在23日一天都無法再組織起像樣的進攻,還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個預備隊16旅都調來參戰。23日,冀察熱遼軍區前指的參謀長黃志勇趕來察看戰況,最後決定把16旅的其餘兩個團全部調來從苔山西側進攻,與17旅南北夾擊,最後解決苔山守敵。24日凌晨,17旅第三次總攻,這次進攻17旅進攻部隊遭到隆化中學和苔山守軍兩面火力夾擊,傷亡很大,而苔山西面的16旅又未準時發起進攻,因而戰鬥再次失利。24日雙方對峙,前指副指揮黃永勝也趕來觀察,不過黃永勝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就離開了。當晚,程子華召集各旅指揮員開會,徵求大家的意見,最後決定再調第5旅的13團參戰,由黃永勝親自指揮攻擊。25日到28日,解放軍連續發動了第四、第五次進攻,16旅對苔山南半部攻擊;17旅從城區進攻,5旅13團從城北進攻隆化中學,戰鬥十分激烈。苔山守軍以各種火炮連續炮擊,給進攻的解放軍造成慘重傷亡。5旅13團第一連在26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進隆化中學內,因為後續部隊不能及時跟進,突破口被守軍封鎖,突入校內的部隊除一部分撤出來外,其餘人員在27日白天彈盡糧絕,全部陣亡。連續數天的戰鬥,解放軍部隊傷亡極大,僅17旅戰鬥減員就達1200多人,周仁傑回憶說:「以輪戰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隊傷亡人數與日俱增……部隊傷了元氣,損失很大。」 29日夜,解放軍發動了最後一次攻擊,這次進攻再次沒有結果。此時赤峰國軍21師準備南撤,冀察熱遼軍區前指令各旅撤出隆化之圍,趕往赤峰截擊赤峰南下國軍,隆化第一次戰鬥遂告結束。這次戰鬥,據周仁傑回憶,「斃傷敵人500餘人,俘敵200餘人」。但由於戰前「偵察了解不夠,沒有攻堅的具體準備,又缺少統一的組織指揮,缺乏火炮彈藥等,抑制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實現攻城打援的預定作戰企圖,而且傷亡人數達2500餘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第一次隆化戰鬥後,守軍13軍4師10團因傷亡慘重調離隆化,接替其防務的是13軍89師265團的團部和兩個營。265團並非13軍的基幹部隊,在半年前,13軍89師增援遼西,曾被東北民主聯軍擊潰,這時的89師是經受上次打擊後重新組建的新部隊,戰鬥力遠不如13軍主力部隊第四師。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在朝陽編成了第11縱隊,東野11縱縱隊直屬隊是原冀察熱遼軍區直屬機關和熱遼軍區部分部隊抽調組成的。11縱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副司令員周仁傑。11縱的主力部隊是第31師,31師的前身為冀察熱遼獨立一師,也就是1947年5月第一次隆化戰鬥中的第17旅,32師為原冀察熱遼獨立2師,前身是活動於平北地區的地方基幹部隊,33師是冀察熱遼獨立三師,前身是熱遼軍區獨立第5旅及地方基幹部隊合編而成。

1948年5月16日,11縱進逼承德,取得象鼻子山戰鬥勝利後,在冀察熱遼炮兵旅配合下於18日包圍隆化。冀察熱遼炮兵旅有山炮21門,榴彈炮7門。為了配合11縱圍攻隆化,冀察熱遼獨立第六師奉命阻擊承德來援的國軍。隆化守敵是89師265團(缺第三營)及師工兵一個連,有部分炮兵,配備戰防炮3門,約2000多人。分布在苔山和隆化城內。城西的苔山為防禦重點,265團團長湯池帶領團部、第三營、戰防炮連(戰防炮4門)和迫擊炮連駐守苔山主陣地;第二營駐守隆化中學,是隆化城內核心據點;工兵連和保安團在隆化城區東南碉堡群,為一線防守兵力。隆化城北構築有40多個半永久碉堡。

25日1點部隊進入陣地,4點20分,炮火準備30分鐘,5點部隊開始進攻。在苔山的31師吸取了第一次隆化戰鬥的教訓,前鋒尖刀兩個連在進攻前乘夜色悄悄攀上苔山北坡的峭壁潛伏下來,炮火準備完畢後突然發起進攻,迅速肅清敵碉堡,總攻發起後35分鐘控制了苔山制高點,守敵在團長湯池帶領下被壓縮在苔山南端的幾個碉堡內。但攻擊城區的部隊出現了紕漏。在炮火準備時期,炮火摧毀了守軍的前沿部分工事,但炮火轟擊還在進行中,33師98團第一營竟然擅自發起衝擊,結果遭到自己炮火的誤傷。緊急情況下,33師指揮所被迫改變原定計劃,急忙命令炮兵延伸射擊。這時98團一營第一連已經連續進行了兩次爆破,破壞了鐵絲網。在繼續爆破外壕的時候,守軍開始火力封鎖,爆破手犧牲,連隊遭到重大傷亡,歷盡千辛萬苦才炸開一個缺口,尖刀連此時只剩下不到40人,依然迅猛發起進攻,迅速突入城區,在該營第二梯隊配合下開始了巷戰。

最麻煩的是32師方向。32師從隆化東北開始進攻,這裡是守軍防禦工事最稠密的地區,而恰恰是這個地區,竟然沒有任何炮火支援,突擊部隊只能靠人工爆破摧毀守軍工事。在其他地區炮火準備期間,32師96團經過20分鐘爆破,炸毀碉堡三座。總攻開始後,殘存的守軍碉堡密集的火力封鎖了部隊進攻道路。儘管該師94團從33師突破口迂迴到敵人側翼支援,也沒能完全清除所有的守軍工事。這些殘餘碉堡又處於炮火射程之外。到中午,11縱縱指被迫下令暫停攻擊。下午3點,11縱經過3個小時的準備,再次對隆化守軍發動猛烈攻勢。實際上這時候守軍只剩下兩個據點,一個是團指揮所,在苔山南端;另一個在隆化中學。

苔山南端的守軍再次頂住了11縱31師2個團的進攻。這次戰鬥解放軍傷亡很嚴重,不但出現了一個董存瑞,還犧牲了一個31師副師長李榮順。此外苔山守軍之頑強也頗令人吃驚,在32師進攻隆化中學的時候,其他部隊忙着收繳國軍的空投物資,正在這時,突然苔山南側的守軍突然開炮,94團4連連長高興貴以下30多名戰士當場犧牲,苔山守軍之頑固可見一斑。11縱二次打隆化,兵力不可謂不強,三個師外加一個炮兵旅。還有一個獨6師負責打援。火力不可謂不猛,除了有一個炮兵旅,還有各師的獨立炮兵營參戰。士氣不可謂不高,全縱隊都要報一年前第一次隆化戰鬥失利的仇。但是這樣懸殊的差別竟然打了一整天,三個師又一個旅對一個團,而且這個團還缺一個營,最後還讓人家團長帶了20多人跑了。

三戰四平,即四平攻堅戰。東北1947年夏季攻勢中,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遼吉縱隊(即後來的7縱)和第六縱隊等部對固守吉林省四平市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前敵指揮員是1縱司令員李天佑,後改為6縱司令員洪學智。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在取得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勝利之後,發起夏季攻勢,先後收復懷德公主嶺昌圖開原山城鎮東豐梅河口西安(今遼源市)、西豐清源雙山鄭家屯伊通雙陽樺甸輝南等地,使南北滿連成一片。

東北民主聯軍大部分主力會師於四平以南地區。6月2日,林彪、羅榮桓發電報給遼吉縱隊司令員鄧華,命令遼吉縱隊在東西北三方面包圍四平。6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圍殲四平之敵,命令第一縱隊、遼吉縱隊和第六縱隊之十七師參加攻城作戰。全部進攻四平守敵之部隊歸第一縱統一指揮。6月11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第四縱隊十一、十二兩師向撫順瀋陽挺進,相機奪取撫順,以牽制敵軍增援四平。同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四平部隊發動清掃四平敵外圍據點的戰鬥。6月12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立一師一部攻占四平西郊飛機場。殲滅守敵七十一軍運輸營與保安團一個營600餘人。14日晚2時,民主聯軍圍城部隊發起總攻,四平攻堅戰打響。一縱一師、二師從四平西南方向進攻,遼吉縱隊從西方向進攻。40分鐘後,二師突破敵防線,一舉突入市內。

15日凌晨,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一師從四平西南方向海豐屯突破四平國民黨軍防線,突入市內。隨之,一、二師並肩戰鬥,向市區縱深展開。16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一師從四平城西區外突破二麥路防線,開闢了「第二戰場」,迫敵減少或停止了逆襲。17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預備隊六縱十七師四十九團投入市區作戰,他們從一縱一師左側進入陣地,五十團一部則向遼吉縱隊二師深入方向作策應進攻。18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二師從西北角二麥路東口掃清外圍開始突破。遼吉縱隊獨一師一團突入敵人縱深,將國民黨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團部大樓包圍。至此,攻城部隊占領四平鐵路以西市區大部。19日,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一師奉命撤出攻城戰鬥,準備打援。六縱十七師全部投入攻城作戰。他們以五十團在右,五十一團在左,四十九團居中,採取穿插包圍,削清了敵七十一軍軍部的外圍據點中央銀行、市政府、電信局等處,將敵七十一軍軍部緊緊包圍,並準備以起總攻。

同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電報給四平攻城部隊各縱隊各師首長,要求「乘勝堅決擴大戰果,不惜重大傷亡與疲勞」,準備以一萬人傷亡堅決殲滅四平之敵。20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十七師對敵七十一軍軍部發起總攻,經3小時激戰,守敵大部被殲,敵特務團團長陳明信被俘,只有敵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預先逃入路東,東北民主聯軍部發電報嘉獎:「十七師作戰甚好,甚慰。」 21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全部占領四平鐵路以西市區,並有一部分突入鐵路以東市區。下午,路東戰鬥開始。一縱三師從路東調到路西,同六縱十七師並肩從火車站南突入路東,遼吉縱隊從天橋以北一度突入路東,因傷亡太大,復又退回。22日,敵援軍從瀋陽出發,進占肖陽堡、開原一線,企圖增援四平,以解四平敵軍被圍之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十八師奉命投入路東十七師方向作戰。23日,在四平攻堅戰中,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立一師(後改為第七縱隊第十九師)師長馬仁興,在四平前線指揮所附近,中流彈光榮殉職,終年43歲。

同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十六師奉命前來四平投入市區作戰,一部接替遼吉縱隊天橋以北陣地。遼吉縱隊主力奉命撤出戰鬥,準備打援。24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全部、一縱三師、遼吉縱隊獨三師,繼續擔任攻城作戰任務,戰鬥統歸六縱首長指揮。一縱一師、二師奉命南下打援。同日,毛澤東來電指示,認為「奪取此戰略中樞極為正確,這不僅對於樹立我軍攻堅信念關係極大,同時對於正在鬥爭着的全國人民也是一大鼓勵。」 25日,由瀋陽北上增援四平之敵五十三軍一一六師、一三0師等五個師配合騎兵、炮兵一部已進至昌圖以北地區。 26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電報給六縱首長洪學智楊國夫劉其人鄧華吳富善高體乾,要求對四平戰鬥現狀做一客觀估計。27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首長命令,四平改為佯攻,六縱十六師和遼吉縱隊兩個師南下葉赫昌圖打援。 28日,國軍已先後調集九個師的兵力北援,企圖與東北民主聯軍主力決戰於四平外圍。

同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攻城部隊停止進攻,做撤離準備。並發電報給四平前線部隊,指出:四平能否攻下無關重要,目前主要是利用敵人增援之機,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29日,東北民主聯軍打援部隊同敵援軍在蓮花街、頭營子、貂皮屯一帶接火交戰,民主聯軍西側主力乘機圍攻昌圖老城,迫敵從四平外圍回返,重新蝟集於昌圖與開原之間。當晚,敵新六軍兩個師已進到虻牛哨一帶。 30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參加四平攻堅戰的部隊全部撤離四平。進行19晝夜的四平攻堅戰結束。此戰共斃、傷、俘敵1.6萬餘人,繳獲各種戰利品甚多。民主聯軍傷亡1.3萬人左右。 三戰四平是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大規模的攻堅戰役,迫於打援與攻堅的游移不定,最終既沒有實現殲敵援軍有生力量 ,也沒有占領四平,對林彪和李天佑而言,都是極大的遺憾。此役也說明在1947年夏季攻勢期間,東北民主聯軍並不具備和國軍實行決戰的實力。[4]

優勢條件

東野有幾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有松花江北以及東滿西滿那強大的工農業做基礎的穩固的根據地,糧、彈、兵源充足;

二、背靠蘇蒙朝,使得國軍始終只能攻其一面;

三、山東的115師和新四軍三師可以說是抗戰時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幾個部隊都到了東北,成為東野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四、正面的國軍始終兵力不足,正規軍從未超過30萬人,加上地方部隊也始終沒超過60萬人,從1947年夏開始國軍的兵力再未占過哪怕相對優勢,再去掉守備部隊,機動兵力寥寥無幾,這一點從新1軍這個王牌都被拆開搞守備就可看出,幾乎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五、和其他幾個戰區不同,國民政府對東北的最高期望就是打到長春,若不是馬歇爾多事,老蔣只想打到錦州呢。戰略思想如此消極,焉能不敗?若是1946年下半年不給東野半年的休整時間使其從容完成土改剿匪從而站住腳跟的話,在四平之戰後集中主力北進,林彪一樣要被趕到蘇聯去。

六、東北地域廣大,各城市和敵人兵力都相當分散,利於大兵團打運動戰,利於我軍分割消滅敵人,更利於圍城打援。

七、中央在東北全勝之前一直採取的是在犧牲其他戰區,尤其是華東、中原來支援東北的戰略,而老蔣又偏偏看重眼前利益,怎麼看南京附近的共軍都比遠在東北的共軍危險,中了的圈套,將大部分嫡系主力都投入了華東中原戰場。如果當時老蔣能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在1946年暫時放棄在西北和華東的全面進攻(當時華野不可能有實力渡江南威脅滬寧杭),在東北多投入20萬人,林彪鐵定要到山裡打游擊或撤到蘇聯。

名將

王兆相

陝西省神木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宣傳委員、隊長、連黨部書記、團長、師政委、副部長、師長等職,參加了神府佳榆根據地歷次反「圍剿」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團長、支隊副司令員、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開闢晉綏抗日根據地、保衛黃河河防、反「掃蕩」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旅長、師長、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承德保衛戰、三下江南四平攻堅戰、遼瀋衡寶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後方勤務學院組織指揮系副主任、主任,高級工程兵學校校長,工程兵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王兆相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劉亞樓

踏上革命征途

原名劉振東(1910年——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劉亞樓,1910年3月12日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大洋泉村一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後考進長汀七中,因家庭困難,不久便輟學回鄉, 被母校崇德小學聘為教師。在該校校長、共產黨員劉克模的啟發下,閱讀了《新青年》、《嚮導》等革命書刊,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改名為劉亞樓, 積極參加了當地農民赤衛隊和鄉區蘇維埃政府的組建工作。

1929年5月底,為迎接紅四軍二次入閩,劉亞樓參加了武平農民武裝暴動。暴動隊伍後被編入紅四軍第四縱隊第八支隊,任班長、排長。12月,被選送到紅四軍隨營學校學習,畢業後回原部隊擔任連長。

1930年4月,劉亞樓任紅十二軍第五團第一營營長兼政治委員。1930年6 月,任紅一軍團第四軍第三縱隊八支隊政治委員。9月,紅一軍團縱隊改編為師,支隊改編為團,任紅十二師第三十五團政治委員。1930年12月, 率該團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的龍岡圍殲戰,全殲國民黨軍第十八師9000餘人,該團作戰英勇並活捉了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後又率部參加了第二、 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並為作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1932年3月,劉亞樓調任紅十一師政治委員,積極開展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和宣傳群眾的工作,努力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撤銷軍級建制,方面軍直轄第一、第二、第三師,劉亞樓任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第四、 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長征途中,劉亞樓率領部隊擔任紅一軍團的前鋒,取得了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勇奪婁山關四渡赤水河等一系列重要勝利,為中央紅軍跳出強敵的包圍、勝利北上創造了條件。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後, 劉亞樓先後任紅一軍(原紅一方面軍)第一師師長、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員。1936年6月,作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批學員入校學習。12月畢業後,留校任紅大訓練部部長。

協助總部做好部署

1938年1月,劉亞樓任抗日軍政大學(紅大改稱)教育長。1939年初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蘇德戰爭爆發後,加入蘇軍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1945年8月,隨出兵中國東北的蘇聯紅軍回國。1946年初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為組建適應戰爭需要的高效率的司令部作出了重要貢獻。8月,兼任東北航空學校校長,為後來的人民空軍培養了第一批骨幹。

東北內戰爆發後,劉亞樓先後協助總部首長部署和指揮了三下江南、 四保臨江,1947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作戰,殲國民黨軍22萬餘人, 迫使東北國民黨軍龜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座孤城之中。1948年1月,劉亞樓任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第一參謀長,為使司令部工作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轉變需要,對從思想、組織、作風多方面加強司令部機關建設, 付出了大量心血並做出了貢獻。6月,經中共中央批准,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同時被委任為軍委會東北分會委員。1948年9月,毛澤東發出了《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10月初,當林彪私自以林、羅、劉名義向中央軍委發出加急電報,提出放棄攻打錦州而北返打長春時, 與政治委員羅榮桓一同進行了耐心的勸說,並發了一封重申攻打錦州的電報,保證了錦州戰役及整個遼瀋戰役的順利進行。遼瀋戰役期間,積極協助總部首長,指揮部隊連續作戰52天,全殲東北國民黨軍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

遼瀋戰役後,劉亞樓遵照中央軍委關於「東野儘速入關,突然包圍津、 唐、塘等處之敵」的命令,立即籌劃東北野戰軍分路迅速入關的各項工作, 為保證將國民黨傅作義集團圍殲在華北做出了貢獻。

1949年1月,劉亞樓任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兼天津前線總指揮,指揮了天津攻堅戰役,創造了全殲守軍13萬、29小時結束戰鬥的攻堅戰奇蹟。3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司令員。

「事必躬親,一絲不苟」

1949年7月,劉亞樓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之命,負責着手籌建人民空軍。8月,赴蘇進行購買飛機、派遣專家及援建航校的談判。10月25日, 被中央軍委正式任命為空軍司令員。11月15日, 向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作出了關於空軍領導機關組建原則的報告,提出了在目前沒有空軍部隊的情況下, 應集中主要力量把航校辦好的意見,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和批准。為籌辦好第一批航校,精心規劃,具體指導,事必躬親,一絲不苟,終使六所航校於1949年12月1日如期開學。

1950年4月1日,籌建空軍戰鬥部隊的條件已經成熟, 劉亞樓向中央軍委提出從陸軍各野戰軍選調建制師、團領導機構組成空軍部隊領導機構的建議,並得到批准。6月,第一支人民空軍部隊空軍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隨後,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規定的「邊打邊建」的方針,派新中國空軍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戰。 在對志願軍空軍進行空戰指導時,根據毛澤東一貫主張的「集中兵力」的思想,結合空戰實際,提出了「一域多層四四制」的戰術原則, 使年輕的志願軍空軍在開戰之初就取得了一連串的優異戰果,同時也為人民空軍的空戰戰術奠定了基礎。

劉亞樓一貫注重調查研究,善於總結經驗, 每當飛行員在國土防空中擊落敵機或訓練中出現事故,無論手中的工作多忙,都要親赴現場總結經驗或探討教訓。通過觀察和總結,把培養飛行員的全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並提出按飛行員技術水平分類編組,做到「平戰一致」。當1958年飛行訓練中一度出現急躁冒進的思想時,曾嚴肅指出:「飛行訓練是一門科學,切不可蠻幹! 」同時給部隊規定了「穩步提高,循序漸進」的訓練方針,要求「地面苦練, 空中精飛」,有效地保證了空軍的戰術技術訓練沿着提高強度、穩健進度、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方向的發展。對空軍的作風建設、空軍機務工作和空軍專業技術院校的建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創造空軍的過程中,劉亞樓十分重視政治思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曾強調說:「空軍是個技術軍種,搞不好會產生單純技術觀點, 因而時刻要把政治思想建設放在首位。」他主張,政治思想的根本環節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空軍人員的頭腦,並以自己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的模範行動,帶動空軍黨委一班人。 在部隊政治思想工作領域則提出「及時發現,確實弄清,正確解決」三個環節,狠抓落實,把思想工作落實到基層,落實到人。

1954年,劉亞樓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選為中央委員。1959 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航空協會名譽主席。

劉亞樓於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相關電影

基本信息

大決戰:遼瀋戰役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英文名: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別名:大決戰(第一部:遼瀋戰役)

Da Jue Zhan I: Liao Shen Zhan Yi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語言:漢語普通話

時長:中國:222分鐘

國家地區:中國

上映信息:1991年8月1日 中國

導演

李俊(Jun Li)

韋廉(Lian Wei)

翟俊傑(Junjie Zhai)

蔡繼渭(Jiwei Cai)

楊光遠(Guangyuan Yang)

趙繼烈 (Jilie Zhao)

景慕逵 (Mukui Jing)

編劇

李平分(Pingfen Li)

史超(Chao Shi)

王軍(Jun Wang)

主演

古月....毛澤東

蘇林 (Lin Su)....周恩來

趙恆多(Hengduo Zhao)....蔣介石

演員

孫海英

吳志遠(Zhiyuan Wu)....宋美齡

類型:戰爭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August 1st Film Studio

劇情介紹

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站住了腳的解放軍,在林彪的領導下,已經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朱德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形勢,毛、朱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瀋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着,長春宣告解放。未幾,瀋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幕後製作

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較高水平。[5]

視頻

東北野戰軍相關視頻

林彪的軍隊為什麼叫第四野戰軍? 而不是繼承東北野戰軍?
《大決戰》遼瀋戰役穩操勝券,東北野戰軍勢如破竹...帥到爆

參考文獻

  1. 粟裕謀無遺策戰功赫赫 卻為何沒能當上元帥?,中國網,2011-02-18
  2.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鐵血網,小青開哥,2018/4/5
  3. 《冀察熱遼軍區》,騰訊網 ,2019-5-17
  4. 東北野戰軍的主要戰役,西陸網,沙鷹B13,2012-10-31
  5.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1990),1905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