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焦裕祿 - 河南蘭考縣原縣委書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焦裕祿

中文名稱:焦裕祿

外文名稱;Jiao Yulu

別名:焦書記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22年8月16日(壬戌年)

出生地;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北崮山村

逝世日期:1964年5月14日(甲辰年)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職業:縣委書記

主要成就:"焦裕祿精神"締造者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治理內澇、風沙、鹽鹼三害

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共產主義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員

逝世地:河南鄭州

血型:A型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 男,漢族, 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1954年8月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於鄭州,終年42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祿獲"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

人物生平

悽慘童年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於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 的一個貧苦家庭,7歲上學, 學習刻苦認真,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

1932年,家鄉遭遇災荒,家境十分貧困,11歲的焦裕祿被迫退學,他除了在家種地外,農閒時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主要是賣菜賣油,在古山橋賣鍋餅,跟隨窮鄉親推着獨輪小車,運煤賣煤,還到煤窯做工。

1939年,其父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逼死,焦裕祿本人也被虜去遼寧撫順做苦工。

1941年,焦裕祿設法逃出,流落至江蘇宿遷。

1943年,他逃荒到宿遷縣城東15里雙茶棚村,給地主胡泰榮家當了兩年僱工,住在地主一頭是豬窩、一頭是牛草的小棚里。

加入組織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裡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上民兵後,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鬥。

1946年1月,焦裕祿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

不久,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爭。以後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複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1948年,隨南下工作隊前往。

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

1953年,任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同年。6月,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參加工業建設,任洛陽礦山機器廠臨時公路總指揮。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

1954年8月起,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

1956年底,返回洛陽礦山機器廠,被任命為一金工車間主任、調度科長等職。在此期間,焦裕祿患上了肝病。

1962年6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又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

任職蘭考

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1962年12月至1964年間,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着劇痛堅持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焦裕祿精神"。

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於鄭州。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

主要成就

成就綜述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鬥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整治三害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

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治水:蘭考地形複雜、坡窪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灌、滯、澇、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治鹼: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台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

種植泡桐

為了解"三害",起風沙時,焦裕祿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下大雨時,他趟着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所開創的水利工程,經後來引黃淤灌,最終讓二十多萬畝鹽鹼地變為良田。[1]

在農民的草庵、牛棚,焦裕祿總結出治理風沙的辦法:"貼膏藥"、"扎針"。

所謂"貼膏藥",就是把淤泥翻上來壓住沙丘。焦裕祿看到農民這種做法效果很好,就在全縣推廣。

所謂"扎針",就是大規模栽種泡桐。焦裕祿了解到,蘭考有"三寶":泡桐、花生和大棗。他對泡桐特別重視,這種樹能在沙窩生長,長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既能擋風又能壓沙。並且泡桐年年生根發新苗,可以陸續移栽,不用多投資。成林之後,旱天能散發水分,澇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糧間作,以林保糧。

焦裕祿針對種樹被毀壞,不好管理,老百姓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度:確定林權,訂立護林公約,設立獎罰制度,定期檢查,各公社、各大隊設護林主任、護林員。並大建育苗場。焦裕祿描述希望,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全蘭考總動員,人人種樹,泡桐遂蔚然成林。

後世影響

蘭考縣的幹部群眾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三害"內澇、風沙、鹽鹼"得到有效治理。

焦裕祿帶領群眾為了防風固沙栽種的泡桐樹,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個特色產業,截至2014年,蘭考泡桐產業年產值已達60多億元,全縣泡桐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

焦裕祿成為了未來所有為官參政者學習的優秀楷模,焦裕祿精神感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和普通群眾,焦裕祿精神成為了我國為官參政者最基本的道德堅守,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堅持把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緊密結合起來。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前國家主席毛澤東: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向焦裕祿同志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焦裕祿同志是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中國共產黨的好黨員,人民的好公僕,縣委書記和廣大幹部的好榜樣。他的一生,是為黨的事業、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的一生……在今天,認真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要求,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呼喚,是加強黨的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

國家主席習近平: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鬥、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做焦裕祿式縣委書記

焦裕祿大女兒焦守鳳:懂浪漫、會生活,曾是籃球場上的"靈魂"。

影視演員、導演、編劇王洛勇:所以與其說焦裕祿是中國的,不如說焦裕祿代表了全人類一種共通的精神和情感。

表演藝術家李雪健:焦裕祿精神永不過時,那是我們民族的精華。

媒體評價

人民日報:以焦裕祿精神為標杆。 人民網: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鳳凰網:共產黨人見賢思齊的榜樣。

測繪報:焦裕祿精神永放光芒

豫劇《焦裕祿》賈文龍,蘭考縣治理前後景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