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耿济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5: 行 5:
 
[[File:00200000013920141949651576577 s.jpg|center|[http://a2.att.hudong.com/42/65/00200000013920141949651576577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i/%E8%80%BF%E6%B5%8E%E4%B9%8B 来自互动百科]]]
 
[[File:00200000013920141949651576577 s.jpg|center|[http://a2.att.hudong.com/42/65/00200000013920141949651576577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i/%E8%80%BF%E6%B5%8E%E4%B9%8B 来自互动百科]]]
 
| 图像说明 =  |center
 
| 图像说明 =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99|01|20}}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98|12|09}}   
 
| 出生地点 =   中国上海
 
| 出生地点 =   中国上海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47|03|02|1899|01|20}}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47|03|02|1899|01|20}}  
行 15: 行 15:
 
<p style="text-indent:2em;"><big>'''耿济之'''</big>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短短五十年一生翻译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及不计其数的短篇著作,共七、八百万字。对译介俄苏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耿济之先生与[[郑振铎]]一起最早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两个弟弟[[耿式之]]、[[耿勉之]]也是俄语翻译家。</p>
 
<p style="text-indent:2em;"><big>'''耿济之'''</big>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短短五十年一生翻译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及不计其数的短篇著作,共七、八百万字。对译介俄苏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耿济之先生与[[郑振铎]]一起最早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两个弟弟[[耿式之]]、[[耿勉之]]也是俄语翻译家。</p>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初涉文坛'''</big></p><p style="text-indent:2em;">耿济之原名耿匡 。1899年1月20 日生于上海。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俄罗斯文学最早,最著名,成就最辉煌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济之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1917-1919年在北平俄文专修馆学习,与[[瞿秋白]]同学并成为挚友。1918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同年与[[郑振铎]]相识成为挚友。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同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五四运动后,在[[陈独秀]]的亲自指导下,与[[瞿秋白]]、[[郑振铎]]共同编辑《新社会》和《人道》刊物,积极转播新思想,宣扬新社会。1921年1月4日与[[郑振铎]]、[[瞿世英]]、[[许地山]]、[[王统照]]、[[蒋百里]]、[[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会。1921年与[[郑振铎]]一起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后经[[瞿秋白]]修改并谱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p><p style="text-indent:2em;">从俄专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先后在赤塔、伊库茨克、海参威,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等地任副领事、领事、总领事、一等秘书和代理大使。曾会见过[[高尔基]]等苏联著名作家。1935年[[梅兰芳]]访苏,济之亲自为[[梅兰芳]]翻译,与[[梅兰芳]]结为莫逆之交。同年[[瞿秋白]]被[[蒋介石]]密令处死,为纪念秋白,济之先生与[[鲁迅]]先生、[[郑振铎]]、[[茅盾]]、[[陈望道]]等朋友积极捐款,[[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1937年因病辞职回国。</p><p style="text-indent:2em;"><big>'''以笔作战'''</big></p><p style="text-indent:2em;">抗战期间与[[梅兰芳]]、[[郑振铎]]、[[王统照]]、[[徐调孚]]、[[赵家璧]]等人被困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孤岛"上。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日寇经常到他们家里骚扰。面临着敌伪的威胁利诱,处境险恶。济之在上海的寓所两次被日寇查抄。济之先生与朋友们互相鼓励、励志。[[梅兰芳]]蓄须明志,济之先生则隐名埋姓,以开"蕴华阁"旧书店为掩护,躲避日伪的查询,继续翻译俄罗斯文学。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济之还与[[郑振铎]]等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文化武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济之先生在《民主》周刊上发表文章,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四项要求,要求(一)最低生活的保障;(二)严厉惩办曾直接或间接贼害国家与人民的汉奸,贪官污吏及发国难财者,并没收其财产;(三)实行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四)立即实现民主,建立为一个现代国家。</p><p style="text-indent:2em;"><big>'''好友评价'''</big></p><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济之先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客死沈阳。年仅50岁。噩耗传来,文艺界极为震惊悲哀。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协总会与1947年4月5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公祭。[[颜惠庆]]、[[郭沫若]]、[[马叙伦]]、[[郑振铎]]、[[许广平]](鲁迅夫人)、[[田汉]]、[[洪深]]、[[叶圣陶]]、[[葛一虹]]、[[梅兰芳]]、[[戈宝权]]、[[赵家璧]]、[[赵景深]]、[[应云卫]]、[[于伶]]、[[欧阳予倩]]、[[唐弢]]等济之生前好友到场向济之告别。[[郭沫若]]主持了公祭大会。诗人[[袁鹰]]写下《悼耿济之先生》一诗云:"像荒园倒下一个垦植者--撒下满把籽籽,像长空陨落一颗星星--披着满身的光芒。而你--你是更苦难的,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在这方生未死的岁月里,连衣食都失去保障。记住你--永远地,记住又一个先驱者的名字。因为,由于你 我们才多得到一份丰富的食粮。"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济之先生"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死在戏台上一样。"</p>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初涉文坛'''</big></p><p style="text-indent:2em;">耿济之原名耿匡 。1898年12月9 日生于上海。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俄罗斯文学最早,最著名,成就最辉煌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济之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1917-1919年在北平俄文专修馆学习,与[[瞿秋白]]同学并成为挚友。1918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同年与[[郑振铎]]相识成为挚友。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同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五四运动后,在[[陈独秀]]的亲自指导下,与[[瞿秋白]]、[[郑振铎]]共同编辑《新社会》和《人道》刊物,积极转播新思想,宣扬新社会。1921年1月4日与[[郑振铎]]、[[瞿世英]]、[[许地山]]、[[王统照]]、[[蒋百里]]、[[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会。1921年与[[郑振铎]]一起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后经[[瞿秋白]]修改并谱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p><p style="text-indent:2em;">从俄专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先后在赤塔、伊库茨克、海参威,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等地任副领事、领事、总领事、一等秘书和代理大使。曾会见过[[高尔基]]等苏联著名作家。1935年[[梅兰芳]]访苏,济之亲自为[[梅兰芳]]翻译,与[[梅兰芳]]结为莫逆之交。同年[[瞿秋白]]被[[蒋介石]]密令处死,为纪念秋白,济之先生与[[鲁迅]]先生、[[郑振铎]]、[[茅盾]]、[[陈望道]]等朋友积极捐款,[[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1937年因病辞职回国。</p><p style="text-indent:2em;"><big>'''以笔作战'''</big></p><p style="text-indent:2em;">抗战期间与[[梅兰芳]]、[[郑振铎]]、[[王统照]]、[[徐调孚]]、[[赵家璧]]等人被困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孤岛"上。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日寇经常到他们家里骚扰。面临着敌伪的威胁利诱,处境险恶。济之在上海的寓所两次被日寇查抄。济之先生与朋友们互相鼓励、励志。[[梅兰芳]]蓄须明志,济之先生则隐名埋姓,以开"蕴华阁"旧书店为掩护,躲避日伪的查询,继续翻译俄罗斯文学。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济之还与[[郑振铎]]等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文化武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济之先生在《民主》周刊上发表文章,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四项要求,要求(一)最低生活的保障;(二)严厉惩办曾直接或间接贼害国家与人民的汉奸,贪官污吏及发国难财者,并没收其财产;(三)实行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四)立即实现民主,建立为一个现代国家。</p><p style="text-indent:2em;"><big>'''好友评价'''</big></p><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济之先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客死沈阳。年仅50岁。噩耗传来,文艺界极为震惊悲哀。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协总会与1947年4月5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公祭。[[颜惠庆]]、[[郭沫若]]、[[马叙伦]]、[[郑振铎]]、[[许广平]](鲁迅夫人)、[[田汉]]、[[洪深]]、[[叶圣陶]]、[[葛一虹]]、[[梅兰芳]]、[[戈宝权]]、[[赵家璧]]、[[赵景深]]、[[应云卫]]、[[于伶]]、[[欧阳予倩]]、[[唐弢]]等济之生前好友到场向济之告别。[[郭沫若]]主持了公祭大会。诗人[[袁鹰]]写下《悼耿济之先生》一诗云:"像荒园倒下一个垦植者--撒下满把籽籽,像长空陨落一颗星星--披着满身的光芒。而你--你是更苦难的,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在这方生未死的岁月里,连衣食都失去保障。记住你--永远地,记住又一个先驱者的名字。因为,由于你 我们才多得到一份丰富的食粮。"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济之先生"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死在戏台上一样。"</p>
 
==生平经历==
 
==生平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耿济之,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俄国文学研究专家。</p><p style="text-indent:2em;">1899年1月20 日生于上海县城里一个祖传中医小儿科的家庭中。名耿匡,字孟,笔名济之、狄谟、C.Z.。时父失业,靠母手工编织毛衣并在一女校教手工维持生活。</p><p style="text-indent:2em;">1903年 五岁入学。幼时体弱多病,但聪颖过人,勤奋好学。</p><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家被炮火所毁,无处栖身。时父耿梦邃在北京蒙藏学校教书,于是随母及弟妹四人去北京寻父。考入公费学校--北京公立第一中学,成绩名列第一。</p><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时年十八岁,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翟秋白]]等同学(不在一个班级)。他两个的学业成绩是全校最优异的,而且几乎同时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便结为深挚无间的知友。</p><p style="text-indent:2em;">1918年 在俄专攻读,每日手不释卷。此时即开始练习翻译。他的第一篇译文是[[托尔斯泰著]]的[[《克莱采尔奏鸣曲》]](中文译名《旅客夜谭》),是用文言译的。随后又译了[[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刊载在天津《大公报》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在北京青年会与[[郑振锋]]相识,结为挚友。并与[[郑振锋]]、[[瞿秋白]]等人一起为《新中国》撰稿。</p><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 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他与[[翟秋白]]被推举为俄文专修馆的代表,成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五月四日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以后又参加了抵制洋货的运动。</p><p style="text-indent:2em;">五月应北京青年会之请,与[[郑振择]]、[[瞿秋白]]、[[许地山]]、[[瞿菊农]]等人一起编辑《新社会》周刊,宣传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销行甚广,远至四川、南洋各地,影响极大。</p><p style="text-indent:2em;">时与[[瞿秋白]]合译了[[《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郑振锋]]等合译了[[《俄罗斯戏曲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p><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 《新社会》被反动的北洋军阀当局封闭。又与[[瞿秋白]]、[[郑振择]]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人道》月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方面的宣传。后因青年会怕麻烦,仅出一期而天折。七月从俄专毕业,毕业后被派到外交部当练习生。</p><p style="text-indent:2em;">八月,与[[郑振锋]]合作从俄文翻译《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即[[《国际歌》]]),后刊载在1921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上。这是[[《国际歌》]]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p><p style="text-indent:2em;">十月,[[瞿秋白]]、[[俞颂华]]等赴苏。与[[郑振锋]]到车站送行。归时二人作诗《追寄秋白、宋武、颂华》一首。</p><p style="text-indent:2em;">十一月二十九日,与[[郑振译]]等人在[[李大钊]]同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开会,积极筹备发起文学研究会。</p><p style="text-indent:2em;">十二月四日,于北京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讨论并通过会章,起草宣言书。遂以[[郑振锋]]、耿济之、[[郭绍虞]]、[[许地山]]、[[叶圣陶]]、[[王统照]]等十二人名义发起文学研究会。</p><p style="text-indent:2em;">十二月三十日在北京的发起人又在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通过加入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并议决召开成立大会和会议秩序等事宜。</p><p style="text-indent:2em;">在此期间,与[[郑振铎]]一起两次会见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且先生,商妥改革《小说月报》事宜,并推荐沈雁冰担任主编。这年,他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短篇译作,如柴霍甫(即[[契珂夫]])的《戏言》,《犯罪》,《赌胜》,《阴雨》;[[柯洛连科]]的《撞钟老人》;[[迦尔询]]的《一株棕树》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 1月4日,参加丁在中央公园(现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会章,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选举于事二人。[[郑振锋]]当选为书记干事,耿济之当选为会计干事,并担任了读书会、小说组和批评文学组成员。5月,与[[郑振铎]]、[[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编辑出版《文学旬刊》,并为之撰稿。</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著译颇多。翻译了很多俄国文学名著,有:[[托尔斯泰]]的[[《复活》]](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中下三集于次年3月出版),[[《艺术论》]](商务3月版),[[《黑暗之势力》]](商务3月版);[[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剧本,商务3月版);郭克里(即[[果戈理]])的[[《疯人日记》]](载《小说月报》12卷1号);[[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雷雨》]](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契珂夫]])的[[《侯爵夫人》]](裁《小说月报》12卷2号)。</p><p style="text-indent:2em;">在《小说月报》第12卷《俄国文学研究》号外上刊载了他的七篇著译,有:《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背景》([[沙洛维甫]]著),[[《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俄国乡村文学家伯得洛柏夫洛斯基》]],[[《阿里鲍甫略传》]],[[《一桩事件》]]([[安得列夫]]著),[[《尺素书》]]([[屠格涅夫]]著),[[《赤色的诗歌》]](与[[郑振铎]]合译)。另外,从这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译介[[屠格涅夫]]的名著的[[《猎人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 被派往苏联赤塔中国领事馆当随习员。在赤塔三年,译了不少俄国小说,其中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商务1月版);[[列维托夫]]的[[《莫斯科处女街的风俗》]](载《小说月报》13卷5号);[[万雷萨夫]]的[[《甚么是作文学家必须的条件》]](载《小说月报》13卷9号);以及瑞典作家[[奥托马尔?恩金]]的[[《生与死》]](载《东方杂志》19卷17号)等。发表了有名的[[《猎人日记研究》]]。同时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8月,第一个女儿静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 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安得列夫]]的[[《人之一生》]](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勉之合译,商务1月版);法国[[莫泊桑]]的[[《遗产》]](商务1月版)。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译文,如[[柴霍甫]]的[[《熊》]];[[布利乌沙夫]]的[[《俄国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万雷萨夫]]的[[《偏激》]];[[《中东铁路成立秘史》]]等。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如[[《阿史德洛夫斯基(即奥斯特罗夫斯基)评传》]],[[《日木的帝国主义与西伯利亚(赤塔通讯)--日本侵略史的一页》]]。</p><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 继续在《小说月报》上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卢那却尔斯基]]的喜剧[[《爱艺术的国王》]](载《东方杂志》21卷13、14号)以及[[迦尔询]]的一些短篇小说,如《美术家》(载《东方杂志》2l卷9号)、《胆怯的人》等,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如《拜伦对于俄国文学的影响》等。</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鲁迅]]先生组织的"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曾为"末名社"撰稿。</p><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 被调往伊尔库次克中国领事馆工作。仍从事翻译研究,译有[[安得列夫]]的[[《爱恋、信仰与愿望》]]以及德国赫卜特曼(即[[霍普特曼]])的五幕剧本[[《日出之前》]],均载于《小说月报》16卷各号上。</p><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 在伊尔库次克居住二年,又调到列宁格勒任副领事,替华侨们办理些琐碎的事务。不久,发现心脏病,归国休养。</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8月,二女宁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 于国内养病期间,仍不停地从事翻译工作,他对于文学有着深切的爱好,在任何地方不曾放弃介绍的热忱。这年又译了德国作家[[施德芳?支魏格]]的小说[[《保姆》]](载《东方杂志》24卷15号)。</p><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 在国内休养一年后,又被派往赤培中国领事馆工作。</p><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纪念[[高尔基]]三十五年创作和六十年生辰,撰写了《高尔基》一文,译了[[高尔基]]的小说[[《我的旅伴》]],发表在《东方杂志》25卷8、9号上。这年还译了[[《托尔斯泰的情史(托尔斯泰致女友的几封书信)》]]以及法国作家[[杜哈美尔]]的小说[[《骑卫兵曲韦里》]],均发表在《小说月报》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二月,三女美芬在北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 为《小说月报》撰稿,译了[[伊凡诺夫]]的[[《乞援泉》]]和德国作家[[支魏格]]的[[《黄昏的故事》]],并着手重新校译[[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 译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但可惜译稿在商务印书馆付印中被"一二八"战事炮火所毁)。</p><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 从1929年起四年一直在赤塔,除料理侨民的一些日常事务外,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学著作和翻译研究工作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译了[[《托尔斯泰孙女回忆录》]](载《小说月报》22卷1号),[[高尔基]]的剧本[[《蒲雷曹夫》]],[[阿宁阔夫]]的[[《屠格涅夫的回忆》]],以狄谟的笔名撰写了《晌谷村中的人物一一论唆罗珂夫(即[[肖洛霍夫]])著[[《已开发的荒地》]],均载于《文学》杂念。</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三月,四女敏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访苏演出,陪同[[梅兰芳]]去莫斯科。期间亲自担任梅的翻译,与梅结为挚友,并与[[梅兰芳]]同志一起会见结识了苏联文艺界的著名人士。</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开始为[[鲁迅]]先生、[[黄源]]先生编辑的《译文》撰稿,译了[[契珂夫]]故友[[司基塔列茨]]著的[[《契珂夫纪念》]];[[万雷萨夫编]]的[[《果戈理的悲剧》]]等。还撰写了《苏联的文学基金制度》,《托尔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明年苏联文坛的预测》等文章,均载《文学》杂志。</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11月,最小的儿子肃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 8月因心脏病发作回国治疗休养了一段时间,不久又被派往莫斯科中国大使馆任秘书。在莫斯科时与[[戈宝权]]同志常相往来,共同研讨翻译工作。当时对于他的文学修养和翻译工作,莫斯科文艺界的人士知道的很多,但他生性不善交际,终日埋头详著。</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5月,他重新校译的[[屠格涅夫]]的名著[[《猎人日记》]]出版了,他仍继续为《译文》和《文学》杂志撰稿,译了[[屠格涅夫]]的[[《混人》]],[[果戈理]]的[[《婚事》]](剧本),[[奥列莎]]的[[《与读者的谈话》]],[[格洛司曼]]的[[《夫妻》]],[[蒂莫费也夫]]的[[《怎样创造文学上的形象》]],[[诺维可夫?布里鲍依]]的[[《漂流》]]等,并撰写了《苏联的文艺翻译会议》及《一九三五年苏联文坛的回顾》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 为[[赵家壁]]同志编辑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编选了《俄国短篇小说集》,[[戈宝权]]同志协助编选工作。在莫斯科半年后,被调到海参威总领事馆工作。国事务工作忙迫,血压日升,医嘱长期休养。他一向对担任的职务兴趣不大,只为了养家糊口,这时便向外交部提出辞职。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于是转道欧洲,从意大利乘船回国。</p><p style="text-indent:2em;">抗战期间,许多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撤离上海到大后方去,他也曾去香港想到后方,但因严重心脏病不能作长途旅行,只得又回沪,蛰居"孤岛",杜门索居,把全部精力放到翻译工作中去,为良友、开明、生活等书店译稿,并以此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这段时间,他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家事》]],[[果戈理]]的[[《巡按使及其他》]],[[普希金]]的[[《石客》]]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 在上海"孤岛"蛰居,轻易不见人,所经常过往的只是有限的几位老友:[[郑振铎]]、[[王统照]]、[[赵家壁]]、[[徐调孚]]、[[周予同]]、[[赵景深]].[[梅兰芳]]、[[许广平]]等。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他自"五四"以来的翻译介绍工作。又译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p><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 生活在敌人刀光剑影之下,家累沉重,小得不卖掉些东西来补助家用。米珠薪桂,往往以苞米、豆类充饥。生活虽艰苦,但意志坚强, 以笔为刀枪,顽强战斗在文艺战线上。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浪游散记》]]等。为了避开敌伪的扰乱,与[[郑振铎]]商量,开了一爿仅能容纳一、二个顾客的小旧书店作为掩护,继续从事翻译工作。书店取名"蕴华阁",以明其志。</p><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寇进占租界。敌伪便衣和日寇几次到家里搜查。他嫉恶如仇,坚贞不渝,隐名匿迹,经常离家避居在外。就是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译作。又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死屋手记》]],改译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慈母心》]]。</p><p style="text-indent:2em;">1943年 与[[郑振铎]]、[[王统照]]、[[周予同]]等留在上海的文艺界进步人士一起筹备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刊行会",意欲编著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以振中华民族之声威。他译了[[《苏俄大百科全书序》]],[[《苏俄小百科全书第二版序》]]以及[[《如何利用苏俄小百科全书》]]等文章,以作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参考。</p><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 继续译作。这几年以狄谟的笔名创作了几篇短篇小说,如《顾大嫂》、《重逢》、《保姆》等,均发表在《万象》杂志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还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长篇小说[[《少年》]]。另外又译了[[蒲宁]]的小说[[《驿马》]]。</p><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 抗战胜利,他满心喜悦,以为在文艺事业上可以放手大干一番。可是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仍不得不为柴米谋。</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译完[[《少年》]]后,即着手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司帖彭奇阔夫村》]],同时开始译[[高尔基]]的长篇小说[[《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 因为生活所迫,在亲友的介绍下,不得不弃家只身去东北沈阳中长铁路总务处工作。此时物价飞涨、薪金菲薄、事务繁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处理繁琐的事务之外,仍不愿放弃心爱的翻译事业,在夜间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经常译至深夜。译了[[高尔基]]的[[《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同时开始编撰《华俄大字典》。此时心脏病,高血压日益严重,曾回沪休养两月。但在沪无法找到工作,只得再去东北做他不愿做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离沪前他又约了些译稿,带了些书去,答应为[[曹靖华]]同志所编的[[《苏联文学丛书》]]译[[卡威林]]的[[《两个上尉》]],并己动手译[[卡泰耶夫]]的《[[雾海白帆》]]。</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为[[郑振绎]]主编的《民主司刊》撰稿,写了《梦醒时》等文章。后《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p><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 终因贫病交迫,劳累过度,于三月二日下午三时突患脑溢血在沈阳去世,享年仅四十九岁。正如[[郑振铎]]所写的那样:"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之死在戏台上一样。"在那残酷无情的旧中国,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甚至连草也吃不饱,终于不得不倒下了完事。"噩耗传来,文艺界同声悲悼。沈阳友好于三月十六日在小西关关帝庙举行了"耿济之先生追悼会",中华文协和中苏文协于四月五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郭沫若]]问志主祭,生前友好[[马叙伦]]、[[颜惠庆]]、[[郭沫若]]、[[许广平]]、[[田汉]]、[[洪深]]、[[叶圣陶]]、[[郑振铎]]、[[赵家壁]]、[[戈宝权]]、[[梅兰芳]]、[[赵景深]]等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挽联。
+
<p style="text-indent:2em;">耿济之,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俄国文学研究专家。</p><p style="text-indent:2em;">1898年12月9 日生于上海县城里一个祖传中医小儿科的家庭中。名耿匡,字孟,笔名济之、狄谟、C.Z.。时父失业,靠母手工编织毛衣并在一女校教手工维持生活。</p><p style="text-indent:2em;">1903年 五岁入学。幼时体弱多病,但聪颖过人,勤奋好学。</p><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家被炮火所毁,无处栖身。时父耿梦邃在北京蒙藏学校教书,于是随母及弟妹四人去北京寻父。考入公费学校--北京公立第一中学,成绩名列第一。</p><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时年十八岁,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翟秋白]]等同学(不在一个班级)。他两个的学业成绩是全校最优异的,而且几乎同时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便结为深挚无间的知友。</p><p style="text-indent:2em;">1918年 在俄专攻读,每日手不释卷。此时即开始练习翻译。他的第一篇译文是[[托尔斯泰著]]的[[《克莱采尔奏鸣曲》]](中文译名《旅客夜谭》),是用文言译的。随后又译了[[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刊载在天津《大公报》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在北京青年会与[[郑振锋]]相识,结为挚友。并与[[郑振锋]]、[[瞿秋白]]等人一起为《新中国》撰稿。</p><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 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他与[[翟秋白]]被推举为俄文专修馆的代表,成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五月四日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以后又参加了抵制洋货的运动。</p><p style="text-indent:2em;">五月应北京青年会之请,与[[郑振择]]、[[瞿秋白]]、[[许地山]]、[[瞿菊农]]等人一起编辑《新社会》周刊,宣传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销行甚广,远至四川、南洋各地,影响极大。</p><p style="text-indent:2em;">时与[[瞿秋白]]合译了[[《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郑振锋]]等合译了[[《俄罗斯戏曲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p><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 《新社会》被反动的北洋军阀当局封闭。又与[[瞿秋白]]、[[郑振择]]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人道》月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方面的宣传。后因青年会怕麻烦,仅出一期而天折。七月从俄专毕业,毕业后被派到外交部当练习生。</p><p style="text-indent:2em;">八月,与[[郑振锋]]合作从俄文翻译《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即[[《国际歌》]]),后刊载在1921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上。这是[[《国际歌》]]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p><p style="text-indent:2em;">十月,[[瞿秋白]]、[[俞颂华]]等赴苏。与[[郑振锋]]到车站送行。归时二人作诗《追寄秋白、宋武、颂华》一首。</p><p style="text-indent:2em;">十一月二十九日,与[[郑振译]]等人在[[李大钊]]同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开会,积极筹备发起文学研究会。</p><p style="text-indent:2em;">十二月四日,于北京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讨论并通过会章,起草宣言书。遂以[[郑振锋]]、耿济之、[[郭绍虞]]、[[许地山]]、[[叶圣陶]]、[[王统照]]等十二人名义发起文学研究会。</p><p style="text-indent:2em;">十二月三十日在北京的发起人又在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通过加入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并议决召开成立大会和会议秩序等事宜。</p><p style="text-indent:2em;">在此期间,与[[郑振铎]]一起两次会见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且先生,商妥改革《小说月报》事宜,并推荐沈雁冰担任主编。这年,他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短篇译作,如柴霍甫(即[[契珂夫]])的《戏言》,《犯罪》,《赌胜》,《阴雨》;[[柯洛连科]]的《撞钟老人》;[[迦尔询]]的《一株棕树》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21年 1月4日,参加丁在中央公园(现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会章,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选举于事二人。[[郑振锋]]当选为书记干事,耿济之当选为会计干事,并担任了读书会、小说组和批评文学组成员。5月,与[[郑振铎]]、[[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编辑出版《文学旬刊》,并为之撰稿。</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著译颇多。翻译了很多俄国文学名著,有:[[托尔斯泰]]的[[《复活》]](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中下三集于次年3月出版),[[《艺术论》]](商务3月版),[[《黑暗之势力》]](商务3月版);[[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剧本,商务3月版);郭克里(即[[果戈理]])的[[《疯人日记》]](载《小说月报》12卷1号);[[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雷雨》]](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契珂夫]])的[[《侯爵夫人》]](裁《小说月报》12卷2号)。</p><p style="text-indent:2em;">在《小说月报》第12卷《俄国文学研究》号外上刊载了他的七篇著译,有:《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背景》([[沙洛维甫]]著),[[《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俄国乡村文学家伯得洛柏夫洛斯基》]],[[《阿里鲍甫略传》]],[[《一桩事件》]]([[安得列夫]]著),[[《尺素书》]]([[屠格涅夫]]著),[[《赤色的诗歌》]](与[[郑振铎]]合译)。另外,从这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译介[[屠格涅夫]]的名著的[[《猎人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 被派往苏联赤塔中国领事馆当随习员。在赤塔三年,译了不少俄国小说,其中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商务1月版);[[列维托夫]]的[[《莫斯科处女街的风俗》]](载《小说月报》13卷5号);[[万雷萨夫]]的[[《甚么是作文学家必须的条件》]](载《小说月报》13卷9号);以及瑞典作家[[奥托马尔?恩金]]的[[《生与死》]](载《东方杂志》19卷17号)等。发表了有名的[[《猎人日记研究》]]。同时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8月,第一个女儿静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 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安得列夫]]的[[《人之一生》]](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勉之合译,商务1月版);法国[[莫泊桑]]的[[《遗产》]](商务1月版)。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译文,如[[柴霍甫]]的[[《熊》]];[[布利乌沙夫]]的[[《俄国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万雷萨夫]]的[[《偏激》]];[[《中东铁路成立秘史》]]等。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如[[《阿史德洛夫斯基(即奥斯特罗夫斯基)评传》]],[[《日木的帝国主义与西伯利亚(赤塔通讯)--日本侵略史的一页》]]。</p><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 继续在《小说月报》上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卢那却尔斯基]]的喜剧[[《爱艺术的国王》]](载《东方杂志》21卷13、14号)以及[[迦尔询]]的一些短篇小说,如《美术家》(载《东方杂志》2l卷9号)、《胆怯的人》等,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如《拜伦对于俄国文学的影响》等。</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鲁迅]]先生组织的"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曾为"末名社"撰稿。</p><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 被调往伊尔库次克中国领事馆工作。仍从事翻译研究,译有[[安得列夫]]的[[《爱恋、信仰与愿望》]]以及德国赫卜特曼(即[[霍普特曼]])的五幕剧本[[《日出之前》]],均载于《小说月报》16卷各号上。</p><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 在伊尔库次克居住二年,又调到列宁格勒任副领事,替华侨们办理些琐碎的事务。不久,发现心脏病,归国休养。</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8月,二女宁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 于国内养病期间,仍不停地从事翻译工作,他对于文学有着深切的爱好,在任何地方不曾放弃介绍的热忱。这年又译了德国作家[[施德芳?支魏格]]的小说[[《保姆》]](载《东方杂志》24卷15号)。</p><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 在国内休养一年后,又被派往赤培中国领事馆工作。</p><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纪念[[高尔基]]三十五年创作和六十年生辰,撰写了《高尔基》一文,译了[[高尔基]]的小说[[《我的旅伴》]],发表在《东方杂志》25卷8、9号上。这年还译了[[《托尔斯泰的情史(托尔斯泰致女友的几封书信)》]]以及法国作家[[杜哈美尔]]的小说[[《骑卫兵曲韦里》]],均发表在《小说月报》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二月,三女美芬在北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 为《小说月报》撰稿,译了[[伊凡诺夫]]的[[《乞援泉》]]和德国作家[[支魏格]]的[[《黄昏的故事》]],并着手重新校译[[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p><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 译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但可惜译稿在商务印书馆付印中被"一二八"战事炮火所毁)。</p><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 从1929年起四年一直在赤塔,除料理侨民的一些日常事务外,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学著作和翻译研究工作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译了[[《托尔斯泰孙女回忆录》]](载《小说月报》22卷1号),[[高尔基]]的剧本[[《蒲雷曹夫》]],[[阿宁阔夫]]的[[《屠格涅夫的回忆》]],以狄谟的笔名撰写了《晌谷村中的人物一一论唆罗珂夫(即[[肖洛霍夫]])著[[《已开发的荒地》]],均载于《文学》杂念。</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三月,四女敏芬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访苏演出,陪同[[梅兰芳]]去莫斯科。期间亲自担任梅的翻译,与梅结为挚友,并与[[梅兰芳]]同志一起会见结识了苏联文艺界的著名人士。</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开始为[[鲁迅]]先生、[[黄源]]先生编辑的《译文》撰稿,译了[[契珂夫]]故友[[司基塔列茨]]著的[[《契珂夫纪念》]];[[万雷萨夫编]]的[[《果戈理的悲剧》]]等。还撰写了《苏联的文学基金制度》,《托尔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明年苏联文坛的预测》等文章,均载《文学》杂志。</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11月,最小的儿子肃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 8月因心脏病发作回国治疗休养了一段时间,不久又被派往莫斯科中国大使馆任秘书。在莫斯科时与[[戈宝权]]同志常相往来,共同研讨翻译工作。当时对于他的文学修养和翻译工作,莫斯科文艺界的人士知道的很多,但他生性不善交际,终日埋头详著。</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5月,他重新校译的[[屠格涅夫]]的名著[[《猎人日记》]]出版了,他仍继续为《译文》和《文学》杂志撰稿,译了[[屠格涅夫]]的[[《混人》]],[[果戈理]]的[[《婚事》]](剧本),[[奥列莎]]的[[《与读者的谈话》]],[[格洛司曼]]的[[《夫妻》]],[[蒂莫费也夫]]的[[《怎样创造文学上的形象》]],[[诺维可夫?布里鲍依]]的[[《漂流》]]等,并撰写了《苏联的文艺翻译会议》及《一九三五年苏联文坛的回顾》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 为[[赵家壁]]同志编辑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编选了《俄国短篇小说集》,[[戈宝权]]同志协助编选工作。在莫斯科半年后,被调到海参威总领事馆工作。国事务工作忙迫,血压日升,医嘱长期休养。他一向对担任的职务兴趣不大,只为了养家糊口,这时便向外交部提出辞职。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于是转道欧洲,从意大利乘船回国。</p><p style="text-indent:2em;">抗战期间,许多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撤离上海到大后方去,他也曾去香港想到后方,但因严重心脏病不能作长途旅行,只得又回沪,蛰居"孤岛",杜门索居,把全部精力放到翻译工作中去,为良友、开明、生活等书店译稿,并以此为生。</p><p style="text-indent:2em;">这段时间,他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家事》]],[[果戈理]]的[[《巡按使及其他》]],[[普希金]]的[[《石客》]]等。</p><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 在上海"孤岛"蛰居,轻易不见人,所经常过往的只是有限的几位老友:[[郑振铎]]、[[王统照]]、[[赵家壁]]、[[徐调孚]]、[[周予同]]、[[赵景深]].[[梅兰芳]]、[[许广平]]等。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他自"五四"以来的翻译介绍工作。又译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p><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 生活在敌人刀光剑影之下,家累沉重,小得不卖掉些东西来补助家用。米珠薪桂,往往以苞米、豆类充饥。生活虽艰苦,但意志坚强, 以笔为刀枪,顽强战斗在文艺战线上。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浪游散记》]]等。为了避开敌伪的扰乱,与[[郑振铎]]商量,开了一爿仅能容纳一、二个顾客的小旧书店作为掩护,继续从事翻译工作。书店取名"蕴华阁",以明其志。</p><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寇进占租界。敌伪便衣和日寇几次到家里搜查。他嫉恶如仇,坚贞不渝,隐名匿迹,经常离家避居在外。就是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译作。又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死屋手记》]],改译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慈母心》]]。</p><p style="text-indent:2em;">1943年 与[[郑振铎]]、[[王统照]]、[[周予同]]等留在上海的文艺界进步人士一起筹备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刊行会",意欲编著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以振中华民族之声威。他译了[[《苏俄大百科全书序》]],[[《苏俄小百科全书第二版序》]]以及[[《如何利用苏俄小百科全书》]]等文章,以作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参考。</p><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 继续译作。这几年以狄谟的笔名创作了几篇短篇小说,如《顾大嫂》、《重逢》、《保姆》等,均发表在《万象》杂志上。</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还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长篇小说[[《少年》]]。另外又译了[[蒲宁]]的小说[[《驿马》]]。</p><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 抗战胜利,他满心喜悦,以为在文艺事业上可以放手大干一番。可是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仍不得不为柴米谋。</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译完[[《少年》]]后,即着手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司帖彭奇阔夫村》]],同时开始译[[高尔基]]的长篇小说[[《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p><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 因为生活所迫,在亲友的介绍下,不得不弃家只身去东北沈阳中长铁路总务处工作。此时物价飞涨、薪金菲薄、事务繁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处理繁琐的事务之外,仍不愿放弃心爱的翻译事业,在夜间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经常译至深夜。译了[[高尔基]]的[[《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同时开始编撰《华俄大字典》。此时心脏病,高血压日益严重,曾回沪休养两月。但在沪无法找到工作,只得再去东北做他不愿做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离沪前他又约了些译稿,带了些书去,答应为[[曹靖华]]同志所编的[[《苏联文学丛书》]]译[[卡威林]]的[[《两个上尉》]],并己动手译[[卡泰耶夫]]的《[[雾海白帆》]]。</p><p style="text-indent:2em;">这年为[[郑振绎]]主编的《民主司刊》撰稿,写了《梦醒时》等文章。后《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p><p style="text-indent:2em;">1947年 终因贫病交迫,劳累过度,于三月二日下午三时突患脑溢血在沈阳去世,享年仅四十九岁。正如[[郑振铎]]所写的那样:"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之死在戏台上一样。"在那残酷无情的旧中国,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甚至连草也吃不饱,终于不得不倒下了完事。"噩耗传来,文艺界同声悲悼。沈阳友好于三月十六日在小西关关帝庙举行了"耿济之先生追悼会",中华文协和中苏文协于四月五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郭沫若]]问志主祭,生前友好[[马叙伦]]、[[颜惠庆]]、[[郭沫若]]、[[许广平]]、[[田汉]]、[[洪深]]、[[叶圣陶]]、[[郑振铎]]、[[赵家壁]]、[[戈宝权]]、[[梅兰芳]]、[[赵景深]]等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挽联。
  
 
 郑振择挽词:"呜呼济之,君不能死,而乃竟死,死不瞑目!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天乃不佑,何夺之速!遗稿满案,何人可续?上有老父,下有幼子,君竞死矣,何以养育? 呜呼济之,死不限日!"
 
 郑振择挽词:"呜呼济之,君不能死,而乃竟死,死不瞑目!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天乃不佑,何夺之速!遗稿满案,何人可续?上有老父,下有幼子,君竞死矣,何以养育? 呜呼济之,死不限日!"

於 2019年1月3日 (四) 00:03 的修訂

耿濟之
原圖鏈接來自互動百科
英文名 C.Z.
本名 耿匡
出生 (1898-12-09)1898年12月9日
中國上海
逝世 1947年3月2日(1947-03-02)(48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文學家和翻譯大家
知名作品 《顧大嫂》
《日木的帝國主義與西伯利亞(赤塔通訊)--日本侵略史的一頁》
《拜倫對於俄國文學的影響》
《高爾基》
《蘇聯的文學基金制度》
《托爾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紀念》

耿濟之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大家,五四愛國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溝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短短五十年一生翻譯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及不計其數的短篇著作,共七、八百萬字。對譯介俄蘇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耿濟之先生與鄭振鐸一起最早從俄文直接翻譯了《國際歌》。兩個弟弟耿式之耿勉之也是俄語翻譯家。

人物簡介

初涉文壇

耿濟之原名耿匡。1898年12月9日生於上海。五四愛國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和領導人之一,俄羅斯文學最早,最著名,成就最輝煌的翻譯家和研究學者,溝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濟之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1917-1919年在北平俄文專修館學習,與瞿秋白同學並成為摯友。1918年開始翻譯俄國文學作品。同年與鄭振鐸相識成為摯友。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與瞿秋白同為俄文專修館的學生代表。五四運動後,在陳獨秀的親自指導下,與瞿秋白鄭振鐸共同編輯《新社會》和《人道》刊物,積極轉播新思想,宣揚新社會。1921年1月4日與鄭振鐸瞿世英許地山王統照蔣百里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園來今雨軒發起、成立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研究會。1921年與鄭振鐸一起從俄文直接翻譯了《國際歌》。後經瞿秋白修改並譜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黨歌。

從俄專畢業後,被派往蘇聯,先後在赤塔、伊庫茨克、海參威,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等地任副領事、領事、總領事、一等秘書和代理大使。曾會見過高爾基等蘇聯著名作家。1935年梅蘭芳訪蘇,濟之親自為梅蘭芳翻譯,與梅蘭芳結為莫逆之交。同年瞿秋白蔣介石密令處死,為紀念秋白,濟之先生與魯迅先生、鄭振鐸茅盾陳望道等朋友積極捐款,魯迅先生編輯出版了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1937年因病辭職回國。

以筆作戰

抗戰期間與梅蘭芳鄭振鐸王統照徐調孚趙家璧等人被困在上海的外國租界-"孤島"上。由於他們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日寇經常到他們家裡騷擾。面臨着敵偽的威脅利誘,處境險惡。濟之在上海的寓所兩次被日寇查抄。濟之先生與朋友們互相鼓勵、勵志。梅蘭芳蓄鬚明志,濟之先生則隱名埋姓,以開"蘊華閣"舊書店為掩護,躲避日偽的查詢,繼續翻譯俄羅斯文學。為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濟之還與鄭振鐸等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用文化武器與日本侵略者鬥爭。1945年抗戰勝利後,濟之先生在《民主》周刊上發表文章,公開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四項要求,要求(一)最低生活的保障;(二)嚴厲懲辦曾直接或間接賊害國家與人民的漢奸,貪官污吏及發國難財者,並沒收其財產;(三)實行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四)立即實現民主,建立為一個現代國家。

好友評價

1947年濟之先生終因積勞成疾,貧病交加,客死瀋陽。年僅50歲。噩耗傳來,文藝界極為震驚悲哀。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全國文協總會與1947年4月5日在上海靜安寺舉行公祭。顏惠慶郭沫若馬敘倫鄭振鐸許廣平(魯迅夫人)、田漢洪深葉聖陶葛一虹梅蘭芳戈寶權趙家璧趙景深應雲衛於伶歐陽予倩唐弢等濟之生前好友到場向濟之告別。郭沫若主持了公祭大會。詩人袁鷹寫下《悼耿濟之先生》一詩云:"像荒園倒下一個墾植者--撒下滿把籽籽,像長空隕落一顆星星--披着滿身的光芒。而你--你是更苦難的,吃的是草,擠的是牛奶。在這方生未死的歲月里,連衣食都失去保障。記住你--永遠地,記住又一個先驅者的名字。因為,由於你 我們才多得到一份豐富的食糧。"正如鄭振鐸先生所說,濟之先生"君文豪雄,君性納朴,今之善人,謙退恭肅,埋頭著作,卑斥徵逐,勞碌一生,譯文千軸,""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死在戲台上一樣。"

生平經歷

耿濟之,中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俄國文學研究專家。

1898年12月9日生於上海縣城裡一個祖傳中醫小兒科的家庭中。名耿匡,字孟,筆名濟之、狄謨、C.Z.。時父失業,靠母手工編織毛衣並在一女校教手工維持生活。

1903年 五歲入學。幼時體弱多病,但聰穎過人,勤奮好學。

1910年,家被炮火所毀,無處棲身。時父耿夢邃在北京蒙藏學校教書,於是隨母及弟妹四人去北京尋父。考入公費學校--北京公立第一中學,成績名列第一。

1917年,時年十八歲,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與翟秋白等同學(不在一個班級)。他兩個的學業成績是全校最優異的,而且幾乎同時對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便結為深摯無間的知友。

1918年 在俄專攻讀,每日手不釋卷。此時即開始練習翻譯。他的第一篇譯文是托爾斯泰著《克萊采爾奏鳴曲》(中文譯名《旅客夜譚》),是用文言譯的。隨後又譯了托爾斯泰《家庭幸福》,刊載在天津《大公報》上。

這年在北京青年會與鄭振鋒相識,結為摯友。並與鄭振鋒瞿秋白等人一起為《新中國》撰稿。

1919年 偉大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他與翟秋白被推舉為俄文專修館的代表,成為北京學生聯合會的代表,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五月四日參加了天安門前的示威遊行,以後又參加了抵制洋貨的運動。

五月應北京青年會之請,與鄭振擇瞿秋白許地山瞿菊農等人一起編輯《新社會》周刊,宣傳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銷行甚廣,遠至四川、南洋各地,影響極大。

時與瞿秋白合譯了《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與鄭振鋒等合譯了《俄羅斯戲曲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0年 《新社會》被反動的北洋軍閥當局封閉。又與瞿秋白鄭振擇等人一起編輯出版《人道》月刊,繼續進行社會主義方面的宣傳。後因青年會怕麻煩,僅出一期而天折。七月從俄專畢業,畢業後被派到外交部當練習生。

八月,與鄭振鋒合作從俄文翻譯《赤色的詩歌--第三國際黨的頌歌》(即《國際歌》),後刊載在1921年出版的《小說月報》第12卷號外《俄國文學研究》上。這是《國際歌》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來。

十月,瞿秋白俞頌華等赴蘇。與鄭振鋒到車站送行。歸時二人作詩《追寄秋白、宋武、頌華》一首。

十一月二十九日,與鄭振譯等人在李大釗同志的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室開會,積極籌備發起文學研究會。

十二月四日,於北京萬寶蓋耿濟之家開會,討論並通過會章,起草宣言書。遂以鄭振鋒、耿濟之、郭紹虞許地山葉聖陶王統照等十二人名義發起文學研究會。

十二月三十日在北京的發起人又在萬寶蓋耿濟之家開會,通過加入文學研究會的會員,並議決召開成立大會和會議秩序等事宜。

在此期間,與鄭振鐸一起兩次會見商務印書館元老高夢且先生,商妥改革《小說月報》事宜,並推薦沈雁冰擔任主編。這年,他在《小說月報》和《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一些短篇譯作,如柴霍甫(即契珂夫)的《戲言》,《犯罪》,《賭勝》,《陰雨》;柯洛連科的《撞鐘老人》;迦爾詢的《一株棕樹》等。

1921年 1月4日,參加丁在中央公園(現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的文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會章,並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選舉,選舉於事二人。鄭振鋒當選為書記幹事,耿濟之當選為會計幹事,並擔任了讀書會、小說組和批評文學組成員。5月,與鄭振鐸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編輯出版《文學旬刊》,並為之撰稿。

這年著譯頗多。翻譯了很多俄國文學名著,有:托爾斯泰《復活》(由商務印書館分上中下三集於次年3月出版),《藝術論》(商務3月版),《黑暗之勢力》(商務3月版);屠格涅夫《村中之月》(劇本,商務3月版);郭克里(即果戈理)的《瘋人日記》(載《小說月報》12卷1號);奧斯特羅夫斯基《雷雨》(劇本,商務3月版);柴霍甫(契珂夫)的《侯爵夫人》(裁《小說月報》12卷2號)。

在《小說月報》第12卷《俄國文學研究》號外上刊載了他的七篇著譯,有:《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背景》(沙洛維甫著),《俄國四大文學家合傳》《俄國鄉村文學家伯得洛柏夫洛斯基》《阿里鮑甫略傳》《一樁事件》(安得列夫著),《尺素書》(屠格涅夫著),《赤色的詩歌》(與鄭振鐸合譯)。另外,從這年開始在《小說月報》上連載譯介屠格涅夫的名著的《獵人日記》

1922年 被派往蘇聯赤塔中國領事館當隨習員。在赤塔三年,譯了不少俄國小說,其中有屠格涅夫《父與子》(商務1月版);列維托夫《莫斯科處女街的風俗》(載《小說月報》13卷5號);萬雷薩夫《甚麼是作文學家必須的條件》(載《小說月報》13卷9號);以及瑞典作家奧托馬爾?恩金《生與死》(載《東方雜誌》19卷17號)等。發表了有名的《獵人日記研究》。同時繼續為《小說月報》譯介屠格涅夫《獵人日記》

這年8月,第一個女兒靜芬出生。

1923年 繼續為《小說月報》譯介屠格涅夫《獵人日記》,翻譯了安得列夫《人之一生》(劇本,商務3月版);《柴霍甫短篇小說集》(與勉之合譯,商務1月版);法國莫泊桑《遺產》(商務1月版)。在《小說月報》和《東方雜誌》上發表了為數眾多的短篇譯文,如柴霍甫《熊》;布利烏沙夫《俄國詩壇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萬雷薩夫《偏激》;《中東鐵路成立秘史》等。撰寫了一些研究文章,如《阿史德洛夫斯基(即奧斯特羅夫斯基)評傳》《日木的帝國主義與西伯利亞(赤塔通訊)--日本侵略史的一頁》

1924年 繼續在《小說月報》上譯介屠格涅夫《獵人日記》,翻譯了盧那卻爾斯基的喜劇《愛藝術的國王》(載《東方雜誌》21卷13、14號)以及迦爾詢的一些短篇小說,如《美術家》(載《東方雜誌》2l卷9號)、《膽怯的人》等,還發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如《拜倫對於俄國文學的影響》等。

這年魯迅先生組織的"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曾為"末名社"撰稿。

1925年 被調往伊爾庫次克中國領事館工作。仍從事翻譯研究,譯有安得列夫《愛戀、信仰與願望》以及德國赫卜特曼(即霍普特曼)的五幕劇本《日出之前》,均載於《小說月報》16卷各號上。

1926年 在伊爾庫次克居住二年,又調到列寧格勒任副領事,替華僑們辦理些瑣碎的事務。不久,發現心臟病,歸國休養。

這年8月,二女寧芬出生。

1927年 於國內養病期間,仍不停地從事翻譯工作,他對於文學有着深切的愛好,在任何地方不曾放棄介紹的熱忱。這年又譯了德國作家施德芳?支魏格的小說《保姆》(載《東方雜誌》24卷15號)。

1928年 在國內休養一年後,又被派往赤培中國領事館工作。

為了紀念高爾基三十五年創作和六十年生辰,撰寫了《高爾基》一文,譯了高爾基的小說《我的旅伴》,發表在《東方雜誌》25卷8、9號上。這年還譯了《托爾斯泰的情史(托爾斯泰致女友的幾封書信)》以及法國作家杜哈美爾的小說《騎衛兵曲韋里》,均發表在《小說月報》上。

這年二月,三女美芬在北京出生。

1929年 為《小說月報》撰稿,譯了伊凡諾夫《乞援泉》和德國作家支魏格《黃昏的故事》,並着手重新校譯屠格涅夫《獵人日記》

1931年 譯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與罰》(但可惜譯稿在商務印書館付印中被"一二八"戰事炮火所毀)。

1933年 從1929年起四年一直在赤塔,除料理僑民的一些日常事務外,主要精力放在閱讀文學著作和翻譯研究工作上。

這年譯了《托爾斯泰孫女回憶錄》(載《小說月報》22卷1號),高爾基的劇本《蒲雷曹夫》阿寧闊夫《屠格涅夫的回憶》,以狄謨的筆名撰寫了《晌谷村中的人物一一論唆羅珂夫(即肖洛霍夫)著《已開發的荒地》,均載於《文學》雜念。

這年三月,四女敏芬出生。

1935年,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訪蘇演出,陪同梅蘭芳去莫斯科。期間親自擔任梅的翻譯,與梅結為摯友,並與梅蘭芳同志一起會見結識了蘇聯文藝界的著名人士。

這年開始為魯迅先生、黃源先生編輯的《譯文》撰稿,譯了契珂夫故友司基塔列茨著的《契珂夫紀念》;萬雷薩夫編《果戈理的悲劇》等。還撰寫了《蘇聯的文學基金制度》,《托爾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紀念》,《明年蘇聯文壇的預測》等文章,均載《文學》雜誌。

這年11月,最小的兒子肅出生。

1936年 8月因心臟病發作回國治療休養了一段時間,不久又被派往莫斯科中國大使館任秘書。在莫斯科時與戈寶權同志常相往來,共同研討翻譯工作。當時對於他的文學修養和翻譯工作,莫斯科文藝界的人士知道的很多,但他生性不善交際,終日埋頭詳著。

這年5月,他重新校譯的屠格涅夫的名著《獵人日記》出版了,他仍繼續為《譯文》和《文學》雜誌撰稿,譯了屠格涅夫《混人》果戈理《婚事》(劇本),奧列莎《與讀者的談話》格洛司曼《夫妻》蒂莫費也夫《怎樣創造文學上的形象》諾維可夫?布里鮑依《漂流》等,並撰寫了《蘇聯的文藝翻譯會議》及《一九三五年蘇聯文壇的回顧》等。

1937年 為趙家壁同志編輯的《世界短篇小說大系》編選了《俄國短篇小說集》,戈寶權同志協助編選工作。在莫斯科半年後,被調到海參威總領事館工作。國事務工作忙迫,血壓日升,醫囑長期休養。他一向對擔任的職務興趣不大,只為了養家糊口,這時便向外交部提出辭職。時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於是轉道歐洲,從意大利乘船回國。

抗戰期間,許多文藝界進步人士紛紛撤離上海到大後方去,他也曾去香港想到後方,但因嚴重心臟病不能作長途旅行,只得又回滬,蟄居"孤島",杜門索居,把全部精力放到翻譯工作中去,為良友、開明、生活等書店譯稿,並以此為生。

這段時間,他譯了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家事》果戈理《巡按使及其他》普希金《石客》等。

1940年 在上海"孤島"蟄居,輕易不見人,所經常過往的只是有限的幾位老友:鄭振鐸王統照趙家壁徐調孚周予同趙景深.梅蘭芳許廣平等。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仍堅持他自"五四"以來的翻譯介紹工作。又譯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1941年 生活在敵人刀光劍影之下,家累沉重,小得不賣掉些東西來補助家用。米珠薪桂,往往以苞米、豆類充飢。生活雖艱苦,但意志堅強, 以筆為刀槍,頑強戰鬥在文藝戰線上。譯了高爾基的長篇小說《俄羅斯浪遊散記》等。為了避開敵偽的擾亂,與鄭振鐸商量,開了一爿僅能容納一、二個顧客的小舊書店作為掩護,繼續從事翻譯工作。書店取名"蘊華閣",以明其志。

1942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寇進占租界。敵偽便衣和日寇幾次到家裡搜查。他嫉惡如仇,堅貞不渝,隱名匿跡,經常離家避居在外。就是在如此險惡的情況下,他仍堅持譯作。又譯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死屋手記》,改譯了奧斯特羅夫斯基的劇本《慈母心》

1943年 與鄭振鐸王統照周予同等留在上海的文藝界進步人士一起籌備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刊行會",意欲編著中國自己的百科全書,以振中華民族之聲威。他譯了《蘇俄大百科全書序》《蘇俄小百科全書第二版序》以及《如何利用蘇俄小百科全書》等文章,以作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參考。

1944年 繼續譯作。這幾年以狄謨的筆名創作了幾篇短篇小說,如《顧大嫂》、《重逢》、《保姆》等,均發表在《萬象》雜誌上。

這年還譯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長篇小說《少年》。另外又譯了蒲寧的小說《驛馬》

1945年 抗戰勝利,他滿心喜悅,以為在文藝事業上可以放手大幹一番。可是現實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仍不得不為柴米謀。

這年譯完《少年》後,即着手譯陀斯妥耶夫斯基《司帖彭奇闊夫村》,同時開始譯高爾基的長篇小說《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

1946年 因為生活所迫,在親友的介紹下,不得不棄家隻身去東北瀋陽中長鐵路總務處工作。此時物價飛漲、薪金菲薄、事務繁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在處理繁瑣的事務之外,仍不願放棄心愛的翻譯事業,在夜間繼續從事翻譯工作,經常譯至深夜。譯了高爾基《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同時開始編撰《華俄大字典》。此時心臟病,高血壓日益嚴重,曾回滬休養兩月。但在滬無法找到工作,只得再去東北做他不願做的繁瑣事務性工作。離滬前他又約了些譯稿,帶了些書去,答應為曹靖華同志所編的《蘇聯文學叢書》卡威林《兩個上尉》,並己動手譯卡泰耶夫的《霧海白帆》

這年為鄭振繹主編的《民主司刊》撰稿,寫了《夢醒時》等文章。後《民主周刊》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查封。

1947年 終因貧病交迫,勞累過度,於三月二日下午三時突患腦溢血在瀋陽去世,享年僅四十九歲。正如鄭振鐸所寫的那樣:"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之死在戲台上一樣。"在那殘酷無情的舊中國,他"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甚至連草也吃不飽,終於不得不倒下了完事。"噩耗傳來,文藝界同聲悲悼。瀋陽友好於三月十六日在小西關關帝廟舉行了"耿濟之先生追悼會",中華文協和中蘇文協於四月五日在上海靜安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追悼會由郭沫若問志主祭,生前友好馬敘倫顏惠慶郭沫若許廣平田漢洪深葉聖陶鄭振鐸趙家壁戈寶權梅蘭芳趙景深等參加了追悼會並送了花圈輓聯。

鄭振擇輓詞:"嗚呼濟之,君不能死,而乃竟死,死不瞑目!君文豪雄,君性納朴,今之善人,謙退恭肅,埋頭著作,卑斥徵逐,勞碌一生,譯文千軸,天乃不佑,何奪之速!遺稿滿案,何人可續?上有老父,下有幼子,君競死矣,何以養育? 嗚呼濟之,死不限日!"

摺疊編輯本段中俄文化交流使者 2006年俄羅斯作家代表團訪問中國,代表團主要成員,俄羅斯當代著名作家拉斯普京在回顧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歷史時說:"中國人真正'閱讀俄羅斯'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我們要記住兩位最早也是最傑出'閱讀俄羅斯'的中國人--瞿秋白和耿濟之,他倆是中國最早的俄語學校--北京俄文專修館的同窗。表達出來,如果不說優於,至少也絲毫不遜於英語。"

濟之先生從1918年開始發表第一篇譯作--托爾斯泰的《克萊采爾奏鳴曲》(後譯為《旅客夜譚》)一直到他在去世前翻譯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們》和高爾基的《馬特維·克日米亞金的一生》,翻譯生涯歷時三十年。在這短短的三十年中,他翻譯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篇名作。其中大多數是俄羅斯作家的名作。他翻譯的短篇散布在許多期刊上就更不計其數了。濟之先生在短短五十年的一生中,共翻譯了有七、八百萬字的作品。他是著名的俄國和蘇聯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是果戈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契訶夫、高爾基等人的著名研究學者。

濟之先生在《小說月報》、《時事新報》、《文藝春秋》、《萬象》等報刊雜誌還發表了很多評論、通訊、和短篇小說。

濟之先生對中國的戲劇事業也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雷雨》就是他最早翻譯的。後經曹禺改編成話劇,在上海的舞台上贏得了極大的轟動。他翻譯的托爾斯泰的《復活》被田漢和夏衍兩次改編成話劇,在上海公演時震動了廣大觀眾的心靈。

摺疊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俄國四大文學家 1924,商務

蘊華集(散文集)與鄭振鐸、王統照合著,1985,海峽

摺疊編輯本段翻譯書目 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 俄國托爾斯泰著,與瞿秋白合譯,1921,商務

藝術論 俄國托爾斯泰著,1921,商務 翻譯的文學作品 翻譯的文學作品 雷雨 俄國奧斯特洛夫斯基著,1921,商務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22,商務

復活(上下卷)俄國托爾斯泰著,1922,商務

村中之月(劇本)俄國屠格涅夫著,,1922,商務

小人物的懺悔 俄國安特列夫著,1922,商務

紫霍夫短篇小說集 與耿勉之合譯,俄國契訶夫著,1923,商務

遺產(小說)法國莫泊桑著,1923,文學研究會

瘋人日記(小說)俄國果戈理著1925,商務

獵人日記 俄國 屠格涅夫著,1936,文生

人之一生 俄國安特列夫著1936 商務

家事 俄國高爾基著1940,良友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上冊,長篇小說)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0 良友;(1-4冊)1947晨光

巡按使與其他(劇本)俄國果戈理著,1941,文生

俄羅斯浪遊散記俄國高爾基著,1943,開明

白痴(長篇小說)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6,開明

死屋手記(長篇小說)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7,開明

給青年作家俄國高爾基著,1947,上海生活出版社

少年 (長篇小說)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8,開明

高爾基作品選,1949,惠民書店

瑪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長篇小說)俄國高爾基著,1958,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