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五嶽獨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泰山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山東泰安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去往玉皇頂的必經之路上,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徑55x42厘米。在其右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五嶽獨尊是泰山的稱號,歷來被視為顯示泰山崇高地位的標誌性贊語。歷史上歷代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泰山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它是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是東方文明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從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區對「五嶽獨尊」景觀石群進行保護整修。泰山是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往來勝地,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除了廟宇、塑像之外,山上共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中「五嶽獨尊」就是眾多古蹟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現已成為泰山的標誌,並被設計成為中國人民幣的背景圖案。[1]

歷史文化

五嶽是中國五座名山的總稱,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而在五嶽當中,又以東嶽泰山為首,西漢東方朔言: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群山之最。泰山在五嶽之中,高不如恆山,秀不如衡山,峻遠遜於華山。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呢?這得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原始宗教、精神內涵和政治意義談起。 [2]

泰山崛起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縱覽東部沿海廣大區域的地理形勢,泰山踞高臨下,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具有「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中有岱嶽」即說明泰山居中,為天下的中心。這裡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成為古人類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及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幾千年以來,這裡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初禹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兗徐五州均在此,戰國七雄時,這裡有六國之都。泰山成了東方文明的代表,偉大莊重的象徵。《新唐書?韓愈傳贊》:「其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從此便把偉人或在某方面有聲望的人比喻為「泰山北斗」。

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着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按「五行」東方屬於木,按「五常」為仁,按「四時」為春,在《周易》八卦中屬震,在「二十八星宿」中為蒼龍。「東」字繁體為「東」屬會意字。此字從木,日在其中。「木」字在甲骨文中與「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說。「仁」是天地大德,「春」是萬物更生,「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的騰飛之地。於是,泰山一變而為吉祥之山,神靈之宅,紫氣之源,萬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一石都能靈應昭昭。齊魯大地上至今流傳着「吃了泰山靈芝草,返老還童人不老」的諺語。先秦帝王封泰山時,怕惡傷山石,觸怒神靈,便用蒲草裹住鑾駕車輪上山。

自古至今還有些習俗,不少農婦登泰山至岱頂後,將石子壓在樹杈上,借「壓子」之名蓄意壓住子孫之「魂」可長命百歲。有的鑿塊小石塊帶回家,搗成碎粉,當藥引子,以鎮邪化病。魏曹植遭受兄曹丕妒嫉而抑鬱不得志時,曾把精神寄託於泰山神靈,因此,《飛龍篇》:「晨游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丁登玉堂金樓復道。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萬餘首,詩歌,泰山文化的燦爛瑰寶。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因為泰山代表着天,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號為天子的古帝王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泰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傳凡是易姓而起或功高德顯的帝王,必然會被天神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就是歷代帝王狂熱追求的「封禪大典」。東漢史學家班固《白虎通·封禪篇》中概述說:「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如果哪一個皇帝不封禪,就說明他的功績不大、政權不穩。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3]

重要地理地位

泰山古稱岱山、岱宗。"岱"在古代漢語中是"大"的意思,岱山即為"大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泰山就是最高大的山,後來逐漸被神化為中國山河的領袖。泰山現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北,整個泰安以泰山為名,意為國泰民安的意思。泰山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被100多座山峰環繞,山中又有98座山崖山嶺、102條溪谷,它們構成了氣勢磅礴的泰山山系。泰山風景秀麗,登山途中忽而峰迴路轉,忽而豁然開朗;到達山頂,極目遠望,一切盡在腳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邁之情油然而生。

泰山上古樹名木眾多,其中有漢朝皇帝種植的漢柏六株,樹齡已達2100多年;還有1300年前種植的槐樹、500年前種植的松樹,等等。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

泰山地處山東省中部,是黃河下游地區的第一高山。與四周低矮的平原和丘陵相比,泰山巍峨雄偉、高大莊重的氣勢給人強烈的震撼力。泰山所在的齊魯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先民生於斯、長於斯,泰山是他們生存的依託。[4]

昂頭天外題刻

題刻摩崖高95厘米,寬30厘米,大字徑12×18厘米。系清光緒戊申年(公元1908年)五月,辛耀文題書,楷書體。

此處的「昂頭天外」,豪氣十足,正是「放眼天外,呼吸宇宙,吐納風雲的的超然和傲骨」。與成語原本的貶義解釋不同。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