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代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長城雁門關腳下。歷來為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1994年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9°21′之間,東臨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陰;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1721.5平方公里,共有11個鄉鎮,其中6個鎮,5個鄉,383個行政村;總人口21.5萬。

名稱演變

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

西漢置廣武縣,東漢時為雁門郡治。隋雁門郡改為代州,廣武縣改名為雁門縣。金後期,為蒙古占領,省雁門縣入代州。清雍正年間升為直隸州,1912年廢州改稱代縣。現隸屬於忻州市管轄。

1946年代縣解放,屬忻縣專署管轄,1958年至1960年與繁峙縣合併為繁峙縣,屬晉北專署。1961年恢復代縣。

總體介紹

代縣境內多為山地,地勢險要,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為了防禦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騷擾和入侵,而築有長城雁門關。李牧薛仁貴郭子儀楊業等歷代名將都曾在代州鎮守,這裡兩千多年來共發生了一百五十多起戰爭。

今天,代縣全縣遍布着諸多的文物古蹟。現存代州城牆修建於明朝初期,牆體基本保存完整。城中央的邊靖樓,又稱鼓樓,規模宏偉,在民間流傳着「代州鼓樓應州塔(指應縣木塔)」的歌謠。城內還有阿育王塔、文廟、文昌祠、城隍廟、武廟、慈雲庵等古建築。城外則有陽明堡、楊忠武祠、趙杲觀等各種遺蹟。

經濟以農業和採礦業為主。縣境中部的滹沱河沿岸存在一片盆地,土地較為肥沃,適合於農業生產。主要作物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等。盛產辣椒干,是中國四大辣椒產地之一[1]。境內還有不少鐵礦,其含鐵量較高,因此採礦業也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由於代縣地處邊塞,歷代多有文人騷士如李白陳子昂王昌齡范仲淹等在此登臨懷古,留下不少著名詩篇。當地的民間藝術剪紙繪畫等亦頗有特色。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代縣地形輪廓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40公里,總面積1696平方公里。代縣北面是恆山余脈,南面是五台山麓,滹沱河水由東向西橫穿全境。全縣基本地貌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盤結而成,其中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0.5%,丘陵占16.9%,平川盆地占12.6%。全縣最高處為黑圪旦尖,海拔2548米。全縣土地總面積254.4萬畝,其中農用地82.56萬畝,包括耕地43.47萬畝,林地33.77萬畝,天然草地2.36萬畝;水域占地14.88萬畝;未利用土地147.73萬畝。

氣候環境

代縣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累加日照時數2863.6小時,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氣溫變化在7.2~9.3℃之間,平川為7.8~8.4℃,丘陵區為7.2~9.0℃,土石山區為6.4℃。全縣年降水量變化在397—770毫米之間,分布特徵為

隨海拔增高而遞增。全年無霜期變化在100—160天之間,分布趨勢為由東向西逐漸增長。代縣多年平均總水資源量為16246.45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810.7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占有量的30.1%。

水文環境

代縣境內最大河流為滹沱河,屬海河水系,橫貫全縣東西,縣境內全長40公里,流經8個鄉鎮,年均清水流量為0.02—2.63立方米/秒。北面由東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東沙河、關溝河、東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年平均徑流量為1.84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2億立方米,開採利用量為2234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全縣共有土地254.4萬畝,其中農用地82.56萬畝,含耕地43.47萬畝,林地33.77萬畝,園地2.96萬畝,天然草地2.363萬畝;建設用地8.51萬畝;水域占地14.88萬畝;未利用土地147.73萬畝。

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知礦藏共24種,大型礦床7個,中型礦床2個,小型礦床10個,礦點、礦化點197個,探明儲量並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3種。鐵礦為境內主要礦產資源之一,探明儲量15.36億噸,居全省第一;金紅石遠景儲量2億噸,探明保有儲量8651萬噸,規模、品位、儲量位居全省第一,名列全國第二。此外,境內花崗岩鉀長石石灰石等也比較豐富。

截止到2013年,代縣境內已發現陸棲動物70餘種,其中鳥類39種、哺乳類19種,爬行類9種,兩棲類6種,境內野生牧草約50種,較為出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等。

代縣森林面積83萬畝,主要集中在山區,現有林地面積38萬畝,森林覆蓋率14.73%,木材蓄積量6.23萬立方米,主要樹種山區為松杉等針闊混交林,丘陵為槐、椿及蘋果等經濟林,平川為楊、柳、榆等四旁綠化樹種。

代縣由東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東沙河關溝河東茂河西茂河; 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年平均徑流量為1.84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12億立方米,開採利用量為2234萬立方米。

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穀子小麥水稻莜麥土豆地瓜、豆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葵花花生胡麻、各類蔬菜等及藥材等。

森林面積

83萬畝,主要集中在山區,現有林地面積38萬畝,森林覆蓋率14.73%,木材蓄積量6.23萬立方米,主要樹種山區為松杉、樺等針闊混交林,丘陵為槐、椿及蘋果等經濟林,平川為楊、柳、榆等四旁綠化樹種。酥梨為本縣名產,1976年在全國梨鑑定會上名列榜首,1989年在全國水果鑒評會上再次奪冠,產品遠銷港澳,代縣為農業部確定的酥梨基地。

全縣宜牧草坡面積97.7萬畝,載畜量12.6萬頭,其中萬畝草場4個。

行政區劃

代縣下轄6個鎮、5個鄉:

上館鎮、陽明堡鎮、峨口鎮、聶營鎮、棗林鎮、灘上鎮、新高鄉、峪口鄉、上磨坊鄉、胡峪鄉和雁門關鄉。

交通:中國鐵路總公司京原鐵路穿越代縣。108國道過境。

經濟概況

代縣縣委、縣政府從縣情出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特色代縣、活力代縣、文明代縣、和諧代縣的目標,大力發展礦冶工業、特色農業和雁門文化旅遊業,保持了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0.25億元,同比增長16.1%;財政總收入9.98億元,同比增長64.78%;一般預算收入3.079億元,同比增長63.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億元,同比增長1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同比增長17.52%;農民人均純收入3055元,同比增長29.37%。

文化教育

代縣中學

創建於1903年,是山西省創辦最早的中學之一[2]。現為12規制學校。先後培養畢業生三萬餘人。

地處縣城中心,占地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學校建有教學樓兩座,學生宿舍樓兩座,教研辦公樓、科技樓、實驗樓、圖書樓、學生餐廳、學生公寓樓各一座。學生運動場地占地1.7萬平方米,建有300米環形跑道和籃球場、乒乓球場。校園內全部實現了硬化、綠化。學生電子閱覽室正在建設中。學校的各項教學配套設施如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語音微機室、圖書閱覽室、活動場所及校園網建設均達到辦學標準。

代縣二中

創辦於1982年,處於代縣郊區,離縣城一公里,前身是代縣第二完小,1990年前是一個初中,90年後開始招收高中生,在郎巨林的帶領下成績超過了代縣中學。後來劉哲出任校長,學校進入了高速的發展,成為忻州「四強」,市重點中學,與忻州一中,原平範亭中學等並列,多次榮獲縣市表揚。省市領導多次視察二中,對二中給予很高評價。

交通運輸

代縣交通便利。京原鐵路橫貫縣境東西,過境里程32公里,境內設陽明堡、縣城、段村、正下社四個車站。京原公路,即108國道,大同公路,即208國道,穿越縣境,並於陽明堡處交匯。特別是大運高速公路的貫通,大運高速路橫穿雁門關天險,大大縮短了代縣與本省乃至全國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全縣11個鄉鎮全部通油路,212個行政村及各重要旅遊景點公路全部硬化。因特網、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等現代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

風景名勝

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現代民民間繪畫畫鄉。境內名勝古蹟達217處,其中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包括古文化遺址8處,古墓葬10處,古建築22處,其它5處。總體格局為「一心三線」,即以代州名城景區為中心,北向串聯雁門關景區延伸至大同雲崗旅遊景區,南向串聯趙杲觀森林公園等景點延伸至五台山旅遊風景區,東向串聯楊忠武祠、七郎墓等景點延伸至五台山旅遊景區。較為聞名的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長城第一樓——邊靖樓(樓懸「聲聞四達」巨匾為亞洲第一匾)。

雁門關景區

中國長城文化瑰寶——長城第一古關——雁門關,包括兩關、四口、十八隘、十二聯城、三十九遺址等中國古代規模宏大的邊關軍事聯防工程。

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最為悠久、戰爭最為頻繁的古代關隘,被長城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關」。

30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作為中原北塞門戶,雁門關一直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它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民族融合等方面,均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穆天子西巡胡服騎射白登之圍、馬邑之謀、昭君出塞孝文帝南遷、煬帝北巡靖康之變慈禧南逃等等這些影響過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和周穆王趙襄子趙武靈王劉邦漢武帝隋煬帝李淵李世民宋徽宗宋欽宗朱厚照、慈禧、光緒衛青李廣李靖薛仁貴李白郭子儀李克用楊家將徐達王昭君等等這些重要的歷史人物,為雁門關留下了最為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最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雁門關景區還有着豐富的歷史遺存,如:戰國趙長城、明長城(雁門關明長城是山西省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明長城)、圍城、關城、瓮城、隘城、古關道、城堡、兵寨、烽火台、校場、兵盤、關署等等,這些不同等級、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建築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複雜、壯觀的中國古代邊塞軍事防禦體系,在長城各關隘中其特色無與倫比,其品位絕無僅有。雁門關風景名勝區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省十佳旅遊風景區。

進入雁門關景區有三條道路:

第一條是由大運高速新廣武出口下高速,東折至208國道南行8公里由關北進入景區;

第二條是由大運高速代縣出口下高速,在高速公路連接線與208國道(108國道)交匯處,經208國道,繞盤山公路北上35公里,由關北進入景區;

第三條是從縣城出發,經雁門關旅遊公路,往北抵達關下,即景區南入口,再徒步經2公里古關道進入景區。

北宋愛國名將楊業祠堂——楊忠武祠及北宋愛國名將楊延興之墓葬——楊七郎墓;

國家級森林公園——趙杲觀森林公園,包括三晉第一觀——趙杲觀及附屬景點和天台山自然景觀;

淨土祖庭東晉佛學大師釋慧遠說法之第一道場——白仁岩禪寺

山西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文廟——代州文廟;

中國19座舍利塔之一——阿育王塔

相傳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8年~前232年在位)發動過一次大規模戰爭,使生靈塗炭,血流成河。

事後感到戰爭殺戮太重,受沙門感化,皈依佛教,發願在大千世界建84000座舍利塔(一名阿育王塔)。「舍利」是梵語,意為「身骨」,相傳釋迦牟尼圓寂後,骨灰成為各色晶瑩的珠子,佛家稱為「舍利子」。

信佛之人將此奉為靈物,當時有八國國王分取釋迦牟尼舍利子建塔供奉。其後,凡供佛之處都建塔,於是塔的數量逐漸增多。據清初傅山先生《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記》載,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系中國19大舍利塔之一,與北京北海瓊華島白塔,阜成門內妙應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代縣果園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結構大體相同。

另據現代作家王進所著《三晉之旅隨筆》一書介紹,惠明寺舍利塔與西安法華寺塔齊名,與代縣阿育王塔、洪洞廣勝寺塔、永濟鶯鶯塔、榆社縣塔並稱「山西佛祖真身五塔」。中國名剎——鳳凰觀;晉王李克用墓;佛國五台山北衢——峨口白雲寺;中國民居文化瑰寶——代州民居。

中國北方園林文化瑰寶——代州古花園遺址[3],包括明侍郎吳嘉會所築南園遺址、代州馮氏家庭所建知園、東園、西園遺址、明兵部尚書孫傳庭別墅映碧園遺址、明通政使張崇禮所建考盤園遺址、周玳建元寶池花園遺址。

革命紀念地有:周恩來閻錫山談判舊址太和嶺口窯洞;雁門關伏戰戰場遺址;夜襲陽明堡飛機場遺址;毛主席路居代縣紀念館;烈士陵園等。

著名人物

曇鸞:代縣人,南北朝北魏高僧,淨土宗的奠基人,被魏孝靜帝為「神鸞」,梁武帝為「肉身菩薩」。

14歲出家於五台山,終年誦讀經書,因研究註解《大乘經》積勞成疾,便停筆週遊名山,拜訪名師。南抵梁,受梁武帝盛情款待,結識名士陶弘景;後至魏,入洛陽,逢印度大法師菩提流支,受教《觀經》,法道大進,從此廣行教化,注釋經義,行醫治病。魏王對他十分敬重,尊為神鸞大師,並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年住玄中寺(今山西省交城縣境內)。因常去介山之陰聚徒講經,此地後稱鸞公岩。著有《往生論注釋》2卷、《略論安樂淨土義》1卷、《療百病雜丸方》3卷等。曇鸞發展了淨土宗,在佛教史上居重要地位。

周續之:(376年~423年),南朝隱士。字道祀。祖籍代縣。匈奴、鮮卑、羯、氐、羌進入中原時,晉室南遷,周續之先人南渡長江,定居豫章建昌縣(今江西省建昌縣)。12歲時,在豫章太守范寧門下受教,苦學數年,通五經,名冠同門。後到廬山,拜佛教淨土宗創始人慧遠為師,與當時的劉遺民、陶淵明皆隱居不仕,被稱為「當陽三隱」。劉毅劉裕數次以高官厚祿請他下山,皆不受職。劉裕稱帝(南朝宋武帝)後,敬重其才,在東郭外設館招徒,請其講學,並數次親臨學館問禮。後患風痹,移居鐘山。著有《喪服注》1卷、《毛詩周氏注》1卷、《嵇康高士傳注》、《公羊傳注》等。

性敏慧:少年時被柴紹收為家童。柴紹娶李淵女兒為妻。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李淵起兵太原反隋,柴紹隨之,馬三寶護柴紹之妻避亂。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馬三寶收撫群雄,兵至數萬,自為總管。後隨秦王李世民入長安,擊敗割據勢力劉拔真,又與柴紹擊吐谷渾於岷山(今甘肅境內),斬其首領,俘虜數千,以功封新興縣男。貞觀初,授左驍衛大將軍,進爵為公。卒諡「忠」,葬代州南校場橫衝橋。

安元信:字子言,唐五代時期代北(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卒於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 安元信出生將門,自幼習騎射,事唐末強藩李克用,曾跟從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

田琦:唐,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德平之孫。官汝南太守。工書,篆楷八分,無不精詣。嘗書唐魏文候廟碑,善畫人物,有洪崖子橘術圖。兼善裝背。有孫棲梧尤妙其事。《歷代名畫記》、《唐書藝文志》、《圖繪寶鑑》、《墨池編》、《述書賦注》。

史建瑭:生於唐乾符二年(875年),卒於梁龍德元年(921年),字國寶,雁門郡(今山西代縣一帶)沙陀人,五代時後唐將領,其父為白袍將史敬思。 史建瑭少以父蔭,在軍中任職,在李克用的關照下和征戰中逐漸嶄露頭角得到器重。由於史建瑭每戰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為一員屢立戰功、智勇雙全的名將。世人稱之為「史先鋒」。

李承嗣:生於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卒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920年),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唐末五代時河東鎮的著名驍將。

李克用十三太保:沙陀族人,世代為唐朝戍邊,出生於神武川新城(今應縣一代),本姓朱邪,因其父有戰功,賜姓李。黃巢起義時李克用在代州組織「鴉兒軍」勤王,立得首功,先後被封為河東節度使,隴西郡王,晉王,逐漸成為唐末亂世的一個霸主。

因他於代州起兵,死後被葬於代州,墓在代縣七里舖村。後其子存勖滅梁稱帝,史稱後唐,奉李克用為太祖武皇帝。

十三太保是舊小說演義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最初指的就是李存孝的十三個養子(李存勖是生子)。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代州人, 原名安敬思,民間傳說、戲曲關於他的非常多,演義中是能和李元霸匹敵的人物,有諸如存孝打虎,日奪八寨,夜搶三關,十八騎奪取長安等傳說,關漢卿也寫過《哭存孝》。

這個是代縣唯一的帝王之家。

郭崇韜:代州人,五代後唐大將,曾為李氏父子立下汗馬功勞,被莊宗李存勖任為兵部尚書,樞密使,後因其清廉耿直得罪閹宦被莊宗冤殺。

張敬達:代州人,五代後唐將領,唐末帝時石敬瑭太原反唐,末帝任命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圍攻太原,石敬瑭勾結契丹,張敬達兵敗被殺。

史儼:生年不詳,卒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五代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先後事晉王李克用、吳王楊行密兩主。

康延孝:(?~926年),山西代縣人,五代時後唐大將,被賜名為李紹琛,在滅前蜀之戰中立有功。

史匡懿:生於唐景福二年(893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字繼美,五代代郡(今山西代縣)人。本名史匡懿,因犯宋太祖趙匡胤諱,宋人薛居正修史時,改為史懿,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

史匡翰:生於唐天復二年(902年),卒於後周天福六年(941年),字元輔,五代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事後唐、後晉兩朝,五代名將。 史匡翰出自將門,其父史建瑭,是後唐的猛將,其兄史匡懿,也是五代名將。

薩都剌:(1272年~1355年)元代詩人。字天錫,號直齋。代縣人。本答失蠻氏人,因其祖父、父親以世勛鎮守雲代,遂定居雁門。自幼刻苦學習漢族文化,工詩能畫,擅長書法,年輕時已負盛名,但因元初廢除科舉,無法步入仕途。後家道中衰,處於「家無田、囊無儲」的窘境,不得不為生計奔波。大德六年(1302年)奔走吳楚等地經商,因不諳此道,生意折本。

大德十年(1306年)棄商歸家,遍結詩友,創作技巧日益提高。皇慶二年(1313年)恢復科舉,泰定四年(1327)中三甲進士及第。先後任京口(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江南行御史台考掾、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史、閩海福建省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省御史台侍御史、淮西江北道廉訪使經歷等職。任職其間,秉公執法,勤政愛民,廉聲能績,父老稱道。

一生作詩甚多,「詩才清麗,名冠一時」[4],雄踞元代詩壇。他對祖國的錦繡河山寄予無限深情,創作出了許多抒寫江南美景、水上風光的寫景詩,詩中有畫,寓情於景。他勇於寫出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鬻女謠》、《大同驛》、《早發黃河即事》等許多詩篇,皆以所見所聞的大量事實,反映黎民疾苦,以辛辣的筆調嘲諷各級官吏及公侯,寄以憂國憂民的情感。薩都剌生前把多年的詩作自輯為《雁門集》,禮部尚書於文傳作序,以多種刻本傳世,其族孫薩龍光的嘉慶年間刻本較為詳備,收詩798首。

楊繼美:字汝孝,別號近泉,明代山西代州振武衛(在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嘉靖九年(1530年),萬曆十九年(1591年)卒。明初,先祖戍邊以軍功升旗牌官,遂隸籍振武衛。

林春:字孟陽,代州(今山西代縣)人。明朝景泰元年(一四五零)領鄉薦,授應天通制。工古文詞,且精書翰。性酷好書,字體清勁遒麗。《分省人物考》。

孫傳庭:代州人,明末兵部尚書,陝甘總督,長期與起義軍作戰,曾俘虜闖王高迎祥,在潼關與李自成作戰陣亡,墓在代縣。這人在老家名氣也很大。

因為雁門關歷來是邊關要衝,曾經歷大小四千餘戰,所以有關軍事的名人也顯得格外的多,下面說說代縣文化方面的名人。

張鳳翼:生卒年待考,代縣人,明末將領。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廣寧兵備道副使右參政、右僉都御使、遼東巡撫、兵部侍郎、右都御史。

崇禎三年(1630年)總督薊遼保寧軍務,會同馬世龍等將領與清兵作戰,收復四城,進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興起後,他多次謀劃,為明廷制定了由西北將義軍逼近三河(黃河長江、運河)地帶加以圍剿的計劃。義軍受挫進入湖北北部山區後,又諫崇禎令各明軍加緊圍困,斷絕糧源,以困死起義軍。九年(1636年)清兵入昌平,明思宗賜尚方劍督師迎敵,貽誤戰機,削官,九月病卒。十一年(1638年)七月,論前功恢復官職。著有《勾注山房集》20卷、《樞政錄》10卷。

馮如京,馮雲驤、馮雲肅父子:都是清初學者,馮雲驤馮雲肅曾在順治朝同中進士。

馮如京,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官員。字隱修,號秋水。代縣人。明崇禎元年(1628年)由拔貢授灤州知州,三年遷永平同知。清順治初任永平知府,後遷陝西按察副使、江南右布政使。在陝甘浙任內參與鎮壓起義。後辭官回家奉侍老母,7年後母歿,居喪未滿即入京,終年67歲。工詩文,著有《秋水集》16卷、《春秋大成》21卷、《聖賢正帝》10卷。

馮志沂(1825年~1866年)清代名士。字述仲,亦字魯川。代縣人。1836年,道光丙申進士,年僅二十一歲,是當時京都四才子之一。授刑部主事,年僅21歲。後升郎中。性耿直,篤志於學。當時古文家梅曾亮、漢學家張穆各樹旗鼓,互相爭鳴。他往來於梅張之間各取其長,盡得兩家之學。尤工於詩,與京都名士董文燦、鄒懿辰等日夜詩酒酬唱,名噪一時,後官廬州知府、調署廬風兵備道,駐壽州(今安徽壽縣)。一生清苦,衣履樸素,但遇古書佳帖,不惜高價購買。同治五年(1866年)授安徽寧池道,次年四月卒,身後唯留俸金四兩、書數十箱。賴友朋捐資,方得歸葬祖塋。所遺詩文,由董文燦收集,刊刻《徽尚齋詩集》6卷,《適適齋文集》6卷,《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牘若干未刻。

馮光裕:字叔益,號損庵,代州人。康熙辛卯舉人,官至湖南巡撫。有《柴門老樹村稿》。

馮廷丞馮光裕之孫,乾隆朝人,曾任台灣道按察使。

孫演:生卒年待考。清代名士。代縣人。少年天資聰穎,下筆千言,名噪同輩。因作文不拘八股程式 多次應舉落第。長輩親朋勸他俯就規範,求取功名,他慨然曰:「文以載道,吾只知以吾文述吾道,不求以吾文悅試官。」後矢志不參加科考,以教職為生。

性格剛烈,好打抱不平。當時,代州東路營守備羅某,肆虐鄉里,民怨沸騰,孫演早欲給以懲治,一年祭孔畢,羅某出文廟即徑自上馬,孫演猝然將其拉下,使木棒痛打一頓,並指着廟門兩側所樹牌坊責問:「此系何處,小小守備,不遵上諭,驕橫如此!」原來文廟兩側牌坊刻有皇帝聖諭「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示尊孔之意,孫演乃以此為由教訓了羅某。州官道台以毆打上官罪緝捕孫演;孫演得悉後出城躲避。不久,學政來代巡察,當官吏出巡時,孫演登上鼓樓,即擂更鼓,州官派差役將他帶到學政轎前,他從領中取出狀呈,學政閱後笑道:「孫生有膽,打得甚好,但以秀才打守備,有犯上嫌。」隨即將羅某撤職,又命代州教官輕打孫演一手板了案。從此孫演名震代州。孫演工書法,用筆剛健渾厚,遺墨至今尚存。

張文明:生卒年待考。清末秀才。代縣五里村人。清末賦稅繁重,農民無力交納,凡過期不交者,官府便派差役催逼,這些差役趁機敲詐勒索,捕人奪物,鄉民只好行賄送禮,以解燃眉之急。張文明對此深惡痛絕,一年,他故意拖欠糧款,當差役登門時,卑詞遜禮,央求寬限,並寫與付條據一張,讓衙役到商號支取,作為賄金,事後上告州官,並以商號支付賬目為憑,上官不得不懲處役吏了案,州人大快。當時地方官員也巧立名目,額外加征,中飽私囊。

光緒十五年(1889),張文明不顧個人安危,曾多次在公堂與州官李光斗據理力爭。李光斗以勢壓人,誣指張文明蠱惑人心,反對朝廷,欲置張於死地,此事激起各界人士憤慨,支持張文明到山西巡撫衙門告狀。開始,巡撫袒護屬下,拖延推諉。張文明不畏權貴,多次呈狀控告,在社會上大造輿論,巡撫恐激起變故,遂令雁平道道台查處此案,革除積弊,並立簡明稅賦章程,鐫石在堂。此後,苛捐雜稅略有減輕。

曹權:生卒年待考。清代拳師。代縣峪口村人。咸豐年間生。

貧寒農家出身,14歲到縣城,跟隨教倫武師學習武術,盡得教倫技藝,後又四出拜訪名師,博採各家所長,武藝日精,被任為鏢師,護送行旅。一次,曹權領車隊前往寧夏運糧,夜宿旅棧,被匪圍困。匪首聲稱要與曹權決一勝負,曹權使人傳話,今晚不便交手,明天一定奉陪,次晨,車隊上路,群匪來回盤查,卻不見曹權蹤影。車隊驅馳40餘里,仍不見其趕來,正疑慮洌 忽見曹權翻身坐於車上。眾人問其由來,曹權笑道:「我貼在車底板,隨大夥一路到此。」曹權所學武術有花拳、六合槍、春秋刀、羊角刀、盤龍棍、鞭杆等。

李成春:山西代縣人。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軍區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員、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賈久民:(1921年~),山西代縣人,歷任中共南平地委書記,福建省交通廳廳長、省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大學校長、福建省副省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和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福建省紀委第三書記、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馮苓植:山西代縣人。1959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中文系。歷任教師、演員、編輯,內蒙古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張定一:(1910年~1987年),山西代州(今代縣)人。石油工業部北京石油設計院院長、副部長,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

杜向光:原名杜惠。山西代縣人。財政部工業交通財務司司長、副部長。

張國民:男,漢族,1944年11月生,山西代縣人,大學文化程度。;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文斌:山西代縣人。大慶油田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勝利油田石油會戰指揮部指揮,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石油工業部顧問

張里:山西代縣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辦公室主任,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黑龍江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

扶蘇秦始皇長子;蒙恬,秦國大將,傳說曾在代縣修長城,後來兩人被趙高、李斯矯詔賜死,在我老家有條河名位殺子河就是紀念扶蘇,而蒙恬自殺的地方被稱為蒙亡,後來逐漸演變成門王,為上門王,下門王兩個村。不過按史記載扶蘇、蒙恬應該是在上郡(今陝西榆林)修長城,而蒙恬之弟蒙毅則是被囚禁於代縣,後被殺。(就是《神話》主角)

李廣:飛將軍,曾長期駐雁門防備匈奴,數次從雁門關出擊匈奴

楊業與楊家將:楊業陝西神木人,而小說的中的佘太君應姓折,是陝西府穀人,而楊家將的主要事跡都發生在雁門關,我們老家有關楊家將的傳說也是最多的。而代縣鹿蹄澗則是楊家後人的聚居地,有楊忠武祠,經常有各地後裔楊氏來此祭祖。

文化藝術

民間藝術

1、麵塑:麵塑,又叫面花,是民間節日中作為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物品或標誌而出現的有意味的食品。代州麵塑最有特色的為「寒燕兒」、「面人」、「花糕」。「寒燕兒」出現在清明節。

2、剪 紙:剪紙是代縣民間流傳較廣的一門藝術。剪紙藝術可以上溯到青銅時期的鏤刻藝術。

3、獅子舞:獅子一對,手拿繡球、身着古裝英雄服的斗獅者兩人,每隻獅子由兩人組成,一首一尾進行表演。相傳清代初期已流行於城關、陽明堡、新高一帶。常見表演節目有獅子滾繡球、跳桌子、鑽火圈等。

4、龍燈:十多人手擎布制龍軀,互相配合做出上下彎曲,左右盤旋的龍舞姿態。

5、撓閣:成人背負鐵架,架杆上將各程裝扮的男女幼兒(一般為四至六歲)固定好,在八音音樂的伴奏下結隊演出,幼兒隨着大人的舞步,翩翩起舞,動作優美大方。

6、旱船:一少年女子乘彩船、船前艄公引航,兩旁各有一小姑娘幫船。表演時一般兩船或四船一隊,在樂隊伴奏下穿梭輕盪。旱船在代縣境內流傳甚廣。

7、社火:古代本縣群眾尚武好勇,相傳從明代開始已將武打用於節日文藝表演、統稱社火。至今鹿蹄澗、峨口、峪口、北關等地仍然興盛。

風味美食

1、代縣燙麵餃:燙麵餃是代縣人常吃的麵食之一。因其要用滾燙的水來和面,故稱為「燙麵餃」。其特點是餃皮兒很筋道,皮薄餡大,色澤如玉,鮮香不膩。

2、高梁面魚魚[5]: 高梁面魚魚是代縣鄉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

3、代縣火燒:代縣火燒形似煎餃,為代縣人常吃的一種麵食。剛出爐的火燒外焦里嫩,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視頻

代縣 相關視頻

代縣縣長郝江陵主持召開縣政府領導班子主題教育調研成果交流會
代縣縣委副書記郭萬國出席胡峪鄉風水嶺村村級活動場所揭牌儀式
代縣召開2019年第四季度幹部幫扶工作推進會暨國考前動員會
代縣縣委領導出席陽明堡鎮脫貧摘帽「百米衝刺」專項行動部署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