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道拐古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道拐古街

中文名稱;三道拐古街

建立時間;明清

別稱;三道拐

文化;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等

三道拐古街是古縣城明清兩代建成的一條由長江岸至長壽城內的石板大道,全長2.5公里,是河街至城內唯一的人行通道,其街沿山勢而築,由三千多級石梯拾級而上,整條街蜿蜒曲折,要轉三個急彎,人們習慣稱"三道拐"。

三道拐依山傍水,江水共長天一色,沿途古蹟和傳說甚多。古街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鄉土宗教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交相輝映,以歷史場景演變為主線,風貌質樸。 2013年,三倒拐街道入圍"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5強。[1]

三倒拐是不僅反映了長壽數百年的興衰,更是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鄉土宗教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的縮影。

序言介紹

三道拐的得名,來自從河街到山頂的一段路:"爬三道拐通身汗,下三道拐腳打顫。"據長壽縣誌載:"長壽長壽區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地方。長壽由新城和舊城兩部分組成,連接新城和舊城的通道就是三倒拐、和平街,統稱三倒拐 。三倒拐和和平街共長2.5公里,石梯三千餘級,依山而建,煞是壯觀。"據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趙萬民教授介紹,三道拐是目前三峽庫長壽區保留最為完整的明清街市建築。

三倒拐的藝術特色主要是建築特色,依山就勢,因地制宜。首先,是一條青石鋪就的街道,從河街直通鳳城,自然而規整;其次,兩邊的建築順着青石街道依次布局,高低不平,井然有序;三是臨街建築中間許多通道,走進通道又有許多的小四合院,別有洞天。

三倒拐的四合院內設有小天井,上廳明間用抬梁結構,上廳與左右廂房之間有三到五步踏道,上廳的斜撐多採用鏤空裝飾,再配以傳神的雕樑畫棟、樓閣窗欞,極富情趣。

景觀

三倒拐(含和平街)約2.5公里,落差200餘米,石梯5000餘級,是我國較長的古街之一。據此可鳥瞰長江、江南、關口、黃草山盡收眼底。

三倒拐所在地長壽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長江北岸,前臨長江,下接河街,319國道從長江邊通過。西邊是建於1964年的西南最長的纜車道,北邊緊靠城區,左邊文廟右邊武廟,傍三洞溝城市大峽谷,倚西岩觀瀑布,順連龍舌梁、定慧寺及白塔等景觀,與懷清台遙望,自成文物景觀群。

三倒拐街道及其附近,有不少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蹟。三倒拐位於鳳山主脈,前有長壽新"八景"之一的"吉祥菩薩"和"桃源仙家"。三倒拐沿途及其附近,還有不少文物古蹟可尋:從河街右拐經原文裡門有文廟(今鳳二校),旁有魁星樓(今鳳二校幼兒園);出武廂門向右行有吉祥寺、武廟、龍神祠、書院、文昌宮等,武廂門向左拐天桓門上首有狀元橋。另外,三倒拐周邊還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崖墓群、石佛寺石刻、清代南門遺址、林莊學堂舊址,還有市級抗戰遺址桃花電站、國民政府26兵工廠等。

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長壽舊屬巴郡枳縣,元朝末年改置長壽縣,縣址在今鳳城街道河街,瀕臨長江。河街是長壽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大約在明代中葉,開始建造后街和上后街,這就是現在三倒拐的下半部分。到了清嘉慶四年(1799),江蘇狀元石韞玉從翰林院出守重慶,來長視察,因"周覽原隰,相度厥基,故治瀕流,不可營造",決定將縣署遷往鳳山新署街即現在的鳳城。但河街仍是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為方便民眾往來,修建三倒拐,與上下后街相通。長壽縣城由新城和舊城兩部分組成,連接新城和舊城的通道就是三倒拐、和平街,統稱三倒拐。 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長壽縣志有河街的詳細記述:"時有三倒拐共二里,與新街、長樂街、下后街、上后街、上魚市街相通,皆相連接由城至江岸碼頭之大道。"當時,河街與城內居住的人口大體相當,兩地往來均經過三倒拐。[2]

在抗戰時期,三倒拐是長壽最繁華的地段,民族工業發達,有麵粉廠、鹽、茶等店鋪100餘家,為重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蔬菜、肉類等後勤保障物資,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做出一定的貢獻。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廟,抗戰時期曾作為國民政府第十一陸軍醫院,專門接受在前線負傷的軍人,許多從前線下來的傷員治好傷後就在三倒拐定居,至今仍有人健在。三倒拐已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去處,居住人口逾千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縣人民政府將建築全部收歸國有,由房管部門管理,由城鎮居民居住。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三道拐手工一條街非常發達,很多人以此為生。從山下到山頂,有酒館、捲菸廠、布鞋廠、老相館、川劇院等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首次對三倒拐進行了調查,並加以保護,禁止拆除,禁止非法改造。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長壽撤縣設區。之後,長壽區政府對三道拐作出旅遊開發規劃,對這條老街的道路和房屋進行了局部的修復改建,安裝了路燈和垃圾箱等。

2006年,長壽區建委委託重慶大學進行三倒拐保護更新設計,得到長壽區政府的支持。三倒拐的保護納入了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人文

藝術價值

三道拐整體布局依山就勢,局部精巧設計,三倒拐體現出尊重環境、合理構造的特點。它地處桃花河與長江交匯處,東北緊鄰三洞溝峽谷,外圍綠樹成蔭,小徑通幽,可遠眺長江之水滾滾東去,可近聽三洞溝瀑布傾瀉而下。

三倒拐住戶的門前都有一個留有洞口的青石板,這是居民用於排水所需。其中的排水系統極為科學,四合院和單家獨院的水都經過地下水道排到街面兩邊的排水溝。這種原理具有超前性。

三倒拐內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例如: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長壽血豆腐製作工藝,其他龍舞獅舞表演、嗩吶吹奏、鑼鼓敲打、荷葉說書、川劇打鬧等。長壽縣關於三倒拐的詩歌、散文、故事、繪畫、攝影、影視等類別的藝術作品就達400件。

歷史價值

三倒拐的建築年代為清代至民國時期,所有建築以穿斗結構為主,輔以抬梁結構,小青瓦屋面,屋頂是懸山式和歇山式相結合,古樸典雅。這些建築約20%的戶型需要改造,其它都保護完好,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意義和開發價值。長壽區文廣新局局長劉德奉認為,三倒拐是長壽歷史的縮影,反映了長壽數百年的興衰。據統計,三倒拐的古建築有64棟超過20000平方米,都是清代至民國建築。從歷史價值來看,三倒拐始建於明朝,清代改擴建,至民國時期興建上半部分。三倒拐留下了長壽民族手工業的發展歷程,見證了長壽民主運動的興起,記錄了長壽抗戰時期的貢獻,是研究長壽近代史的重要實物證據。[3]

相關視頻

三倒拐的老街坊

山街古道三倒拐

參考資料

  1.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重慶三道拐古街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6-02-24
  2. 三道拐古街:三峽庫區最後的老街 , 搜狐 2016-09-24
  3. 重慶三道拐古街-資料 , 中國高校網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