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英文譯名:Bei'an Junior High School,簡寫為BJHS,簡稱北安國中)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明水路,鄰近大直高中、中華民國國防部、忠烈祠、軍眷官舍、捷運大直站。
目錄
校史沿革
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首任校長羅大姒女士,於台北市華陰街籌備創校,五十七年七月暫時借用中山國小辦理第一屆新生報到,計九百四十八人共十九班,九月一日校舍工程落成啟用,遷返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三二五號現址,校名「台北市立北安女子國民中學」。
歷任校長
- 民國61年(1972年)八月第二任校長徐淑靜。
- 民國67年(1978年)八月第三任校長陳正邦。
- 民國77年(1988年)八月第四任校長王學品。
- 民國81年(1992年)八月第五任校長張祥先。
- 民國86年(1997年)八月第六任校長黃鴻章。
- 民國92年(2003年)八月第七任校長吳菜霞。
- 民國100年(2011年)八月第八任校長潘孝桂。
- 民國105年(2016年)八月第九任校長葉瑞煜。
- 民國108年 (2019年) 八月現任校長陳玫良
校歌、校訓與校徽
校歌
北安山翡翠青蔥,基隆河銀色濛濛。 碧綠的遠景,白色的光輝, 我們是飛舞的天使, 在這裡,快樂融融。
北安!北安!傍水,依山。 你是知識的源泉,你是品德的崇山。 我們要汲取、磨練,飛向四育的彼岸! 師長們 諄諄教導,同學們 其樂陶陶。
大家一起唱,大家一起笑, 我們的心情多快樂! 我們的生活多美好!
校訓
勤、勞、儉、樸
知名校友
政治界
媒體界
- 謝安安:華視主播,第24屆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