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門大人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門大人廟
圖片來自onemorestep11

東門大人廟,又稱東安坊崙仔頂大人廟,昔日府城八協境,主祀朱、池、李三王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東門里的王爺廟

歷史

清治時期

東門大人廟一般說法是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但是康熙廿五年(1686年)的《福建通志》已經記載了據說是其分靈廟的「保大里大人廟」(保西代天府)的存在,故東門大人廟的創建年代似乎更早。

石萬壽考察廟址原位於崙仔頂北側,又稱「東安坊崙仔頂大人廟」,今台南一中附近,原為府城大廟,前後有三殿,列七寺八廟之一,道光以後實施聯境自衛制度,此廟為八協境的聯境主。光緒年間,分府城內為五段,分設保甲局,其東段保甲局即設於此廟內。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殘碑,刻捐助者有石鼎美、黃謙記、魏珍山、張啟賢。其中石鼎美即石時榮,在清嘉慶年至同治年間,府城的大小公眾事務捐輸都能見其紀錄,建有石鼎美古厝

日治時期

因闢建東門圓環,此廟又拆遷,神像曾寄祀東嶽殿。1915年的調查,廟址為大人廟街乙398番地;1920年到1945年的調查,廟址為東門町一丁目28番地。

戰後時期

1955年始於東門圓環東北角另建廟宇,委身於東門路橋。石萬壽調查,從崙仔頂北側開始立廟,到後因民族路開闢遂移至東門圓環一帶,更因拓寬道路、建陸橋,此廟前後共遷移四次。廟原先所在的大廟里是因此廟而得名,後2002年整編與泉北里合併成為東門里,與臺南彌陀寺祝三多廟皆在同一里。

東門市場的黃姓香腸小販,曾擔任此廟理事。該市場拆除後,攤販遂移到此廟門口。香腸販第二代的黃瑞生,後成了大人廟的廟祝。

大員文化觀光協會在前理事長張明山的帶領下,對台南東區開始了一連串的文史資料蒐集與實地勘察,連年舉辦「東門大街——文化資產之旅」。他們認為最值得關注的便是此廟,有許多珍貴文物。門神為潘麗水父親潘春源作品、壁畫則是蔡草如作品。寫有「爻占九二」匾額,為大天后宮所送。但如今廟裡的門神和壁畫薰黑,難以辨識其原貌,樑柱蛀蝕嚴重。台南市議員蔡旺詮決向台南市政府爭取,讓大人廟列入古蹟,期能妥善維護。

在2014年採訪時,黃瑞生已當起無薪的廟祝數十年。此廟每天僅開六小時,香客稀少,但不少外地信徒會慕名前來。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林韋旭到此廟會勘,對其數度遷移、但保有完整的蜘蛛網狀藻井感到驚奇,說這類藻井若拆遷非常不易,成功重組機率微乎其微,也表達該廟歷史悠久,可是並無任何管委會相關組織,希望廟方先儘速完成組織程序,讓後續政府盡力協助,來重現過往風華。廟方與信徒們聽此,因而有意成立組織,以便市府爭取相關經費修繕。

祭祀

東門大人廟的三府千歲(王爺)信仰,不同與民間常見的王爺信仰五府千歲截然不同,稱為為「三王信仰」或稱「三老爺信仰」。學者石萬壽指出這類三老爺信仰系統(鄭成功系統)廟宇之起源為府城鎮北坊的三老爺宮(朱、曹、魏),以及東安坊崙仔頂大人廟,主神朱王爺即是鄭成功。然而《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一書則將鎮北坊三老爺宮與東門大人廟分開成兩個體系,指出原本東門大人廟的三府王爺信仰不像三老爺宮那樣,廟方原本便認為與鄭氏三代有密切關聯。

主神

關於大人廟朱、池、李三王爺的身分,目前有三種說法:

鄭氏三代 即鄭成功、鄭經、鄭克臧三代。朱王爺是鄭成功,因為他曾被賜與明朝國姓「朱」;池王爺是鄭經,因為「池」與「鄭」的閩南語發音相近;李王爺則是指鄭克臧,因為民間相傳鄭克臧本姓「李」。。《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一書認為此種王爺信仰實為鄭成功信仰的說法來自連橫臺灣通史》,而後有學者石萬壽、蔡相煇等學者支持。
義兄弟 漳州府漳浦縣南門外京仔社人,三人為義兄弟,擅長管弦。名聲傳入京城後,三人被召入宮中演奏,不料文武百官在聽到音樂之後竟紛紛倒下,皇帝以為三人是妖怪而下令將之斬首。玉皇大帝得知後,憐憫三人遭遇而封為神祇,並要三人下凡稽查人間善惡。
陳元光(開漳聖王)部將 據學者黃典權的研究,三位王爺分別是朱參、池文魁、李伯瑤。朱參為河南固始縣人,子孫散居漳泉各地。池文魁為河南固始縣人,子孫居於泉州同安縣。李伯瑤是陝西三原人,衛國公李靖之孫,有子十三人,分衍於漳州府龍溪、漳浦、海澄等縣。

而東門大人廟的分靈廟──保西代天府則認為三位王爺是朱參、池文魁、李伯瑤,不過保西代天府的分靈廟「蔦松三老爺宮」則認為主神其實是鄭成功。而過去蔦松三老爺宮其實對主神三老爺(三王爺)的來歷亦不清楚,是廟方去請石萬壽教授寫沿革時,石萬壽認為三老爺實際是指鄭成功,廟方才認定三老爺的身分。然而原本在蔦松三老爺宮祭祀圈內的「烏鬼橋」與「竹林前」兩地信徒並不支持此種看法,且有人認為蔦松三老爺宮是「改奉」國姓爺,因而獨立建立「烏竹三千宮」,對於三老爺的身分則比照保西代天府的說法。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