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泰山五岳独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山五岳独尊景观石群位于山东泰安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去往玉皇顶的必经之路上,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右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历经百年沧桑的“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五岳独尊是泰山的称号,历来被视为显示泰山崇高地位的标志性赞语。历史上历代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泰山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它是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从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区对“五岳独尊”景观石群进行保护整修。泰山是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往来胜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除了庙宇、塑像之外,山上共有2000多处摩崖石刻,其中“五岳独尊”就是众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并被设计成为中国人民币的背景图案。[1]

历史文化

五岳是中国五座名山的总称,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而在五岳当中,又以东岳泰山为首,西汉东方朔言: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泰山在五岳之中,高不如恒山,秀不如衡山,峻远逊于华山。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呢?这得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原始宗教、精神内涵和政治意义谈起。 [2]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踞高临下,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具有“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中有岱岳”即说明泰山居中,为天下的中心。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及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几千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初禹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兖徐五州均在此,战国七雄时,这里有六国之都。泰山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庄重的象征。《新唐书?韩愈传赞》:“其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从此便把伟人或在某方面有声望的人比喻为“泰山北斗”。

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着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按“五行”东方属于木,按“五常”为仁,按“四时”为春,在《周易》八卦中属震,在“二十八星宿”中为苍龙。“东”字繁体为“东”属会意字。此字从木,日在其中。“木”字在甲骨文中与“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说。“仁”是天地大德,“春”是万物更生,“震”与“苍龙”则是帝王出生的腾飞之地。于是,泰山一变而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万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一石都能灵应昭昭。齐鲁大地上至今流传着“吃了泰山灵芝草,返老还童人不老”的谚语。先秦帝王封泰山时,怕恶伤山石,触怒神灵,便用蒲草裹住銮驾车轮上山。

自古至今还有些习俗,不少农妇登泰山至岱顶后,将石子压在树杈上,借“压子”之名蓄意压住子孙之“魂”可长命百岁。有的凿块小石块带回家,捣成碎粉,当药引子,以镇邪化病。魏曹植遭受兄曹丕妒嫉而抑郁不得志时,曾把精神寄托于泰山神灵,因此,《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丁登玉堂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万余首,诗歌,泰山文化的灿烂瑰宝。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因为泰山代表着天,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号为天子的古帝王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据传凡是易姓而起或功高德显的帝王,必然会被天神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封禅大典”。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封禅篇》中概述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如果哪一个皇帝不封禅,就说明他的功绩不大、政权不稳。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3]

重要地理地位

泰山古称岱山、岱宗。"岱"在古代汉语中是"大"的意思,岱山即为"大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泰山就是最高大的山,后来逐渐被神化为中国山河的领袖。泰山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北,整个泰安以泰山为名,意为国泰民安的意思。泰山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被100多座山峰环绕,山中又有98座山崖山岭、102条溪谷,它们构成了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泰山风景秀丽,登山途中忽而峰回路转,忽而豁然开朗;到达山顶,极目远望,一切尽在脚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泰山上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有汉朝皇帝种植的汉柏六株,树龄已达2100多年;还有1300年前种植的槐树、500年前种植的松树,等等。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是黄河下游地区的第一高山。与四周低矮的平原和丘陵相比,泰山巍峨雄伟、高大庄重的气势给人强烈的震撼力。泰山所在的齐鲁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先民生于斯、长于斯,泰山是他们生存的依托。[4]

昂头天外题刻

题刻摩崖高95厘米,宽30厘米,大字径12×18厘米。系清光绪戊申年(公元1908年)五月,辛耀文题书,楷书体。

此处的“昂头天外”,豪气十足,正是“放眼天外,呼吸宇宙,吐纳风云的的超然和傲骨”。与成语原本的贬义解释不同。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