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卓别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艺人
 +
|姓名 = 查理·卓别林
 +
|类型 = 演员
 +
|图片 =
 +
[[File:查理.卓别林.jpg|缩略图|居中|查理.卓别林(duitang.com图片)]]
 +
|缩略图|居中|
 +
|图片简介 =
 +
|本名 =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
 +
|英文名 = 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
 +
|国籍 = 英国
 +
|籍贯 =英国伦敦
 +
|出生日期 = 1889年4月16日
 +
|逝世日期 = 1977年12月25日
 +
|职业 = [[演员]]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lang-en|'''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 ,{{bd|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catIdx=Chaplin}})是一位[[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ref>Obituary ''[[Variety Obituaries]]'', 28 December 1977.</ref>。卓别林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尤为成功活跃。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與[[哈羅德·勞埃德]]和[[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模仿过他的表演方式。
+
}}
  
 卓内心则一副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逝世 止,他的 職業 生涯超 過70 年。从[[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 林已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
+
 
 +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lang-en|'''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bd|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catIdx=Chaplin}})是一位[[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ref>Obituary ''[[Variety Obituaries]]'', 28 December 1977.</ref>。卓别林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尤为成功活跃。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与[[哈罗德·劳埃德]]和[[巴斯特·基顿]]并称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模仿过他的表演方式。
 +
 
 +
 卓内心则一副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逝世 止,他的 职业 生涯超 过70 年。从[[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 林已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
  
 
== 早年 ==
 
== 早年 ==
  
 查尔斯·斯宾赛·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出生,为[[汉娜·卓别林]]和[[老查理·卓别林]]之子。卓别林本人并无出生证明,但自认生于[[南伦敦]][[沃尔沃思]]东街<ref>{{cite web|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defence/9086510/MI5-files-Was-Chaplin-really-a-Frenchman-and-called-Thornstein.html|title=MI5 files: Was Chaplin really a Frenchman and called Thornstein?|date=17 February 2012|work=The Telegraph|accessdate=11 April 2012}}</ref>。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尼·卓别林]]随他们的母亲[[汉娜·卓别林]]生活。1894年汉娜因嗓子突然失声而失业,家境每况愈下,之后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 習藝 所。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老查理·卓别林]][[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当时西德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在查理·卓别林位 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7年 ,他 離開 了孤 兒學 校,成了一名流浪 。他 當過報 童、 雜貨 店小 夥計 、玩具小 生的小 人、吹玻璃的小工人, 遊藝場掃過 地。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汉娜·卓别林在好莱坞逝世。
+
 查尔斯·斯宾赛·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出生,为[[汉娜·卓别林]]和[[老查理·卓别林]]之子。卓别林本人并无出生证明,但自认生于[[南伦敦]][[沃尔沃思]]东街<ref>{{cite web|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defence/9086510/MI5-files-Was-Chaplin-really-a-Frenchman-and-called-Thornstein.html|title=MI5 files: Was Chaplin really a Frenchman and called Thornstein?|date=17 February 2012|work=The Telegraph|accessdate=11 April 2012}}</ref>。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尼·卓别林]]随他们的母亲[[汉娜·卓别林]]生活。1894年汉娜因嗓子突然失声而失业,家境每况愈下,之后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 习艺 所。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老查理·卓别林]][[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当时西德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在查理·卓别林位 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7年 ,他 离开 了孤 儿学 校,成了一名流浪 。他 当过报 童、 杂货 店小 伙计 、玩具小 生的小 人、吹玻璃的小工人, 游艺场扫过 地。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汉娜·卓别林在好莱坞逝世。
  
 
== 舞台生涯 ==
 
== 舞台生涯 ==
1894年1月,四 的卓别林( 生日)在伦敦的大剧院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便会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默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lang|en|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
1894年1月,四 的卓别林( 生日)在伦敦的大剧院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便会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默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lang|en|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 美国 ==
 
== 美国 ==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默剧剧团]]进入[[美国]]。当时卡尔诺默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同房。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默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便可以控制自己的电影。卓别林 於1914 年首次出演电影《[[谋生之路]]》<ref>{{cite book|last=Blanke|first=David|title=The 1910s|accessdate=21 June 2010|edition=illustrated|series=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through history|year=2002|publisher=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location=Westport, CT|isbn=978-0-313-31251-9|page=226}}</ref>。
+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默剧剧团]]进入[[美国]]。当时卡尔诺默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同房。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默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便可以控制自己的电影。卓别林 于1914 年首次出演电影《[[谋生之路]]》<ref>{{cite book|last=Blanke|first=David|title=The 1910s|accessdate=21 June 2010|edition=illustrated|series=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through history|year=2002|publisher=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location=Westport, CT|isbn=978-0-313-31251-9|page=226}}</ref>。
  
 
== 初探电影导演 ==
 
== 初探电影导演 ==
行 19: 行 36:
 
1918年卓别林创建了他自己的好莱坞公司,在艺术与经济方面对自己的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凭借着自己的独立优势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娱乐价值和影响力。其中包括短喜剧《[[狗的生活]]》(1918年)和《[[发饷日]]》(1922年)。长的作品有《[[夏尔洛从军记|从军记]]》(1918年)和《[[朝圣]]》(1923年)。此外还有他的无声电影经典,其中包括《[[寻子遇仙记]]》(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和《[[马戏团(电影)|马戏团]]》(1928年)。
 
1918年卓别林创建了他自己的好莱坞公司,在艺术与经济方面对自己的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凭借着自己的独立优势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娱乐价值和影响力。其中包括短喜剧《[[狗的生活]]》(1918年)和《[[发饷日]]》(1922年)。长的作品有《[[夏尔洛从军记|从军记]]》(1918年)和《[[朝圣]]》(1923年)。此外还有他的无声电影经典,其中包括《[[寻子遇仙记]]》(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和《[[马戏团(电影)|马戏团]]》(1928年)。
  
[[有声电影]]被发明后他还拍了两部他最著名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此后他开始转向有声电影。在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自己制作配音和音效。《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喜剧因素与情感交配的完美表 ,使 後來 了美 國國會圖書館 指定永久典藏的 影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写道,这部片子的结束部分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
[[有声电影]]被发明后他还拍了两部他最著名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此后他开始转向有声电影。在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自己制作配音和音效。《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喜剧因素与情感交配的完美表 ,使 后来 了美 国国会图书馆 指定永久典藏的 影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写道,这部片子的结束部分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卓别林的有声电影包括《[[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
 
 卓别林的有声电影包括《[[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没有对白的无声电影。在该片的一个情节中,卓别林的上司观察他在卫生间里偷偷地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 於1948 年所 的《[[一九八四]]》中的一个类似的情节早了十多年,而同 樣諷 刺。《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依然被看作是一部无声电影。
+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没有对白的无声电影。在该片的一个情节中,卓别林的上司观察他在卫生间里偷偷地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 于1948 年所 的《[[一九八四]]》中的一个类似的情节早了十多年,而同 样讽 刺。《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依然被看作是一部无声电影。
  
 
== 联美公司 ==
 
== 联美公司 ==
1919年卓别林与[[ 瑪麗 · 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戴维·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电影发行公司[[ 美| 聯藝電 影公司]]。他们的意图在于逃避好莱坞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统中发行公司和资助人不断增强的权力。联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卓别林对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独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联美公司的理事。
+
1919年卓别林与[[ 玛丽 · 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戴维·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电影发行公司[[ 美| 联艺电 影公司]]。他们的意图在于逃避好莱坞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统中发行公司和资助人不断增强的权力。联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卓别林对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独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联美公司的理事。
  
 虽然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整个1930年代内卓别林始终拒绝拍有声电影。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艺,他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编排舞蹈,为1928年的《马戏团》写了主题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后来[[ ·京·高 |纳京高]]演唱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题歌也是他自己写的。
+
 虽然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整个1930年代内卓别林始终拒绝拍有声电影。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艺,他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编排舞蹈,为1928年的《马戏团》写了主题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后来[[ ·京·高 |纳京高]]演唱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题歌也是他自己写的。
  
 
== 大独裁者 ==
 
== 大独裁者 ==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 作。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 求相 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 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位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民族|犹太]]理发师。
+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 作。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 求相 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 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位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民族|犹太]]理发师。
  
 
== 政治争议和离美 ==
 
== 政治争议和离美 ==
 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左派|左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温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加上他的影响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侨民),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非常极端、非常危险。在[[大萧条]]前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的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 犯一下法。卓别林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西方 戰線 (第二次世界大 )|第二战场]]也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事件。原本怀疑他是共产党人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胡佛]]曾指示也给他建立秘密档案,在40年代后半期更是险些将他叫到国会听证,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评[[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发生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调查委员会|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主义|共产党]]。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胡佛还试图将卓别林驱逐出境。据2012年公开的档案,联邦调查局曾向[[英 安全局|英 國軍 情五 ]]要求提供能用于将他驱逐出美国的 料。<ref> Norton-Taylor, Richard (17 February 2012). "MI5 spied on Charlie Chaplin after FBI asked for help to banish him from US". The Guardian (Lond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February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2/feb/17/mi5-spied-on-charlie-chaplin.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2.  </ref>
+
 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左派|左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温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加上他的影响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侨民),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非常极端、非常危险。在[[大萧条]]前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的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 犯一下法。卓别林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西方 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 )|第二战场]]也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事件。原本怀疑他是共产党人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胡佛]]曾指示也给他建立秘密档案,在40年代后半期更是险些将他叫到国会听证,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评[[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发生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尽管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非美调查委员会|非美行为]]”,并怀疑倾向[[共产主义|共产党]]。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胡佛还试图将卓别林驱逐出境。据2012年公开的档案,联邦调查局曾向[[英 安全局|英 国军 情五 ]]要求提供能用于将他驱逐出美国的 料。<ref> Norton-Taylor, Richard (17 February 2012). "MI5 spied on Charlie Chaplin after FBI asked for help to banish him from US". The Guardian (Lond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February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2/feb/17/mi5-spied-on-charlie-chaplin.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2.  </ref>
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及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再入境许可。卓别林得知后, 出声明: “自从上次大战以来,我就成了强势反动团体制造的谎言和宣传的目标,他们有影响力,有[[美国黄色媒体]]的帮助,创造了一种氛围,纔让有自由意识的人都被凸 受到迫害。因此我决定我已无法进行我的电影工作,我将放弃在美国的居留权。”<ref> "Names make news. Last week these names made this news". TIME. 27 April 195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November 2010.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18302-2,00.html</ref>
+
1952年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家乡。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及归化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再入境许可。卓别林得知后, 出声明: “自从上次大战以来,我就成了强势反动团体制造的谎言和宣传的目标,他们有影响力,有[[美国黄色媒体]]的帮助,创造了一种氛围,纔让有自由意识的人都被凸 受到迫害。因此我决定我已无法进行我的电影工作,我将放弃在美国的居留权。”<ref> "Names make news. Last week these names made this news". TIME. 27 April 195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November 2010.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18302-2,00.html</ref>
 他决定留在[[欧洲]],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伊丽莎白二世]]、[[戴高 ]]、[[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 求}}。1957年卓别林在欧洲拍摄了《[[纽约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五年前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事件和对他倾向共产主义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卓别林失去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需要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
+
 他决定留在[[欧洲]],定居[[瑞士]][[沃韦]]。期间游历各国,受到了[[毕加索]]、[[伊丽莎白二世]]、[[戴高 ]]、[[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 求}}。1957年卓别林在欧洲拍摄了《[[纽约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五年前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事件和对他倾向共产主义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卓别林失去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需要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
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 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
1972年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 反对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 奥斯卡金像奖 ==
 
== 奥斯卡金像奖 ==
行 51: 行 68:
 
 人们往往忽视卓别林还获得过一次奥斯卡金像奖,1973年他为他1952年与[[克莱尔·布卢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片中[[巴斯特·基顿]]也登场,这是这两位大喜剧家唯一的一次同时露面。由于卓别林当时面临的政治困难,这部电影始终未在洛杉矶上演,而这是被提名的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直到1972年才达到。
 
 人们往往忽视卓别林还获得过一次奥斯卡金像奖,1973年他为他1952年与[[克莱尔·布卢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片中[[巴斯特·基顿]]也登场,这是这两位大喜剧家唯一的一次同时露面。由于卓别林当时面临的政治困难,这部电影始终未在洛杉矶上演,而这是被提名的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直到1972年才达到。
  
==  戀愛 及婚姻 ==
+
==  恋爱 及婚姻 ==
 
=== 埃德娜·普文斯(Edna Purviance) ===
 
=== 埃德娜·普文斯(Edna Purviance) ===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这段关系可能在1918年就中止了。1918年末卓别林与[[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后两人关系恢复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要女演员。两人说到对方时始终感情非常好。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这段关系可能在1918年就中止了。1918年末卓别林与[[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后两人关系恢复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要女演员。两人说到对方时始终感情非常好。
行 57: 行 74:
 
=== 米尔德里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 ===
 
=== 米尔德里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 ===
  
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系列中的女角[[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婚姻是在哈里斯 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两人有一个孩子,但他在婴儿时期就死了。1920年两人离婚。离婚时卓别林称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Alla Nazimova]]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
+
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系列中的女角[[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婚姻是在哈里斯 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两人有一个孩子,但他在婴儿时期就死了。1920年两人离婚。离婚时卓别林称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Alla Nazimova]]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
  
 
=== 宝拉·纳格瑞(Pola Negri) ===
 
=== 宝拉·纳格瑞(Pola Negri) ===
行 63: 行 80:
  
 
=== 丽泰·格雷(Lita Grey) ===
 
=== 丽泰·格雷(Lita Grey) ===
 在准备拍摄《淘金记》时35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丽泰·格雷]]发生了关系。格雷怀孕后导致电影在拍摄六个月后必须更换女主角人选,并且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尔·卓别林]](1926年-2009年)。1928年两人离婚非常痛苦。卓别林必须向格雷付当时破纪录的82.5万美元。这场公众瞩目的离婚,加上一场税收上的纠纷使得卓别林的头发都变白了。 後來 的法庭记录 示, 中有许多隐密的细节,这导致了一场反对卓别林的运动。卓别林的传记作者乔斯·米尔顿在卓别林的传记中写道说这场婚姻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灵感来源。
+
 在准备拍摄《淘金记》时35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丽泰·格雷]]发生了关系。格雷怀孕后导致电影在拍摄六个月后必须更换女主角人选,并且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尔·卓别林]](1926年-2009年)。1928年两人离婚非常痛苦。卓别林必须向格雷付当时破纪录的82.5万美元。这场公众瞩目的离婚,加上一场税收上的纠纷使得卓别林的头发都变白了。 后来 的法庭记录 示, 中有许多隐密的细节,这导致了一场反对卓别林的运动。卓别林的传记作者乔斯·米尔顿在卓别林的传记中写道说这场婚姻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灵感来源。
  
 
=== 保利特·戈达德(Paulette Goddard) ===
 
=== 保利特·戈达德(Paulette Goddard) ===
 从1932年到1940年卓别林与女演员[[保利特·戈达德]]之间有一段浪漫的和职业的关系。戈达德在这段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住在保利特·戈达德在[[比佛利山庄]]的家 。卓别林“发现了”戈达德并让她在《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中演女主角。据说由于戈达德拒绝阐明她与卓别林之间的关系是她没有获得扮演《[[ 世佳人 ( 影)| 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两人关系于1940年结束后两人公开说他们于1936年秘密结婚。后来卓别林在私下里说他们从未正式结婚。不论怎么说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结束。戈达德与卓别林正式离婚,戈达德还获得了一笔离婚费。
+
 从1932年到1940年卓别林与女演员[[保利特·戈达德]]之间有一段浪漫的和职业的关系。戈达德在这段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住在保利特·戈达德在[[比佛利山庄]]的家 。卓别林“发现了”戈达德并让她在《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中演女主角。据说由于戈达德拒绝阐明她与卓别林之间的关系是她没有获得扮演《[[ 世佳人 ( 影)| 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两人关系于1940年结束后两人公开说他们于1936年秘密结婚。后来卓别林在私下里说他们从未正式结婚。不论怎么说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结束。戈达德与卓别林正式离婚,戈达德还获得了一笔离婚费。
  
 
=== 琼·巴里(Joan Barry) ===
 
=== 琼·巴里(Joan Barry) ===
 卓别林与琼·巴里有过一段短暂的关系。本来卓别林想让巴里 演主角,但是过了不久巴里就开始对卓别林纠缠不休并有 狂的表现。两人的关系因此终止。1943年5月巴里称因卓别林怀孕。血液测试表明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亲,但是法庭拒绝允许血液测试作为证据,因此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岁为止每月要给孩子付75美元。
+
 卓别林与琼·巴里有过一段短暂的关系。本来卓别林想让巴里 演主角,但是过了不久巴里就开始对卓别林纠缠不休并有 狂的表现。两人的关系因此终止。1943年5月巴里称因卓别林怀孕。血液测试表明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亲,但是法庭拒绝允许血液测试作为证据,因此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岁为止每月要给孩子付75美元。
  
 
=== [[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l) ===
 
=== [[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l) ===
 此后不久卓别林遇到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两人于1943年6月16日结婚,当时卓别林54岁,而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卓别林|克里斯托弗]]、[[尤金·卓别林|尤金]]和[[迈克尔·卓别林|迈克尔]]和五个女儿[[杰拉尔丁·卓别林|杰拉尔丁]]、[[约瑟芬·卓别林|约瑟芬]]、[[简·卓别林|简]]、[[维多利亚·卓别林|维多利亚]]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逝世后乌娜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卓别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其女 兒維 多利 ·卓 現為著 馬戲藝 人, 立「 馬戲 」,在世界各地巡 演出。
+
 此后不久卓别林遇到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两人于1943年6月16日结婚,当时卓别林54岁,而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卓别林|克里斯托弗]]、[[尤金·卓别林|尤金]]和[[迈克尔·卓别林|迈克尔]]和五个女儿[[杰拉尔丁·卓别林|杰拉尔丁]]、[[约瑟芬·卓别林|约瑟芬]]、[[简·卓别林|简]]、[[维多利亚·卓别林|维多利亚]]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逝世后乌娜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卓别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其女 儿维 多利 ·卓 现为着 马戏艺 人, 立「 马戏 」,在世界各地巡 演出。
  
 
== 封爵 ==
 
== 封爵 ==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KBE|KBE 勳銜]],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
+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KBE|KBE 勋衔]],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
  
 
== 逝世 ==
 
== 逝世 ==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沃韦]][[中风]](酒后服用镇静剂)逝世,享年88岁。他被葬在[[沃州]][[沃韦上科尔西耶]]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以此试图向他的遗属要钱。但是盗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遗体在[[日 瓦湖]]附近被寻回。如今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 似的事件。
+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沃韦]][[中风]](酒后服用镇静剂)逝世,享年88岁。他被葬在[[沃州]][[沃韦上科尔西耶]]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以此试图向他的遗属要钱。但是盗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遗体在[[日 瓦湖]]附近被寻回。如今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 似的事件。
  
 
== 其它争论 ==
 
== 其它争论 ==
行 85: 行 102:
 
 卓别林一生中始终有关于他是否有犹太血统的争论和断言。1930年代纳粹宣传中称卓别林为[[犹太人]],20世纪40年代的联邦调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点上(原因不明)。这个争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关于犹太人在电影工业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别林的同母异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犹太人<ref>[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ngle/silent/chaplin/aaronhale.html Chaplin - an essay by Aaron Ha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16133957/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ngle/silent/chaplin/aaronhale.html |date=2006-05-16 }}</ref>,但不信[[犹太教]]。卓别林本人有犹太血统的说法毫无根据。卓别林本人生前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也拒绝否定说他是犹太人。他说这样做只是为“反犹分子提供了证据”。他常说假如他有犹太先裔的话他将感到骄傲,因为“所有天才均有犹太血统”。在《大独裁者》中他大胆地描写对犹太人的迫害就体现出了他的这个观点。
 
 卓别林一生中始终有关于他是否有犹太血统的争论和断言。1930年代纳粹宣传中称卓别林为[[犹太人]],20世纪40年代的联邦调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点上(原因不明)。这个争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关于犹太人在电影工业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别林的同母异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犹太人<ref>[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ngle/silent/chaplin/aaronhale.html Chaplin - an essay by Aaron Ha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16133957/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ngle/silent/chaplin/aaronhale.html |date=2006-05-16 }}</ref>,但不信[[犹太教]]。卓别林本人有犹太血统的说法毫无根据。卓别林本人生前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也拒绝否定说他是犹太人。他说这样做只是为“反犹分子提供了证据”。他常说假如他有犹太先裔的话他将感到骄傲,因为“所有天才均有犹太血统”。在《大独裁者》中他大胆地描写对犹太人的迫害就体现出了他的这个观点。
  
1924年,制片人[[托 斯·因斯]]死在了[[威廉· 道夫·赫斯特]]的游艇上。卓别林被牵连在此事之中。这个事件是好莱坞的一个未解之谜之一,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了。2001年这个事件被拍成电影《[[ 眼_( 影)| 眼]]》。
+
1924年,制片人[[托 斯·因斯]]死在了[[威廉· 道夫·赫斯特]]的游艇上。卓别林被牵连在此事之中。这个事件是好莱坞的一个未解之谜之一,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了。2001年这个事件被拍成电影《[[ 眼_( 影)| 眼]]》。
  
 
 卓别林毕生受年轻妇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他的传记作家将这个习惯归于他青年时代在伦敦大剧院遇到的初恋海蒂·凯利。卓别林喜欢发现和引导年轻的女影星。除米尔德里德·哈里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关系都是这样开始的。
 
 卓别林毕生受年轻妇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他的传记作家将这个习惯归于他青年时代在伦敦大剧院遇到的初恋海蒂·凯利。卓别林喜欢发现和引导年轻的女影星。除米尔德里德·哈里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关系都是这样开始的。
  
 
== 后事 ==
 
== 后事 ==
* 在[[沃韦]]的[[卓别林纪念馆]]前有一座卓别林像。[[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上的卓别林 是这座像的复制品。
+
* 在[[沃韦]]的[[卓别林纪念馆]]前有一座卓别林像。[[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上的卓别林 是这座像的复制品。
 
* 卓别林除其它众多荣誉外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对卓别林的政治倾向的批评直到1970年代他才获得这颗星)。1985年英国发行了一张纪念他的邮票。1994年美国也发行了一张邮票纪念他,这张邮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画家[[阿尔·赫施费尔德]]画的。
 
* 卓别林除其它众多荣誉外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对卓别林的政治倾向的批评直到1970年代他才获得这颗星)。1985年英国发行了一张纪念他的邮票。1994年美国也发行了一张邮票纪念他,这张邮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画家[[阿尔·赫施费尔德]]画的。
* 1992年[[李察·艾登堡禄]]导演了按照卓别林的传记改编的电影《[[卓 別靈傳]]》,电影中[[小 勃·道尼|罗伯特·唐尼]]饰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杰拉尔丁饰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亲)。
+
* 1992年[[李察·艾登堡禄]]导演了按照卓别林的传记改编的电影《[[卓 别灵传]]》,电影中[[小 勃·道尼|罗伯特·唐尼]]饰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杰拉尔丁饰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亲)。
* 2001年英国喜剧演员[[艾迪·伊扎德]]在《[[ 眼_( 影)| 眼]]》中饰卓别林。
+
* 2001年英国喜剧演员[[艾迪·伊扎德]]在《[[ 眼_( 影)| 眼]]》中饰卓别林。
 
* 从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电影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作比较。两人的电影在风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电影非常强调情感,而基顿的电影则非常诙谐。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传统,强调-{表}-演,而基顿则不断创新,非常大胆。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顿)的先驱。除健康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外两人对对方均非常尊重。基顿将卓别林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导演。卓别林对基顿也非常赞赏,1928年他反对基顿参加[[米高梅公司]],后来证明此举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专门为基顿写了一段情节,基顿是1915年以来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剧伙伴。
 
* 从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电影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作比较。两人的电影在风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电影非常强调情感,而基顿的电影则非常诙谐。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传统,强调-{表}-演,而基顿则不断创新,非常大胆。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顿)的先驱。除健康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外两人对对方均非常尊重。基顿将卓别林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导演。卓别林对基顿也非常赞赏,1928年他反对基顿参加[[米高梅公司]],后来证明此举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专门为基顿写了一段情节,基顿是1915年以来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剧伙伴。
* 1999年,他被[[美 國電 學會]] 選為[[百年百大明星|百年 大的男演 ]]第10名<ref>{{cite web|url=http://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stars.aspx|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22055357/http://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stars.aspx|archivedate=2008年8月22日|title=AFI's 100 YEARS...100 STARS|date=Wed, 16 June 1999|publisher=American Film Institute|accessdate=4 June 2010|deadurl=yes}}</ref>。
+
* 1999年,他被[[美 国电 学会]] 选为[[百年百大明星|百年 大的男演 ]]第10名<ref>{{cite web|url=http://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stars.aspx|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822055357/http://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stars.aspx|archivedate=2008年8月22日|title=AFI's 100 YEARS...100 STARS|date=Wed, 16 June 1999|publisher=American Film Institute|accessdate=4 June 2010|deadurl=yes}}</ref>。
  
==  事 ==
+
==  事 ==
* 卓 林在美 成名 在美 多「最像卓 林的人」的比 。[[ 勃·霍普]]曾在一次 這樣 的比 第一。
+
* 卓 林在美 成名 在美 多「最像卓 林的人」的比 。[[ 勃·霍普]]曾在一次 这样 的比 第一。
* 1930年代初卓 [[路易斯·布努埃 ]]是朋友。
+
* 1930年代初卓 [[路易斯·布努埃 ]]是朋友。
 
* 去中国访问时称赞了茅台和香酥鸭<ref>http://news.21cn.com/history/lishirenwu/a/2013/0107/09/14288837.shtml</ref>。
 
* 去中国访问时称赞了茅台和香酥鸭<ref>http://news.21cn.com/history/lishirenwu/a/2013/0107/09/14288837.shtml</ref>。
* 在2005年的「喜 家的喜 家」的大 中卓 林被同行 選為 大的20名喜 家之一。
+
* 在2005年的「喜 家的喜 家」的大 中卓 林被同行 选为 大的20名喜 家之一。
* 卓 身是[[ ]]者。{{fact|[[宗教]]在他眼 只有被 玩笑的份。他有一次取笑 :「我 意扮演[[耶 ]],我最 這個 角色了因 我是一名喜 。」|time=2011-4-15}}
+
* 卓 身是[[ ]]者。{{fact|[[宗教]]在他眼 只有被 玩笑的份。他有一次取笑 :「我 意扮演[[耶 ]],我最 这个 角色了因 我是一名喜 。」|time=2011-4-15}}
* 卓 林晚年非常喜 [[班尼·希 ]]的作品,希 本人是卓 林作品的 衷者。1991年希 受卓 林家人之邀 訪問 林的故居 時發現 林收藏了 多他的影象 記錄 而大受感
+
* 卓 林晚年非常喜 [[班尼·希 ]]的作品,希 本人是卓 林作品的 衷者。1991年希 受卓 林家人之邀 访问 林的故居 时发现 林收藏了 多他的影象 记录 而大受感
  
 
== 主要作品 ==
 
== 主要作品 ==
行 111: 行 128:
 
! rowspan=2 | 年份
 
! rowspan=2 | 年份
 
! colspan=2 | 片名
 
! colspan=2 | 片名
! rowspan=2 |  備註
+
! rowspan=2 |  备注
 
|- style="background:#B0C4DE;" align="center"
 
|- style="background:#B0C4DE;" align="center"
名 !! 原名
+
名 !! 原名
 
|-
 
|-
 
|{{Nowrap|1915年}}||《[[计程车上的私奔]]》||''A Jitney Elopement''||
 
|{{Nowrap|1915年}}||《[[计程车上的私奔]]》||''A Jitney Elopement''||
行 137: 行 154:
 
|1922年||《[[发薪日]]》||''Pay Day''||
 
|1922年||《[[发薪日]]》||''Pay Day''||
 
|-
 
|-
|1923年||《[[巴黎一妇人]]》||''A Woman of Paris: A Drama of Fate''|| [[ 影旬 ]] 藝術 性最出色
+
|1923年||《[[巴黎一妇人]]》||''A Woman of Paris: A Drama of Fate''|| [[ 影旬 ]] 艺术 性最出色
 
|-
 
|-
|1925年||《[[淘金记]]》||''The Gold Rush''|| [[ 影旬 ]]最佳外
+
|1925年||《[[淘金记]]》||''The Gold Rush''|| [[ 影旬 ]]最佳外
 
|-
 
|-
|1928年||《[[大马戏团]]》||''The Circus''|| [[ 斯卡 榮譽獎]]
+
|1928年||《[[大马戏团]]》||''The Circus''|| [[ 斯卡 荣誉奖]]
 
|-
 
|-
 
|1931年||《[[城市之光]]》||''City Lights''||
 
|1931年||《[[城市之光]]》||''City Lights''||
 
|-
 
|-
|1936年||《[[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尤西 ]]最佳外地 片人
+
|1936年||《[[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尤西 ]]最佳外地 片人
 
|-
 
|-
|1940年||《[[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 紐約 協會]]最佳男主角 <br>[[尤西 不及格]]最佳外地 片人<br>[[ 影旬 ]]最佳外 片<br>提名[[ 斯卡最佳男主角 ]]<br>提名[[ 斯卡最佳原 創劇 ]]
+
|1940年||《[[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 纽约 协会]]最佳男主角 <br>[[尤西 不及格]]最佳外地 片人<br>[[ 影旬 ]]最佳外 片<br>提名[[ 斯卡最佳男主角 ]]<br>提名[[ 斯卡最佳原 创剧 ]]
 
|-
 
|-
|1947年||《[[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又译:《杀人狂时代》、《杀人的喜剧》<br>[[ 藍絲帶獎 ( 影)| 藍絲帶獎]]最佳外 片<br>[[波迪 ]]最佳美 國電 影<br>[[ 影旬 ]]最佳外 片<br>提名[[ 斯卡最佳原 創劇 ]]
+
|1947年||《[[凡尔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又译:《杀人狂时代》、《杀人的喜剧》<br>[[ 蓝丝带奖 ( 影)| 蓝丝带奖]]最佳外 片<br>[[波迪 ]]最佳美 国电 影<br>[[ 影旬 ]]最佳外 片<br>提名[[ 斯卡最佳原 创剧 ]]
 
|-
 
|-
|1952年||《[[舞台生涯]]》||''Limelight''|| [[ 斯卡最佳原 樂獎]]<br>[[ 銀絲帶獎]]最佳外
+
|1952年||《[[舞台生涯]]》||''Limelight''|| [[ 斯卡最佳原 乐奖]]<br>[[ 银丝带奖]]最佳外
 
|-
 
|-
|1957年||《[[纽约王]]》||''A King in New York''||又译:《一个国王在纽约》<br>提名[[ 銀絲帶獎]]最佳外
+
|1957年||《[[纽约王]]》||''A King in New York''||又译:《一个国王在纽约》<br>提名[[ 银丝带奖]]最佳外
 
|-
 
|-
 
|1963年||《[[三十欢乐世界]]》||''30 Years of Fun'' ||
 
|1963年||《[[三十欢乐世界]]》||''30 Years of Fun'' ||
行 160: 行 177:
 
|}
 
|}
  
==注释==
 
{{Reflist|group=注|30em}}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list}}

於 2019年3月20日 (三) 17:16 的修訂

查理·卓別林
查理.卓別林(duitang.com圖片)
演員
本名 查爾斯·斯賓賽·「查理」·卓別林
英文名 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
國籍 英國
籍貫 英國倫敦
出生 1889年4月16日
逝世 1977年12月25日
職業 演員


查爾斯·斯賓賽·「查理」·卓別林爵士,KBE英語: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是一位英國喜劇演員反戰人士,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1]。卓別林在好萊塢電影的早期和中期尤為成功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哈羅德·勞埃德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卓別林戴着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模仿過他的表演方式。

卓內心則一副紳士氣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鬍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逝世為止,他的職業生涯超過70年。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卓別林已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

早年

查爾斯·斯賓賽·卓別林於1889年4月16日出生,為漢娜·卓別林老查理·卓別林之子。卓別林本人並無出生證明,但自認生於南倫敦沃爾沃思東街[2]。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分居,查理與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西德尼·卓別林隨他們的母親漢娜·卓別林生活。1894年漢娜因嗓子突然失聲而失業,家境每況愈下,之後兄弟兩人被送入倫敦蘭貝斯區的一個貧童習藝所。幾周後他們又被送入一個收養孤兒的學校。卓別林12歲半時,父親老查理·卓別林酗酒去世,母親患精神病,最後被送入一個精神病院。當時西德尼和查理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被父親撫養大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後來這個兄弟在查理·卓別林位於好萊塢的製片廠中工作。7年後,他離開了孤兒學校,成了一名流浪兒。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遊藝場掃過地。1920年查理·卓別林將他的母親接到美國,1928年漢娜·卓別林在好萊塢逝世。

舞台生涯

1894年1月,四歲的卓別林(還未過生日)在倫敦的大劇院代替他的母親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親便會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面發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倫敦競技場上演的默劇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個新角色,後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後他在一個雜技團里工作,次年在弗萊德·卡爾諾Fred Karno)的喜劇團里扮演小丑。

美國

根據美國移民紀錄,查理·卓別林於1912年10月2日隨同卡爾諾默劇劇團進入美國。當時卡爾諾默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斯坦·勞雷爾,卓別林和勞雷爾在旅店同房。後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別林則留在美國。當時電影導演麥克·塞納特看到卓別林的表演後雇用卓別林。卓別林在那裡與喜劇演員瑪布爾·諾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間,卓別林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默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別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這樣他便可以控制自己的電影。卓別林於1914年首次出演電影《謀生之路[3]

初探電影導演

1918年卓別林創建了他自己的好萊塢公司,在藝術與經濟方面對自己的電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在此後的35年中,他憑藉着自己的獨立優勢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娛樂價值和影響力。其中包括短喜劇《狗的生活》(1918年)和《發餉日》(1922年)。長的作品有《從軍記》(1918年)和《朝聖》(1923年)。此外還有他的無聲電影經典,其中包括《尋子遇仙記》(1921年)、《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和《馬戲團》(1928年)。

有聲電影被發明後他還拍了兩部他最著名的無聲電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時代》(1936年),此後他開始轉向有聲電影。在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中他自己製作配音和音效。《城市之光》中卓別林喜劇因素與情感交配的完美表現,使該片後來成為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定永久典藏的電影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寫道,這部片子的結束部分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段表演。

卓別林的有聲電影包括《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

《摩登時代》雖然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實際上它包含聲音,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卓別林以此來幫助1930年代已經不習慣看無聲電影的觀眾來熟悉沒有對白的無聲電影。在該片的一個情節中,卓別林的上司觀察他在衛生間裡偷偷地抽煙。這個情節比喬治·奧威爾於1948年所寫的《一九八四》中的一個類似的情節早了十多年,而同樣諷刺。《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卓別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親自哼的。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依然被看作是一部無聲電影。

聯美公司

1919年卓別林與瑪麗·畢克馥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戴維·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組織成立了一個電影發行公司聯藝電影公司。他們的意圖在於逃避好萊塢正在形成的製片公司系統中發行公司和資助人不斷增強的權力。聯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製片公司保障了卓別林對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獨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聯美公司的理事。

雖然從1927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後就很快占據了電影主流,但是在整個1930年代內卓別林始終拒絕拍有聲電影。卓別林本人多才多藝,他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編排舞蹈,為1928年的《馬戲團》寫了主題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後來納京高演唱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題歌也是他自己寫的。

大獨裁者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是專門針對阿道夫·希特勒納粹主義所製作。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它生動地寫明納粹主義的醜惡,並塑造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扮演了一位類似(包括面目形狀上的類似)希特勒的納粹獨裁者和一位受納粹主義殘酷迫害的猶太理髮師。

政治爭議和離美

卓別林的政治觀點始終左傾。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政治見解相當溫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國(加上他的影響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為一個外國僑民),許多人認為他的政治觀點非常極端、非常危險。在大蕭條前卓別林的無聲電影的政治性不強,他的流浪漢的角色只不過是貧困,有時會犯一下法。卓別林1930年代的電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時代》描述了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狀態。1940年的《大獨裁者》最後的一段演講批評了民族主義受到了強烈的反對。卓別林於1942年公開要求幫助蘇聯在歐洲開闢一個第二戰場也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事件。原本懷疑他是共產黨人的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曾指示也給他建立秘密檔案,在40年代後半期更是險些將他叫到國會聽證,1947年的《凡杜爾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評資本主義,在許多美國城市裡發生了抗議這部影片的事件。儘管卓別林非常成功,而且從1914年至1952年始終住在美國,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國國籍。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從事「非美行為」,並懷疑傾向共產黨。胡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秘密收集卓別林的情報並建立了一個秘密檔案,胡佛還試圖將卓別林驅逐出境。據2012年公開的檔案,聯邦調查局曾向英國軍情五處要求提供能用於將他驅逐出美國的資料。[4] 1952年卓別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家鄉。胡佛聽到這個消息後與美國移民及歸化局商議取消卓別林的再入境許可。卓別林得知後,發出聲明: 「自從上次大戰以來,我就成了強勢反動團體製造的謊言和宣傳的目標,他們有影響力,有美國黃色媒體的幫助,創造了一種氛圍,纔讓有自由意識的人都被凸顯,並受到迫害。因此我決定我已無法進行我的電影工作,我將放棄在美國的居留權。」[5] 他決定留在歐洲,定居瑞士沃韋。期間遊歷各國,受到了畢加索伊麗莎白二世戴高樂赫魯曉夫周恩來等人的接見Template:來源請求。1957年卓別林在歐洲拍攝了《紐約王》,使用幽默的手段來諷刺五年前導致他被迫離開美國的政治事件和對他傾向共產主義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這部影片後卓別林失去了拍公開的政治性電影的興趣,他說喜劇演員和小丑應該不需要政治性,應該「站在政治之上」。 1972年他與他的夫人短暫回訪美國來領取奧斯卡榮譽獎。儘管他是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邀請回到美國的,美國當局只給他發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簽證。不過此時美國公眾里反對卓別林的政治情緒已經消失了,他的回訪非常成功。

奧斯卡金像獎

卓別林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獎。在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首次被頒發時還沒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項獎勵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模糊。卓別林本來因他的電影《馬戲團》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喜劇導演,但後來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決定因他在「《馬戲團》片中在表演、協作、導演和製片各方面表現出來多樣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獎。另一部獲得特殊獎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44年後,卓別林於1972年末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獎。卓別林重返美國,除了獲獎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最長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內觀眾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鐘。

卓別林還因為《大獨裁者》被提名為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因為《凡杜爾先生》被提名為最佳原創劇本。在卓別林本人拍電影的時期里他對奧斯卡金像獎表示小看。他的兒子小查理寫道卓別林開玩笑將他1929年獲得的金像獎當作制門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對他非常不滿。

卓別林最後的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年),以及和索菲亞·羅蘭馬龍·白蘭度上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們往往忽視卓別林還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獎,1973年他為他1952年與克萊爾·布盧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獎。片中巴斯特·基頓也登場,這是這兩位大喜劇家唯一的一次同時露面。由於卓別林當時面臨的政治困難,這部電影始終未在洛杉磯上演,而這是被提名的條件之一。這個條件直到1972年才達到。

戀愛及婚姻

埃德娜·普文斯(Edna Purviance)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別林電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員。兩人在1916年到1917年間有過一段浪漫關係,這段關係可能在1918年就中止了。1918年末卓別林與米爾德里德·哈里斯結婚後兩人關係恢復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別林電影中的主要女演員。兩人說到對方時始終感情非常好。

米爾德里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

1918年10月23日,29歲的卓別林與16歲的《綠野仙蹤》系列中的女角米爾德里德·哈里斯結婚。婚姻是在哈里斯謊報說她懷孕後達成的。兩人有一個孩子,但他在嬰兒時期就死了。1920年兩人離婚。離婚時卓別林稱哈里斯與以勾引年輕女演員著稱的Alla Nazimova女同性戀關係,而哈里斯則稱卓別林嗜性成癮。

寶拉·納格瑞(Pola Negri)

1922到23年間卓別林與女演員寶拉·納格瑞之間有過一段很公開的關係。納格瑞當時剛剛從波蘭到達好萊塢。這段時好時壞的關係在九個月後結束了。它有點像現代好萊塢影星的關係的前例。與他的其它關係相比卓別林與納格瑞非常特殊,非常公開。

麗泰·格雷(Lita Grey)

在準備拍攝《淘金記》時35歲的卓別林與16歲的麗泰·格雷發生了關係。格雷懷孕後導致電影在拍攝六個月後必須更換女主角人選,並且兩人於1924年11月26日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小查理·卓別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爾·卓別林(1926年-2009年)。1928年兩人離婚非常痛苦。卓別林必須向格雷付當時破紀錄的82.5萬美元。這場公眾矚目的離婚,加上一場稅收上的糾紛使得卓別林的頭髮都變白了。後來公開的法庭記錄顯示,當中有許多隱密的細節,這導致了一場反對卓別林的運動。卓別林的傳記作者喬斯·米爾頓在卓別林的傳記中寫道說這場婚姻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的靈感來源。

保利特·戈達德(Paulette Goddard)

從1932年到1940年卓別林與女演員保利特·戈達德之間有一段浪漫的和職業的關係。戈達德在這段時期的大多數時間裡住在保利特·戈達德在比佛利山莊的家裡。卓別林「發現了」戈達德並讓她在《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中演女主角。據說由於戈達德拒絕闡明她與卓別林之間的關係是她沒有獲得扮演《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兩人關係於1940年結束後兩人公開說他們於1936年秘密結婚。後來卓別林在私下裡說他們從未正式結婚。不論怎麼說兩人之間的婚姻關係友善地於1942年正式結束。戈達德與卓別林正式離婚,戈達德還獲得了一筆離婚費。

瓊·巴里(Joan Barry)

卓別林與瓊·巴里有過一段短暫的關係。本來卓別林想讓巴里飾演主角,但是過了不久巴里就開始對卓別林糾纏不休並有瘋狂的表現。兩人的關係因此終止。1943年5月巴里稱因卓別林懷孕。血液測試表明卓別林並非孩子的父親,但是法庭拒絕允許血液測試作為證據,因此卓別林被判直到孩子21歲為止每月要給孩子付75美元。

烏娜·奧尼爾(Oona O'neill)

此後不久卓別林遇到了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烏娜·奧尼爾。兩人於1943年6月16日結婚,當時卓別林54歲,而奧尼爾只有18歲,此後奧尼爾的父親沒有再與他女兒說過話。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長,也非常幸福,兩人在對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奧尼爾找到了一個愛自己的父親角色,而卓別林則找到了一個忠實於自己,並在他在公眾中的信譽不斷降落的時候安慰自己的人。兩人共有八個孩子,三個兒子克里斯托弗尤金邁克爾和五個女兒傑拉爾丁約瑟芬維多利亞安娜特-埃米利。卓別林逝世後烏娜還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對卓別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開始酗酒。其女兒維多利亞·卓別林現為着名馬戲藝人,創立「隱形馬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封爵

1975年3月9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別林KBE勛銜,由此將他提升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經有人提名將卓別林封為爵士了,但當時的保守派政府反對此舉。

逝世

1977年聖誕節卓別林在瑞士沃韋中風(酒後服用鎮靜劑)逝世,享年88歲。他被葬在沃州沃韋上科爾西耶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盜走了卓別林的遺體並以此試圖向他的遺屬要錢。但是盜墓者被捕,十一周後他的遺體在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如今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其它爭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媒介批評卓別林沒有參軍。卓別林稱他報名了,但是在進行體格檢查時落選。卓別林在戰期內募捐了許多錢,並於1918年拍了一部喜劇性的宣傳片。據說關於他參軍的爭論導致他沒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別林一生中始終有關於他是否有猶太血統的爭論和斷言。1930年代納粹宣傳中稱卓別林為猶太人,20世紀40年代的聯邦調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這一點上(原因不明)。這個爭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有關於猶太人在電影工業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別林的同母異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猶太人[6],但不信猶太教。卓別林本人有猶太血統的說法毫無根據。卓別林本人生前從未討論過這個問題,也拒絕否定說他是猶太人。他說這樣做只是為「反猶分子提供了證據」。他常說假如他有猶太先裔的話他將感到驕傲,因為「所有天才均有猶太血統」。在《大獨裁者》中他大膽地描寫對猶太人的迫害就體現出了他的這個觀點。

1924年,製片人托馬斯·因斯死在了威廉·藍道夫·赫斯特的遊艇上。卓別林被牽連在此事之中。這個事件是好萊塢的一個未解之謎之一,也許永遠也無法解開了。2001年這個事件被拍成電影《貓眼》。

卓別林畢生受年輕婦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他的傳記作家將這個習慣歸於他青年時代在倫敦大劇院遇到的初戀海蒂·凱利。卓別林喜歡發現和引導年輕的女影星。除米爾德里德·哈里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關係都是這樣開始的。

後事

  • 沃韋卓別林紀念館前有一座卓別林像。倫敦萊斯特廣場上的卓別林象是這座像的複製品。
  • 卓別林除其它眾多榮譽外還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由於1950和60年代對卓別林的政治傾向的批評直到1970年代他才獲得這顆星)。1985年英國發行了一張紀念他的郵票。1994年美國也發行了一張郵票紀念他,這張郵票上卓別林的肖像是漫畫家阿爾·赫施費爾德畫的。
  • 1992年李察·艾登堡祿導演了按照卓別林的傳記改編的電影《卓別靈傳》,電影中羅伯特·唐尼飾卓別林,卓別林的女兒傑拉爾丁飾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別林的母親)。
  • 2001年英國喜劇演員艾迪·伊扎德在《貓眼》中飾卓別林。
  • 從196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人將卓別林的電影與巴斯特·基頓的電影作比較。兩人的電影在風格上相差很大。卓別林的電影非常強調情感,而基頓的電影則非常詼諧。卓別林在製片上非常傳統,強調表演,而基頓則不斷創新,非常大膽。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卓別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頓)的先驅。除健康的同行之間的競爭外兩人對對方均非常尊重。基頓將卓別林稱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和喜劇導演。卓別林對基頓也非常讚賞,1928年他反對基頓參加米高梅公司,後來證明此舉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別林專門為基頓寫了一段情節,基頓是1915年以來卓別林的首位屏幕喜劇夥伴。
  • 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0名[7]

軼事

  • 卓別林在美國成名後在美國出現了許多「最像卓別林的人」的比賽。鮑勃·霍普曾在一次這樣的比賽中獲第一。
  • 1930年代初卓別林與路易斯·布努埃爾是朋友。
  • 去中國訪問時稱讚了茅台和香酥鴨[8]
  • 在2005年的「喜劇家的喜劇家」的大選中卓別林被同行選為最偉大的20名喜劇家之一。
  • 卓別林終身是無神論者。宗教在他眼裡只有被開玩笑的份。他有一次取笑說:「我願意扮演耶穌,我最適合這個角色了因為我是一名喜劇演員。」[來源請求]
  • 卓別林晚年非常喜歡班尼·希爾的作品,希爾本人是卓別林作品的熱衷者。1991年希爾受卓別林家人之邀訪問卓別林的故居時發現卓別林收藏了許多他的影象記錄而大受感動。

主要作品

年份 片名 備註
譯名 原名
1915年 計程車上的私奔 A Jitney Elopement
1915年 流浪漢 The Tramp
1915年 拐騙 Shanghaied
1916年 冒牌的伯爵 The Count
1916年 銀幕背後 Behind the Screen
1917年 安樂街 Easy Street
1918年 狗的生涯 A Dog's Life 又譯:《狗的生活》
1918年 夏爾洛從軍記 Shoulder Arms
1921年 尋子遇仙記 The Kid
1921年 有閒階級 The Idle Class
1922年 發薪日 Pay Day
1923年 巴黎一婦人 A Woman of Paris: A Drama of Fate 電影旬報藝術性最出色電影
1925年 淘金記 The Gold Rush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1928年 大馬戲團 The Circus 奧斯卡榮譽獎
1931年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1936年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 尤西獎最佳外地製片人
1940年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尤西獎不及格最佳外地製片人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47年 凡爾杜先生 Monsieur Verdoux 又譯:《殺人狂時代》、《殺人的喜劇》
藍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波迪獎最佳美國電影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52年 舞台生涯 Limelight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1957年 紐約王 A King in New York 又譯:《一個國王在紐約》
提名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1963年 三十歡樂世界 30 Years of Fun
1967年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參考資料

  1. Obituary Variety Obituaries, 28 December 1977.
  2. MI5 files: Was Chaplin really a Frenchman and called Thornstein?. The Telegraph. 17 February 2012 [11 April 2012]. 
  3. Blanke, David. The 1910s.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through history illustrated.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226. ISBN 978-0-313-31251-9. 
  4. Norton-Taylor, Richard (17 February 2012). "MI5 spied on Charlie Chaplin after FBI asked for help to banish him from US". The Guardian (Lond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February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2/feb/17/mi5-spied-on-charlie-chaplin.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2.
  5. "Names make news. Last week these names made this news". TIME. 27 April 195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November 2010.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18302-2,00.html
  6. Chaplin - an essay by Aaron Hal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5-16.
  7. AFI's 100 YEARS...100 STAR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Wed, 16 June 1999 [4 June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8月22日). 
  8. http://news.21cn.com/history/lishirenwu/a/2013/0107/09/142888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