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吴大帝孙权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大帝
吴大帝孙权像(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
概要
姓名 孙权
庙号 太祖
谥号 大皇帝
陵墓 孙陵
政权 东吴
在世 182年—252年(71歲)
在位 229年5月23日—252年四月(24年)
孫堅
年号

黄武: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黄龙:229年四月—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八月
赤乌: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太元: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神凤:252年二月—四月

吳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汉末名将,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一方诸侯,曾受九錫。222年,自立吴王並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孙氏家族在江东是寒族,陈寿记载孙氏出身“孤微”,《三国志》记载孙氏“世仕吴,家于富春”。光和五年(182年),孙权是当时任下邳县丞孙坚的嫡次子,母为吴夫人。据传孙权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22代孙。

光和七年(184年),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孙坚独自随朱儁南征北战。孙权等诸子都跟着母亲生活在九江郡寿春县。[1]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逝世,长沙(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太守的孙坚起兵从长沙经荆州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当时孙权的长兄孙策在寿春淮南一带颇有名气。在周瑜的建议下,家里人搬到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刘表,中伏身亡。孙权和家人搬到广陵郡江都,在那里度过了三年丧期。初平四年(193年)孙策跟随了袁术,并在翌年为其攻打了庐江。当时,扬州牧刘繇担心被袁氏吞并,与袁术和孙策顿生嫌隙。而孙权及其母和兄弟仍留在刘繇的势力范围下,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他们,接到家里奉养卫护,感情很深。

随兄征讨

興平二年(195年)孙权长兄孙策渡江起,孙权跟随其兄左右,为其商议计谋,孙策感到很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孙权到吴以后,曾经与朱然胡综一起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建安元年(196年),孙权被朱治举孝廉、严象举为茂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当时潘璋开始跟随他。孙策平定江东的丹阳、会稽和吴三郡后开始给汉廷进贡,汉廷派刘琬前往江东授予孙策官爵,刘琬对人说:“我看孙家的兄弟虽然每个都才华横溢,智慧通达,都是荣华福贵不长久。只有次男孝廉,相貌高大挺拔,有大贵之表,且会是最长寿的,你们等着瞧吧。”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拉拢丹阳等六县及山贼头目祖郎,并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当时孙策率兵前往讨山贼,仅孙权等数百人留在宣城,山贼数千人蜂拥而至,年轻的孙权在周泰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

建安四年(199年)至次年初,孙权开始领兵跟随孙策征战,征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黄祖,与仇敌黄祖在沙羡一带展开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韩唏战死,黄祖只身逃走,士卒溺死者达万人,豫章太守华歆又举城投降。平定了庐江豫章二郡。

臨危受命

建安五年(200年)春,时任会稽太守的兄長孙策遇刺客殺害身亡,孙权依兄言接替其位,东汉朝廷冊封他为討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以吴县为治所。此时孙权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庐江六郡,而且其他边远险要之地尚未完全归从,而天下豪杰英雄各州郡皆有,作客寄寓的士人,则以个人的安危随意去留,君臣之间没有建立稳固的关系。

孙权接位初期政权不稳,江东六郡中除吴郡外的其他五郡都发生了叛乱。就连宗室内部亦有人野心勃勃,孙权的堂兄庐陵太守孙辅与曹操暗通,定武中郎将孙暠意欲夺权攻打会稽郡。到建安九年(204年)的时候,妫览则将孙权的弟弟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杀害,秘密派人北上迎接扬州刺史刘馥,企图献丹杨郡于曹操

趁此孙氏政权中枢交替之际,刚被平定的庐江太守李术甚至直接公开招降纳叛,不久即反叛了孙权。孙权举兵率徐琨孙河等人亲征李术于皖城。破皖城,枭术首,又迁徙其部将三万余人。会稽郡建安等县的当地山越人也借机开始作乱。孙权便对建安等地用兵。派贺齐讨平东冶地,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并且俘获了山越全部名将,收编精兵万余,恢复了原设县邑,稳定了秩序。

孙权以张昭为心腹、以周瑜程普等旧臣为将军统领兵卒。另一方面,又大量招揽贤士异才为己用。陆逊鲁肃诸葛瑾步骘顾雍是仪吕岱徐盛朱桓骆統等贤才良将都在这一时期加入孙权麾下。[2]他分遣部署诸将,讨伐那些不服从者。兵不妄动,乘间伺隙,打仗往往胜利,经过了三四年终于平定了内乱。从此,孙权正式成为江东实际统治者。

為父報仇

孙坚为刘表账下黄祖所杀。自建安八年(203年)开始,孙权往西讨伐黄祖,发起夏口之战,击败黄祖的水军,豫章鄱阳县等地山越再起,孙权即刻还军平定山越。孙权命征虏中郎将吕範平定鄱阳、荡寇中郎将程普讨伐乐安、建昌都尉太史慈分头进讨山越,又派别部司马黄盖、韩当等人扼守山越经常出没的郡县。不久平定了山越。

建安十年(205年),孙权派賀齊讨伐上饶。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數千兵將入柴桑,都督周瑜反擊,生擒鄧龍送吳。孙权亲征山贼麻、保二屯,成功讨平。

建安十二年(207年),降將甘寧說:「今漢已經日漸衰微,曹操為滿足自己的心,終於成了篡漢的盜賊。南荊之地,山陵地勢有利,江川流通,國的西邊的確是這樣的形勢。我已看透劉表,考慮的不夠長遠,兒子也是無能的人,不是能夠承傳基業之才。主公應當盡早規劃,不能落入曹操手上。進圖之計,先取黃祖為佳。黃祖如今年老,老邁衰退嚴重,錢財糧谷都已經缺乏,左右矇騙他,事出於錢財私利,侵要吏士的錢財,吏士心裏都憤怒。舟船戰具,廢棄也不修理,耕農懶惰,軍隊沒有法紀。如果主公現在去攻打,必定能大敗。一旦打敗黃祖軍,擊鼓行軍至西,西據楚關,大局趨勢擴張,這樣就可以逐漸進取巴蜀。」孫權贊同並採納。張昭當時就在席上坐,難言道:「吳國如今危懼,如果行軍攻打,必然招致恐慌。」甘寧回答道:「國家將蕭何的重任交給君你,君留置守護卻擔心憂亂,那為什麼還要仰慕古人?」孫權對舉起酒杯附於甘寧說:「興霸,今年行軍討伐,就如這杯酒,決意託付給卿你。卿盡量提出方略,如能夠破黃祖,則是卿的功勞,不要因為張長史(張昭)之言而放棄。」吳範說:「今茲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荊州劉表亦身死國亡。」孫權最後還是出兵,虏其人民而还,但未能抓到黄祖。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再讨黄祖,周瑜為都督。呂蒙隨軍出征。吳範到尋陽時視察環境,要求軍隊立刻加速行軍,黃祖下令用兩首艨艟戰艦封鎖沔口(漢水入長江口),用大繩繫著巨石為錐以固定艦隻,在兩面大石上聚集數千人,艦上更有千餘人用弓弩射向孫權軍,弓弩亂發,箭如雨下,封鎖孫軍的前進路線,孫軍不能向前。偏將軍董襲與司馬凌統各率百人死士為前部,眾人被著兩鎧,乘著大舸船衝入艨艟裡,董襲持刀斷開兩首艨艟之間的聯結,凌統與數十名英勇善戰的兵士共乘一船,斬殺黃祖將領張碩,黃祖見孫權兵來,急派水軍都督陳就率兵反擊,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陳就。擄獲其船隻、士兵。返回到孫權大軍,並引領自軍兼程趕路,水路兩路齊進。凌統先攻下城池,黃祖隻身逃竄,被孫權軍中的騎兵馮則所斬殺。此戰,孫權大獲全勝,一舉殲滅宿敵黃祖,但是劉琦及時前來禦敵江夏北部,孫權依舊無法攻下江夏。只能有效佔領江夏郡南部區域。孙权将治所自吴移居至京口。

赤壁之戰

本年晚些时候,荆州牧刘表病死,刘备南渡长江,鲁肃奉命与他相见,向他转述了孙权的计划,并向他陈说成败的情势。刘备派诸葛亮去拜谒孙权。当时孙权的谋士们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抗击曹操的主张,意见与孙权相合。周瑜、程普分别被任命为左、右都督,与刘备一同进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大败曹操军队。刘备、周瑜等又追击到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甘宁在夷陵,被曹仁的部队所包围,孙权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抗拒曹仁,用其中一半兵力驰救甘宁,吴军胜利返归。孙权亲自率军围困合肥,攻合肥一个多月,未能破城。赤壁之战,刘备至京口見孙权,孙权借荆州数郡於刘备,与其正式建立了孙刘联盟,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攻略南郡。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孙权又招揽了滕耽吾粲等人。

远征交州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鲁肃为太守,驻守陆口。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孙权遂加士燮为左将军。

南北对峙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次年,孙权修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又修筑了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攻孫權江西營,據《三國志》記載,他“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帶兵南下進攻東吳的濡須(安徽無為東南),孫曹兩軍隔長江相持了一個月,沒分出個勝負。一天,孫權親自坐著條大船來到江面觀察曹軍的動向,只是察看敵情。結果挨了一頓猛箭。船的一側中箭太多,有些傾斜,將要翻船。孫權急中生智將船調個頭,讓另一面也受箭,以求平衡。結果平安無事回到營寨。(據《魏略》記載)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征皖城。闰月,攻破皖城,俘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人。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讨还荆州各郡。刘备不答允。孙权就派遣吕蒙指挥鲜于丹、徐忠、孙规等领兵二万,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权住在陆口,为各路军队的指挥、调度。吕蒙军队一到,长沙桂阳二郡全部归服。刘备害怕丢失益州,便派使者求和。两国重新结好为盟,于是平分荆州,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予孙氏。孙权从陆口返还,征讨合肥。孙权作战勇敢,撤军时亦亲自断后,因为此举太过轻率与凌统、甘宁等在逍遥津以北被魏国大将张辽所袭击,凌统等拼死保护住孙权,孙权骑着骏马冲过津桥才逃脱而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再次兴师伐吴,进军至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孙权便以吕蒙为都督,据守早前建成的城坞,并设置万张强弓硬弩,以拒曹操。结果曹军前锋尚未安然立屯,便被吕蒙攻破了,曹操迫不得已只好退兵。而此时丹阳四郡(今安徽定量城)民帅费栈呼应曹操联合山越,起兵反叛。孙权即命陆逊进兵征讨。陆逊大破费栈等军,降服丹阳、会稽(今浙江绍兴)等三郡山越,选其强壮者为兵,得精兵数万人。

荆州争夺

因战线胶着,孙权便与曹操修好。吕蒙则向孙权密陈计策,游说孙权下决心取荆州,完全占领长江南岸,才能争取与曹操对峙的最大优势。孙权采纳吕蒙之策,命吕蒙至陆口,为将来的荆州军事行动作出准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襄阳围攻曹仁,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讨伐关羽。十月,孙权西征关羽,以吕蒙陆逊为先锋。吕蒙占据江陵、陆逊则另率军攻取宜都郡,退军驻守夷陵,固守峡口,以防御蜀军的进攻。孙权派朱然、潘璋在关羽的必经之路截击擒杀关羽,斩获招纳关羽军数万人。自此荊州南北至此為曹、孫兩家瓜分。于是孙权免除荆州百姓的所有租税。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为骠骑将军后,征召了张承刘基等人。

受封吴王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名武昌,以六县设置武昌郡。曹丕称帝,孙权派使者去请求为魏的藩属,并把于禁等送回北方。曹丕冊封孙权为吴王,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监督交州,兼任荆州牧。刘备率军前来讨伐,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领兵前往抵抗,爆发夷陵之战同时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孙权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自与魏通使以来孙权又任用陈化冯熙沈珩为使节,令吴国在外交上占据上风,使得魏在军事上犹豫不决,为夷陵之战挣得时间。

黃初三年(222年),陆逊彻底击败蜀军。蜀军被斩杀和放下武器投降者有几万人。刘备仅保得自身不死。魏国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来东吴与之立誓结盟,并征召孙登去做人质,孙权推辞不受。秋九月,魏国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孙权派遣吕範从水路抵御曹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前往救援南郡,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抵拒曹仁。孙权改年号为黄武,沿着长江布兵坚守。曹丕為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藉口推辭,最後曹丕以此為藉口,說孫權心不誠,於是發兵攻打江東。孫權為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所以同意。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拜谒刘备,蜀、吴两国自此重結盟好。

黃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修筑山城。改用乾象历。夏四月,孙权的大臣们进劝他称帝,孙权不答应。

黃武三年(224年),孙权派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国。

黃武四年(225年)六月,孙权任命顾雍接替去世的孙邵为丞相。

黃武五年(226年),孙权下令各州郡守,对百姓实行宽容安息政策。这时陆逊因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孙权命令诸将广开农田。七月,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兴兵征讨江夏郡,围攻石阳城,无功而返。孙权任命全琮为东安郡太守,讨伐山越族的反叛。孙权分交州另置广州,不久又复合为交州。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鄱阳太守周鲂假装叛离东吴,引诱魏将曹休。爆发石亭之战,秋八月,孙权前往皖口,派征西将军陆逊领全琮朱桓等在石亭大败曹休。

登基稱帝

黃龍元年(229年),东吴公卿百官都进劝孙权正式称帝。夏四月十三日丙申(5月23日[3]),孙权在南郊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黄龙。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長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吴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将军官吏都晋爵加赏。六月,蜀国派人前来庆贺孙权登基。孙权与蜀使商议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属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并制定盟书,共同声讨曹叡。秋九月,孙权將都城從武昌遷到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就住在原来的府第中,不再另建新宫殿,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掌管武昌事宜。

黃龍二年(230年),孙权多次派人出海。他派衛溫諸葛直等航行到達夷洲(一說即今臺灣[4];242年,他又派聶友等航行到珠崖儋耳(指現今的海南島[5]

黃龍三年(231年)二月,孙权派遣太常潘濬率领五万人马征讨武陵少数民族。十二月,改第二年为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航海到辽东。十二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藩。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派太常张弥等万人,带上金银财宝奇货异物,加上九锡,经海路送给公孙渊。举朝大臣全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其人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不要太过分。孙权到底还是没有接受规劝。后来公孙渊果然将张弥等杀死。孙权大怒,企图亲自征讨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极力谏阻,孙权最终中止这个计划。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下诏放宽徭役,夏五月,孙权派遣陆逊、诸葛瑾等驻军江夏、沔口,派孙韶张承等进军广陵淮阳,孙权自己亲率大军进围合肥新城,爆发合肥新城之战后退兵回返,孙韶也停止进军广陵等地。秋八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伐山越部族。次年,孙权派吕岱领兵讨伐贼寇李桓等。

嘉禾六年(237年),孙权让群臣讨论奔丧立科、丞相顾雍奏请违法奔丧应处以死罪。此后吴县县令孟宗违法奔母丧归家,事后在武昌将自己拘禁起来听候处罚。陆逊向孙权说明孟宗的平时作为,并借机为孟宗求情,孙权于是给孟宗减刑一等,并申明下不为例,于是违法奔丧的事绝迹。

晚年

赤烏元年(238年),改年号为赤乌。当时,孙权宠信校事吕壹,吕壹本性苛刻残忍,执法严酷。太子孙登屡次进谏,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于是都不敢进言。后来吕壹奸邪的罪行败露被处死,孙权自我批评承认错误,派中书郎袁礼代自己向各位大将致歉,向大家询问政事应该作些什么样的变革。

赤烏二年(239年),孙權派遣使者羊瞆郑胄、将军孙怡前往辽东,击败魏国守将张持、高虑。十月,孙权派遣将军吕岱、唐咨前往讨伐少数民族叛乱,一年多时间将他们全部击败。

赤烏三年(240年)三月,孙权下诏督察侵扰百姓的非法行为。夏四月,命令各郡县修整城郭,十一月,孙权命令各地打开粮仓,赈救穷苦百姓。

赤烏四年(241年),孙权派遣卫将军全琮攻略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进攻六安。全琮与魏国将军王凌芍陂交战。芍陂之役爆发,车骑将军朱然围攻樊城。五月,吴太子孙登去世。六月,大将军诸葛瑾去世。

赤烏五年(242年),孙权立儿子孙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县为嘉兴县。百官上奏请册立皇后及四王,孙权没有同意。夏四月,禁止进献御用物品,减少皇室膳食的供应。秋七月,孙权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兵三万攻讨珠崖、儋耳。八月,孙权立儿子孙霸为鲁王。二宮之爭開始。

赤烏六年(243年)冬十一月,丞相顾雍逝世。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孙权用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当年,步骘、朱然等认为蜀国要背叛盟约而与魏国往来,孙权为蜀国向大家担保。

赤烏八年(245年),二月,丞相陆逊去世。八月,孙权派遣校尉陈勋及兵卒三万人,开凿句容城中路运河,建造粮仓。

赤烏九年(246年),九月,孙权用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赤烏十年(247年),右大司马全琮去世。夏五月,丞相步骘去世。

赤烏十一年(248年),太初宫建成。赤乌十二年(249)春三月,左大司马朱然去世。四月九日,骠骑将军朱据兼任丞相。

去世

赤烏十三年(250年),孙权免去拖欠的赋税,借贷给百姓种粮。孙权废太子孙和,让他住在故鄣。鲁王孙霸被赐死。十一月,孙权册立孙亮为太子。十二月,魏国大将军王昶围攻南郡,荆州刺史王基进攻西陵,孙权派遣将军戴烈、陆凯率军前往抵抗。经过了八年的二宮之爭結束。

太元元年(251年),孙权册立皇后潘氏,冬十一月,孙权祭祀南郊回来后,就生病卧床。十二月,遣驿使传书召大将军诸葛恪回来,拜封为太子太傅。孙权下诏省徭役、减征赋。

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立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五子孙奋为齐王。六子孙休为琅琊王。二月,大赦,改年号为神凤。皇后潘氏在内宫薨逝。神凤元年四月廿六日[6](公元252年5月21日),70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相當於今稱中風)於太初宮内殿中驾崩,滕胤与太子太傅诸葛恪、少傅孙弘、荡魏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一同受遗诏辅佐太子。孙权稱帝后在位23年。葬於建業蔣陵,謚大皇帝,廟號太祖。

主要成就

外交

《吳曆》曰,黃武四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琉璃。這是中國最早與南海諸國交流的記載。孫權主動派出朱應與康泰出訪南海各國,先後到過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西南大海州(今南洋群島)、大秦(羅馬)、天竺(今印度),並記下各國物產以利貿易奠定了南海貿易的基礎,回國後,二人分別撰寫《扶南異物志》[7]及《外國傳》(又稱《吳時外國傳》)[8],之後繼續派出使節進行南國宣化,同扶南、林邑、堂明(今柬埔寨)建立關係。,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雖然南海諸國之前已與中國有接觸,但是由官方政府主動派出官員積極尋求國際貿易,孫權卻是創舉,貿易的範圍甚至到達了羅馬,並在建業接見了羅馬商人秦論[9]

另外由於孫權積極擴張海上事業,並曾發兵遼東,因此江南造船業大大興盛。[10]

经济

孫權分部諸將,鎮撫山越[11],增設縣邑,編制戶籍[12],設置農官[13],推行軍屯[14]與民屯[13];收容南遷移民[15],興修水利[16],增廣農田;親自下田採用牛耕[17],大幅度改良農業生產技術[18],大興佛教[19],奠定了六朝的經濟與文化基礎。

首都建業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縣[20],因孫權定都建業並開鑿運河而成為一流都市,被稱為六朝古都,現名南京。

由於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並且開拓江南,因此在中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後的待遇與他的功績完全不成正比,詩人曾極在其作品《吳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劉克莊也在《吳大帝廟》中嘆息“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

人物性格

  • 孙权性格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喜欢供养贤才,因此很早就与父兄齐名。[21]
  • 孙权天性活潑熱情。能言善辩,诙谐幽默[22]。曾與陸遜當眾對舞[23],又戲弄諸葛瑾郑泉張昭等[24][25]。其本人亦經得起讓部下開玩笑[26]。也常與諸葛恪說笑,[27]吴国朝堂上下因此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 孫權非常重视集体的力量[28],毫无保留地信任部下[29][30]甚至部下死後代為教養其孤兒[31]贍養其妻儿[32]及其父母[33]。也會調解部屬糾紛[34][35],亦下诏勿杀叛逃将领的妻子子女[36]。孙权与臣下的亲密关系也体现在称呼其表字上(帝王大多对臣下直呼其名),甚至是对于初见的潘濬[37][38]。对于他国贤才,孙权也毫不掩饰地表达喜爱,如诸葛亮费祎邓芝宗预等[39][40][41]。孫盛因而稱許孫權盡心關愛部下,令其甘心為自己拼命,是東吳能夠立於江東的原因[42]
  • 用人方面,孫權以適才適所為第一原則,而不以輩分、資歷、交情、名氣為優先,例如選擇寒門出身的周泰為平虜將軍,與孫權為同窗的名门之后朱然则身居其下[43],還有在夷陵之戰任命资历尚浅的陸遜为大都督,許多人為孫策舊將或者公室貴戚而對此事有所不滿,但最终取得大胜。[44],甚至以顧雍為丞相而非眾人所推薦的張昭,原因是天下未定,而張昭性情剛烈擇善固執,如使張昭領丞相,容易產生摩擦,這樣反而是害了張昭[45]。步骘本来出身寒族,最终竟做到丞相一职。孙权亦能主动培养部下[46],同時對待功臣的態度是忘其短而貴其長[47]
  • 孫權崇尚節儉,並效法大禹以卑宮為美,原本住的建業宮其實只是孙权早期的將軍府而已,一直住到赤烏十年建材腐朽,還詔令將武昌宮拆了,把木材運來建業修繕,但其實當時武昌宮也有二十八年的歷史不堪使用,這麼做的目的是節省木料避免妨礙農桑工作[48],由此也可知孫權對農業的重視。
  • 孫權執法嚴格,即使面對至親也是法律優先從不循私。孫輔因通敵而被流放[49]、庶弟孫朗因違反軍令燒毀自軍軍用而被呂範送回,於是改姓丁並禁錮終身[50]、愛子孫霸更因圖危太子,而被賜死[51]。另一方面,孙瑜孙桓孙韶等吴国宗室皆受信任领兵在外,甚至是谋反者的后代仍不受父亲影响颇得重用,孙权亦将孙辅女许配于重臣,实际上对于同族亲戚相当重视。[52]
  • 孫權平常能廣納諫言,但有時則非常固执己见,所以在一片投降之声时选择与曹操一战[53],同時也因固執在辽东问题上与张昭发生冲突,因为两宫事件導致陸遜憤死[54]。但難能可貴的是孫權同時也具有認錯的勇氣[55][56],從陸遜之子陸抗的任職態度以及陸機所著《辯亡論》還有孫權並未對陸家進行打擊行動看來,孫陸二家情誼仍然十分深厚,陸氏對孫權亦持肯定態度,不因孫權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 孙权善于判断国内外人物局势。如认定魏延和杨仪会在诸葛亮死后内讧[57]。也预见到曹魏亡国的先兆[58]
  • 孫權的忍辱負重性格在向曹操曹丕稱臣時一覽無遺[59],因此臥薪嘗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60]也因為忍辱負重,所以孫權面對荊州問題時選擇與蜀國結盟[61],而不與劉備爭鬥,避免曹操坐收漁翁之利。三國之中,也是東吳最晚稱帝。陳壽亦提過「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趙咨答曹丕時亦說「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因孫權處世手段極其柔軟,曹丕也曾以嫵媚形容孫權[62],所以有詩歌詠孫權時說「孝廉嫵媚還能霸」。
  • 關於孫權嗜好,其中射虎[63][64]與好酒和开宴会[65]尤其出名,尤其是以亲手敲打野兽为乐趣。所以骑射過人,在合肥面對張遼的突襲能平安躍馬過橋[66],弓術亦不凡[67],喜歡將人灌醉[68],曾因好酒而差點誤殺虞翻[69],孙权喜好冒险,曾顶着大风天坐船出航[70],乘轻船去见曹操军队[71] 密令甘宁夜袭曹营。[72]孙权也喜爱读书[73]在书法上亦有成就。[74]
  • 孙权早年信仰道术,与诸多方术之士交往甚密。主要人物为吴范、刘惇、赵达、姚光、介象等人。而被后世尊为道教天师的葛玄也与孙权有过交往[75]。晚年孙权皈依佛教,为高僧康僧会建立建初寺[76]
  • 孫權因随心所欲太不在乎名分招致陳壽的批評,“嫡庶不分,闺庭错乱”认为他在家庭上乱了尊卑。到了晚年又“多嫌忌,果於殺戮”,为繼承人問題上埋下祸根,很多國家重臣如顾谭朱据都受到牽連,使政局更加混亂,導致吳國很长一段时间内动荡不安。裴松之则意見相反,認為孫權廢掉無罪的太子,雖然是開啟禍亂的前兆,但最多只是東吳滅亡的次因而非主因,畢竟東吳滅亡已是孫權死後二十八年的事情,而且滅亡主因仍是暴君孫皓,即使孫權當時傳位於孫和,最後也是孫皓登基,國之滅亡的根本問題其實是出在為政者昏虐,並非只有孫權廢黜一事就能造成,如孫亮能保住國祚,或者孫休不早死,都不至於讓東吳滅亡[77]。陸遜的孫子陸機更著有《辯亡論上》《辯亡論下》詳細說明東吳亡國非因蜀國滅亡,而是孫權死後的當政者用人不當。

外貌描述

《三國志》中记载孙权方頤大口,眼神很有光彩[78]。漢朝遣使者劉琬孫策加錫命之時看見孫權,形容孫權的相貌高大挺拔[79]刘备和张辽都看到孙权坐着时显得很高,认为他躯干较长[80][67],中国民国学者黎东方分析,只有不需要站著伺候人,而是坐著讓人伺候的貴人才會是所謂軀幹長而雙腿短的外形,古代这被視為大貴之相,劉備被形容為手長過膝[81]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三國演義》里孫權则被记载“碧眼紫髯,堂堂一表人才”,认为其容貌端正出色。[82][83]。诸葛亮观其“相貌非常”。眼睛明亮有神被化用成蓝眼睛,因此又被稱做“碧眼兒”。

閻立本《十三帝王圖》之中,孫權為站姿,此為開國之君之意[84],身著的冕服應有天子十二章,在圖中有被畫出來的有「日、月、藻、火、黼」五章[85] ,其中日月為明,明火三章表示的是孫權振興經濟,教化百姓,讓其光明之面普照天下之意,藻則代表孫權稱帝隨時代順應天意而起,黼則表示孫權「能斷割」,這與三國志中孫權好俠養士仁而多斷的人格特質[86]以及遇曹操來攻能拒絕臣服決心抗曹[53]、遇劉備來攻則稱臣曹丕以保全江東等正確的重大決斷相呼應[59],圖中孫權手持麈尾扇,表現了他的帝王風度[87],為十三帝王圖中唯一持扇者,“麈”是領隊大鹿尾,魏晉以來,尚清談,手執麈尾有“領袖群倫”含意[88],藝文類聚亦記載司馬懿諸葛亮乘素輿、葛巾毛扇指揮三軍,嘆諸葛亮為名士[89]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也常持羽扇指揮軍隊,扇子有善戰之意,因此蘇軾在《念奴嬌》形容周瑜時亦說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孫權在位期間,赤壁與夷陵之戰均以少勝多,甚至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足見他用人正確調度有方的善戰特質[90],因此辛棄疾會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冊封問題

陳壽於《三國志》評論孫策為開國奠基人但子孙未被封为王爵,孫權於義儉矣。[91]实际上,这是陈寿对东吴不了解的体现,孙权以谦虚为德,故此不愿以汉代旧制过分推崇皇族。包括孙权一直以来也拒绝群臣立亲子为王的建议,也这点在尚书仆射存[92]和胡综的上书[93] 中都有明确提及。另外,太子的独子孙英和郡王的嫡子(孙基孙俊等),都没按他国惯例封王或沿袭王位,这应该是吴国制度特殊,而不是陈寿所推测的“義儉”。

孫盛从国家大局方面对此也持不同意見[94],认为當時天下局勢尚未統一,宜正名定本貴賤疏邈,不宜給與孫策之子更高的權力與爵位製造內亂機會,此為穩定局勢之必要行為,況天倫篤愛,孫權既已將孫策宗廟立於建業,應不會刻意吝於給予地位,這明顯是為了穩定國家局勢的必要處置方式。

評價

  •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 孫策臨終傳權時:「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孫權)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 曹操濡須之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劉琮)若豚犬耳!」(《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註引《吳歷》)於孫權稱臣時「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晉書·宣帝紀第一》)
  •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 关羽:「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周瑜:「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吕蒙傳第九》)「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
  • 魯肅:「将军神武命世。」「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裴松之註引《江表傳》)
  • 張紘:「自古帝王受天命的君主,雖有皇靈在上輔佐,文德傳播天下,也要靠武功顯著。要開墾種植,任賢使能,務崇寬惠,順天命去誅討,這樣不勞師眾定天下。」
  • 陸遜:「陛下(孫權)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曹操)烏林,敗備(劉備)西陵,禽羽(關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 諸葛亮:「海內大亂,將軍(孫權)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權有僭逆之心久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註引《袁子》)「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 司馬懿:「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晉書·宣帝紀第一》)
  •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
  •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 陈琳:「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盛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辜雠之人,谓之凶贼。」(《檄吴将校部曲文》)
  • 彭羕:「仆昔有事於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 趙咨:「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曹丕),是其略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 贾诩:「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对,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
  • 刘晔:「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權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後,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為無禮以怒陛下。」(《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
  •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
  • 钟繇:「顾念孙权,了更妩媚。」(《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 陆凯:「自昔先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米有畜积,货财有余。先帝崩后,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迹。」(《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 孙楚:「吴之先主,起自荆州,遭时扰攘,播潜江表,刘备震惧,逃迹巴岷,遂依丘陵积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假气游魂,迄于四纪,二邦合从,东西唱和,卒相扇动,拒捍中国。」
  • 陸機:「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孫權)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辯亡論》下)「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踪袭於逸轨,叡心发乎令图,从政咨於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畴咨俊茂,好谋善断,东帛旅於丘园,旌命交于涂巷。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於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陆逊)、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濬、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辯亡論》上)
  • 华谭:「赖先主承运,雄谋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称制南州。」。「吴武烈父子皆以英杰之才,继承大业。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
  • 裴松之:「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
  • 孙盛:「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
  •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註引《江表傳》)
  • 《荆州先德传》:“权好嘲戏以观人。”
  • 王勃:「孙仲谋承父兄之余事,委瑜肃之良图,泣周泰之痍,请吕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贤子布之谏而造其门。用能南开交趾,驱五岭之卒;东届海隅,兼百越之众。地方五千里,带甲数十万。」
  • 朱敬则:「孙仲谋藉父兄之资,负江海之固,未敢争盟上国,竞鹿中原,自守未馀,何足言也。」(《全唐文》)
  •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
  • 司马光:「文帝承父兄之烈,师友忠贤,以成前志,赤壁之役,决策定虑,以摧大敌,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荆扬,薄于南海,传祚累世,宜矣。」(《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七》)
  • 苏轼:「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 苏辙:「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孙仲谋》)「今夫曹操、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
  • 謝采伯:「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
  • 何去非:「权之勇决进取,无以逮其父兄,然审机察变,持保江东,于权有焉。」(《何博士备论》)
  •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吕祖谦:「孙权起于江东,拓境荆楚,北图襄阳,西图巴、蜀而不得。北敌曹操、西敌刘备,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将帅,亦一时之杰。权左右胜之而后能定其国。及权国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继世,中原有可图之衅。权之名将死丧且尽,权亦老矣。」(《吴论》)
  • 晁补之:「吴人轻而无谋,自古记之矣。孙坚、孙策皆无王霸器。虽赖周瑜、鲁肃辈辅权嗣立,亦权稍持重,故卒建吴国也。」(《鸡肋集》)
  • 萧常:「权承父兄之资,勇而有谋,愤曹操窃国,尝有讨贼之志;乌林之捷,亦一时之隽功。其后关羽围襄阳,降于禁,威振北方,操大惧,欲徙都以避之。权于是时,诚能与羽协力、东西并举,则操可图而汉室可兴。今乃不然,反袭杀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于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贼,昭烈之不能混一区夏,由此故也。他日虽有犄角之功,亦无及矣。吁,惜哉!」(《萧氏续后汉书》)
  • 叶适:「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髪爱利之意,身死而其后不复振,操术使之然也。」(《习学记言·读吴志》)
  • 元好问:「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
  • 郝经:「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黄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荆颺,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爲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爲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征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續後漢書》)
  •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資治通鑒注》)
  • 朱元璋:「君臣之间,以敬为主。敬者,礼之本也。故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孙权盖不知此,轻与臣下戏狎,狎其臣而亵其父,失君臣之礼。」(《明太祖宝训》)
  • 罗贯中在《三國演義》有詩贊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磐虎踞在江東。」
  • 孙承恩:「仲谋强明,委任才智。听言能断,业乃鼎峙。倍义负汉,屈身事曹。传世四君,霸图亦消。」(《文简集·卷三十八》)
  •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宋论·卷一·太祖》)
  • 王懋竑:「至权时,张昭、张紘虽见尊礼而不复任用,昭且几不免,而翻竟以窜死,惟顾雍、潘濬辈从容讽议,得安有位。陆逊有大功,而以数直谏愤恚而卒。周瑜、鲁肃幸已早死,不与陆逊同祸,而亦恩不及嗣。有所爱重者,惟吕蒙、凌统、甘宁、周泰辈,以视策万万不逮矣。其保有江东者,以有吕蒙辈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业,窥中原者,亦以此。」(《三国志集解》)
  • 赵翼:「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三国志集解》)
  • 何焯:「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
  •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 蔡东藩:「黄祖本无才智,而孙坚死于祖手;孙策又不能亲复父仇,命为之,势为之也。坚阻于命,策限于势;至权承父兄之业,用瑜蒙诸将,一出再出,方举黄祖而枭夷之,春秋之义大复仇,如孙仲谋者,其固不愧为令子乎?曹操谓生子至如孙仲谋,若刘景升诸儿,与豚犬等,原非虚言。」「孙权承父兄遗业,任才尚计,史谓其有勾践遗风,乃内宠相寻,晚年益愦,废长立幼,乱本已成。」(《後漢演義》)
  •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爲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三國志集解》)
  • 柏杨:「孙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
  • 毛泽东:「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家庭

祖父
父母
  • 孙坚 父親,孫權稱帝後追諡為武烈皇帝
  • 吳太夫人 母親,孫權稱帝後追諡為武烈皇后
兄弟
  • 孫策 長兄,東吳奠基者,孫權稱帝後追諡為長沙桓王
  • 孫翊 三弟,丹楊太守,性格驍悍果烈,有孫策之風
  • 孫匡 四弟,孫策讓出父親孫堅之烏程侯爵位給幼弟孫匡來承襲,早逝
姐姐
  • 孫氏,嫁給曲阿人弘咨
妹妹
  • 孫夫人,嫁刘备,正史姓名不詳。三国演义中稱孫仁,戲曲《甘露寺》稱孫尚香
  • 孫氏,嫁給陈氏
庶弟
  • 孫朗 五弟,因違反軍令燒毀自家軍用被呂範送回而被禁錮
異姓兄長
  • 周瑜(吴夫人让其以兄事之)
表親兄弟
妻妾,有记录的为十人:
子女
  • 孫登,字子高,孫權長子。
  • 孫慮,字子智,孫權次子。
  • 孫和,字子孝,孫權三子。
  • 孫霸,字子威,孫權四子。
  • 孫奮,字子揚,孫權五子。
  • 孫休,字子烈,孫權六子,被擁立為吳國第三任皇帝。
  • 孫亮,字子明,孫權七子,繼任為吳國第二任皇帝。
  • 孫魯班,字大虎,孫權長女,先配周循,後配全琮
  • 孫氏(待考),孫權次女。劉纂妻,早卒。
  • 孫魯育,字小虎,孫權三女,先配朱據,後配劉纂
  • 孫氏(待考),滕胤[97]
养子
  • 凌烈,凌统长子。凌统死时只有数岁,被孙权接到宫中抚养。长大后领父兵。封为亭侯。
  • 凌封,凌统次子,与兄一同被抚养。兄凌烈犯罪被免官后,袭其爵位、士兵。

藝術形象

戲劇 / 電影

登場作品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江表传》:坚为朱俊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
  2. 《傅子》曰:有张子布为腹心,有陆议、诸葛瑾、步骘以为股肱,有吕范、朱然以为爪牙,分任授职,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
  3.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4. 陈, 寿. 12px 三國志‧吳書‧吴主傳第二. 维基文库 (中文). "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5. 陈, 寿. 12px 三國志‧吳書‧吴主傳第二. 维基文库 (中文). "赤烏五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 
  6. 建康實錄. 神鳳元年夏四月乙未,帝崩於內殿。 
  7. 《隋書‧經籍志》: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
  8. 由於康泰的著作被水經注以及其後的大量書籍引用,書名有較多出入,例如康泰《扶南傳》(或康泰《扶南記》)、《吳時外國傳》、康泰《外國傳》、康泰《扶南土俗》,侯康在《補三國藝文志》“泰遍歷百數十國,必不止專記扶南一方,其大名當是《吳時外國傳》,而《扶南傳》則其中之一種,《扶南土俗》又《扶南傳》之別名也”
  9. 《梁書海南傳》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7-31.《梁書》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總敘〉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郞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扶南國〉吳時,遣中郞康泰、宣化從事朱應使於尋國,國人猶裸,唯婦人著貫頭。泰、應謂曰:「國中實佳,但人褻露可怪耳。」尋始令國內男子著橫幅。橫幅,今干漫也。大家乃截錦為之,貧者乃用布。〈中天竺國〉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獻,漢世唯一通焉。其國人行賈,往往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諸國人少有到大秦者。孫權黃武五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咸送論,咸於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漢和帝時,天竺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叛,遂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魏、晉世,絕不復通。唯吳時扶南王范旃遣親人蘇物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歷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天竺王驚曰:「海濱極遠,猶有此人。」卽呼令觀視國內,仍差陳、宋等二人以月支馬四匹報旃,遣物等還,積四年方至。其時吳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見陳、宋等,具問天竺土俗,云「佛道所興國也。人民敦厖,土地饒沃。其王號茂論。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繞于渠壍,下注大江。其宮殿皆雕文鏤刻,街曲市里,屋舍鏤觀,鐘鼓音樂,服飾香華,水陸通流,百賈交界,奇玩珍瑋,恣心所欲。左右嘉維、舍衞、葉波等十六大國,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為在天地之中也。」
  10. 《中國古代的造船與航海》[失效連結]〈 十 江南造船業的興盛和中日的海上交往〉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政权新建不久就有船舰5000余艘。吴在永宁(今浙江温州市)、横阳(今浙江平阳县)、温麻(今福建连江县)等处都设有“船屯”以发展造船业。吴国有很多技术高超、熟练的造船工匠,还在建安设了管理造船的官员——典船校尉。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O名士兵。孙权乘坐的“飞云”、“盖海”等大船更是雄伟壮观。孙吴能多次派出大船队远航辽东及南海海域。孙吴的民船业也很发达,如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的“䑦𦪇洲”就由于建造过“䑦𦪇大艑”而得名。“舸”、“艑艇”、“艑舟”、“轻舟”、“舲舟”、“舫舟”都是民船的名称。最有名的温麻船屯造的“温麻五合”海船,由于是并用五个大板做的,所以以“五合”为名。“晨凫”又名“青桐大舡”,就是诸葛恪造的“鸭头舡”。这些大船选材考究,多用“豫章楠㭠”上好硬木制成,极为坚固。卫温、诸葛直去开辟跨东海通日的航线没有成功,吴国便想绕过曹魏直接控制区,从海上与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建立联系,开辟从长江口北航朝鲜再转赴日本的航路。第一次: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三月,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从海上潜航辽东,以待今后南北夹攻魏。此事被曹魏发现,就命魏将田豫率青州兵讨公孙渊,并在山东成山角设伏,截击由辽东返东吴的周贺等人。适遇大风,东吴舰队皆触礁,几乎全军覆没,周贺被斩。十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于孙权,并献貂马,此事受到曹魏责难。第二次: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三月,孙权又派张弥等带大量珍宝财货、水军万人送宿舒、孙综回辽东。时公孙渊已重投曹魏,就将张弥杀死,俘虏了全部随行吴军,只有随员秦旦等逃亡到高句丽。高句丽王派人送秦旦等返回东吴。第三次: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春,吴再派将军孙怡到辽东,击败曹魏守将,“虏得男女”而回。东吴三次大规模出动船队开辟了自长江口直达朝鲜的航线。虽未能达到日本,却为南朝时形成的中日南道航线打下基础。
  11.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等均有記載。
  12. 《晉志·總序》孫權赤烏五年(242),亦取中州嘉號封建諸王。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走馬樓吳簡為地方官府檔案文書,內容涉及佃田、賦稅、戶籍、司法和官府上下行文書等不同方面。
  13. 13.0 13.1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孫權為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縣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附錄《諸葛融傳》赤烏中,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恪乞率眾佃廬江、皖口,因輕兵襲舒,掩得其民而還。
  14.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令曰:“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恤,孤甚湣之。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是時陸遜以所在少穀,表令諸將增廣農畝。權報曰:“甚善。”
  15.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16. 《南京通史‧六朝卷》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著,南京出版社2009-12-1;《建康實錄‧卷二》赤烏三年十二月,使左臺侍禦史郗儉監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倉城,名運瀆。:《吳書》建康宮城即吳苑城,城內有倉名曰苑倉,故開北瀆,通轉運於倉所,時人亦呼為倉城。晉咸和中,修苑城為宮,惟倉不毀,故名太倉,在西華門內道北。《建康實錄‧卷二》冬十一月,詔鑿東渠,名青溪,通城北塑潮溝。(潮溝亦帝所開,所引江潮,其舊跡在天寶寺後,長壽寺前。東發青溪,西行經都古承明、廣莫、大夏等三門外,西極都城墻,對今歸善寺西南角,南出經閶闔、西明等二門,接運瀆,在西州之東南流入秦淮。其北又開一瀆,在歸善寺東,經棲玄寺門,北至後湖,以引湖水,至今俗為運瀆。其實古城西南行者是運瀆,自歸善寺門前東出至青溪者,名曰潮溝。其溝東頭,今已湮塞,才有處所,西頭則見通。運瀆北轉至後湖,其青溪北源,亦通後湖,出鐘山西,今建元寺東南角。度溪有橋,名募士橋,吳大帝募勇士處。其橋西南角過溝有埭,名雞鳴埭。齊武帝早遊鐘山,射雉至此,雞始鳴,因名焉。其溝是吳郗儉所開,在苑陵,後晉修苑城為建康宮,即城北塹也。東自平昌門西出,經閶闔門,註運瀆。今東頭見,在建元寺門西頭,出今夏公亭前,驀路西至孝義橋,入運瀆。運瀆舊有六橋。孝義,本名甓子橋。次南有楊烈橋,宋王僧達觀鬥雞鴨處。次南出有西州橋,今縣城東南角,路東出何後寺門。次南有高曄橋,建康西尉在此橋西,今延興寺北路東度此橋。次南運瀆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渡,今之過淮水,橋名新橋,本名萬歲橋。其青溪上亦有七橋。最北樂遊苑東門橋。次南有尹橋,今潮大巷東出度此橋。次南有雞鳴橋,即《輿地誌》所謂今新安寺南,東度開聖寺路度此橋。次南有募士橋。次南有菇首橋,一名走馬橋。橋東燕雀湖,湖連齊文惠太子博望苑,隋末輔公祏築其地為城,唐朝陸彥恭為江寧令,開金華坊,坊於郭東,東逼青溪,乃廢菇首橋路,而於興業寺門前東度溪立橋,名曰金華橋。次南有青溪中橋,今湘宮寺門前巷東出度溪,東有桃花園,是齊太祖舊宅,即位後,修為園,亦名芳林園。王元長《曲水詩序》云“載懷平圃,乃睠芳林”,即此園也。次南青溪大橋,今縣東出向句容大路經此橋,東即陳五兵尚書孫玚宅,西即陳尚書令江總宅,與玚對夾青溪,俱在路北。陶季直《京都記》云:典午時,京師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溝北。俗說郗僧施泛舟青溪,每一曲作詩一首,謝益壽聞之曰:“青溪中曲複何窮盡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赤烏八年八月,大赦,遣校尉陳勛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陽西城,通會市,作邸閣。《建康實錄卷二》赤烏八年八月,大赦,使校尉陳勛作屯田,發屯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云陽西城,以通吳會船艦,號破崗瀆,上下一十四埭,通會市,作邸閣。
  17.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
  18. 《三國志‧吳書‧鐘離牧傳》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得“六十斛米”
  19. 高僧傳卷一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12-24.權大嘆服。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梁書》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阿育王卽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天下,佛滅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卽其一也。吳時有尼居其地,為小精舍,孫綝等毀除之,塔亦同泯。吳平後,諸道人復於舊處建立焉。晉中宗初度江,更脩飾之,至簡文咸安中,使沙門安法師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顯繼而修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輪及承露。
  20. 《三國志‧吳書‧張紘傳》注引江表傳:「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云,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漢書地理志》丹揚郡:「縣十七,宛陵、於、江乘、春谷、秣陵、…:.」《續漢書郡國志》揚州丹陽郡:「秣陵南有牛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孫權從張紘計,徒治秣陵,改秣陵為建業,秣陵乃為江東六郡之首邑;建安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三國志‧吳書‧張紘傳》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
  21. 《江表传》: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
  22.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
  23. 太平御覽》卷六百八十六〈樂部十二〉《吳書》又曰:陸遜破曹休。上與群僚大會,酒酣,命遜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之。〈服章部十一〉《吳志》曰:陸遜破曹休,上為郡僚大會酒,與遜對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遜。
  24. 《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諸葛恪傳〉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羣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25. 权以为郎中。尝与之言:“卿好於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对曰:“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后侍宴,权乃怖之,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泉临出屡顾,权呼还,笑曰:“卿言不畏龙鳞,何以临出而顾乎?”对曰:“实侍恩覆,知无死忧,至当出閤,感惟威灵,不能不顾耳。”
  26. 《三國志‧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朱桓傳〉吳錄曰:桓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捋陛下鬚,無所復恨。」權馮几前席,桓進前捋鬚曰:「臣今日真可謂捋虎鬚也。」權大笑。
  27. 《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諸葛恪傳〉「太子甞嘲恪:「諸葛元遜可食馬矢。」恪曰:「願太子食雞卵。」權曰:「人令卿食馬矢,卿使人食雞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權大笑。」「曾有白頭鳥集殿前,權曰:“此何鳥也?”恪曰:“白頭翁也。”張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鳥戲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嘗聞鳥名白頭翁者,試使恪複求白頭母。”恪曰:“鳥名鸚母,未必有對,試使輔吳複求鸚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歡笑。」
  28.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記載孫權的話:“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29. 《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裴注《江表傳》寫孫權向陸遜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甞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生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豈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知卿意至,輒封來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
  30.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遜後詣都,言次,稱式佳吏,權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權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31. 《三國志·吳書·凌統傳》:「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二子烈、封,年各數歲,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賓客進見,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十日一令乘馬,追錄統功,封烈亭侯,還其故兵。後烈有罪免,封復襲爵領兵。」
  32. 《三國志·吳書·呂岱傳》:「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歷年不餉家,妻子飢乏。權聞之歎息,以讓羣臣曰:『呂岱出身萬里,為國勤事,家門內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責安在?』於是加賜錢米布絹,歲有常限。」
  33. 《三國志·吳書·蔣欽傳》:「權甞入其堂內,母踈帳縹被,妻妾布裙。權歎其在貴守約,即敕御府為母作錦被,改易帷帳,妻妾衣服悉皆錦繡。」
  34. 孫權勸孫皎疏
  35.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裴注《吳書》曰:「凌統怨寧殺其父操,寧常備統,不與相見。權亦命統不得讎之。」
  36. 江表传载权诏曰:“督将亡叛而杀其妻子,是使妻去夫,子弃父,甚伤义教,自今勿杀也。
  37. 《江表传》:初,权於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38. 《江表传》: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
  39.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
  40.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丁友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41. 《祎别传》:权乃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之,祎答曰:“臣以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讨不庭、禁暴乱者也,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奖汉室,臣虽闇弱,终不负东顾。”
  42. 《三國志·吳書·凌統傳》裴松之引孫盛曰:「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彊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叙,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踒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43.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曹公出濡須,泰復赴擊,曹公退,留督濡須,拜平虜將軍。時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並不伏也,權特為案行至濡須鄔,因會諸將,大為酣樂。權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泰輒記昔戰鬬處以對,畢,使復服,歡讌極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蓋。江表傳曰:權把其臂,因流涕交連,字之曰:「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吳之功臣,孤當與卿同榮辱,等休戚。幼平意快為之,勿以寒門自退也。」即勑以己常所用御幘青縑蓋賜之。坐罷,住駕,使泰以兵馬導從出,鳴鼓角作鼓吹。於是盛等乃伏。
  44.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當禦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
  45.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歩傳第七》初,權當置丞相,衆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
  46.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47. 《三國志‧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呂範傳〉性好威儀,州民如陸遜、全琮及貴公子,皆脩敬虔肅,不敢輕脫。其居處服飾,於時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權恱其忠,不怪其侈。江表傳曰:人有白範與賀齊奢麗夸綺,服飾僭擬王者,權曰:「昔管仲踰禮,桓公優而容之,無損於霸。今子衡、公苗,身無夷吾之失,但其器械精好,舟車嚴整耳,此適足作軍容,何損於治哉?」告者乃不敢復言
  48.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江表傳載權詔曰:「建業宮乃朕從京來所作將軍府寺耳,材柱率細,皆以腐朽,常恐損壞。今未復西,可徙武昌宮材瓦,更繕治之。」有司奏言曰:「武昌宮已二十八歲,恐不堪用,宜下所在通更伐致。」權曰:「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更通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
  49.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第六》〈孫輔傳〉策西襲廬江太守劉勳,輔隨從,身先士卒,有功。策立輔為廬陵太守,撫定屬城,分置長吏。遷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繫之。典略曰: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因權出行東冶,乃遣人齎書呼曹公。行人以告,權乃還,偽若不知,與張昭共見輔,權謂輔曰:「兄厭樂邪,何為呼他人?」輔云無是。權因投書與昭,昭示輔,輔慙無辭。乃悉斬輔親近,分其部曲,徒輔置東。
  50.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第六》〈孫匡傳〉江表傳曰:曹休出洞口,呂範率軍禦之。時匡為定武中郎將,遣範令放火,燒損茅芒以乏軍用,範即啟送匡還吳。權別其族為丁氏,禁固終身。 臣松之案本傳曰:「匡未試用卒,時年二十餘。」而江表傳云呂範在洞口,匡為定武中郎將。旣為定武,非為未試用。且孫堅以初平二年卒,洞口之役在黃初三年,堅卒至此合三十一年,匡時若尚在,本傳不得云卒時年二十餘也。此蓋權別生弟朗,江表傳誤以為匡也。朗之名位見三朝錄及虞喜志林也。
  51. 《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孫霸傳〉時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陰共附霸,圖危太子。譖毀旣行,太子以敗,霸亦賜死。
  52. 《三国志》:“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53. 53.0 53.1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江表傳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羣臣,莫不嚮震失色。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54.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旣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55.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張昭傳〉權以公孫淵稱藩,遣張彌、許晏至遼東拜淵為燕王,昭諫曰:「淵背魏懼討,遠來求援,非本志也。若淵改圖,欲自明於魏,兩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權與相反覆,昭意彌切。權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衆中折孤,孤嘗恐失計。」昭孰視權曰:「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牀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橫流。權擲刀致地,與昭對泣。然卒遣彌、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淵果殺彌、晏。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戶。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乆,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已,然後朝會。
  56.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陸抗傳〉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57. 襄阳记:“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於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
  58. 《三国志》:又别咨瑾曰:“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闻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操时。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闲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务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强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宁是兴隆之渐邪!闻任陈长文、曹子丹辈,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如昔张耳、陈余,非不敦睦,至于秉势,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又长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逮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以恩情加之,用能感义。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陷怼,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子瑜,卿但侧耳听之,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59. 59.0 59.1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60.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沒有特指「臥薪」,這是蘇軾為孫權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61. 《三國志‧蜀書‧吳主傳第一》「權稍畏之,進妹固好」「權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與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
  62. 《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鍾繇傳〉魏略曰:孫權稱臣,斬送關羽。太子書報繇,繇答書曰:「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人當道情,愛我者一何可愛!憎我者一何可憎!』顧念孫權,了更嫵媚。」太子又書曰:「得報,知喜南方。至於荀公之清談,孫權之嫵媚,執書嗢噱,不能離手。若權復黠,當折以汝南許邵月旦之評。權優游二國,俯仰荀、許,亦已足矣。」
  63.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歩傳第七》〈張昭傳〉後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昭為軍師。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嘗突前攀持馬鞌。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羣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柰天下笑何?」權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慙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閒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羣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
  64.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庱音攄陵反。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却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65.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歩傳第七》〈張昭傳〉權於武昌,臨釣臺,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羣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權遣人呼昭還,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權默然,有慙色,遂罷酒。
  66.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江表傳曰:權乘駿馬上津橋,橋南已見徹,丈餘無版。谷利在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著鞭,以助馬勢,遂得超渡。
  67. 67.0 67.1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獻帝春秋曰: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荅曰:「是孫會稽。」
  68. 《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諸葛恪傳〉昭先有酒色,不肯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曰:「卿其能令張公辭屈,乃當飲之耳。」恪難昭曰:「昔師尚父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今軍旅之事,將軍在後,酒食之事,將軍在先,何謂不養老也?」昭卒無辭,遂為盡爵。
  69. 《三國志‧吳書‧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虞翻傳〉權旣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劒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農劉基起抱權諫曰:「大王以三爵之後,手殺善士,雖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賢畜衆,故海內望風,今一朝棄之,可乎?」權曰:「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輕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欲與堯、舜比隆,何得自喻於彼乎?」翻由是得免。權因勑左右,自今酒後言殺,皆不得殺。
  70. 《三国志·吴主传》黄武五年春 <江表传>权於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权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万乘之主,轻於不测之渊,戏於猛浪之中,船楼装高,邂逅颠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辄敢以死争。”权於是贵重之。」
  71. 《吴历》: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72. 《江表传》「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馀,北军便退。」
  73. 《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74. 《书小史》:吴大帝姓孙讳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性度宏朗,仁而多智。善行草书,南齐王僧虔尝得大帝及景帝、归命侯法书,上之齐高帝
  75. 《建康实录》:帝初好道术,有事仙者葛玄,尝与游处,或止石头四望山所,或游于列洲。〔46〕时忽遇风,玄船倾溺,帝悲怨久之。俄见玄曳履从江上行来,衣不濡而有酒色。玄性好酒。尝饮醉卧门前陂水中,竟日醒乃止,帝重之,为方山立洞玄观,后玄白日升天。今方山犹有玄煮药铛及药臼在。案,《舆地志》:赤乌二年,为玄于方山立观。又《吴录》云:有术人姚光,自言火仙,帝焚之,火灭,光坐灰中,手持一卷,帝看之,不识。初,在武昌日,征方士会稽介象者,帝为立第,给御帐,号为介君。帝每从学匿形法,前后所言皆验。帝曾问象:“鲙鱼何者为上?”象日:“鲻。”帝曰:“海中鱼不可卒得,且言近者。”象曰:“易得。”因埳地灌水其中,钓之,得鲻,以为鲙。仍请使往蜀市姜为齑,初作鲙而去,欲了而还。使者于蜀见张温,温附家书面归
  76. 《高僧传》:“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载。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并注了本生死经等。皆行于世。
  77.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臣松之以為孫權橫廢無罪之子,雖為兆亂,然國之傾覆,自由暴皓。若權不廢和,皓為世適,終至滅亡,有何異哉?此則喪國由於昏虐,不在於廢黜也。設使亮保國祚,休不早死,則皓不得立。皓不得立,則吳不亡矣。
  78.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江表傳曰:堅為下邳丞時,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
  79.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漢以策遠脩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恒,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80.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山陽公載記曰:備還,謂左右曰:「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81.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82. 《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83.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84. 《閻立本的《十三帝王圖》初探-以冕服「十二章」紋飾為基準》The Initiative Study of Yan Li Ben’s “Shi-San-Di-Wang-Tu” use mian-fu「shi-er-zhang」of the emblazonry as a basis 陳文曦,書畫藝術學刊 第四期--作畫者藉由穿著的冕服和便服的不同、站姿和坐姿的不同,初步地劃分帝王的評價高低、褒貶之意,開國之君與亡國之君的差異。
  85. 《閻立本的《十三帝王圖》初探-以冕服「十二章」紋飾為基準》The Initiative Study of Yan Li Ben’s “Shi-San-Di-Wang-Tu” use mian-fu「shi-er-zhang」of the emblazonry as a basis 陳文曦,書畫藝術學刊 第四期--在冕冠上有十二章者,第二者要討論的是,吳主孫權「日、月、藻、火、黼」五章。月方面意義在賈公彥的說法中為「明」,在楊炯的說法中為「明光照下士」,而火方面意義在賈公彥的說法中為「明」,在楊炯的說法中為「陶冶烹飪象聖王至德日新」故月和火皆含有明之意義,「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制祿,勞太者祿厚,德盛者德豐,故叔旦有夾。……」39「蓋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疾首綬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十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在此反映出藻的現象「逐水上下象聖王隨代而應」稱帝之情況是隨著時代,順著天應而起。「君務財,勸農倉庫盈積,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徳禮教興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忠勇並奮,清除姦慝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振威陵。……」41為「明」、「火」彰顯之處,能振興經濟,教化百姓,讓其光明之面普照天下之人。 孫權在黼的方面,賈公彥的說法為「能斷割」、楊炯的說法為「能斷割象聖王臨事能決」,在史書上的記載「遣都尉趙咨使魏,魏帝問曰,吳王何等主也,咨對曰聰明仁智,雄才大略之主也,帝問其狀,咨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更能顯現出能斷之能決,除此之外,關於明的部分也再次被強調。
  86.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江表傳曰:堅為下邳丞時,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及堅亡,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
  87. 《閻立本的《十三帝王圖》初探-以冕服「十二章」紋飾為基準》The Initiative Study of Yan Li Ben’s “Shi-San-Di-Wang-Tu” use mian-fu「shi-er-zhang」of the emblazonry as a basis 陳文曦,書畫藝術學刊 第四期--關於麈尾,其外形與扇相似,稱麈尾扇,亦稱毛扇。麈似鹿,比鹿大,其尾可避麈,用麈尾毛製成似拂麈。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喜尚清談,人各執麈尾,因而亦稱清談為「麈談」。66如《藝文纇聚》說,諸葛亮手中經常手持毛扇指揮軍隊進取,而不是後來小說中手持羽扇。魏晉时除文人對手持麈尾愛不能釋外,不少咤叱風雲的將軍手持麈尾來示其風度。故吳主孫權在此手持麈尾表風度,更加提高帝王的形象。
  88. 《扇子史話》沈從文--“塵”是領隊大鹿尾,魏晉以來,尚清談,手執塵尾有“領袖群倫”含意
  89. 藝文類聚卷六十七》語林曰: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
  90. 《荀子·議兵》:「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91.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92. 《三国志·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久之,尚书仆射存上疏曰:“帝王之兴,莫不褒崇至亲,以光群后,故鲁卫於周,宠冠诸侯,高帝五王,封列于汉,所以籓屏本朝,为国镇卫。建昌侯虑禀性聪敏,才兼文武,於古典制,宜正名号。陛下谦光,未肯如旧,群寮大小,咸用於邑。方今奸寇恣睢,金鼓未弭,腹心爪牙,惟亲与贤。辄与丞相雍等议,咸以虑宜为镇军大将军,授任偏方,以光大业。
  93. 光武中兴,四海扰攘,众诸制度未遍,而九子受国,明章即位,男则封王,女为公主,故《诗》曰:「既受帝祉,施于孙子。」陛下践阼以来十有二载,皇后无号,公主无邑,臣下叹息,远近失望。是以屡献愚怀,依据典礼,庶请具陈,足寤圣心,深辞固拒,不蒙进纳,恐天下有识之士,将谓吴臣暗於礼制,不知陛下谦以失之也。加今仰夏,盛德在上,大吴之庆,于是乎始,开国建号,吉莫大焉。唯陛下割谦谦之德,副兆民之望,留神祐许,天下幸甚!《艺文类聚·五十一》
  94. 孫盛曰:孫氏兄弟皆明略絕羣。創基立事,策之由也,自臨終之日,顧命委權。夫意氣之間,猶有刎頸,況天倫之篤愛,豪達之英鑒,豈吝名號於旣往,違情本之至實哉?抑將遠思虛盈之數,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是故魯隱矜義,終致羽父之禍;宋宣懷仁,卒有殤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達經綸之圖;求譽當年,而不思貽厥之謀。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志,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壯哉!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之則魯桓、田巿之難作,崇之則與夷、子馮之禍興。是以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羣情絕異端之論,不逞杜覬覦之心;於情雖違,於事雖儉,至於括囊遠圖,永保維城,可謂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亂者也。陳氏之評,其未達乎!
  95. 《拾遺記》《太平廣記》吳主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彩絲織雲霞龍蛇之錦,大則盈尺,小則方寸,宮中謂之“機絕”。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作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五嶽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於方帛之上,寫以五嶽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針絕”。雖棘刺木猴,雲梯飛鳶,無過此麗也。權居昭陽宮,倦暑,乃褰紫綃之帷。夫人曰:“此不足貴也。”權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窮慮盡思,能使下綃帷而清風自入,視外無有蔽礙。列侍者飄然自涼,若馭風而行也。”權稱善。夫人乃析發,以神膠續之。神膠出郁夷國,接弓弩之斷弦者,百斷百續也。乃織為羅縠,累月而成,裁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動,而房內自涼。時權常在軍旅,每以此幔自隨,以為征幕。舒之則廣縱一丈,卷之則可納於枕中。時人謂之“絲絕”。故吳有三絕,四海無儔其妙。後有貪寵求媚者,言夫人幻耀於人主,因而致退黜。雖見疑墜,猶存錄其巧工。及吳亡,不知所在。《歷代名畫記》敘自古畫人名自軒轅至唐會昌年間,凡三百七十一人。吳二人:曹不興、吳王趙夫人。
  96. 《三国志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称孙霸为孙和“同母弟”,《三国志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王夫人传中未记其生孙霸。《三国志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中与孙霸子孙基和孙壹相关的内容有“(孙皓)削基、壹爵土,与祖母谢姬俱徙会稽乌伤县”一句。疑谢姬为孙霸生母
  97. 《滕胤传》“弱冠尚公主”,注引《吴书》云“权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赐,则亦当为权女也”孙奂女或为滕胤继室
  98. 恽浆铮:演儿童剧要有儿童心

书目

  •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 《史傳所見三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之研究》吳玉蓮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89年4月
  • 《吳大帝孫權與南京》明孝陵博物館編,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