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象山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Vcr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 象山县'''是中国[[ 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象山户籍人口50.33万人。
+
[[File:象山县.jpg|350px|缩略图|右| 象山县[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361993360&di=dc45ef87b1f16cbf233e51ffcdb0887e&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640h357%2F20180130%2F71a0-fyqzcxi3495075.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5189473_17f9132e10010034mt.html?from=travel 来自新浪网 的图片]]]
  
==得 ==
+
'''象山县'''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 象山。 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象山户籍人口50.33万人。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年),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台州,广德二年(764年),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年),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台州,广德二年(764年),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
行 7: 行 7:
 
==管辖范围==
 
==管辖范围==
  
民国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
[[ 民国]] 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 南田县]] ,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 三门县]] ,南田为其辖地。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从三门划归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隶舟山专区。1958年10月,[[宁海县]]并入象山,隶台州专区。1961年10月,复置宁海县,象山还治原境,回属宁波专区(后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象山为宁波市属县。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从三门划归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隶舟山专区。1958年10月,[[宁海县]]并入象山,隶台州专区。1961年10月,复置宁海县,象山还治原境,回属宁波专区(后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象山为宁波市属县。
行 15: 行 15:
 
 目前象山县辖3街道、10镇、5乡,12个社区、43个居民区、713个行政村:丹东街道、丹西街道、爵溪街道、石浦镇、西周镇、贤庠镇、墙头镇、涂茨镇、大徐镇、泗洲头镇、定塘镇、新桥镇、鹤浦镇、黄避岙乡、茅洋乡、东陈乡、高塘岛乡、晓塘乡。县政府驻后堂街21号。
 
 目前象山县辖3街道、10镇、5乡,12个社区、43个居民区、713个行政村:丹东街道、丹西街道、爵溪街道、石浦镇、西周镇、贤庠镇、墙头镇、涂茨镇、大徐镇、泗洲头镇、定塘镇、新桥镇、鹤浦镇、黄避岙乡、茅洋乡、东陈乡、高塘岛乡、晓塘乡。县政府驻后堂街21号。
  
== 地理环境==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60">
 
 
===地理位置===
 
 
 
象山县介于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之间。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的东南部,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处于象山半岛的东部,由象山半岛东部本土和沿海600多个岛礁组成,具有“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理特征。
 
 
 
===地形地貌===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
 
 
 
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至象山半岛,形成了县境西北部宁象交界处的最高部分。这些山峰,山体宏伟,峰峦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东搬山由宁海县茶山蜿蜒而来,群峰绵亘,主峰海拔810.8米,为本县第一高峰。其东南有牛料岗,海拔756米,是本县第二高峰。周围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余座。
 
  
  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 爵溪 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
File:丹东街道.jpg|丹东街道[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362473164&di=0678075871a8584693f48a5c53d8d9b9&imgtype=0&src=http%3A%2F%2Fcdn.moji002.com%2Fimages%2Fsimgs%2F2017%2F08%2F19%2F15031385040.39844000.1304_ios.jpg 原图链接][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81407796 来自墨迹天气]
 +
File:丹西街道.jpg|丹西街道[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362772483&di=59d5cbf5cadc43a1f8ac86fd1b64520d&imgtype=0&src=http%3A%2F%2Fcdn.moji002.com%2Fimages%2Fsimgs%2F2017%2F04%2F10%2F14917930880.25100900.1342_ios.jpg 原图链接][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4973783 来自墨迹天气]
 +
File: 爵溪 东临大海.jpg|爵溪东临大海[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6/db093f3c40ce420a83e3ddd84963e624_th.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4861366.html 来自搜狐网]
  
象山县境东西最大距离为7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90千米。陆地总面积1175平方千米,其中半岛部分为995平方千米,岛礁部分为180平方千米。
+
</gallery>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其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占象山平原的主导地位。其中南庄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积最大,历有“上八万(亩)”、“下八万(亩)”之称。
 
 
 
此外,象山还有冲积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
 
 
 
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
 
 
 
象山溪河源短流促,独注入海。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水系有大塘港、南大河、淡港、西周港、下沈港、东塘河、樊岙港。其中大塘港水系位于定山平原,流域面积为134平方千米。干流大塘港原为三门湾内港,1975年堵口蓄淡成河,长18千米,平均宽500米。
 
 
 
===气候特征===
 
 
 
象山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约248天,生长期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害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淹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由于地形不同,县内西北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气温西北部比东南部石浦地区略高,年积温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区都要超过东南部的石浦地区。
 
  
 
==基本资源==
 
==基本资源==
  
=== 土壤 种类===
+
境内 土壤 有土类5个,亚类13个,土种52个。山丘坡地共72000公顷。宜农耕地7953.33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坡度平缓,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宜粮食作物和水果、茶叶生长。
  
  境内土壤有土类5个,亚类13个,土种52个。红壤类,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面积69333.3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64%。黄壤类,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山脊岗背,面积293.33公顷,以西周镇为多。潮土类,主要分布沿海旱地门前涂、兵营塘、金星永安塘、高塘群英塘等,面积3266.67公顷,占全县土壤2.6%,母质为近代海相沉积,土层深厚。盐土类,曾受海潮浸淹,盐分重,大多是新围垦塘田,面积4866.67公顷。水稻土类,分布滨海平原和山谷溪畔,为县主要农耕土壤,面积30200公顷,约占土壤总面积29%。
+
 沿海平原相对高度<5米、坡度<3°平地4621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36%。小部分为陆相沉积小平原。大部分为历代由海涂围垦而成的沿海海相沉积平原,总面积31533.33公顷,主要有10块,分布于象山港、东部海湾、三门湾沿岸。
 
 
====山丘坡地====
 
 
 
共72000公顷。宜农耕地7953.33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坡度平缓,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宜粮食作物和水果、茶叶生长。宜林坡地50000公顷,主要分布丘陵和低山地。宜营造用材林坡地30666.67公顷,宜发展薪炭林坡地20000公顷,草坡地4666.67公顷,宜放牧牛羊。农林牧皆难以利用的近4667公顷。
 
 
 
==== 沿海平原====
 
 
 
相对高度<5米、坡度<3°平地4621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36%。小部分为陆相沉积小平原。大部分为历代由海涂围垦而成的沿海海相沉积平原,总面积31533.33公顷,主要有10块,分布于象山港、东部海湾、三门湾沿岸。
 
  
 
 北部象山港沿海平原西周平原2950公顷,黄避岙平原200公顷,贤庠平原1450公顷,珠溪平原1600公顷,均主产水稻。
 
 北部象山港沿海平原西周平原2950公顷,黄避岙平原200公顷,贤庠平原1450公顷,珠溪平原1600公顷,均主产水稻。
  
 东部沿海平原南庄平原6300公顷,为县内最大海积平原,主要产粮区之一。钱仓平原850公顷,主产水稻。
+
 东部沿海平原南庄平原6300公顷,为县内最大海积平原,主要产粮区之一。钱仓平原850公顷,主产[[ 水稻]]
  
 
 南部三门湾沿海平原定山平原5800公顷,系海积平原,仅次于南庄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为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及最大蔬菜基地和大豆产地。金星平原1400公顷,平均海拔3~5米,高塘平原1900公顷,系海积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主产[[水稻]]、[[棉花]]、[[柑橘]]。
 
 南部三门湾沿海平原定山平原5800公顷,系海积平原,仅次于南庄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为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及最大蔬菜基地和大豆产地。金星平原1400公顷,平均海拔3~5米,高塘平原1900公顷,系海积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主产[[水稻]]、[[棉花]]、[[柑橘]]。
  
==== 沿海滩涂====
+
沿海滩涂有大小滩涂25处,沙滩(石滩)11处。滩涂面积20526.67公顷,宜围垦6526.67公顷。
 
 
有大小滩涂25处,沙滩(石滩)11处。滩涂面积20526.67公顷,宜围垦6526.67公顷。
 
  
 
 建设用地城镇、乡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中心城区、石浦、西周、墙头、鹤浦、贤庠、定塘等地,总计面积11416.63公顷。  
 
 建设用地城镇、乡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中心城区、石浦、西周、墙头、鹤浦、贤庠、定塘等地,总计面积11416.63公顷。  
  
=== 植物资源===
+
植物资源 丰富, 木本植物91科、242属、479种,其中乔木215种,浙江七子花、福建柏、[[银杏]]、[[金钱柏]]、[[天竺桂]]、[[花榈木]]、[[浙江楠]]、[[天目木兰]]<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a24dd0100otep.html 天目木兰] 新浪博客  2011-3-22</ref> 是国家保护植物,红木樨([[ 丹桂]] )为象山[[历史]]上的特名贵花卉,宋人称之为“象山花”。草本植物以杂草为主,牧草、药材、花卉资源亦丰。
 
 
木本植物91科、242属、479种,其中乔木215种,浙江七子花、福建柏、[[银杏]]、[[金钱柏]]、[[天竺桂]]、[[花榈木]]、[[浙江楠]]、[[天目木兰]]是国家保护植物,红木樨(丹桂)为象山[[历史]]上的特名贵花卉,宋人称之为“象山花”。草本植物以杂草为主,牧草、药材、花卉资源亦丰。
 
 
 
===动物资源===
 
  
 
 野生哺乳类约14科,鸟类约33科,爬行类约9科、40余种,两栖类约7科、10余种,以蛙类为主,昆虫类21目、122科、700多种。淡水鱼10科22属,海洋鱼类4纲、29目、152科、300属、442种。  
 
 野生哺乳类约14科,鸟类约33科,爬行类约9科、40余种,两栖类约7科、10余种,以蛙类为主,昆虫类21目、122科、700多种。淡水鱼10科22属,海洋鱼类4纲、29目、152科、300属、442种。  
  
=== 水资源===
+
水资源总量9.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低于全省、全国20%左右,属水资源缺乏地区。西部径流区,面积163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4354万立方米。中部径流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8122万立方米。南部径流区,面积38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8609万立方米。北部径流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9050万立方米。海岛径流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7647万立方米。
 
 
总量9.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低于全省、全国20%左右,属水资源缺乏地区。西部径流区,面积163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4354万立方米。中部径流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8122万立方米。南部径流区,面积38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8609万立方米。北部径流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9050万立方米。海岛径流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7647万立方米。
 
 
 
===河道===
 
 
 
总长度710公里,河网密度0.61公里/每平方公里。大塘港,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河长18公里。南大河,流域面积82.17平方公里,河长7.8公里。淡港,流域面积52.5平方公里,河长5.5公里。白墩港,流域面积49.91平方公里,河长7.8公里。下沈港,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河长4.2公里。鹤浦大河,流域面积41.3平方公里,河长5公里。大长溪,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河长3公里。
 
 
 
===水库===
 
  
 总 蓄水量1.37亿立方米。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20座,其中500万立方米以上6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4座。大塘港水库总库容3135万立方米,溪口水库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仓岙水库总库容1065万立方米,隔溪张水库总库容1050万立 。  
+
  河道 长度710公里,河网密度0.61公里/每平 公里
  
===矿产资源===
+
水库总蓄水量1.37亿立方米。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20座,其中500万立方米以上6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4座。大塘港水库总库容3135万立方米,溪口水库总库容1250万立方米,仓岙水库总库容1065万立方米,隔溪张水库总库容1050万立方米。
  
 
 境内有[[锌]]、[[铜]]、[[铁]]、[[磁铁]]、[[褐铁]]、[[白钨]]、[[铝]]9个金属矿种,储量不丰。非金属矿有[[氟石]]、火山[[玻璃岩]]、[[粘土]]、[[石英砂]]、晶簇石英砂等,矿点23处。花岗岩储量丰富。
 
 境内有[[锌]]、[[铜]]、[[铁]]、[[磁铁]]、[[褐铁]]、[[白钨]]、[[铝]]9个金属矿种,储量不丰。非金属矿有[[氟石]]、火山[[玻璃岩]]、[[粘土]]、[[石英砂]]、晶簇石英砂等,矿点23处。花岗岩储量丰富。
 
===海洋资源===
 
  
 
 象山紧靠大目洋、猫头洋、渔山三大渔场,发展渔业条件优越,系渔业大县。主要水产资源有[[黄鱼]]、[[带鱼]]、[[乌贼]]、[[鲳鱼]]、[[龙头鱼]]、[[鳓鱼]]、[[虾]]、[[蟹]]、[[石斑鱼]]、[[海鳗]]、[[海带]]、[[紫菜]]、[[泥螺]]等。
 
 象山紧靠大目洋、猫头洋、渔山三大渔场,发展渔业条件优越,系渔业大县。主要水产资源有[[黄鱼]]、[[带鱼]]、[[乌贼]]、[[鲳鱼]]、[[龙头鱼]]、[[鳓鱼]]、[[虾]]、[[蟹]]、[[石斑鱼]]、[[海鳗]]、[[海带]]、[[紫菜]]、[[泥螺]]等。
 
===海水化学===
 
  
 
 每年各有两次盐度升降,5~6月间梅雨,降;9~11月间长江水南下,降;6月后,台湾暖流上,升;11月后海水垂直混合强烈,升。象山港海域,夏季盐度最高为28.13‰,三门湾海域为25.14‰,大目洋为26.5‰~30.8‰。
 
 每年各有两次盐度升降,5~6月间梅雨,降;9~11月间长江水南下,降;6月后,台湾暖流上,升;11月后海水垂直混合强烈,升。象山港海域,夏季盐度最高为28.13‰,三门湾海域为25.14‰,大目洋为26.5‰~30.8‰。
  
====海盐====
+
 象山制盐历史悠久,唐时就利用海水煮盐,北宋设玉泉盐场。新中国成立后,围塘兴建白岩山盐场、大徐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昌国盐场和花岙盐场等六大盐场,目前有盐田生产面积978.87公顷。年产量平均6万吨左右,质量名列省市前茅<ref>[http://www.zjda.gov.cn/art/2018/6/25/art_1500203_18811579.html 象山“海盐晒制”技艺] 2018-06-25 浙江档案局</ref>
 
 
 象山制盐历史悠久,唐时就利用海水煮盐,北宋设玉泉盐场。新中国成立后,围塘兴建白岩山盐场、大徐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昌国盐场和花岙盐场等六大盐场,目前有盐田生产面积978.87公顷。年产量平均6万吨左右,质量名列省市前茅。
 
 
 
====潮汐能====
 
  
 
 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潮差一般在3米以上。东部浅海,潮流明显呈旋转流,流速存在季节性差异,表层流速最大138厘米/秒。象山港潮流,呈往复流,港口平均100厘米/秒,最大184厘米/秒。石浦港潮流,呈往复流,口门最大流速300厘米/秒。
 
 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潮差一般在3米以上。东部浅海,潮流明显呈旋转流,流速存在季节性差异,表层流速最大138厘米/秒。象山港潮流,呈往复流,港口平均100厘米/秒,最大184厘米/秒。石浦港潮流,呈往复流,口门最大流速300厘米/秒。
  
== 人口民族==
+
== 地理环境==
  
=== 人口===
+
=== 地理位置===
  
  宋乾道(1165年~1173年) 间, 记载 凡12304户、32962口
+
  象山县介于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之 。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 宁波市的东南部,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处于象山半岛的东部,由象山半岛东部本土和沿海600多个岛礁组成,具 “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理特征<ref>[https://www.meipian.cn/nx1hpub 象山 三面环海一线穿陆。] 美篇</ref>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11583户、44470口。万历三十年(1602年),减至3802户、13138口,平均每年减160人,概为逃避赋役,漏报、脱报所致。
+
===地形地貌===
  
  顺治元年(1644年)为18665丁 雍正元年(1723年)减至17761丁 同治七年(1868年) 增至211955人
+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 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 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 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县54206户、213498人,其中男119332人、女94166人 后因战乱及灾害频 至, 人口又减 民国36年(1947年)仅48764户、203271人 ,其中 男109155人、女94116人。12年间减5521户、10227人 年均减460户、852人
+
 全 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天台山余脉自宁海县向东延伸 [[象山半岛]] 形成了县境西北部宁象交界处的最高部分 这些山峰,山体宏伟,峰峦迭起 主峰多在500米以上。 其中 东搬山由[[宁海县]]茶山蜿蜒而来,群峰绵亘,主峰海拔810.8米,为本县第一高峰。其东南有牛料岗,海拔756米 是本县第二高峰。周围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余座
  
  解放后,人口迭有变动。1953年至1959年为第 个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4.75‰,死亡率7.64‰ 自然增长率27.11‰,递增率21.2‰。1960年后,经济暂时困难,人口增长暂缓。次年出生率23.82‰,死亡率7.53‰,自然增长率16.29‰。又因精简下放,户口变动 人口变动率达15.9‰
+
  山地 般高200—450米 分布 广 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1962年至1966年为第二个生育高峰期 年均出生率36.8‰ 死亡率8.15‰ 自然增长率28.65‰
+
象山县境东西最大距离为70千米 南北最大距离为90千米。陆地总面积1175平方千米 其中半岛部分为995平方千米 岛礁部分为180平方千米
  
1972年后 逐步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 口增长。至1980年 年均出生率18.77‰ 死亡率5.94‰ 自然增长率12.82‰ 。其 后人口增长渐趋稳 。1982年,全县130166户、475720人。1984年达136619户、488031人 出生率15.67‰,死亡率5.44‰,自然增长率10.23‰,为象山县 最低一年
+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 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 经过 工围涂而成 称为海积平原 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其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 占象山平原的主导地位 。其 中南庄平原和 山平原面积最大 ,历 有“ 八万(亩)”、“下八万(亩)”之称
  
1985年,全县实有153379户、496838人。
+
===气候特征===
  
2013年, 象山县 人口数 为52.74万人
+
象山县 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约248天,生长期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17℃),温和湿润,雨 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害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淹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民族===
+
由于地形不同,县内西北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在气温西北部比东南部石浦地区略高,年积温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区都要超过东南部的石浦地区。
  
古时居 为于越 。秦统一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立县,居民同化为汉族。截止2010年汉族依然是绝对主体,其他有蒙、回、满、苗、藏、瑶、畲、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0多个。
+
== 民族 语言==
  
===语言===
+
古时居民为于越族。秦统一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立县,居民同化为汉族。截止2010年汉族依然是绝对主体,其他有[[蒙族]]、[[回族]]、[[满族]]、[[苗族]]、[[藏族]]、[[瑶族]]、[[畲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0多个。
  
 
 象山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
 
 象山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
行 143: 行 91:
 
==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338.69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5.18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29亿元,增长6.6%,其中工业增加值116.87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2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7:46.9:36.4,调整为16.3:46.7:37。人均生产总值6260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917美元),比上年增加3588元。
+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338.69亿元,建县前,象山已有百作工匠活动。后传统行业有造船、晒盐、泥石、木竹、棕棉、纺织、砖瓦、[[ 陶瓷]] [[ 造纸]] [[ ]][[ ]] 等。2012年,工业生产总值116.87亿元。
===工业===
 
建县前,象山已有百作工匠活动。后传统行业有造船、晒盐、泥石、木竹、棕棉、纺织、砖瓦、陶瓷、造纸、铁锡等。2012年,工业生产总值116.87亿元。
 
  
===农业===
+
 宋代,县有田地山共131920亩。元代增至476221亩。其中田地189052亩。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有田139715亩,地126365亩。清雍正时(1723 年~1735年 ),田亩数基本相若。民国24年(1935 ),全县耕地(含南田县)279984亩。作物以[[ 水稻]] 、麦、[[ 番薯]] 等粮食为主,经济作物有[[ 棉花]] [[ 芒麻]] [[ 蚕桑]]
 
 
 宋代,县有田地山共131920亩。元代增至476221亩。其中田地189052亩。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有田139715亩,地126365亩。清雍正时(1723 一1735 ),田亩数基本相若。民国24年(1935),全县耕地(含南田县)279984亩。作物以水稻、麦、番薯等粮食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芒麻、蚕桑
 
 
 
==交通方式==
 
 
 
 
 
===普通公路===
 
 
 
宁西公路象西公路茅石公路西捆公路抄石公路捆马公路香色公路
 
 
 
===高速公路===
 
 
 
 
 
S19象山港大桥高速
 
 
 
===渡轮===
 
 
 
西泽码头(前往宁波)、石浦水上客运中心(前往鹤浦等南部岛屿)、石浦渔港码头(前往檀头山岛和渔山岛以及环港游,旅游码头)、台宁汽渡码头(前往宁海、台州、温州、广州)、松兰山码头(前往旦门山岛)。
 
 
 
===岛屿通道===
 
 
 
三门口跨海大桥(前往高塘岛)、蜊门港大桥(高塘前往鹤浦)。
 
 
 
铜瓦门大桥(前往东门岛)。
 
 
 
===港口===
 
 
 
以西周、贤庠为重点的象山港,临港工业相配套的公用码头。
 
 
 
石浦港集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象山始建县学(儒学)。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王关撰《始建学校碑》。
 
  
 唐 大中四 (850 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
+
{| class="wikitable"
 
+
|-
  南宋宁 嘉定十一 (1218 )于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
+
| 会昌六年(846 年) 象山始建县学(儒学)。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王关撰《始建学校碑》
 
+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居民50家为一社,择社长以教耕桑,称社学。
+
| 唐宣 大中四年(850年)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
 
+
|-
 明初,延请生员中有学行者训民子弟,正月开学,腊月止。成化间(1465-1487 )有社学24处。
+
|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 年)于栖霞观东建[[ 丹山书院]]
 
+
|-
 明万历三十年(1602)在儒学南,建聚奎书院。
+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 ),居民50家为一社,择社长以教耕桑,称社学。
 
+
|-
 清康熙六十年(1721)在学宫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道光间改名蒙养书院。
+
| 明初,延请生员中有学行者训民子弟,正月开学,腊月止。成化间(1465 年~1487年 )有社学24处。
 
+
|-
 清乾隆十八年(1753)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至道光间更名缨溪书院。
+
| 明万历三十年(1602 )在儒学南,建聚奎书院。
 
+
|-
 清道光八年(1828)邑人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
+
| [[ 康熙]] 六十年(1721 )在学宫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 道光]] 间改名蒙养书院。
 
+
|-
 清咸丰二年(1852)里人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
+
| [[ 乾隆]] 十八年(1753 )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至道光间更名缨溪书院。
 
+
|-
 清同治十三年(1874)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
+
| [[ 道光]] 八年(1828 )邑人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
 
+
|-
 清光绪二年(1876)于城西严氏地筑书院,亦名丹山书院。
+
| [[ 咸丰]] 二年(1852 )里人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
 
+
|-
 清光绪八年(1882)里人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至光绪三十三年,改为珠山完全小学。
+
| [[ 同治]] 十三年(1874 )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至[[ 光绪]] 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
 
+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为养正书院。至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
+
| [[ 光绪]] 二年(1876 )于城西严氏地筑书院,亦名丹山书院。
 
+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翌年颁《奏定学堂章程》。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至三十二年,始达小学改为私立。
+
| 清光绪八年(1882 )里人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至光绪三十三年,改为珠山完全小学。
 
+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七日,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丹山书院)开办师范传习所,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二月,毕业。此后继任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
+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为养正书院。至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
 
+
|-
 清宣统三年(1911),有小学堂18所。
+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十一月,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翌年颁《[[ 奏定学堂章程]] 》。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至三十二年,始达小学改为私立。
 
+
|-
 民国元年,昌国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子初级小学,石浦基督教循道公会开办私立斐迪小学。其后,儒雅洋何旭蕉创办广志女校(四年后停办)。
+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正月七日,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 丹山书院]] )开办师范传习所,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二月,毕业。此后继任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
 
+
|-
国4 年,丹城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德小学。
+
| [[ 宣统]] 三年(1911 ),有小学堂18所。
 
+
|-
 民国9年,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免费劝导女子就读。
+
| 民国元年,昌国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子初级小学,石浦基督教循道公会开办私立斐迪小学。其后,儒雅洋何旭蕉创办广志女校(四年后停办)。
 
+
|-
 民国10年,县有小学79所。
+
| [[ 国]]4 年,丹城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德小学。
 
+
|-
 民国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学生5246人。
+
| 民国9年,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免费劝导女子就读。
 
+
|-
 民国27年(1938)3月,墙头欧氏办“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
| 民国10年,县有小学79所。
 
+
|-
 民国28年6月,东陈假鉴池公祠创办“厚生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因战事辍学回乡之初、高中学生入学,不久改为立三分校。
+
| 民国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学生5246人。
 
+
|-
 民国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小学38所,学生11961人。
+
| 民国27年(1938 )3月,墙头欧氏办“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
|-
 民国29年,乡镇办完小,称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村办初小,称保国民学校,立三分校并入“立三”。次年,日军入侵,迂至着衣亭珠山庙。
+
| 民国28年6月,东陈假鉴池公祠创办“厚生职业补习学校”,招收因战事辍学回乡之初、高中学生入学,不久改为立三分校。
 
+
|-
 抗战期间,完小减至11所,初小减至95所,学生8750人。
+
| 民国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小学38所,学生11961人。
 
+
|-
 民国31年,建“定象两县联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校址设于宁海和平番普福寺。
+
| 民国29年,乡镇办完小,称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村办初小,称保国民学校,立三分校并入“立三”。次年,日军入侵,迂至着衣亭珠山庙。
 
+
|-
 民国32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立三补校为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
+
| 抗战期间,完小减至11所,初小减至95所,学生8750人。
 
+
|-
 民国33年12月,批准定象联中为象山县立初级中学。
+
| 民国31年,建“定象两县联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校址设于宁海和平番[[ 普福寺]]
 
+
|-
 民国34年,政府实行“强迫教育”,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7%。
+
| 民国32年5月,省教育厅批准立三补校为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
 
+
|-
 民国37年,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6所、保国民学校193所、私立小学12所,学生12107人。
+
| 民国33年12月,批准定象联中为象山县立初级中学。
 
+
|-
 民国37年,象山县立初级中学、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两校有学生510人。
+
| 民国34年,政府实行“强迫教育”,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7%。
 
+
|-
 民国38年,办“树人中学”,不久停办。
+
| 民国37年,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6所、保国民学校193所、私立小学12所,学生12107人。
 
+
|-
1949年,小学减至192所、285班,学生8170人,入学率20%,政府接管两所初中。
+
| 民国37年,象山县立初级中学、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两校有学生510人。
 
+
|-
 解放后,小学得以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家接管全县小学,区办区校,小学增至325所,学生21081人。
+
| 民国38年,办“树人中学”,不久停办。
 
+
|-
1952年12月,立三转为公办,改称县第二初级中学。
+
| 1949年,小学减至192所、285班,学生8170人,入学率20%,政府接管两所初中。
 
+
|-
1953年,经整顿巩固,缩减96所。
+
| 解放后,小学得以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家接管全县小学,区办区校,小学增至325所,学生21081人。
 
+
|-
1956年,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改称象山中学,第二初中改为第一初中。珠溪、儒雅洋、东溪三小学附设初中班,分别定名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
| 1952年12月,立三转为公办,改称县第二初级中学。
 
+
|-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小学为校舍建立民办跃进初级中学,招生112人。
+
| 1953年,经整顿巩固,缩减96所。
 
+
|-
1958年秋,西周、贤库、南庄、寇塘、鹤浦开办初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县有高、初中学生2111人。宁、象合治期间,撤销南庄、贤摩、西周三所初中。
+
| 1956年,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改称象山中学,第二初中改为第一初中。珠溪、儒雅洋、东溪三小学附设初中班,分别定名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
|-
1958年,村校转民办,民办小学增至243所,公办降至68所。
+
|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小学为校舍建立民办跃进初级中学,招生112人。
 
+
|-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初中增设高中部,并新办民主、新兴二所初中。宁、象分县后,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兴三所初中。1966年,跃进初中更名为“鲁迅中学”(1968年并入石浦初中)。学生减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
| 1958年秋,西周、贤库、南庄、寇塘、鹤浦开办初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县有高、初中学生2111人。宁、象合治期间,撤销南庄、贤摩、西周三所初中。
 
+
|-
1961年重行调整,公办小学恢复至279所,民办减至26所。
+
| 1958年,村校转民办,民办小学增至243所,公办降至68所。
 
+
|-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兴办耕读小学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学生25647人。全县小学达885所,学生58790人,入学率为89.6%。
+
|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初中增设高中部,并新办民主、新兴二所初中。宁、象分县后,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兴三所初中。1966年,跃进初中更名为“鲁迅中学”(1968年并入石浦初中)。学生减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
|-
 “文革”开始,耕读小学大部停办,少数转民办,各中学“停课闹革命”。
+
| 1961年重行调整,公办小学恢复至279所,民办减至26所。
 
+
|-
1968年,“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
| 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兴办耕读小学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学生25647人。全县小学达885所,学生58790人,入学率为89.6%。
 
+
|-
1969年,除城镇10所小学外,农村小学悉数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回队任教”。至1972年恢复公办。
+
| “文革”开始,耕读小学大部停办,少数转民办,各中学“停课闹革命”。
 
+
|-
1969年后,在“初中不出社”口号下盲目发展,至1970年,中学多达74所。
+
| 1968年,“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丹城中学
+
|-
丹城中学
+
| 1969年,除城镇10所小学外,农村小学悉数下放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回队任教”。至1972年恢复公办。
1976年,有小学573所,学生66763人。1976年复减至47所,另有66所小学附设初中,学生达23325人。
+
|-
 
+
| 1969年后,在“初中不出社”口号下盲目发展,至1970年,中学多达74所。
1979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纠正“文革”间盲目发展现象,六年间先后撤并小学180所。
+
|-
 
+
| 1976年,有小学573所,学生66763人。1976年复减至47所,另有66所小学附设初中,学生达23325人。
1980年,完中缩并为9所,初中31所。1981年,增办丹城中学。1983年后,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6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
+
|-
 
+
| 1979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纠正“文革”间盲目发展现象,六年间先后撤并小学180所。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学建成。是年,全县完中9所,初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学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县小学393所,1384班,45778名学生,入学率达98.2%。
+
|-
 
+
| 1980年,完中缩并为9所,初中31所。1981年,增办丹城中学。1983年后,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6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
 截止201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人,高中7808人。
+
|-
 
+
|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学建成。是年,全县完中9所,初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学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县小学393所,1384班,45778名学生,入学率达98.2%。
 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6486人,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建筑专业被评为市品牌专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3926人。
+
|-
 
+
| 截止201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高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人,高中7808人。
 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数22850人,新增省三级幼儿园5所,创建省二级园2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1%,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到99.1%。
+
|-
 
+
| 有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6486人,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建筑专业被评为市品牌专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3926人。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99.72%;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98.04%。拥有示范性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67所,其中2012年新增5所。享受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学生有5400余人,合计金额3500万元;享受困难补助、其他各种救助学生有12680人,金额827万元。
+
|-
 
+
| 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数22850人,新增省三级幼儿园5所,创建省二级园2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1%,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到99.1%。
 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1.8%,改建校舍9000平方米,添置计算机2100台,新建教室多媒体297套。
+
|-
 +
|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完成率99.72%;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98.04%。拥有示范性小学9所,初中7所,幼儿园4所。被认定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67所,其中2012年新增5所。享受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学生有5400余人,合计金额3500万元;享受困难补助、其他各种救助学生有12680人,金额827万元。
 +
|-
 +
| 全年预算内教育支出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1.8%,改建校舍9000平方米,添置计算机2100台,新建教室多媒体297套。
 +
|}
  
 
==城市荣誉==
 
==城市荣誉==
  
 浙江省级生态县
+
{| class="wikitable"
 
+
|-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
! 浙江省级生态县
 
+
|-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
|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
|-
 浙江省建筑强县
+
|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
|-
 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
+
| 浙江省建筑强县
 
+
|-
 中国针织名城
+
| 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
 
+
|-
 国家双拥模范县
+
| 中国针织名城
 
+
|-
 国家级生态县
+
| 国家双拥模范县
 
+
|-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
| 国家级生态县
 
+
|-
 国家级浙江象山台商投资区
+
|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
|-
 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 国家级浙江象山台商投资区
 
+
|-
 国家级出口针织服装质量安全示范区
+
| 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f>[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3/03/02/007645467.shtml 象山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3月02日 11:15 </ref>
 +
|-
 +
| 国家级出口针织服装质量安全示范区
 +
|}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行 332: 行 254:
  
 
===石浦渔港古城===
 
===石浦渔港古城===
 +
 
 石浦是个有600余年的渔港古城,位于长三角经济中心区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陆地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岛礁176个。石浦渔港古城的主街,空间封闭连续,台阶高低曲折,封火墙沿巷跨街,层层递进。集江南古镇的古朴灵秀和山城渔港的蜿蜒多变于一体。
 
 石浦是个有600余年的渔港古城,位于长三角经济中心区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陆地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岛礁176个。石浦渔港古城的主街,空间封闭连续,台阶高低曲折,封火墙沿巷跨街,层层递进。集江南古镇的古朴灵秀和山城渔港的蜿蜒多变于一体。
  
行 337: 行 260:
  
 
 滨海旅游度假区就以大海、沙滩为主的景区。
 
 滨海旅游度假区就以大海、沙滩为主的景区。
 
  
 
===东谷湖===
 
===东谷湖===
行 349: 行 271:
 
===风门口===
 
===风门口===
  
 海岛森林公园位于宁波市第一大岛南田岛上,是浙江省唯一位于海岛上的省级森林公园。据《浙江通志》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东仙原海中福地”。景区内有烽火台遗址、清坑瀑布、白龙洞、朝阳洞、狮背观日、望海阁、戚氏纪祠、松涛林海、乌龙入海等二十余处景点。
+
 海岛森林公园位于宁波市第一大岛南田岛上,是浙江省唯一位于海岛上的省级森林公园<ref>[http://xs.cnnb.com.cn/system/2016/03/10/011365099.shtml 游风门口看海岛森林]  中国宁波网 2016-3-10</ref> 。据《[[ 浙江通志]] 》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东仙原海中福地”。景区内有烽火台遗址、清坑瀑布、白龙洞、朝阳洞、狮背观日、望海阁、戚氏纪祠、松涛林海、乌龙入海等二十余处景点。
  
 
===灵岩山风景区===
 
===灵岩山风景区===
  
 位于泗洲头镇中部,海拔388米,可远眺至三门湾,有彩虹飞瀑景区、妙峰骆驼景区、云帆济海景区、灵岩仙境景区和灵佛石窟五大景区。彩虹飞瀑景区有入口门楼、杜鹃坡、龙潭观鱼、彩虹瀑布、迎客石、湖山清晓、丹枫坠露、鸟舌观潮景点;云帆济海景区有大片杨梅林;灵岩仙境景区有千丈岩、石笋、仙人捣臼、金顶、登峰造极、望景台、百步登云、灵云寺、灵岩寺景点。
+
 位于泗洲头镇中部,海拔388米,可远眺至三门湾,有彩虹飞瀑景区、妙峰骆驼景区、云帆济海景区、灵岩仙境景区和灵佛石窟五大景区。彩虹飞瀑景区有入口门楼、杜鹃坡、龙潭观鱼、彩虹瀑布、迎客石、湖山清晓、丹枫坠露、鸟舌观潮景点;云帆济海景区有大片杨梅林;灵岩仙境景区有千丈岩、石笋、仙人捣臼、金顶、登峰造极、望景台、百步登云、[[ 灵云寺]] [[ 灵岩寺]] 景点。
  
 
===儒雅洋村===
 
===儒雅洋村===
  
 位于西周镇东南青龙山南麓群山环抱的丘陵谷地中,因据交通要道,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仍留有驿站古道及欧阳桥等,唐代已有居民,清中期鼎盛。尚留应家井、象山首座女校、深宅大院、碉楼团房等历史古迹。世居于此的何氏家族发展鼎盛,较为完整地保留下大批传统院落,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
+
 位于西周镇东南青龙山南麓群山环抱的丘陵谷地中,因据交通要道,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仍留有驿站古道及欧阳桥等,唐代已有居民,清中期鼎盛。尚留应家井、象山首座女校、深宅大院、碉楼团房等[[ 历史]] 古迹。世居于此的何氏家族发展鼎盛,较为完整地保留下大批传统院落,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
  
 
===谢才华剪纸艺术馆===
 
===谢才华剪纸艺术馆===
  
 位于象山县东陈乡樟岙村五狮山麓的才华剪纸艺术馆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白墙黑瓦、古朴典雅。艺术馆总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谢才华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1.2万余幅,占谢才华所有创作二十分之一。2012年6月,才华剪纸艺术馆被授予“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
 位于象山县东陈乡樟岙村五狮山麓的才华[[ 剪纸艺术]] 馆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白墙黑瓦、古朴典雅。[[ 艺术]] 馆总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谢才华精心创作的剪纸作品1.2万余幅,占谢才华所有创作二十分之一。2012年6月,才华剪纸艺术馆被授予“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象山徐福文化博物馆===
 
===象山徐福文化博物馆===
  
 位于墙头镇。象山蓬莱观因徐福奉秦始皇之命,赴蓬莱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辗转来象隐迹两年的历史遗迹而传。蓬莱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态,以道家文化为理念,汇集园林、雕塑、道宗、周易八卦等文化艺术手段,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内涵。
+
 位于墙头镇。象山蓬莱观因徐福奉[[ 秦始皇]] 之命,赴蓬莱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辗转来象隐迹两年的历史遗迹而传。蓬莱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态,以道家文化为理念,汇集园林、雕塑、道宗、周易八卦等文化艺术手段,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内涵。
  
 
===德和根艺美术馆===
 
===德和根艺美术馆===
  
 位于东谷湖旁,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根雕艺术专题博物馆。美术馆主体结构,采用江南四合院园林式格局,高低错落有致、楼台回廊一步一景、古色古香。内设“张德和根雕艺术作品陈列室”、“张德和古旧民间工艺藏品陈列室”及“象山民间艺术精品陈列室”,附设“张德和根艺研究所”、“中国根艺高级培训班”、“学术交流大厅”、“文化休闲茶室”、“工艺礼品商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馆。
+
 位于东谷湖旁,是中国规模最大的[[ 根雕艺术]] 专题博物馆。美术馆主体结构,采用江南[[ 四合院]] 园林式格局,高低错落有致、楼台回廊一步一景、古色古香。内设“张德和根雕艺术作品陈列室”、“张德和古旧民间工艺藏品陈列室”及“象山民间艺术精品陈列室”,附设“张德和根艺研究所”、“中国根艺高级培训班”、“学术交流大厅”、“文化休闲茶室”、“工艺礼品商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馆。
 +
 
 +
==视频==
 +
 
 +
===<center> 象山县 相关视频</center>===
 +
 
 +
<center> 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五周年庆典暨六一颁奖晚会小五乐队 像梦一样自由 </center>
 +
 
 +
<center>{{#iDisplay:c0764fk7enw|560|390|qq}}</center>
 +
 
 +
<center> 象山县第十届全运会暨第八届老运会开幕式(实况) </center>
 +
 
 +
<center>{{#iDisplay:i0795nf4lmf|560|390|qq}}</center>
 +
 
 +
<center> 象山县少儿电视春晚葫芦丝《蓝色的香巴拉》 </center>
 +
 
 +
<center>{{#iDisplay:o0833j4uivk|560|390|qq}}</center>
 +
 
 +
<center> 象山县培智学校唱响《以特教的名义》 </center>
 +
 
 +
<center>{{#iDisplay:k087260tk5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於 2020年7月6日 (一) 12:50 的最新修訂

象山縣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縣,位於東海之濱,居長三角地區南緣、浙江省東部沿海,位於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島東部及沿海608個島礁組成,陸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800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線的六分之一。轄有10鎮5鄉3個街道,象山戶籍人口50.33萬人。

象山歷史悠久。據塔山史前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於此生息繁衍。春秋時,象山為越國鄞地。漢為鄞縣、回浦(後改章安)兩縣地。唐初分屬寧海及鄮縣。唐神龍二年(706年),象山立縣,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縣以山名,屬台州,廣德二年(764年),改隸明州(明代改稱寧波)。

管轄範圍

民國元年,南田立縣,治樊岙,同年4月,劃象山東溪嶺以南地入南田縣,遂遷治石浦。翌年取消劃並,南田還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縣,另置三門縣,南田為其轄地。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1952年,南田從三門劃歸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隸舟山專區。1958年10月,寧海縣併入象山,隸台州專區。1961年10月,復置寧海縣,象山還治原境,回屬寧波專區(後稱地區)。1983年,寧波地、市合併,象山為寧波市屬縣。

解放初設4區、2鎮、18鄉,至1985年,全縣轄5區5鎮32鄉。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全縣轄13鎮6鄉。

目前象山縣轄3街道、10鎮、5鄉,12個社區、43個居民區、713個行政村:丹東街道、丹西街道、爵溪街道、石浦鎮、西周鎮、賢庠鎮、牆頭鎮、塗茨鎮、大徐鎮、泗洲頭鎮、定塘鎮、新橋鎮、鶴浦鎮、黃避岙鄉、茅洋鄉、東陳鄉、高塘島鄉、曉塘鄉。縣政府駐後堂街21號。

基本資源

境內土壤有土類5個,亞類13個,土種52個。山丘坡地共72000公頃。宜農耕地7953.33公頃,主要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坡度平緩,土層較厚,水利條件好,宜糧食作物和水果、茶葉生長。

沿海平原相對高度<5米、坡度<3°平地4621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3.36%。小部分為陸相沉積小平原。大部分為歷代由海塗圍墾而成的沿海海相沉積平原,總面積31533.33公頃,主要有10塊,分布於象山港、東部海灣、三門灣沿岸。

北部象山港沿海平原西周平原2950公頃,黃避岙平原200公頃,賢庠平原1450公頃,珠溪平原1600公頃,均主產水稻。

東部沿海平原南莊平原6300公頃,為縣內最大海積平原,主要產糧區之一。錢倉平原850公頃,主產水稻

南部三門灣沿海平原定山平原5800公頃,系海積平原,僅次於南莊平原,平均海拔3~5米,為縣內主要產糧區之一及最大蔬菜基地和大豆產地。金星平原1400公頃,平均海拔3~5米,高塘平原1900公頃,系海積平原,平均海拔3~5米,主產水稻棉花柑橘

沿海灘涂有大小灘涂25處,沙灘(石灘)11處。灘涂面積20526.67公頃,宜圍墾6526.67公頃。

建設用地城鎮、鄉村及工礦用地主要分布中心城區、石浦、西周、牆頭、鶴浦、賢庠、定塘等地,總計面積11416.63公頃。

植物資源豐富,木本植物91科、242屬、479種,其中喬木215種,浙江七子花、福建柏、銀杏金錢柏天竺桂花櫚木浙江楠天目木蘭[1]是國家保護植物,紅木樨(丹桂)為象山歷史上的特名貴花卉,宋人稱之為「象山花」。草本植物以雜草為主,牧草、藥材、花卉資源亦豐。

野生哺乳類約14科,鳥類約33科,爬行類約9科、40餘種,兩棲類約7科、10餘種,以蛙類為主,昆蟲類21目、122科、700多種。淡水魚10科22屬,海洋魚類4綱、29目、152科、300屬、442種。

水資源總量9.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總量低於全省、全國20%左右,屬水資源缺乏地區。西部徑流區,面積163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4354萬立方米。中部徑流區,面積222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8122萬立方米。南部徑流區,面積389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28609萬立方米。北部徑流區,面積248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19050萬立方米。海島徑流區,面積154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7647萬立方米。

河道總長度710公里,河網密度0.61公里/每平方公里。

水庫總蓄水量1.37億立方米。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20座,其中500萬立方米以上6座,1000萬立方米以上4座。大塘港水庫總庫容3135萬立方米,溪口水庫總庫容1250萬立方米,倉岙水庫總庫容1065萬立方米,隔溪張水庫總庫容1050萬立方米。

境內有磁鐵褐鐵白鎢9個金屬礦種,儲量不豐。非金屬礦有氟石、火山玻璃岩粘土石英砂、晶簇石英砂等,礦點23處。花崗岩儲量豐富。

象山緊靠大目洋、貓頭洋、漁山三大漁場,發展漁業條件優越,系漁業大縣。主要水產資源有黃魚帶魚烏賊鯧魚龍頭魚鰳魚石斑魚海鰻海帶紫菜泥螺等。

每年各有兩次鹽度升降,5~6月間梅雨,降;9~11月間長江水南下,降;6月後,台灣暖流上,升;11月後海水垂直混合強烈,升。象山港海域,夏季鹽度最高為28.13‰,三門灣海域為25.14‰,大目洋為26.5‰~30.8‰。

象山製鹽歷史悠久,唐時就利用海水煮鹽,北宋設玉泉鹽場。新中國成立後,圍塘興建白岩山鹽場、大徐鹽場、新橋鹽場、旦門鹽場、昌國鹽場和花岙鹽場等六大鹽場,目前有鹽田生產面積978.87公頃。年產量平均6萬噸左右,質量名列省市前茅[2]

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潮差一般在3米以上。東部淺海,潮流明顯呈旋轉流,流速存在季節性差異,表層流速最大138厘米/秒。象山港潮流,呈往複流,港口平均100厘米/秒,最大184厘米/秒。石浦港潮流,呈往複流,口門最大流速300厘米/秒。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象山縣介於北緯28°51′18〞-29°39′42〞、東經121°34′03〞-122°17′30〞之間。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中段,寧波市的東南部,在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其地理位置北臨象山港,與鄞州區、奉化市隔港相望;東北遙對舟山市普陀區的六橫島和寧波市北侖區的梅山島;東瀕大目洋;南接貓頭洋,隔三門灣台州市三門縣相峙;西連寧海縣,象山半島自寧海縣紫溪、梅林至一市東延入海。象山處於象山半島的東部,由象山半島東部本土和沿海600多個島礁組成,具有「三面環海,一線穿陸」的理特徵[3]

地形地貌

象山位於浙東丘陵的沿海地區,山地面積為79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0%左右。縣內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緩,山嶺起伏綿延。地形總體特徵是丘多、山低、坡緩。

全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天台山余脈自寧海縣向東延伸至象山半島,形成了縣境西北部寧象交界處的最高部分。這些山峰,山體宏偉,峰巒迭起,主峰多在500米以上。其中東搬山由寧海縣茶山蜿蜒而來,群峰綿亘,主峰海拔810.8米,為本縣第一高峰。其東南有牛料崗,海拔756米,是本縣第二高峰。周圍有海拔300-700米的山峰20餘座。

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較廣,縣內主要有爵溪山地、黃避岙山地、南鄉山地等3片。

象山縣境東西最大距離為7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為90千米。陸地總面積1175平方千米,其中半島部分為995平方千米,島礁部分為180平方千米。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於沿海地區,這些平原多由海灣促淤成灘,經過人工圍塗而成,稱為海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東部各海灣和南部三門灣。其特點是面積大、範圍廣,占象山平原的主導地位。其中南莊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積最大,歷有「上八萬(畝)」、「下八萬(畝)」之稱。

氣候特徵

象山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年平均約248天,生長期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6—17℃),溫和濕潤,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但颱風活動頻繁,常伴有狂風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獨注入海,工程調蓄性能弱,而且河網密度低,潛伏旱澇災害隱患。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徑流總量9.33億立方米,降雨徑流時空分布呈現自西北東南遞減,集中在梅雨、颱風期間,為雙峰型。年際變化極度偏離均衡,變幅最大為2.83,以及工程地質、地形、淹沒移民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

由於地形不同,縣內西北部與東南部沿海地區在氣溫西北部比東南部石浦地區略高,年積溫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區都要超過東南部的石浦地區。

民族語言

古時居民為于越族。秦統一後,歷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立縣,居民同化為漢族。截止2010年漢族依然是絕對主體,其他有蒙族回族滿族苗族藏族瑤族畲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0多個。

象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

經濟資源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338.69億元,建縣前,象山已有百作工匠活動。後傳統行業有造船、曬鹽、泥石、木竹、棕棉、紡織、磚瓦、陶瓷造紙等。2012年,工業生產總值116.87億元。

宋代,縣有田地山共131920畝。元代增至476221畝。其中田地189052畝。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有田139715畝,地126365畝。清雍正時(1723年~1735年),田畝數基本相若。民國24年(1935年),全縣耕地(含南田縣)279984畝。作物以水稻、麥、番薯等糧食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芒麻蠶桑

教育資源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象山始建縣學(儒學)。為今寧波市境內最早之縣學,王關撰《始建學校碑》。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正於蓬萊觀右創蓬萊書院
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於棲霞觀東建丹山書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居民50家為一社,擇社長以教耕桑,稱社學。
明初,延請生員中有學行者訓民子弟,正月開學,臘月止。成化間(1465年~1487年)有社學24處。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在儒學南,建聚奎書院。
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學宮東建書院,仍名丹山書院,道光間改名蒙養書院。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於蓬萊書院原址築纓水書院,至道光間更名纓溪書院。
道光八年(1828年)邑人於石浦所城北建崇德義塾。
咸豐二年(1852年)里人輸資於南鄉新塘建鳳陽義塾。
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崇德義塾為金山書院,至光緒三十二年改為敬業完全小學。
光緒二年(1876年)於城西嚴氏地築書院,亦名丹山書院。
清光緒八年(1882年)里人創建珠山書院於着衣亭魁照墩,至光緒三十三年,改為珠山完全小學。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以象協右營都司廢署為養正書院。至光緒三十一年,改為公立正誼高級小學。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清政府設學務大臣,翌年頒《奏定學堂章程》。丹山書院改為縣立完全小學堂,纓溪書院改為公立始達高等小學堂。至三十二年,始達小學改為私立。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七日,縣勸學所借縣立小學(丹山書院)開辦師範傳習所,傳授諸塾師以科學知識,二月,畢業。此後繼任於每年同時連續三年均辦此傳習所。
宣統三年(1911年),有小學堂18所。
民國元年,昌國衛體仁會同仁創辦體仁女子初級小學,石浦基督教循道公會開辦私立斐迪小學。其後,儒雅洋何旭蕉創辦廣志女校(四年後停辦)。
民國4年,丹城天主教堂開辦私立崇德小學。
民國9年,傅規清籌辦縣立女子完全小學,免費勸導女子就讀。
民國10年,縣有小學79所。
民國18年,增至120所,其中公立89所、私立31所,學生5246人。
民國27年(1938年)3月,牆頭歐氏辦「私立立三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
民國28年6月,東陳假鑒池公祠創辦「厚生職業補習學校」,招收因戰事輟學回鄉之初、高中學生入學,不久改為立三分校。
民國28年,有高小14所、初小110所、短期小學38所,學生11961人。
民國29年,鄉鎮辦完小,稱鄉(鎮)中心國民學校;村辦初小,稱保國民學校,立三分校併入「立三」。次年,日軍入侵,迂至着衣亭珠山廟。
抗戰期間,完小減至11所,初小減至95所,學生8750人。
民國31年,建「定象兩縣聯立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校址設於寧海和平番普福寺
民國32年5月,省教育廳批准立三補校為縣私立立三初級中學。
民國33年12月,批准定象聯中為象山縣立初級中學。
民國34年,政府實行「強迫教育」,但學齡兒童入學率僅40.7%。
民國37年,有鄉(鎮)中心國民學校26所、保國民學校193所、私立小學12所,學生12107人。
民國37年,象山縣立初級中學、縣私立立三初級中學兩校有學生510人。
民國38年,辦「樹人中學」,不久停辦。
1949年,小學減至192所、285班,學生8170人,入學率20%,政府接管兩所初中。
解放後,小學得以恢復和發展,1952年,國家接管全縣小學,區辦區校,小學增至325所,學生21081人。
1952年12月,立三轉為公辦,改稱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3年,經整頓鞏固,縮減96所。
1956年,縣第一初中增設高中部,改稱象山中學,第二初中改為第一初中。珠溪、儒雅洋、東溪三小學附設初中班,分別定名為第二、第三、第四初中。
1957年,石浦以原斐迪小學為校舍建立民辦躍進初級中學,招生112人。
1958年秋,西周、賢庫、南莊、寇塘、鶴浦開辦初中,依次以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命名。是年,全縣有高、初中學生2111人。寧、象合治期間,撤銷南莊、賢摩、西周三所初中。
1958年,村校轉民辦,民辦小學增至243所,公辦降至68所。
1960年,石浦、珠溪二所初中增設高中部,並新辦民主、新興二所初中。寧、象分縣後,調整中學布局,撤銷石中、珠中高中部和民主、新興三所初中。1966年,躍進初中更名為「魯迅中學」(1968年併入石浦初中)。學生減至1888人,其中高中生261人。
1961年重行調整,公辦小學恢復至279所,民辦減至26所。
1964年,貫徹「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方針,興辦耕讀小學351所,次年增至703所,學生25647人。全縣小學達885所,學生58790人,入學率為89.6%。
「文革」開始,耕讀小學大部停辦,少數轉民辦,各中學「停課鬧革命」。
1968年,「工人宣傳隊」、「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
1969年,除城鎮10所小學外,農村小學悉數下放大隊,實行「民辦公助」,教師「回隊任教」。至1972年恢復公辦。
1969年後,在「初中不出社」口號下盲目發展,至1970年,中學多達74所。
1976年,有小學573所,學生66763人。1976年復減至47所,另有66所小學附設初中,學生達23325人。
1979年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糾正「文革」間盲目發展現象,六年間先後撤併小學180所。
1980年,完中縮並為9所,初中31所。1981年,增辦丹城中學。1983年後,推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6所中學附設職業教育班。
1985年2月,丹城第二中學建成。是年,全縣完中9所,初中32所,共395班(其中高中56班),學生20656人(其中高中生2946人),全縣小學393所,1384班,45778名學生,入學率達98.2%。
截止2012年,全縣有普通中學28所,其中高級中學7所。在校學生22579人,其中初中14771人,高中7808人。
有中等職業學校6所,在校學生6486人,縣職業高級中學的建築專業被評為市品牌專業。小學29所,在校學生33926人。
幼兒園89所,在園幼兒數22850人,新增省三級幼兒園5所,創建省二級園2所,省等級幼兒園招生覆蓋率達到81%,學前三年淨入園率達到99.1%。
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完成率99.72%;初中畢業升入高中段比例98.04%。擁有示範性小學9所,初中7所,幼兒園4所。被認定為寧波市現代化達綱學校的中小學校、幼兒園有67所,其中2012年新增5所。享受學雜費、課本作業費、國家助學金等政策學生有5400餘人,合計金額3500萬元;享受困難補助、其他各種救助學生有12680人,金額827萬元。
全年預算內教育支出6.75萬元,比上年增長31.8%,改建校舍9000平方米,添置計算機2100台,新建教室多媒體297套。

城市榮譽

浙江省級生態縣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
浙江省建築強縣
浙江省旅遊經濟強縣
中國針織名城
國家雙擁模範縣
國家級生態縣
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
國家級浙江象山台商投資區
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4]
國家級出口針織服裝質量安全示範區

旅遊資源

坐落於浙江象山縣大塘港生態旅遊區,以靈岩山為大背景,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該影視城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1091畝,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莊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閒於一體。

中國漁村

坐落在中國四大群眾漁港之一的石浦港畔,集全國漁區文化、生活風情於一體的休閒度假區,由漁文化民俗街、皇城沙灘、旅居結合的歐美風情小鎮,以及石浦漁港、石浦古街、檀頭山、漁山島、漁人碼頭等組成。

石浦漁港古城

石浦是個有600餘年的漁港古城,位於長三角經濟中心區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陸地總面積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島礁176個。石浦漁港古城的主街,空間封閉連續,台階高低曲折,封火牆沿巷跨街,層層遞進。集江南古鎮的古樸靈秀和山城漁港的蜿蜒多變於一體。

松蘭山

濱海旅遊度假區就以大海、沙灘為主的景區。

東谷湖

東谷湖位丹城東首,梅溪塔山西麓,北倚同家山脈,青山、亭閣、塔影倒映東谷湖中,湖面掠過陣陣飛雁,景區入口建仿明清門樓,黛瓦粉牆、翹檐飛角。登臨高近百米的塔山,文峰塔矗立其上,塔身黛瓦粉牆,塔檐起翹,懸掛風鈴,輕盈靈動,內設扶梯,可盤旋登臨塔頂。

花岙石林

花岙島坐落在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的三門灣口洋面上。以「仙人鋸岩、海上石林」稱奇的花岙島,是世界上三大火山岩原生地貌之一。景區陸地面積有11.12平方公里,其中花岙本島就有9.83平方公里。由島上的自然風光、沿岸海蝕地貌、沙灘、人文景觀等幾個大部分組成。它還具有風光「三絕」:洞幽、灘奇、岩峻,花岙共36岙108洞。花岙旅遊資源豐富,有大佛山、海上石林、五色卵石、幽深莫測的洞穴,亭台樓閣岩貌、林海風濤,張蒼水抗清兵營遺址。

風門口

海島森林公園位於寧波市第一大島南田島上,是浙江省唯一位于海島上的省級森林公園[5]。據《浙江通志》記「海中十洲,此為第一,東仙原海中福地」。景區內有烽火台遺址、清坑瀑布、白龍洞、朝陽洞、獅背觀日、望海閣、戚氏紀祠、松濤林海、烏龍入海等二十餘處景點。

靈岩山風景區

位於泗洲頭鎮中部,海拔388米,可遠眺至三門灣,有彩虹飛瀑景區、妙峰駱駝景區、雲帆濟海景區、靈岩仙境景區和靈佛石窟五大景區。彩虹飛瀑景區有入口門樓、杜鵑坡、龍潭觀魚、彩虹瀑布、迎客石、湖山清曉、丹楓墜露、鳥舌觀潮景點;雲帆濟海景區有大片楊梅林;靈岩仙境景區有千丈岩、石筍、仙人搗臼、金頂、登峰造極、望景台、百步登雲、靈雲寺靈岩寺景點。

儒雅洋村

位於西周鎮東南青龍山南麓群山環抱的丘陵谷地中,因據交通要道,由千年古驛發展成村,至今仍留有驛站古道及歐陽橋等,唐代已有居民,清中期鼎盛。尚留應家井、象山首座女校、深宅大院、碉樓團房等歷史古蹟。世居於此的何氏家族發展鼎盛,較為完整地保留下大批傳統院落,占地面積56000平方米。

謝才華剪紙藝術館

位於象山縣東陳鄉樟岙村五獅山麓的才華剪紙藝術館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築,白牆黑瓦、古樸典雅。藝術館總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館內收藏了謝才華精心創作的剪紙作品1.2萬餘幅,占謝才華所有創作二十分之一。2012年6月,才華剪紙藝術館被授予「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稱號。

象山徐福文化博物館

位於牆頭鎮。象山蓬萊觀因徐福奉秦始皇之命,赴蓬萊島尋覓長生不老之藥,輾轉來象隱跡兩年的歷史遺蹟而傳。蓬萊觀採用中國古典建築形態,以道家文化為理念,匯集園林、雕塑、道宗、周易八卦等文化藝術手段,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的內涵。

德和根藝美術館

位於東谷湖旁,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根雕藝術專題博物館。美術館主體結構,採用江南四合院園林式格局,高低錯落有致、樓台迴廊一步一景、古色古香。內設「張德和根雕藝術作品陳列室」、「張德和古舊民間工藝藏品陳列室」及「象山民間藝術精品陳列室」,附設「張德和根藝研究所」、「中國根藝高級培訓班」、「學術交流大廳」、「文化休閒茶室」、「工藝禮品商場」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場館。

視頻

象山縣 相關視頻

象山縣丹城第五小學五周年慶典暨六一頒獎晚會小五樂隊 像夢一樣自由
象山縣第十屆全運會暨第八屆老運會開幕式(實況)
象山縣少兒電視春晚葫蘆絲《藍色的香巴拉》
象山縣培智學校唱響《以特教的名義》

參考文獻

  1. 天目木蘭 新浪博客 2011-3-22
  2. 象山「海鹽曬制」技藝 2018-06-25 浙江檔案局
  3. 象山,三面環海一線穿陸。 美篇
  4. 象山入選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中國寧波網 2013年03月02日 11:15
  5. 游風門口看海島森林 中國寧波網 201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