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治」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Zjg對話 | 貢獻
(removed Category:李姓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
{{unreferenced|time=2019-07-03T13:02:17+00:00}}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图像=[[File:Gaozong of Tang.jpg|220px|唐高宗李治]]
 
|图像=[[File:Gaozong of Tang.jpg|220px|唐高宗李治]]
|名 =<h4 style="background:#ff8c00;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唐高宗</h4>
+
| 名=<h4 style="background:#ff8c00;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唐高宗</h4>
|姓名=李治
 
 
|庙号=高宗
 
|庙号=高宗
 
|谥号=天皇大帝(初谥)<br />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谥)<br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谥)
 
|谥号=天皇大帝(初谥)<br />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谥)<br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谥)
行 41: 行 41:
 
 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 (唐朝)|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貞觀 (唐朝)|贞观]]五年(631年),李治獲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ref>《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初授《孝經》于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ref>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 (唐朝)|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貞觀 (唐朝)|贞观]]五年(631年),李治獲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ref>《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初授《孝經》于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ref>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李上金|上金]]、[[李素节|素节]]二王,[[李下玉|义阳]]、[[宣城公主 (唐高宗)|宣城]]二公主听赴哀<ref>见《通鉴》《旧唐·高宗诸子》</ref> 。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
 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李上金|上金]]、[[李素节|素节]]二王,[[李下玉|义阳]]、[[宣城公主 (唐高宗)|宣城]]二公主听赴哀。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File:Tang China 669AD.jpg|right|thumb|300px|[[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的唐朝疆域]]
 
  
 
===性格与才能===
 
===性格与才能===
 李治相貌劍眉朗目,隆準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鬚,下鬚濃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ref>《旧唐書·高宗本纪》:“有司奏请造排车七百乘,拟行幸载排城;上以为劳民,乃于旧顿置院墙焉。”</ref> ,亦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術<ref>(显庆二年)[[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李世民)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上(高宗)即位,复诣长安,又遣归。玄策时为道王友,辛亥,奏言:“此婆罗门实能合长年药,自诡必成,今遣归,可惜失之。”玄策退,上谓侍臣曰:“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世)勣对曰:“诚如圣言。此婆罗门今兹再来,容发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陛下遣之,内外皆喜。”娑婆寐竟死于长安。(《通鉴》)</ref> ,不喜游猎<ref>永徽二年十一月下诏:“自今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通鉴》)</ref> 。李治有知人之明,身邊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
+
 李治相貌劍眉朗目,隆準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鬚,下鬚濃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亦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術,不喜游猎。李治有知人之明,身邊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
  
 
===轶事===
 
===轶事===
 根據史書記載,高宗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因而時常無法下判斷。高宗為此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說:“此人可斬首,竟敢以針刺聖上之頭!”然而高宗認為針灸對病情有益,故批准御醫所請。經御醫針灸百會後,高宗即謂眼睛能視物。<ref>上苦頭重不可忍,侍醫秦鳴鶴曰:「刺頭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斬,欲刺血於人主首耶!」上曰:「吾苦頭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會,上曰:「吾眼明矣。」(《舊唐書.卷五》)</ref>
+
 根據史書記載,高宗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因而時常無法下判斷。高宗為此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說:“此人可斬首,竟敢以針刺聖上之頭!”然而高宗認為針灸對病情有益,故批准御醫所請。經御醫針灸百會後,高宗即謂眼睛能視物。
  
 
==评价==
 
==评价==
 
 傳統中國史學家認為唐高宗生性软弱,或令太宗一朝[[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危机。但事實上,高宗亦是一有為之主,不少決策都對國家有利,唐朝在其統治下,國力不減反增。
 
 傳統中國史學家認為唐高宗生性软弱,或令太宗一朝[[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危机。但事實上,高宗亦是一有為之主,不少決策都對國家有利,唐朝在其統治下,國力不減反增。
  
 在國內施政上,高宗致力糾正前任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ref>《資治通鑑》</ref> 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鞏固其父盛世的成果,後世視之為貞觀之治的延續,史稱“[[永徽之治]]”。後世亦常質疑高宗後期,無法阻止武后專權。其實,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位最後一年仍親自任免宰相。而武后的逐漸掌權,則或可解釋為,高宗在個人健康狀況以及唐朝女性地位的雙重考慮下的決定,不應單純歸咎於高宗個性懦弱。
+
 在國內施政上,高宗致力糾正前任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鞏固其父盛世的成果,後世視之為貞觀之治的延續,史稱“[[永徽之治]]”。後世亦常質疑高宗後期,無法阻止武后專權。其實,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位最後一年仍親自任免宰相。而武后的逐漸掌權,則或可解釋為,高宗在個人健康狀況以及唐朝女性地位的雙重考慮下的決定,不應單純歸咎於高宗個性懦弱。
  
 
 軍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間,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發動多場重要的對外戰爭,以開疆擴土。他先後[[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灭西突厥]](顯慶二年,657年)、[[唐灭百济之战|灭百济]](顯慶五年,660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灭高句丽]](總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高宗時代也是良將輩出,除了先朝名將李勣,還有東征西討的蘇定方、聲震西域的裴行儉、三劍定天山的薛仁貴、老當益壯的劉仁軌,以及王方翼、程務挺、王孝杰、少數民族將領黑齒常之等等,都為高宗的對外戰爭貢獻良多。
 
 軍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間,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發動多場重要的對外戰爭,以開疆擴土。他先後[[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灭西突厥]](顯慶二年,657年)、[[唐灭百济之战|灭百济]](顯慶五年,660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灭高句丽]](總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高宗時代也是良將輩出,除了先朝名將李勣,還有東征西討的蘇定方、聲震西域的裴行儉、三劍定天山的薛仁貴、老當益壯的劉仁軌,以及王方翼、程務挺、王孝杰、少數民族將領黑齒常之等等,都為高宗的對外戰爭貢獻良多。
行 69: 行 67:
 
*[[唐朝]]
 
*[[唐朝]]
 
*[[中国君主列表]]
 
*[[中国君主列表]]
 
{{Start box}}
 
{{s-hou|[[唐朝]]||628年||683年}}
 
{{S-reg}}
 
{{s-before|[[唐太宗]]|李世民|rows=2}}
 
{{s-title|[[唐朝君主列表|唐朝皇帝]]|649年-683年}}
 
{{s-after|[[唐中宗]]|李顯|rows=2}}
 
|-
 
{{s-title|[[中國君主列表|中國君主]]|649年-683年}}
 
|-
 
{{End box}}
 
 
 
 
  
 
==宰相==
 
==宰相==
行 133: 行 117:
 
*[[刘齐贤]](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齐贤]](682年—683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皇帝| 本人= 李治 | 时间 = 649年-683年 | 之前= 父[[唐太宗]] | 之后= 七子[[唐中宗]]}}
+
==  參考文獻 ==  
 +
{{Reflist}}
 +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唐高宗|*]]
 
 
[[Category:唐朝皇帝]]
 
[[Category:唐朝皇帝]]
[[Category:唐太宗皇子|9]]
 
[[Category:高宗]]
 

於 2019年11月28日 (四) 21:57 的最新修訂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
李治
中國天可汗
在位 649年–683年
前任 唐太宗
繼任 唐中宗
中原皇帝
在位 649年–683年
前任 唐太宗
繼任 唐中宗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小名雉奴,字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崩於洛陽紫微宮貞觀殿,終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生平

經歷

李治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長孫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貞觀五年(631年),李治獲封為「晉王」,幼時即以仁孝聞名。[1]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廢,李泰也因罪被黜,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時年22歲。

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上金素節二王,義陽宣城二公主聽赴哀。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

性格與才能

李治相貌劍眉朗目,隆準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鬚,下鬚濃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亦不信方士長生不死之術,不喜遊獵。李治有知人之明,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德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

軼事

根據史書記載,高宗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因而時常無法下判斷。高宗為此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說:「此人可斬首,竟敢以針刺聖上之頭!」然而高宗認為針灸對病情有益,故批准御醫所請。經御醫針灸百會後,高宗即謂眼睛能視物。

評價

傳統中國史學家認為唐高宗生性軟弱,或令太宗一朝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現危機。但事實上,高宗亦是一有為之主,不少決策都對國家有利,唐朝在其統治下,國力不減反增。

在國內施政上,高宗致力糾正前任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將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鞏固其父盛世的成果,後世視之為貞觀之治的延續,史稱「永徽之治」。後世亦常質疑高宗後期,無法阻止武后專權。其實,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實權,如在位最後一年仍親自任免宰相。而武后的逐漸掌權,則或可解釋為,高宗在個人健康狀況以及唐朝女性地位的雙重考慮下的決定,不應單純歸咎於高宗個性懦弱。

軍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間,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發動多場重要的對外戰爭,以開疆擴土。他先後滅西突厥(顯慶二年,657年)、滅百濟(顯慶五年,660年)、滅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達到最大。高宗時代也是良將輩出,除了先朝名將李勣,還有東征西討的蘇定方、聲震西域的裴行儉、三劍定天山的薛仁貴、老當益壯的劉仁軌,以及王方翼、程務挺、王孝傑、少數民族將領黑齒常之等等,都為高宗的對外戰爭貢獻良多。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番臣像,而高宗的乾陵卻多達61尊番臣像,這些番臣像至今仍在。任用多位邊族的國王、貴族子弟、人民擔任各級官職,體現了高宗時期唐的國際影響力,亦顯示出邊族對中國所謂「天朝」的仰慕、歸服。


參考文獻

  1.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參見

宰相

  • 長孫無忌(649年知尚書及門下二省事;649年—659年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 褚遂良(649年—650年中書令;652年—653年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653年—655年尚書右僕射)
  • 于志寧(649年—651年侍中;651年—659年尚書左僕射;659年以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 張行成(649年—651年侍中;651年—653年尚書右僕射)
  • 高季輔(649年—651年中書令;651年—653年侍中)
  • 李勣(649年—650年尚書左僕射;650年—669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柳奭(651年—652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52年—654年中書令)
  • 宇文節(651年—652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52年—653年侍中)
  • 韓瑗(652年—655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55年—657年侍中)
  • 來濟(652年—655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55年—657年中書令)
  • 崔敦禮(653年—655年侍中;655年—656年中書令;656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李義府(655年—657年以中書侍郎參知政事;657年—658年中書令;659年—663年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663年右相)
  • 許敬宗(657年—658年侍中;658年—662年中書令;662年—670年同東西台三品)
  • 杜正倫(656年—657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57年—658年中書令)
  • 辛茂將(658年—659年侍中)
  • 任雅相(659年—661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盧承慶(659年以度支尚書參知政事;659年—660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許圉師(659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59年—662年侍中)
  • 上官儀(662年—664年同東西台三品)
  • 劉祥道(664年右相)
  • 竇德玄(664年—666年左相)
  • 樂彥瑋(664年知軍國政事,664年—665年同東西台三品)
  • 孫處約(664年知軍國政事,664年—665年同東西台三品)
  • 姜恪(665年—668年同東西台三品;668年—671年左相;671年—672年侍中)
  • 陸敦信(665年—666年右相)
  • 戴至德(667年—671年同東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74年—679年尚書右僕射)
  • 劉仁軌(665年—666年知政事;666年—670年右相;672年—674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74年—681年年尚書左僕射;681年—683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楊武(667年—668年同東西台三品)
  • 李安期(667年同東西台三品)
  • 張文瓘(667年—669年參知政事;669年—671年同東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74年—678年侍中)
  • 趙仁本(667年—670年同東西台三品)
  • 閻立本(668年—671年右相;671年—673年中書令)
  • 李敬玄(669年—671年同東西台三品;671年—676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76年—680年中書令)
  • 郝處俊(669年—671年同東西台三品;671年—674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74年—679年中書令;679年—681年侍中)
  • 來恆(676年—678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薛元超(676年—681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81年—683年中書令)
  • 李義琰(676年—683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高智周(676年—679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張大安(677年—680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裴炎(680年—681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81年—683年侍中)
  • 王德真(680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 崔知溫(680年—681年同中書門下三品;681年—683年中書令)
  • 郭待舉(682年—683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岑長倩(682年—683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郭正一(682年—683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魏玄同(682年—683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劉齊賢(682年—683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