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王畿 (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
 
Xym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中国思想家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 行 1:
 王畿 (1498-1583),中国 思想家 。字汝中,号 龙溪 ,学者称 龙溪先生 。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 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 创始人。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王畿  
 +
| 圖像    = [[File:T01784335682eb0853a.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784335682eb0853a.jpg?size=419x500 原图链接]]]
 +
| 圖像說 思想家
 +
| 出生日期 = 1498年
 +
| 國籍    = 明代
 +
| 别名    = 王 龙溪 龙溪先生
 +
| 職業    = 思想家
 +
| 知名原因 = 开创 "浙中派";提倡四无说
 +
| 知名作品 = 《[[龙溪全集]]》》
 +
}}
  
  弱冠举于乡 跌宕自喜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 试礼部不第 闻王守仁回 绍兴 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 "之称,为 守仁 最赏识弟子之一 。七 年,赴京殿试,途 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 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
'''[[王畿]]''' (1498—1583) 中国明代思想家 字汝中 号龙溪 学者称[[龙溪]]先生。 绍兴 阴(今浙江[[绍兴]])人 。师
 +
守仁。 为王门 “[[浙 派]]”创始人
  
 王畿继承王守仁心学,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 四无" 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 致良知" 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禅学。神宗万历二年(1574) 在南京讲学,与李贽相识,李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
+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十一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ref>[[:s:《绍兴市志·人物传》]]</ref>
 +
 
 +
 王畿继承[[ 王守仁心学]] ,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 四无 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 “[[ 致良知]]” 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 禅学]] 。神宗[[ 万历]] 二年 (1574) 在南京讲学,与[[ 李贽]] 相识,李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 《[[王龙溪先生全集]]》。 <ref>[[:s:《绍兴市志·人物传》]]</ref>
 +
 
 +
== 人物简介 ==
 +
 
 +
王畿 (1498--1583),明代思想家。明[[阳明学派]]主要成员之一。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年轻时豪迈不羁。嘉靖二年(1523),因试[[礼部]]进士不第,返乡受业于[[王守仁]]。五年会试中武,未参加[[廷试]],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时有“教授师”之称。为王守仁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试]],途中闻王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选郎中之职,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恶而被黜。罢官后,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80仍周游不倦。认为良知是当下现成,不假功夫修正。知识与良知有别,知识不是良知,但在良知的作用下可以变为良知。其思想以“[[四无]]”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自称这是先天之学。认为良知一点虚明,便是作圣之机,时时保住此一点虚明,不为旦昼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强调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黄宗羲]]认为其学说近于释老,使王守仁之学渐失其传。其著述和谈话,后人收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22卷。
 +
 
 +
== 人物思想 ==
 +
 
 +
'''背景'''
 +
 
 +
明哲学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师事[[王守仁]]。嘉靖五年中会试后,不求仕进,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王畿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唐顺之]]是王畿的弟子。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任南京[[职方主事]],后升任南京武选郎中。不久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不容而被黜。此后他往来各地讲学,在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等地均有讲舍,历时40余年,潜心传播[[王学]],为王学主要传人之一。但由于他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致使他在传播王守仁良知说过程中,渐失其本旨而流入于禅。他在讲学时,亦往往“杂以禅机,亦不自讳也”。王畿后来被归之为“[[良知现成派]]”。
 +
[[File:王畿.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ww3.sinaimg.cn/orj480/6296e839gw1f6xmmecarrj20h30p00xm.jpg 原图链接]  [https://weibo.com/1654057017/E46kXAFgN?type=repost#_rnd1547472818158 來自新浪微博]]]
 +
'''思想'''
 +
 
 +
他认为,“良知”原是当下现成,先天自足的本体,它不须学习思虑,亦无须修正损益,便自然可以得到。他说:“良知一点虚明,便是作圣之机,时时保任此一点虚明,不为旦书梏亡,便是致知。”(《王龙溪语录·龙华会记》)他认为“[[致良知]]”是未悟者的事,对于已悟者来说,根本不须致良知。由此,他在治学与修养方法上,主张一任自然,反对戒慎恐惧,认为“君子之学,贵于自然”(《心泉说》)。“大学当以自然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谨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有所恐惧便不得其正”(《答季彭山龙镜书》)。王畿认为警惕、慎独、恐惧等不仅无益于学问与修养,反而会妨碍真性流行,其结果“不惟辜负自然,亦辜负乾坤”(同上)。他还从这种“贵于自然”的自然主义进一步走向了“随其所为”的放任主义,主张保持人心活泼之体,反对任何约束。他说:“人心虚明,湛然其体,原是活泼,岂容执得定。惟随时练习,变动周流,或顺或逆,或纵或横、随其所为,还他活泼之体,不为诸境所碍,斯谓之存。”(《华阳会语》)由于坚持这种“资于自然”的自然主义与“随其所为”的放任主义,与当时的官方思想——[[程朱理学]]相冲突,因而王畿思想为当时所不容,遭到了世人及官方的非议。他还用禅宗思想去理解[[王守仁]]的良知说,把良知说建立在虚无空幻的基础上,认为“心”是虚静的本体:“静者,心之本体。”(《答关中淮》)“人心要虚,惟虚集道,常使胸中豁豁,无些子积滞,方是学。”(《水西会语》)他进而认为,“良知”本体不仅虚静,而且还是无动无静、空幻不真的,“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有若无,若沉若浮”(《留都会记》)。从这种以虚无空幻为本的良知说出发,王畿不赞成“王门[[四句教]]”,认为那“纯系权法,未可执定”( 《王龙溪先生全集 ·天泉证道纪》)。针对[[王守仁]]的四句教,他提出了“四无”说,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同上)。为此他认为在心意知物四者中,“心”是根本,因此主张学问要在心体上立根,并认为这是先天之学;而诚意功夫在动意后用功,则是后天之学。要在心体上立根,就必须“以无念为宗”(《趋庭漫语付应斌 ),即要使自己处于“无念”的状态中;若一落功夫,便会妨碍对心之本体的体悟,从而与禅宗慧能的“以无念为宗”的思想如出一辙 对此,王畿不仅毫不讳言,而且认为儒学与佛学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即儒超过了佛;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吾儒之学与[[禅学]]、[[俗学]],只在过与不及之间。”(《自讼》)对此,[[黄宗羲]]批评说:王畿所谓“一着功夫,则未免有碍虚无之体”是近于禅;“茫无把柄,以心息相依为权法”是近于老,致使王守仁之学渐失其传(《明儒学案》卷十二)。此外,王畿还强调知识与良知的区别,认为如果变“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是“良知”的作用;如认“知识”为“良知”,则“知识”有害于“良知”。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著有《[[龙溪全集]]》二十卷。
 +
 
 +
== 人物评价 ==
 +
 
 +
[[赵锦]]:英迈天启,颖悟绝伦。  <ref>[[:s:龙溪王先生墓志铭|赵锦《龙溪王先生墓志铭》]]</ref>
 +
 
 +
[[许孚远]]:姚江之派复分为三,吉州([[邹守益]])仅守其传,淮南([[王艮]])亢而高之,山阴(王畿)圆而通之。  <ref>[[:s:昭代纪略|朱怀吴《昭代纪略》卷五]]</ref>
 +
 
 +
[[刘宗周]]:象山([[陆九渊]])不差,差于慈湖([[杨简]]);阳明([[王守仁]])不差,差于龙溪(王畿)。  <ref>[[:s:《刘宗周全集》第2册]]</ref>
 +
 
 +
[[黄宗羲]]:①龙溪竟入于禅。②先生疏河导源,于文成之学,固多所发明也。③先生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
 +
 
 +
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④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王艮)、龙溪而风行天下。  <ref>[[:s:《黄宗羲全集》第7册]]</ref>
 +
 
 +
[[周汝登]]:①文成之徒悟领者多,而最称入室则惟先生。②不宗文成则已,宗文成则比绎先生(王畿)之语言。故先生之集与《文成全书》相羽翼,是为吾道之正鹄,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ref>[[:s:刻王龙溪先生集序|周汝登《刻王龙溪先生集序》]]</ref>
 +
 
 +
渡边秀方:①龙溪自师殁后,和绪山([[钱德洪]])一块儿同为‘王学’中心,‘王学’发展的功绩上,他称第一人。②况思想之高,博学之功,他还远出慈湖(杨简)上呢,无论如何,他当是‘王门’第一功臣。 <ref>[[:s:中国哲学史概论|渡边秀方著、刘侃元译《中国哲学史概论》]]</ref>
 +
 
 +
== 史籍记载 ==
 +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
 
 +
== 参考资料 ==
 +
 
 +
[[Category:中国思想家]]

於 2019年9月21日 (六) 20:21 的最新修訂

王畿
思想家
出生 1498年
國籍 明代
別名 王龍溪、龍溪先生
職業 思想家
知名於 開創王學"浙中派";提倡四無說
知名作品龍溪全集》》

王畿 (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師事 王守仁。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

弱冠舉於鄉,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試禮部不第,聞王守仁回紹興稽山書院講學,返鄉受業。五年,會試中式,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守仁指導後學,當時有「教授師」之稱,為守仁最賞識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試,途中聞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並服心喪三年。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給事中戚賢等薦畿,首輔夏言斥畿偽學,乃謝病歸。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餘年,所到之處,聽者雲集,年過八十仍週遊不倦。 [1]

王畿繼承王守仁心學,又加以改造、發揮。其學以「四無」為核心,認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謂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脫離生死,將守仁良知之說引向禪學。神宗萬曆二年(1574)在南京講學,與李贄相識,李贄深受其影響,為之翻刻《文錄抄》,畿卒後,又為《王龍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談話,後人合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 [2]

人物簡介

王畿 (1498--1583),明代思想家。明陽明學派主要成員之一。字汝中,號龍溪,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年輕時豪邁不羈。嘉靖二年(1523),因試禮部進士不第,返鄉受業於王守仁。五年會試中武,未參加廷試,協助王守仁指導後學,時有「教授師」之稱。為王守仁最賞識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試,途中聞王守仁卒,奔廣信料理喪事,服心喪三年。十三年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選郎中之職,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惡而被黜。罷官後,來往江、浙、閩、越等地講學40餘年。所到之處,聽者雲集,年過80仍週遊不倦。認為良知是當下現成,不假功夫修正。知識與良知有別,知識不是良知,但在良知的作用下可以變為良知。其思想以「四無」為核心,修正王守仁四句教。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自稱這是先天之學。認為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住此一點虛明,不為旦晝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強調自由自在的處世態度。黃宗羲認為其學說近於釋老,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其著述和談話,後人收輯為《王龍溪先生全集》22卷。

人物思想

背景

明哲學家。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師事王守仁。嘉靖五年中會試後,不求仕進,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王守仁指導後學。王畿是王守仁的嫡傳弟子。唐順之是王畿的弟子。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任南京職方主事,後升任南京武選郎中。不久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不容而被黜。此後他往來各地講學,在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等地均有講舍,歷時40餘年,潛心傳播王學,為王學主要傳人之一。但由於他受佛教思想影響較深,致使他在傳播王守仁良知說過程中,漸失其本旨而流入於禪。他在講學時,亦往往「雜以禪機,亦不自諱也」。王畿後來被歸之為「良知現成派」。

思想

他認為,「良知」原是當下現成,先天自足的本體,它不須學習思慮,亦無須修正損益,便自然可以得到。他說:「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任此一點虛明,不為旦書梏亡,便是致知。」(《王龍溪語錄·龍華會記》)他認為「致良知」是未悟者的事,對於已悟者來說,根本不須致良知。由此,他在治學與修養方法上,主張一任自然,反對戒慎恐懼,認為「君子之學,貴於自然」(《心泉說》)。「大學當以自然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謹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有所恐懼便不得其正」(《答季彭山龍鏡書》)。王畿認為警惕、慎獨、恐懼等不僅無益於學問與修養,反而會妨礙真性流行,其結果「不惟辜負自然,亦辜負乾坤」(同上)。他還從這種「貴於自然」的自然主義進一步走向了「隨其所為」的放任主義,主張保持人心活潑之體,反對任何約束。他說:「人心虛明,湛然其體,原是活潑,豈容執得定。惟隨時練習,變動周流,或順或逆,或縱或橫、隨其所為,還他活潑之體,不為諸境所礙,斯謂之存。」(《華陽會語》)由于堅持這種「資於自然」的自然主義與「隨其所為」的放任主義,與當時的官方思想——程朱理學相衝突,因而王畿思想為當時所不容,遭到了世人及官方的非議。他還用禪宗思想去理解王守仁的良知說,把良知說建立在虛無空幻的基礎上,認為「心」是虛靜的本體:「靜者,心之本體。」(《答關中淮》)「人心要虛,惟虛集道,常使胸中豁豁,無些子積滯,方是學。」(《水西會語》)他進而認為,「良知」本體不僅虛靜,而且還是無動無靜、空幻不真的,「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如空中鳥跡,水中月影,若有若無,若沉若浮」(《留都會記》)。從這種以虛無空幻為本的良知說出發,王畿不贊成「王門四句教」,認為那「純系權法,未可執定」(《王龍溪先生全集·天泉證道紀》)。針對王守仁的四句教,他提出了「四無」說,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同上)。為此他認為在心意知物四者中,「心」是根本,因此主張學問要在心體上立根,並認為這是先天之學;而誠意功夫在動意後用功,則是後天之學。要在心體上立根,就必須「以無念為宗」(《趨庭漫語付應斌》),即要使自己處於「無念」的狀態中;若一落功夫,便會妨礙對心之本體的體悟,從而與禪宗慧能的「以無念為宗」的思想如出一轍。對此,王畿不僅毫不諱言,而且認為儒學與佛學之間只有程度的不同,即儒超過了佛;而沒有本質的區別:「吾儒之學與禪學俗學,只在過與不及之間。」(《自訟》)對此,黃宗羲批評說:王畿所謂「一着功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近於禪;「茫無把柄,以心息相依為權法」是近於老,致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明儒學案》卷十二)。此外,王畿還強調知識與良知的區別,認為如果變「知識」為「良知」,則「知識」是「良知」的作用;如認「知識」為「良知」,則「知識」有害於「良知」。為王門七派中浙中派創始人,著有《龍溪全集》二十卷。

人物評價

趙錦:英邁天啟,穎悟絕倫。 [3]

許孚遠:姚江之派復分為三,吉州(鄒守益)僅守其傳,淮南(王艮)亢而高之,山陰(王畿)圓而通之。 [4]

劉宗周:象山(陸九淵)不差,差於慈湖(楊簡);陽明(王守仁)不差,差於龍溪(王畿)。 [5]

黃宗羲:①龍溪竟入於禪。②先生疏河導源,於文成之學,固多所發明也。③先生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

越、江、浙皆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④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王艮)、龍溪而風行天下。 [6]

周汝登:①文成之徒悟領者多,而最稱入室則惟先生。②不宗文成則已,宗文成則比繹先生(王畿)之語言。故先生之集與《文成全書》相羽翼,是為吾道之正鵠,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7]

渡邊秀方:①龍溪自師歿後,和緒山(錢德洪)一塊兒同為『王學』中心,『王學』發展的功績上,他稱第一人。②況思想之高,博學之功,他還遠出慈湖(楊簡)上呢,無論如何,他當是『王門』第一功臣。 [8]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