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端公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端公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主要搬演佛門弟子目連僧入冥間救母的故事。目連故事源於《經律異相》、《佛說盂蘭盆經》等釋典。它約從東漢初至明末,略經釋典、變文、戲文的衍變,日趨完整而龐雜。它與各種藝術的崛起,及佛教的興衰都曾發生過歷史性的聯繫。 安徽目連戲,主要流行於當時的徽、池、寧國、太平四府地域。

簡介

萬曆年間,徽州名士鄭之珍一邊參加演出目連戲,一邊用傳奇寫法,潤補為長達100齣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又名《勸善記》)。民國中期出現了任甫琪(號「蟹子」,人稱「目連梅蘭芳」)等名藝人,他們還兼演徽、京二劇,改造了青陽腔的音樂。

安徽目連戲又叫「大戲」,是因為它具有較為固定、戲文典雅的劇目,正統而豐富的唱腔,神奇而誇張的臉譜,行當俱全,還有講求排場的一套演出規矩。

再之,它只與京、徽二劇同台爭艷。唱腔是聯曲體制的,但在清末後,由於與京、徽劇[1]的接觸,藝人們邁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體靠攏的步伐。臉譜以淨、丑為主(淨臉譜包括生旦)。用紅、黑、白三色為主勾抹出花臉、標臉、鬼臉、元寶臉、三塊頭等樣式。演出的規矩頗為繁多。如有稻旺戲(秋戲)、堂會戲、廟會戲(朝九華)、平安戲(平安神戲)、香火戲(還願戲)五處演出場合(時令)。

最普通的是三夜完結。還規定搭神、人(戲台)、鬼三層台。南陵、繁昌有搭一種叫「獨腳蓮花台」的,每逢甲子日演唱,各路名角雲集。神台、戲台,有規定的對聯。後台必供牌位。穿插節目自北宋時便有了,彼時謂「百戲」。安徽目連戲插入雜技、燈舞節目為多,一般多為「武戲」窋。安徽目連戲因其一開始便在藝術上受到弋陽青陽腔的影響,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後來又兼唱部分崑曲[2]亂彈、徽戲,流傳的時間和影響很長很大,故它在戲曲史上還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目連戲因它的宣揚佛教行善勸世,多為崇信佛教眾生行善還願時演出,故俗稱「還願戲」。近安徽浙江江西江蘇福建等地鄉間多有目連戲演出,安徽目連戲流傳時間長、輻射面積廣、影響大,又因山區較偏僻閉塞,宗族關係複雜,故貴池目連戲亦頗多地方特色。

貴池山鄉各地直到1956年仍按舊習排練演出,有些民間班社只到1964年方相繼輟演,今天這裡仍可處處尋其遺緒。這種獨特的戲曲文化藝術目前尚未引起學術界充分重視 。

視頻

安徽端公戲 相關視頻

端公戲
非物質文化遺產 塘房端公戲

參考文獻

  1. 徽劇:中國第一戲之母,搜狐,2016-09-26
  2. 崑曲的起源發展 ,搜狐,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