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姜寨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1]

姜寨遺址出土的文物,以各類陶器為主,大多為生活用器,總計約3000件,可分為100餘種。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展廳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姜寨遺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包括等不同的器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姜寨遺址

外文名稱;Ginger village site

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

發掘;1972~1979年

遺蹟年代;公元前4600~前4400年

所屬國家;中國

面積;約5萬平方米

出土房址;130座

文保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遺存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西安市臨潼區臨河北岸。1972~1979年發掘。發現半坡類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遺蹟。半坡類型的年代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2]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半坡類型的年代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類型為前3690年。遺址最上層,還有少量的陝西龍山文化遺存。姜寨發掘的主要收穫是:為研究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據;揭露了半坡類型的一處聚落遺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發現的大量遺蹟、遺物,了仰韶文化諸方面的內容。

發掘進程

1972 年至1979 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臨潼城北1公里處的姜寨遺址上進行了8年11次大規模的發掘、普探工作。

現已查明姜寨遺址占地20000餘平方米,發掘面積10000平方米。通過對遺址、實物的技術鑑定,說明居住在這裡的原始先民相對穩定、年代久遠,至少延續了兩個階段,即仰韶文化時期的四個階段(包括半坡早期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和龍山文化時期。這兩個時期從時間上推算,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面對一張密密麻麻的姜寨遺址平面圖,仿佛走進了古老的母系氏族村落 。這裡是一片莽莽原始森林,潼河、臨河自南向北濤濤奔流,在臨潼城北相交匯合。在這南可狩獵、取木,北可種養、捕撈的優越環境裡,居住着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過着男捕女撈、共同勞動、共同享受的母系氏族村落。這個村落要比發掘的西安半坡遺址大10倍,早500年至1000年左右,是發現新石器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氏族村落。

保護措施

【姜寨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臨潼區驪山山麓臨河東岸二級台地上的姜寨村。是迄今發掘的中國新石器時代面積最大的一個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4米,由下向上分五個類型序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西王村類型)和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整個遺址分為居住區、窯場和墓地三個部分。居住區略呈圓形,布局較整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中間為一塊廣場,所有房屋都圍繞廣場形成一個圓圈,門戶也向中央開。房屋按大小可分為小型、中型、大型三種,按位置可分為地面建築、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種。房屋有100多座,分為5個群體,每個群體都有一個較大的房子,略晚的房子還施以白灰。在居住地內外有許多陶窯。墓地主要在居住地區外東南方,墓葬有600多座,其中有400座屬於半坡類型,有200座屬於史家類型。姜寨遺址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還有許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為陶器,彩陶器中有許多件前所未有的葫蘆形魚鳥紋彩陶瓶,表現了精湛的技藝,說明制陶作為一個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已有相當發展。姜寨遺址具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特徵,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是罕見的。這為研究當時的社會性質、社會組織、生產技術、家庭婚姻制度、社會生產狀況及解決新石器時代的序列問題,都提供了寶貴資料,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豐富多彩的畫卷。該遺址發掘後已回填,地表為農田,保存較好,2013年將開始重新開發。

姜寨遺址位於臨潼城市規劃中的未來城區中心位置,為了和未來城市融為一體,臨潼區委編制了姜寨遺址保護規劃,通過科學合理地制定姜寨遺址保護區規劃、保護措施及環境整治措施,遺址上將建起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加強文物保護力度。

遺址結構

布局

聚落遺存保存得較完整,由居住區、陶窖場和墓地組成。居住區周圍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溝環繞,中心有大廣場。廣場周圍分布着房子100餘座,分為5個建築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與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廣場。居住區內還有窖穴、牲畜圈欄和兒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圓形和方形的,屋內設有爐灶。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 ,反映出當時氏族社會的組織結構。墓地位於居址東邊,共發現墓葬600餘座,以單人葬為主 ,也有合葬墓,墓內有陶器等隨葬品。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別具風格,陶盆內畫有對稱的面等像生性花紋,形象逼真。一件魚鳥紋葫蘆瓶,形式新穎,花紋美觀,極為罕見。一座墓內出土一套繪畫工具,包括石硯、研磨棒與黑色礦物顏料等,對探討彩陶繪畫工藝彌足珍貴。遺址中還有史家、廟底溝和半坡晚期類型的遺存。

沿渭河、黃河流域和其它地區發掘的原始部落遺址有上千處,像姜寨遺址這樣面積之大,氣勢之宏偉、結構之合理、功能之齊全,並且再現了兩個時期文化特點的遺址確實少有。所以,把驪山譽為 "華夏源脈" 是名副其實的。從姜寨遺址平面圖可以看到,整個遺址布局嚴謹、有條不紊。西以臨河為屏障,東、南、北三面為人工挖修的防護溝,東邊圍溝與公墓地分開。居住區的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廣場四邊各有一座80平方米的中型房子,門均向廣場中心開。每座中型房子附近各有一群小型房子,門也開向廣場中心。這四座中型房子均為四個氏族部落的活動場所。

半坡類型聚落的總體布局分為居住區燒陶窯場和墓地3部分。居住區西南以臨河為天然屏障,東、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溝環繞,輪廓呈橢圓形,面積約一萬八、九千平方米。居住區內有中心廣場,周圍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為5群。每個建築群以一座大房子為主體,還包括十幾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房屋,門均朝向中心廣場。 房屋附近分布有儲藏東西的地窖群、2座家畜圈欄以及許多兒童瓮棺葬。窯場在村西臨河岸邊。村東越過壕溝即為墓葬區,南北分布着3片墓地。就整個村落遺蹟特別由5組建築群來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組成的一個胞族或一個較小的部落。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圓形,分大、中、小型3種。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築3類。大型房址只有半坡類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築各2座,面積均達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門道,門內設一個大型深穴連通灶坑。灶坑兩側至牆邊還築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積一般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數居住面用草泥塗抹並經火燒。房屋中央都有一個灶面或淺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為牆,穴壁四周還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築的多以木骨塗草泥為牆。

類型序列

面積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4米,由下向上分五個類型序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西王村類型)和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整個遺址分為居住區、窯場和墓地三個部分。居住區略呈圓形,布局較整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中間為一塊廣場,所有房屋都圍繞廣場形成一個圓圈,門戶也向中央開。房屋按大小可分為小型、中型、大型三種,按位置可分為地面建築、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種。房屋有100多座,分為5個群體,每個群體都有一個較大的房子,略晚的房子還施以白灰。

陶窯

在居住地內外有許多陶窯。墓地主要在居住地區外東南方,墓葬有600多座,其中有400座屬於半坡類型,有200座屬於史家類型。姜寨遺址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還有許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為陶器,彩陶器中有許多件前所未有的葫蘆形魚鳥紋彩陶瓶,表現了精湛的技藝,說明制陶作為一個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已有相當發展。姜寨遺址具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特徵,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是罕見的。這為研究當時的社會性質、社會組織、生產技術、家庭婚姻制度、社會生產狀況及解決新石器時代的序列問題,都提供了寶貴資料,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豐富多彩的畫卷。該遺址已回填,地表為農田,保存較好。

組成部分

整個遺址分廣場中心,居住區、制陶、飼養、墓葬五個部分。居住區是村落的主要組成部分。在10000平方米居住區內發掘的遺址有仰韶時期的房子若干處。已清理出的有半坡早期120座,史家類型7座,半坡晚期7座,龍山文化時期發掘有12座。同時還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的窖穴486個,其中半坡早期297個,史家類型41個,廟底溝類型5個,半坡晚期32個,龍山文化時期灶坑17個。仰韶文化陶窖4座,其中半坡早期3 座,半坡晚期1 座,還有仰韶文化時期墓葬680座,其中土墓葬372座,瓮棺葬308座。除此,還有道路2條,柱洞2000多個,畜牧夜宿場2處等保存完好。打開土層,一幅壯麗的原始部落立體圖呈現眼前。[3]

文物價值

=工具類

生產工具類以石、骨、陶、角、蚌等材料為主,共3811件,與石材加工的生產工具種類不同,形態各異。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刀、石鑽、石球、石敲砸器、石臼杆、石硯、石彈丸、古錐、石砍器、石磨盤、石磨棒、石鏃、石網墜、石紡輪等30餘種,充分突出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具物品。骨制工具占據第二位。除此,還意外地發現了黃銅片、黃銅管金屬物。

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主要以陶器為主,3000餘件,100餘種。最為珍貴的是半坡時期的彩陶花紋和刻劃符號及史家族類型,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形狀、紋飾,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特點是彩繪艷麗、形態奇特、花紋齊全。姜寨先民用各種顏色在石硯上磨成粉拌好,然後在陶器上繪成各種圖案。由此可見,繪畫早在母系氏族就有了,彩繪圖案有人面紋、魚紋、幾何紋、網紋、鳥紋等幾十種飾紋。劃符號陶器102件,這些符號就是當時信息交流語言溝通的文字。陶具類型比較奇特的形狀有凹底、尖底、圈足形瓮、罐,有曲腹碗、缽、雙唇口尖底瓶、雞冠耳罐、雙耳高檔三袋足鬲、釜形三足斝、三耳罐等30餘種。這些陶具在製作上不斷有所突破創新,形成了千奇百怪,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可心用品,一直延長和影響着今天的陶冶發展。

裝飾器類

裝飾器類主要有骨、陶、石等經過精細加工後製成。玉圭1件、牙飾1件,裝飾品385件,陶簪600件、骨簪44件,陶環382件,石環6件,骨珠飾14077顆,這些裝飾品在當時能做出來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隨葬品基本全是生活用品,座內最多放兩件,其它墓道內多少不等。、盆、、壺、、盤、杯等用具比較普遍。除此,在兒童墓和15--16歲女孩子墓中佩戴骨珠2170餘顆。姜寨遺址僅僅發掘一部分就發現了這麼多文物瑰寶。可見其內藏豐富,源遠流長。

發現價值

6000多年前的臨潼姜寨人已經開始使用樂器,這已不是什麼天方夜譚。那時的樂器是什麼樣子,如何使用而發出悠揚動聽的音樂。1972年至1979年在驪山腳下姜寨遺址發掘的陶塤。現珍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姜寨大陶塤和小陶塤,均出土於二期文化層中的358號墓。其中大陶塤通高6.6厘米,暗紅色,上端有一個吹孔,無音孔;小陶塤通高5.45厘米,暗紅色,上端有一個吹孔,無音孔;還有從另外一墓出土的唯一一件二音孔陶塤,行似蜜桃,陶質堅硬,顏色褐紅,通體飾有陶拍打出的細繩紋。值得關注的是,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卵形陶響器,其長度為5.75厘米,高3.05厘米,非常別致。像這樣在同一遺址同時出土的古代不同樂器實物,當屬罕見。

陶塤價值

陶塤,這一原始吹奏器的產生,應該說與古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細觀其形,都是用陶土捏塑而成的,外形呈卵形、獸形、橄欖形、宮形等多種,中空。有的僅有吹孔,有的吹孔、音孔俱全。運用時主要是通過氣息衝擊吹孔邊棱,引起塤體內氣柱振動而發出聲音;吹奏時能否準確地表現出該陶塤的固有性能--音高、音色、音質等,除取決於塤體自身的形制、材質外,還與吹奏者發出的氣息的強度以及衝擊邊棱的角度密切相關,吹奏者的經驗與技術水平對塤類樂器的測試,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性能測定

1987年9月,中國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吳釗先生曾對姜寨陶塤的發音性能和音高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姜寨出土的兩個無音孔大小陶塤,均可比較容易地吹出兩個以上不同頻率的音樂,而僅有的一枚二音孔陶塤,除用全閉、開右孔、開左孔及全開四種按法吹出四個不同頻率的音樂外,還可用全閉變換角度吹出其他兩個不同頻率的音樂。由此可見,古代生活在關中平原的人們,對音樂的創造可謂獨具匠心,同時也昭示着人類文明的曙光。

考古價值

文化內涵

衡量一個古遺址價值大小,主要標準是看它的文化內涵。這是因為姜寨遺址對研究人類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歷史文化資料,是從姜寨遺址發現的黃銅片、黃銅管,充分說明了在 6500 年至 7000 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對銅的冶練、鑄造技術,這是一件多麼偉大的壯舉。[4]

磨粉硯的發現,再次把制技術提前了 4500 多年。刻劃符號,充分證明了人類已經向文明大大邁進了一步。那時的先民已經有了用文字的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像陶具上刻畫的不規則 " 十 " 、 " 一 " 、 " 市 " 、 " 巾 " 等符號,是與今天文字的偶合,還是從上古時期就一直沿用下來?值得研究。從姜寨遺址發掘的隨葬品看,兒童特別是女孩要比成人豐厚得多。這說明愛護兒童少女的美德從母系氏族就開始了。從廣場中心和四個房子的結構用途看,氏族之間交往活動及氏族與氏族共同交往已經開始形成,而且從新石器時期起,人類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更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數量品種

姜寨遺址出土文物的數量之大和品種繁多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上萬件文物中,大致可分四大類, 200 多個品種。四大類型是:生產工具類、生活用品類、裝飾品類、殉葬品類。從這裡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在這裡開始了原始農業、家禽飼養,發明了燒陶、編織、防禦、挖窯穴、造房屋、繪畫、裝飾等項技術,把人類文明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原始先民有了立體建築與平面布置的意識和基本功能,對自然界的認識已經從第一感覺進入了大腦思維的較高層次階段。姜寨遺址,人類從這裡開始覺醒,文明從這裡開始起步。姜寨遺址是中國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參考資料

  1. 臨潼姜寨將建遺址公園 , 西安新聞網 2007-03-27
  2. 臨潼縣城:尋訪姜寨遺址 , 新浪網 2019-01-15
  3. 半坡於姜寨遺址 ,白眼通 2015-0-701
  4. 臨潼姜寨遺址將成"考古公園"! , 搜狐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