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支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支祁
圖片來自ifuun

無支祁,又作無支奇無支祈巫支祁巫支祈毋支祈等,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水神。

與孫悟空的關係

1920年代,魯迅最先在《中國小說史略》與《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提出孫悟空的形象受無支祁的影響,認為其「神變奮迅之狀」移於無支祁,並引元末楊景賢(魯迅誤作吳昌齡)雜劇《西遊記》中的「無支祁是他姊妹」來佐證無支祁與孫行者形象的聯繫。不過,同一時期胡適則猜測孫悟空是舶來品,其原型實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這一說法也獲得了陳寅恪鄭振鐸季羨林等人的認同,並引發了大量學術討論。1980年代起一些學者則提出孫悟空是一個「兼收並蓄」的綜合形象,受到了無支祁、哈奴曼以及其他猿猴故事的共同影響。

無支祁傳說

無支祁的完整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李公佐創作的傳奇《李湯》。其中引《岳瀆經》的記載,描述無支祁「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傳說中,大禹治水曾三赴桐柏山,遇到了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四方的無支祁。在一番惡戰之後,禹用鐵索降服了無支祁,最終將其鎮於龜山腳下。這即是「禹王鎖蛟」的故事。與李公佐同時代的李肇也在《唐國史補》中記錄了該傳說,並引《山海經》雲「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此語後又為元末陶宗儀輟耕錄》所引,但今本《山海經》並無此語,或為李肇誤聞。有學者考證《岳瀆經》為杜㯢,推測無支祁的故事或與流傳於太湖一帶的禹鎮「夏妖」傳說有關,而至今太湖西山仍存有「鎮夏」的地名。至於「無支祁」一名,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源於梵文मकर Makara(印度傳說中的大魚,即摩竭),該詞在上古《山海經》中被譯為「禺京」、「禺彊」,後來則曾簡化為「」。[1]

唐代以降,北宋時的《太平廣記》、《太平寰宇記》等皆收入了《李湯》一文,蘇軾也曾據此作過《濠州七絕·塗山》一詩:

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樵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之後該傳說歷經流變,南宋起出現了佛教版本的「僧伽降無支祁」、「僧伽降水母」,無支祁也逐漸演變成了水母娘娘。此後水母傳說與禹鎖無支祁的傳說一同流傳不絕,並相互混淆。同時,水母故事也被改編為許多相關的戲劇作品,如元代高文秀的《泗州大聖降水母》與明初須子壽的《泗州大聖渰水母》等。後來的京劇劇目《泗州城》(一名《虹橋贈珠》)亦是源於此題材,該傳說也由降服妖怪變成了一齣愛情故事。自南宋黃河奪淮後淮泗流域水患頻繁,直至清康熙年間整個泗州城淹沒於洪澤湖底,也使得此間水母與無支祁傳說盛行,並有各種版本流傳於世。

參考文獻

  1. 傅光宇. 「無支祁」的來歷. 楚雄師專學報.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