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淘氣打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淘氣打酒》是一則中國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1]

中國寓言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具有文學的價值,而且具有豐厚的思想內容,中國人許多卓越的見識往往蘊藏在寓言之中,可以說不了解中國的寓言,就不能完整地認識中國文學,也不能完整地認識中國人的思想精華[2]。 可以說每一個故事都向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從這裡能夠瞭望到一個新鮮的天地。那裡不僅趣味無窮,還可以領悟無數的世理。

寓言內容

今天,淘氣的家裡可熱鬧了,因為,小猴淘氣的叔叔阿姨帶着弟弟來家玩了。可是不巧,酒正好沒了,淘氣的爸爸便讓淘氣去松鼠伯伯的店裡打2斤酒,淘氣接過小酒桶,哼着歌,快步走向松鼠伯伯的店裡。

到了松鼠伯伯開店的有千年樹齡的參天大樹下,緊緊地抓着酒桶,敏捷的上了,鑽進了松鼠伯伯開店的隱蔽的樹洞裡。

「松鼠伯伯,您老好。今天,叔叔阿姨一家來我家玩,不巧,酒沒了,所以嘛……」「不就是要打酒嘛!要幾斤啊?」松鼠伯伯慈祥的聲音在耳邊拂過,「,人不多,打2斤酒夠了!」「哎呀,今天小量筒不在,店裡只有七斤和四斤的量筒啊!」「這……」「有辦法啦!」淘氣自信地說。

只見淘氣先量了七斤,又把七斤量筒里的酒倒進四斤量筒,再倒回酒箱,然後把七斤量筒里的剩餘的酒全部倒進四斤的量筒里,因為:7—4=3(斤),所以,四斤的量筒里,只有三斤酒,淘氣又把七斤量筒裝滿,把七斤量筒里的酒倒一些到四斤的量筒里,使四斤量筒里的變成四斤,列式:3+1=4(斤),7—1=6(斤)這下,7斤的量筒里只剩下6斤,把四斤量筒里的酒倒回酒箱,最後,把6斤酒倒入4斤量筒,倒滿後,淘氣把7斤量筒里剩下的酒裝進了自己的小酒桶里,朝着松鼠伯伯說:「您看,對不對?」

松鼠伯伯看了直點頭,嘴裡不住地誇讚:「對、對、對,淘氣你真聰明。」

淘氣拎着小桶,哼着歌,回家了。

寓言的發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3]。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漢魏以後, 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4],他在《三戒》中,以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係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着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5]

世界各國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6],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經》《拉封丹寓言》等。

視頻

淘氣打酒 相關視頻

讀書推薦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什麼是寓言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