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加拿大马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加拿大马鹿
图片来自itsfun

加拿大马鹿学名Cervus canadensis),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物种之一,也是北美洲亚洲东部体型最大的哺乳类动物之一。

鹿科中,仅有驼鹿的体型比加拿大马鹿大,而鹿属中只有红鹿(欧洲马鹿)能与其匹敌。加拿大马鹿和发源于欧洲的欧洲马鹿(Cervus elaphus)十分相似,其长久以来也被认为是欧洲马鹿的亚种。

加拿大马鹿栖息于森林与林边的栖息地,以草、植物、树叶与树皮为主食。尽管土生自北美与东亚,加拿大马鹿在引进它们的国家仍适应良好,其中包括纽西兰阿根廷。然而它们高水平的适应性,却对当地的特有种与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加拿大马鹿的公鹿有著硕大的鹿角,其每年都会脱落。到了发情期时,公鹿会出现各种为了争取交配权的动作,包括摆出姿态、鹿角扭打及发出鸣叫。公鹿会连续发出尖锐的叫声,用以确保公鹿的优势地位,并且吸引母鹿。加拿大马鹿的鸣叫也是自然界中最有特色的叫声之一。

加拿大马鹿十分容易感染一些传染病,其中有的疾病可以透过家畜传染。当今技术主要透过疫苗接种来防止染病,并已成功混合疫苗。

有些文化十分崇敬加拿大马鹿,并将其作做为心灵上的力量。在亚洲的部分地区,鹿角与鹿角上的绒毛状皮会被使用于传统医学中。人们也以猎捕加拿大马鹿来作为竞赛;鹿肉比牛肉鸡肉更为精瘦、蛋白质含量更高。

命名与语源

早期欧洲探险家在北美洲发现加拿大马鹿时,因其体型比他们所熟识的欧洲马鹿要大得多、比较像是驼鹿,而将之以欧洲对驼鹿的称呼,取名为“elk”(也因此,驼鹿后来在北美被叫做另外的名字,moose)。“elk”在拉丁文中是“alces”,也通用于古北欧语的“elgr”、斯堪的纳维亚语的“elg”、德语的“Elch”等[1],上述称呼指的都是北美洲长得像驼鹿的动物。而加拿大马鹿的另一别称“wapiti”则是源自萧尼语的“waapiti”,意思是“白色的臀部”(white rump)。

加拿大马鹿在亚洲也被称作“马拉赤鹿”(maral),但这其实是和东欧马鹿Cervus elaphus maral,欧洲赤鹿的亚种)的混淆。另外,蒙古也有加拿大马鹿的亚种,名为“阿尔泰马拉赤鹿”(Altai maral,学名:Cervus canadensis sibiricus),又称“阿尔泰马鹿”(Altai wapiti)、“西伯利亚马鹿”(Siberian wapiti或Siberian elk)。

分类

加拿大马鹿的鹿属Cervus)始祖最早出现在一千二百万年前的化石记录中,来自欧亚大陆上新世期间,但北美洲的化石记录却要到更新世冰河时期,它们越过白令陆桥时,才有加拿大马鹿的踪迹[2]。已绝种的大角鹿Megaloceros)不是鹿属的一员,但仍是广泛鹿科Cervidae)化石记录中最大的成员。

2004年以前,由于其混种后代能够生育,马鹿和加拿大马鹿一直被视为是同一物种:Cervus elaphus。近代的粒线体DNA检验,其使用了数百件马鹿、加拿大马鹿与其他鹿属的鹿科动物的样本,强烈显示加拿大马鹿构成了另一个物种:C. canadensis。原先的分类法中,C. elaphus种名底下有超过十二个亚种;DNA检验断定加拿大马鹿和白唇鹿比较亲近,甚至连梅花鹿都比加拿大马鹿更与马鹿有关。尽管加拿大马鹿和马鹿能透过圈养繁殖产下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二野生种间的地理的隔绝,以及交配行为的差异,都显示加拿大马鹿和欧洲马鹿在受制环境以外的繁育是不可能发生的。

亚种

加拿大马鹿有众多的亚种:六种来自北美洲,四种来自亚洲,尽管有些分类学者认为他们是同种中不同的生态型种族(race,物种透过外观与行为的小幅改变以适应当地环境)。族群的多样化包括鹿角形状与大小、体型、色泽及交配行为的不同。欧亚亚种DNA调查显示,鹿角、鬃毛与臀部斑点的表型变化发展是基于“气候相关生活方式的因素”。[3]

有史以来已知存在于北美洲的六种加拿大马鹿亚种中,四种存活至今,包括罗斯福C. canadensis roosevelti)、泽地C. canadensis nannodes)、曼尼托巴C. canadensis manitobensis)与洛矶山C. canadensis nelsoni[4]东欧马鹿C. canadensis canadensis)与梅里安马鹿C. canadensis merriami)亚种已于至少一世纪前绝种。仅存的四种北美洲亚种的分类法受到了沿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对各个幸存族群实行个体保护措施的政治目的。

四种存在于亚洲的亚种,包括阿尔泰马鹿C. canadensis sibiricus)与天山马鹿C. canadensis songaricus)。另外二种发现于中国南韩的亚种则是满洲马鹿C. canadensis xanthopygus)与贺兰山马鹿C. canadensis alashanicus)。满州马鹿的色泽比其他族群深且红。中国中北部的贺兰山马鹿在所有亚种中体型最小、色泽最浅,也是最少受研究的。投身于全球各种鹿种研究的瓦利瑞斯·盖斯特,认为加拿大马鹿仅有三种亚种。盖斯特保留了满洲和贺兰山马鹿,但将所有其他的加拿大马鹿放入C. canadensis canadensis列下。

近代DNA检验提议,加拿大马鹿没有超过三或四种亚种。所有美国的种类似乎是属于同一个亚种(Cervus canadensis canadensis)。甚至西伯利亚马鹿(Cervus canadensis sibiricus)与美国的种类的差异不大,因此也可以归入此亚种。然而,满州马鹿Cervus canadensis xanthopygus)明显的有别于西伯利亚的种类,却又无法与贺兰山马鹿辨别。中国的种类中的四川马鹿甘肃马鹿西藏马鹿同样也是归属于加拿大马鹿,且无法借由粒线体DNA检验互相区别。

加拿大马鹿是有蹄类偶蹄目阶层中的大型动物,各足蹄皆拥有双数的足尖,类似于骆驼山羊。它同时也是反刍动物,有著四个胃室,以草、植物、树叶与树皮为食。在夏季,加拿大马鹿几乎不断的进食,每日吃进了4至7公斤(10至15磅)的食物[5]。在北美洲,雄性加拿大马鹿被称作“bulls”,雌性的则称为“cows”。在亚洲,有时则分别以“stag”(雄鹿)与“hind”(母鹿)代替之。

加拿大马鹿重约北美黑尾鹿(mule deer)的二倍,而且有比较红的毛色,以及暗黄色的臀部大斑点与较小的尾巴。驼鹿比加拿大马鹿体型大且色泽深,雄鹿有特殊的鹿角,而驼鹿不成群生活。母鹿平均重约225公斤(500磅),到肩部高约1.3公尺(4.5英呎),从鼻到尾长约2公尺(6英呎)。雄鹿发育成熟时体型比母鹿大约大出25%,体重平均重320公斤(700磅),到肩部高约1.5公尺(5英呎),长度平均可到约2.5公尺(8英呎)[6]。亚种中体型最大的是罗斯福马鹿,栖息于美国加州奥勒岗州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脉西部,以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罗斯福马鹿曾被再次引入阿拉斯加,当地体型最大的雄鹿估计可重达600公斤(1300磅)。

只有雄鹿才有鹿角,其于春季开始成长,并于每年冬季脱落。最大的鹿角可以达到1.2公尺(4英呎)长,重18公斤(40磅)。

鹿角是以骨头组成,其可以每日2.5公分(1英吋)的速率成长。鹿角在成长时,会覆盖上一层有保护作用,柔软、多血管分布的皮肤,其被称作鹿茸。鹿茸会在夏天,鹿角已完全形成后脱落。雄鹿各鹿角上可有八至更多的角叉;然而,角叉的数量和雄鹿的年龄或发育成熟与否并无太大关联。西伯利亚与北美洲的加拿大马鹿拥有最大的鹿角,而阿尔泰马鹿的则最小。鹿角的形成与保持是由睾丸素所控制的[7]。在晚秋的繁殖季节过后,发情期期间环境中费洛蒙的分泌减少,而雄鹿的睾丸素分泌也因而下降。睾丸素的减少导致了鹿角的脱落,其通常于早冬时发生。

秋季期间,加拿大马鹿会长出较厚的皮毛,帮助它们度过寒冬。在西伯利亚和北美洲,加拿大马鹿的雄鹿、母鹿及小鹿都会长出细颈毛;满州与贺兰山马鹿的母鹿与小鹿则否。到了夏初,厚重的冬季皮毛会脱落,加拿大马鹿会磨擦树木或其他物体以除去鹿体上的毛发。所有的加拿大马鹿都有清楚、轮廓分明的臀部小斑点及短小的尾巴。它们视季节与栖息地的种类,会有不同的色泽,毛色在冬季普遍为灰色或其他较浅的颜色,夏季的颜色则较红、较深。栖息于干燥气候区的亚种,比那些栖息于森林中的亚种有毛色较浅的皮毛[8]

加拿大马鹿在夏季时,大部分都是披上浅褐黄色至橙棕色的皮毛,对照著头部、颈部与腿部的深棕色毛发。适应于森林的满州与贺兰山马鹿在夏天期间则有较深的红棕色皮毛,躯干毛皮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毛色的对比较不明显。在许多鹿种中,小鹿普遍在出生时便带有班点,班点并在夏季结束时消失。发育成熟的满州马鹿,则会在夏季毛皮的背部保留少数的橘色斑点,一直到它们年龄更大时才消失。这些特征也可以在适应森林的欧洲赤鹿上看见。

文化关系

加拿大马鹿在许多人文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数千年以前,美国西南部的阿纳萨齐人(Anasazi)将加拿大马鹿的象形文字岩石画刻上峭壁。而较近代的美洲土生印第安人部落,包括库特奈族(Kootenai)、克里族(Cree)、黑脚族(Blackfeet)、奥吉布瓦族(Ojibwa)与波泥族(Pawnee),则以加拿大马鹿的兽皮制作毯子与长袍。加拿大马鹿在拉科塔族中带有特殊且重大的意义,并在他们的社会主宰著心灵与精神[9]。拉科塔男人出生时,会被授予一颗加拿大马鹿的牙齿以保佑其长命,这个过程也被视为死鹿腐去的最后一道步骤。

参考文献

  1. Pennsylvania Elk Classification. Pennsylvania Elk Herd.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3). 
  2. Ecosystem and Climate History of Alaska.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6-02-14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0). 
  3. Groves, Colin. The genus Cervus in eastern Eurasia. 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November 11, 2005, 52 (1): 14–22 [2007-06-04]. doi:10.1007/s10344-005-0011-5. [失效链接]
  4. Keck, Stu. Elk (Cervus canadensis). Bowhunting.net.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6). 
  5. Elk Habitat. Rocky Mountain Elk Foundation.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8). 
  6. Fast Facts. Rocky Mountain Elk Foundation.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7. Friends of the Prairie Learning Center.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8). 
  8. Pisarowicz, Jim. American Elk - Cervus eleph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9. Elk In History. Rocky Mountain Elk Foundation. [200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