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
圖片來自baike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的分局。该分局辖6所监狱,并设有1个监狱医院,辖区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常年押犯占北京市全部押犯一半以上。该分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镇

目录

沿革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2月25日,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贴出布告,限令国民党的军警宪特等人员到指定地点报到。同时在炮局胡同监狱原址成立“清河训练大队”,对前来报到的上述人员进行“强制集训”。至临近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清河训练大队已集中1000余人。[1] 1949年底,中共北京市委发出“不能使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坐吃闲饭,要通过劳动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新人”的指示。为解决管训人员不断增多且坐吃闲饭的问题,经请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于1949年12月开始筹建清河劳改农场。

敘述

1949年11月,受北京市市长聂荣臻的委托,清河训练大队大队长安林(他也曾是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冀东区北平情报委员会的负责人)来到天津以东当时属于河北省宁河县的被称为茶淀地区的一片30多万亩(100多平方公里)无人开垦的盐碱荒滩。这里位于津山铁路上的茶淀站以西,被蓟运河曾沽河金钟河三河环抱,水源充足,交通便利。1949年11月16日,北京市公安局派出先遣队员深入茶淀地区为“清河训练大队”考察选址。1949年12月27日,第一批开赴此地的46名干部、警卫战士、技术人员押解25名敌特分子,开始建设清河农场。

1950年2月24日,北京市地方国营清河农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大型罪犯改造场所。安林成为该农场首任场长。该农场隶属于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财政局批了2000万斤(一说2400万斤)小米,以贷款的形式作为该农场的开办费。截至1951年3月,该农场建立了8处新村,盖了2200余间房屋,修了13座桥,设了2座电力扬水站,挖渠150余万土方,全农场安装了电话电灯;农场场部以下设有科室4个,大队6个;农场设有运输队、工程队、医务所、化验室、文教队、机电组;油印出版了内部刊物《改造园地》;开办了砖厂、草袋厂、碾米厂;开荒共7000,收获水稻260万斤。此后该农场增加了开荒和插秧面积,并开办了饲养副业[2]

建场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农场干警和被改造人员同吃同住,合作搭席棚子作为住处。搭好的棚子也很难住,大风不停地从席子之间的缝子往棚子里吹。劳改干部多数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农场工作人员卢凤来说,当时我们属于北京市公安局五处,因为没文化,被人称为“傻老五”。 而被改造人员却有许多是官绅子弟,甚至是大学生。后来曾任清河农场副场长的王根福说,说实在的,因为咱们掌握政权了,所以才管教他们,要是论文化,咱比不了人家。 农场因势利导,公开宣布“改造态度、表现好坏,出勤与劳动工效高低,是决定将来对其量刑轻重的条件之一”,调动了被改造人员的积极性,使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被改造人员积极发挥知识技能,建设农场。如据农场工作人员卢凤来说,渠道设计得相当科学,有的是自己设计的,有的是请苏联专家设计的,也有的是被改造的反革命分子设计实施的。

1950年3月,农场先后挫败了原军统兴安站少将站长冯兰亭和原军统塘大分局局长杜锡进分别组织的越狱密谋。1950年7月12日,清河农场举行首次全场宣判大会,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对440名国民党特务宣判了劳动年限,刑期从五年到半年不等。此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该农场部分罪犯被押解进京镇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