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越南华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越南华人
[ 原图链接]

中文名: 越南华人

数 量: 823,071 人

地 位: 越南第八大民族

迁 居: 公元前111年略取南越国后

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按照越南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名,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主要集中在胡志明市及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胡志明市现有华人50多万,其余分布在胡市邻近各省和九龙江平原一带,其中,较集中的蓄臻省约有10万。   华族祖籍地多以中国广东、福建为主,方言也为多为闽粤一带,其中客家人有30余万。[1]

历史概述

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略取南越国后,汉族人就开始从中国北方移民到南越(包含今日两广及越南北部)迁居。这些汉族定居者都包括流亡,驻军与朝廷官司。 特别是在马援征服征氏姐妹期间,三万余的汉族驻军都驻扎在交趾。南越在马援的领导下,驻军获取盘活闲置资源,其次有大部分的与越族女人通婚。大部分的贵族官员都与汉族女性联姻,第一﹑二代的土生后裔也维持汉族人的文化习俗。然而,有的贵族与后裔也定居在南越,逐渐后代也在三四代之间与越族人同化。汉越两民族隔阂也逐渐地消失,而他们的混血后代都取代母系的种族身份。 特别是从王莽时期开始,中国朝廷委派汉族行政长官到交趾管理行政。长官秩及推行汉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习俗,越族人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开始采取汉族人的姓氏。为数众多的汉越族后裔也逐渐从商,与中国和其他领国沿海城市进行贸易活动。 安南属明时期间,不少华裔商人搬迁到越南从商。 在黎朝与陈朝的朝廷统治下,越南朝廷授予中国的官员参入朝廷的行政幅度。然而,一般的官员都是来寻庇护,必须与当地人同化,禁止返回中国。而那些辗定驻扎在越南的商人,只能在海港市镇内游行活动。朝廷禁止商人宣传中华文学或与当地人交流。明朝时期,多数的华裔商人在聚集在沿海市镇兴起贸易生意。根据一名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长官,卓汉.凡.林加 (Johan van Linga) 在1642年记述会安市当时有平均五千名华裔商人迁居起家。 这一时期越南为中国中原王朝统治下的一个边疆地区,其主体民族为越人。由于政治的主要原因,秦在统一中原后进一步向南攻伐百越地:“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③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征服完成后大多数士兵被留于当地屯戍边疆,成为早期进入越南的华人。汉时,武帝在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郡。西汉末年,王莽篡 政,众多士子到越南避难,后来又将许多罪犯流放到交趾。公元40年,交趾爆发二征起义,东汉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前往镇压。平定起义后,“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奉行马将军故事。”④而随征交趾的二万名军士中的大部分士兵被留在了交趾、九真等地,逐渐融人锥越地区居民之中,历史上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⑤。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中国士人往交趾避难者以百数”⑥,当时中原名士桓哗、许靖、许慈、刘熙、程秉、薛综等均寄寓越南。在交州他们或以学问或以德行或以治绩而传颂于世。六朝时,中原变乱,国内居民大批移民越南。唐朝文人学士旅居越南者,更不乏其人。如诗人杜审言作有《旅寓安南诗》、沈论期曾有10余首咏安南的诗,刘禹锡作有《经伏波神洞诗》、韩握作有《安南寓上诗》等。他们对安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安南士人“近来颇习文儒”,士人可“应诸色乡贡”⑦。

第二时期

宋朝初年,越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中越形成宗藩关系。此时期中国航海及商业贸易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宋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期,因此出于经济及政治的原因,中国人移居海外及越南的人数逐渐增多。据宋代洪迈《夷坚志》载,泉州人王元愚“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县兼通番汉书,延为馆客”。宋朝末年,由于中原动荡,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如:1274年,有一批中国人“以海船30艘,装载财物妻子,浮海来(越南)萝葛原”,不久被安置于京都附近的“街姥坊。”⑧明成祖时期,出于政治及经济文化的原因,曾遣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占城为首站必到之地,加强了相互的往来,对华侨移民有重大影响。到明中叶,中越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士赴越南经商者日渐增多。另外,明成祖时调滇桂兵80万入越平乱,到明宣宗放弃越南时,大部分士兵随员留居在了越南,从事农业、开矿、商业等行业。明末,一些遗臣因抗清失败而流落越南。1671年,广东雷州人莫玖率千余人至越南,开拓河仙地区;1679年,明朝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及高雷廉总兵陈上川一、副将陈安平等率士卒3000余人到越南开发嵋公河三角洲地区(嘉定)⑨。如今边和、堤岸、龙川等地都保留有祭祀的庙宇。如越南安江省龙川的七府庙。据《七府庙史略》载:“七府庙,乃闽粤各省华人共建庙宇。七府即指泉州府、漳州府(福建)、广州府、潮州府、惠州府(1一东)、琼州府(海南)、徽州府(安徽)。七府来源于清初”;而同奈省同奈河畔有纪念陈上川的亭庙(新邻亭),其中供奉着陈上川塑像,有中越两种文字书写的《陈上川传略》道:“陈公上川,亦名陈胜才。生年不详,卒于1720年,中国广东人,曾任明朝高雷廉三州总兵。已未年(1679年),因反清复明大业遭挫,陈公率亲兵三千余人,并家眷,乘SO艘戍船渡洋臣服大越。越贤主阮福频接纳,令其开垦同奈地区。”“陈公率全部随从定居农乃大埔,与此前在此定居的越族移民,同心合力,大规模开拓此肥饶区域。陈公为开发、建设边和及后来的西贡、堤岸,建立了丰功伟绩,为缅怀陈公功德,后人建庙祭祀。边和人民世世代代铭记陈公开发、建设同奈、边和家乡的功德。”⑩清时,孙士毅率师伐越,“士马还者不及半”,大多流落越境内,与此时期移居越南的矿工、商居人等,“悉为编户也”。1778年,部分华人南迁至安通河、边曦河一带,开辟荒野,使西贡和堤岸逐步形成为繁华的市镇,特别是堤岸,成为华人集中居住之地,南部重要的商业枢纽

第三时期

进入近代后,一方面法国殖民开发越南,掠夺资源,开矿山、修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采取免税等多种优待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另一方面,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侵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人民大批破产,被迫流亡海外。因此,自19世纪中叶后,移居越南的华人迅速增加。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到12万,1921年增加到19. S万人,1931年为26.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纷纷到越南避难,人数曾达到10万人以上。1949年冬,国民党军黄杰部三万余人,夹带大批百姓人越,到1953年军队撤往台湾,随军百姓则多数留在了越南,其中许多人在越南广宁省的东潮、鸿基矿区谋生,到1951年,越南华人猛增至150万人,其中分布在南越135.7万人,北越9万人,越南中部5.3万人。 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移居的情况仅为史籍所载,而史籍未记载的移居,每个时期都有。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又在不同程度上同当地越族居民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先生在《越南通史》中说:“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类,但由于后来中国统治我国一千多年,有时还有40多万兵,则必然使我们旧的苗裔已与中国人混血之后,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

历史贡献

华人进入越南后,以自己的生产、科学文化知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辛勤劳动,为越南各个时期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首先,华人在越南的贡献表现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早期经济的开发。 早期移居的华人,带去了中国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航海及贸易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众多的华人就是凭借着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家乡。据越南史籍记载:1671年,明将莫玖率众开发河仙地区;1679年,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率部经越南中部舰港进入美荻(定祥)进行开发;高雷廉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率部进入边和地区:他们“辟田地,构铺舍,清人及西洋、日本、阁婆(爪哇.)诸国商船的凑集,由是汉风渍于东埔矣。" 1778年华人开发西贡、堤岸一带,并于1819年开浚安通河和边曦河,为纪念华人的功绩,安通河改称西贡河,边曦河改称中国河。而且,早期华人在开垦荒地、建造港口、开发矿山、修建道路等方面,作出一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华人的贡献还表现于促进越南各个时期工农业及商业贸易的发展。 随着华人不断移居越南,各种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经验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如越南河仙省和富国岛的胡椒园,堤岸和西贡等城市周围的蔬菜种植等都是在华侨的精心耕作下得到发展的。在手工业上,越南的陶器制造、蚕丝业也是由华侨把整套技术传人后才不断发展起来的。其他如印刷、冶金、编织、木器、雕刻等也是如此。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也倾注了华侨的心血:如越南最大的煤矿鸿基煤矿,曾有1.2万华人工作过。而近代滇越铁路南段的建成就有18001〕多名华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商业贸易上,移居越南的华人不仅经商的多,而且在当地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1951年越南北部有华侨商号3821家,主要集中于河内和海防;中一部有华侨商号千余家,主要集中于幌港、归仁、顺化、藩切等地;华侨主要经营工商业,包括碾米、制糖、轧棉、纺织、造船、酿酒、榨油、烟草、陶瓷、药材、采矿、蚕丝、茶叶、塑料、化工、炼钢、电器、食品、机械等行业,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据1953年统计,当时越南的工商户数为100789家(未包括中部),其中华侨工商业户25564家,占23.36%。在华侨最集中的西贡、堤岸(胡志明市),华侨工商业户则占堤市62.4a1o};南部的华侨商号1955年有11790家,其中西贡、堤岸联区就高达8225家。。到1974年底,西贡的纺织、钢铁、化工等较大行业中,华人资本就占80%左右,造纸业也占60 %,在18家年经营额超50亿越币的企业中,华人占10家。。据越南1985年内部统计,胡志明市华人的生产单位占全市的31.5%,小手工业中华人劳动力占29,华人创造的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38%。另外,在生产的各条战线上,广大华侨辛勤工作,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先进工作者”,如:1957年越南工业战线“劳动模范”中华侨占6.45%a} 19f1年,海防港口第一装卸大队有171名华侨工人,局秋煤矿有241名华侨工人,防“八一九”机器厂有60名华侨工人被评为“先进作者”。 总之,华人的经济活动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华人传播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越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历代与越南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从古代到近代移居越南的华人不断将中匡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传人越南,对越南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约公元前2a7年,南海尉赵佗建立南越政权,实行秦制,“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赵佗在位时,从中原地区吸收大批有汉文知识的“徙民”,“与越杂处”,大力推行汉诗书,奖励发展汉文化,设立学校教授汉学:正如黎篙在《越鉴通考总论》中说:“赵佗并其地,输人汉文化使越北进入文明之邦,当由此始。”。东汉时,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教民礼其地,输人汉文化使越北进入文明之邦,当由此始。”。东汉时,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教民札仪”。《后汉书·任延传》说:“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而汉末三国时期的太守士燮更为越人所捺敬,他治理交州垂四十年,疆场无事,民皆乐业。在任期间,他“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①《大越史记全书》载:“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帮,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越人尊之为“士王”,并入越南历代帝王庙。汉唐以来,许多文人学士旅居越南,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越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如著名诗人王勃之父王福畴在交趾大开文教,士民德之,立王夫子祠。。伴随着汉文化的输人,汉语词汇也在唐代系统的、全面的进入越语。宋元时,一些中国艺人流徙到越南,传播中国的音乐、舞蹈与戏剧。如宋朝的廖守忠、陶娘,元时的李之吉月一宠德等。同时,“明乡人”郑怀德著有《嘉定通志》、《北使诗集》、《历代纪年》等多部著作;潘清简主持编修了《越南通鉴纲目》、后黎朝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阮朝《大南列传》、《大南实录》、黎 《越鉴通考总论》等都是用汉字汉文撰写的,上述著作在越南史学和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西汉末年始,汉字逐渐通过中原移民传人越南,并在12世纪成为越南国家的通用文字。到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而创造出的文字,即“喃字”。到17世纪,越南文拉丁化,但在中国文化长期深远影响下,汉语词汇已经进入了越南语的词库,在当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约占全部词汇的60 %,在某些领域,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a-80% p。正如越南阮朝嗣德皇帝所说:“盖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数理、医术,无一不用汉字。”④越南著名学者阮文辉也说:“中国书面语言在越南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对越南各项制度和越南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多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 此外,在越南的医药卫生、建筑艺术、绘画雕刻、民间工艺等方面,华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其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会风尚无不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到现代,华人创办的教育、社团及报刊都对传播文化,加深中越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华人为越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从近代以来不断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旅居越南的华人积极参加越南人民的解放斗争。近代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越南抗法;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都沉重打击了法国殖民统治。二战中,广大华人和越南人民一道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华侨成立了“越南华侨救亡会”,“越南友谊会”等抗日救亡组织。1945年,法国重返越南后,许多华侨积极参加抗法战争,其中由华侨组成的“独立中团”立下了不少战功,在1949年被授予集体军功勋章一枚,教导员昊日生(陈生)获个人一等功勋章一枚,指导员吴林扶、政治员谢华获个人二等军功勋章各一枚,班长黄业新获三等功勋章一枚。在越南南方许多华侨为越南革命献出生命,如:堤岸华侨17岁姑娘李英,19岁姑娘陈佩姬等,尤其是陈佩姬被授予“二等功臣”称号。同时,在著名的奠边府战役中,华侨踊跃参战、护路、运输,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援抗法斗争。在抗美救国战争中,越南华人与越南人民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越南南方敌占区的华人积极出版刊物,宣传抗美救国战争。其中,西贡华运工作单位荣获“二级铜墙勋章”,华运委员会荣获“二级解放勋章”。在越北华侨积极参军参战,仅广宁省,1964年至1975年有22000名华侨参军。1966年海防市鸿庞区有300名华侨申请参军。海防市一华侨民兵自卫队,从1965-1967年间参加战斗100多次战斗,配合越南人民军作战,先后击落美机22架、集体荣获“一级战斗”勋章,3个队员获“三级战功”勋章,其他队员均获越南团中央、海防军区司令部、海防市民兵自卫队指挥部颁发的奖状。在战斗中许多华侨献出了生命,据统计,从1969年到1974年,仅海防华侨为越南抗美战争光荣牺牲的就有27名。 总之,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为越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越交往史上书写了丰富而多彩的篇章。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华人总共有50多万。他们主要住在堤岸,胡志明市经济发展要素之一。 胡志明市华人于明末清初陆续迁入越南南部,大多数为反清复明的人士。一开始,他们在铺洲、同奈江成立了买卖区域。1778年-1782年,阮文惠率领西山军队进攻阮福映的军队。由于铺洲华人帮助阮映,所以铺洲被西山军抢夺、残杀。铺洲华人则迁至离铺洲30公里的堤岸 (胡志明市),再度成立买卖区。由于贸易蓬逢发展,堤岸成为一个热闹买卖城市。法国统治时期,法国政府把离堤岸15公里左右的西贡规划成西贡市 (即今天的胡志明市的中心) ,当时该城市大约有50万人口。此时期,华人经济位置最高。华人商人跟法国人关系友好。1954年,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北越的胡志明统治,南部由南越保大皇帝控制。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首都西贡市。此时,华人与政府维持特别关系。政客常靠华人商人金融协助为夺得政治权力。1975年4月30日南越战败,西贡沦陷,共产军队战胜,越战结束。1976年,越南(原北越)国会决定改名西贡为胡志明市,实施国有化政策。华人经济经历困难阶段。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很多华人逃离越南前往东南亚或美国。由于越南施行计划化经济政策,禁止私人买卖,华人经济艰困。1986年,越南共产党六届大会,决定改革经济,废除闭关锁港政策,华人商业受到新动力。虽然华人人口仅占胡志明市百分之五,可是他们占该市经济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同时,华人也使胡志明市出现具特色的传统文化。2007年,胡志明市文化厅举办华人文化日。

参考来源

越南华人掀起回国热,上万华人涌入国内,他们发生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越南华人知多少,知乎 , 2019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