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脈瘀阻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血脈瘀阻證
圖片來自優酷

中醫病證名

血脈瘀阻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脾氣不健,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凍,寒濕之邪入侵,則氣血凝滯,經絡阻塞所表現出來的局部酸脹疼痛加重,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的一類病證。常見於脫疽。

病因

脾氣不健,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凍,寒濕之邪入侵。

臨床表現

患趾(指)酸脹疼痛加重,夜難入寐,步履艱難,患趾(指)皮色暗紅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膚發涼乾燥,肌肉萎縮,趺陽脈搏動消失;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辨證要點

寒邪凝滯,陽氣不布,氣血瘀滯,則患肢酸脹疼痛;入夜陽氣內閉,故疼痛加劇;氣血瘀滯,肢末失養,則步履艱難,皮膚乾燥發涼,肌肉萎縮;氣血瘀阻脈絡,則趺陽脈搏動消失;氣血瘀阻,則患趾(指)皮色暗紅或紫暗,舌暗紅或有瘀斑;弦脈主痛,澀脈主瘀滯。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劑

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中藥

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桃仁、紅花、炮山甲、地龍、乳香、沒藥。

常見病

脫疽。

預防與調護

1. 禁止吸煙,少食辛辣炙煿及醇酒之品。

2. 冬季戶外工作時,注意保暖,鞋襪宜寬大舒適,每天用溫水泡洗雙足。

3. 避免外傷。

4. 患側肢體運動鍛煉可促使患肢側支循環形成。 [1] [2]

形成原因

瘀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原因,使血行不暢而凝滯。氣為血帥,氣虛或氣滯,則不能推動血液正常運行;或寒邪客入血脈,使經脈攣縮拘急,血液凝滯不暢;或熱入營血,血熱搏結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於內外傷、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脈,積存於體內而形成瘀血。

危害

瘀血的病證特點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血,或經脈阻塞不通,或內臟發生瘀積,以及產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後果。瘀血的病證特點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如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前區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暗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體末端,可成脫骨疽;瘀阻於肢體肌膚局部,則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特點

瘀血的病證雖然繁多,但其臨床表現歸納起來則有如下幾個共同的特點:如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腫塊外傷肌膚局部,見青紫腫脹,瘀積於體內,久聚不散,則可形成積,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並伴有血塊。在望診方面,久瘀則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經脈曲張等徵象。脈象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等。

血脈瘀阻證
圖片來自優酷

中醫說的瘀血

是指體內血液停滯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是繼發病因之一。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以及血運不暢而阻滯於經絡臟腑的病理變化。瘀,有瘀積、瘀滯的意思。《說文解字》曰:「瘀,積血也。」瘀血,在中醫文獻中有凝血、著血、留血、惡血、蝦血、干血及蓄血等名稱。 血液溢於脈外,停留於體內;血液運行不暢,停滯於脈中;脈不通,血不流以及污穢之血都叫瘀血。由於血液停滯壅塞,瘀結不散所致的疾病叫瘀血證。

瘀血既是某些疾病(或久病)的病理產物,又可成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內經》沒有瘀血的名稱,有凝血、著血、惡血、杯血、留血等記載。《素問・調經論》說:「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靈樞・百病始生》說:「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摶,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靈樞・禁服]]》說:「陷下者,血脈結於中,中有著血。」《素問・調經論》說「孫絡外溢,則有留血。」《[[靈樞・賊風》說:「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故色「赤如蝦血者死」。

(一) 瘀血的形成 造成瘀血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如下:

1.因於氣

氣滯或氣虛,均可引起血行不暢。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滯血滯

2.因於寒

寒凝經脈則血行受阻。《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3.因於熱

血熱可以迫血妄行,血熱又可成瘀。《醫林改錯》說:「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4.因於傷

內傷或外傷跌仆出血,積聚於組織器官,久不消散成瘀。《靈樞・賊風》說:「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血氣凝結……」。

5.因於出血

各種原因的出血,均可使血不歸經,停滯於某一局部,形成瘀血。《血證論・瘀血篇》說:「吐衄便漏,其血無不離經。凡系離經之血與營養周身之血已睽絕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於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機」。

6.因於久病

各種疾病,久久不愈可以入絡形成瘀血,如痹證腫病肝病等等。

(二)瘀血證的特點

瘀血證除因瘀血阻留部位、程度而有不同症狀外,尚有以下共同特點。

1.疼痛 瘀血阻絡,不通則痛。特點是位置常固定不移,性質多刺痛尖銳,且久久不愈。一般疼痛部位與瘀血所在有一定關係,《血證論》說。「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骨膊胸膈頑硬刺痛」,「在中焦則腹痛脅痛,腰臍間刺痛」,「在下焦則季脅少腹脹滿刺痛」。

2.出血 也是瘀血的常見症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如血瘀月經不調之出血,某些肝硬化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潰瘍病出血等。

3.腫塊 外傷出血,局部可見腫塊,腹內有瘀血可以形成症瘕。

4.寒熱 有瘀血者常見發熱,有時見惡寒發熱。如產後惡露不盡,跌扑損傷均可見寒熱等。

5.腹滿 有瘀血者常自覺腹部脹滿,有的按之有堅硬感,所謂「少腹硬滿」就是此類症狀。

6.神經精神症狀 有瘀血的病人有時可見「喜忘」。「如狂」,「心痛、頭暈、神識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狀。 7.其他體徵 常見面色紫暗,口唇有黑斑,舌色紫暗或舌邊、舌面有青紫斑,舌下靜脈曲張,白睛有瘀斑、瘀點。肌膚甲錯,腹壁青筋(腹壁靜脈曲張),皮膚有蟹爪紋(微血管擴張)、紅點、紅紋(蛛蛛痣)、硃砂掌(肝掌)。脈象多澀。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

問題二:瘀血的含義是? 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寄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

問題三:血於是什麼意思 中醫認為:血走脈外為血瘀。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而停留於體內,或血液運行不暢,瘀積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內的均稱為瘀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證,稱為血瘀證

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氣滯、氣虛、外傷等。

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常在夜間加劇。腫塊在體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內者,堅硬按之不移,又稱之為疤積。出血反覆不止,色澤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膚微小血脈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脹痛。婦女常見經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象細澀,總之以痛、紫、瘀、塊、澀為特點。

血瘀證以刺痛不移,拒按,腫塊,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為辨證要點。瘀血停積,脈絡不通,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疼痛劇烈,如針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壓使氣機更加阻滯,疼痛加劇而拒按;夜間陰氣盛,陰血凝滯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腫塊,腫塊在肌膚組織間,色呈青紫色;如果腫塊在腹腔內部者,可以觸及到堅硬有形的塊狀物,推之不動,按之疼痛,稱之為疤積。 瘀血阻塞絡脈,氣血運行受阻,以致血涌絡破而見出血。由於瘀血停聚體內不除,堵塞脈絡,或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點是出出停停,反覆不已;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因此面色黧黑,皮膚粗糙如鱗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例如瘀阻皮下,則皮下見瘀斑;瘀阻肌表絡脈,皮膚表面出現絲狀如縷;瘀阻肝脈,則見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則見小腿青筋隆起、彎曲,甚至蜷曲成團;瘀血內阻,新血不生,婦女可見經閉。舌紫暗,脈細澀為瘀血常見之象。

問題四:瘀血證與血瘀證的區別 瘀血症是指外傷引起的局部損傷而導致此處血瘀不通。血瘀症是指雞液里含有瘀質而引起血流不通暢的全身病變。

問題五:頸椎間疾病痹病氣滯瘀血證是什麼意思 腰肌勞損,頸椎病,民間醫藥拔掉出血是可以治癒的,治好了,想怎麼樣怎麼樣。但現在生病肯定會受到限制。

問題六:什麼是淤血 什麼是活血花淤 瘀血,又稱蓄血,是指體內血液停滯,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積於體內的離經之血,又包括阻滯於血脈及臟腑內的運行不暢的血液。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成為某種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

(1)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原因使血行不暢而凝滯。

(2)內外傷、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脈,積存於體內而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運行瘀血因其部位和誘因不同可表現為極其複雜的臨床表現。但瘀血病證總的特點有:

血脈瘀阻證
圖片來自優酷

(1)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

(2)腫塊:外傷所致,多青紫腫脹;瘀積體內者,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

(3)出血:血色多顯紫暗,並伴有血塊。

(4)望診表現為血脈阻滯不暢、紫暗、瘀點、瘀斑、舌下經脈曲張等,脈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中醫對於瘀血的治療方法是活血化瘀。常用的活血化瘀藥很多,

主要有以下幾類:養血活血藥,如生地、當歸丹參、雞血藤,適用於血虛血瘀或瘀血內蓄引起的脫髮、煩躁、口渴、發熱、肌膚甲錯等;活血止痛藥,如玄胡、乳香、沒藥,適用於血行瘀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的各種疼痛;活血通絡藥,如川芎、蘇木、穿山甲,適用於瘀血阻滯經絡而見的肢體麻木、疼痛、發涼等;破血消徵藥,如三棱、莪朮、水蛭,適用於淤血積滯,氣滯血凝,久而結成徵積痞塊;活血調經藥,如當歸桃仁、紅花、益母草,適用於淤血阻滯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活血愈傷藥,如三七、蘇木、劉寄奴、適用於各種外傷所致的青紫腫痛、骨折損傷;活血消癰藥,如桃仁、赤勺、王不流行,適用於癰腫初期,發熱腫痛.

問題七:破瘀血是什麼意思 瘀血因血液運行不暢而阻滯於脈中,或溢於脈外,凝聚於某一局部而形成的病理產物。產生後的瘀血又可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而成為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導致許多新的病證。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氣虛、氣滯、[血寒]]等原因,導致血行不暢而凝滯於脈中;二是因外傷或其他原因造成內出血,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出,停留於體內所形成。瘀血的病證特點,有刺痛、腫塊,固定不移,出血色紫暗或夾有瘀塊,面、唇、爪甲紫紺,舌質紫暗等。

但隨瘀阻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如瘀阻於心,見胸悶,心前絞痛,口唇青紫;瘀阻於肺,見胸痛咯血;瘀阻腸胃,見脘腹刺痛,嘔血便血;瘀阻於肝,見脅肋刺痛,或有痞塊;瘀阻於肢體,見腫痛或青紫等。瘀血的治療原則不外活血化瘀,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說。同時又需依據瘀血的性質,辨證治療。

視頻

常說的「氣滯」「血瘀」到底有什麼症狀?聽聽中醫怎麼說

[1]

心悸:心血瘀阻證

[2]

血脈通膠囊的功效與作用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