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行 (中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行(Five Phases ),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 在中醫學中,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

五行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1]

基本特徵

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火:溫熱、升騰;

土:承載、生化、受納;

金:清潔、肅降、收斂;

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2]

五行之間相生相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中醫理論中對五行學說的應用

一是在以五臟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經絡以聯繫全身,說明人體的整體性,並通過自然現象的觀察與醫學實踐聯繫到五方、四時等,說明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醫療實踐證明,怒可以傷肝,肝病患者有易怒、頭暈、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採用治肝的方藥或針灸肝經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乘、相侮等理論以闡述五臟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與陰陽學說貫通一起,可以認識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類經[3]:「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五行學說,隨着醫藥學的發展,內容有所豐富。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也不免有某些牽強附會,脫離實際的內容。應予批判地繼承。

五行學說的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主運化而歸屬於土,主降而歸屬於金,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和「」、「二陰」亦屬於水[4]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二)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係。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5]

三)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6]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五)五行生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 , 四肢, 關節, 筋脈, ,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 , , , , , 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脛,,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六)臨床應用

祖國醫學的五行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生縱的聯繫:例如屬於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繫是「肝開竅於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

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繫:即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繫。例如某一髒有病,既可以因生克關係由另一髒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克關係傳到另一髒。「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

視頻

五行 (中醫) 相關視頻

中醫:五行與五臟
中醫基礎理論第4單元五行學說
什麼是五行學說

參考文獻

  1.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醫學教育網,2005-1-13
  2. 中醫中五行的特性,醫學教育網,2014-5-5
  3. 《類經》,中醫世家
  4. 事物屬性五行歸類表,醫學教育網,2018-1-12
  5. 五行學說說明生理,醫學教育網,2009-10-28
  6. 五行學說說明病理,醫學教育網,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