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足臨泣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足臨泣穴

足臨泣穴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臨泣穴的主治症狀為: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症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大成》:乳腫痛,足臨泣。《圖翼》: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痹痛無常。 《金鑒》: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疼合頭眩。[1]

足臨泣穴的作用

足臨泣有清泄、通調帶脈的作用。

1、足臨泣具有疏調肝膽氣機、清瀉肝膽之火、清頭明目、疏風散熱之功,是治療偏頭痛的常用穴。

2、足臨泣通於帶脈,因而能治療月經不調婦科病

3、足臨泣系八脈交會穴之一,有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之功。主治頭痛,目眩,目外眥痛,瘰癧,脅肋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足跗腫痛,足趾攣痛。

4、凡有凝滯鬱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足臨泣功用能通澀也。

5、有患乳瘡者,乳汁因之不通,刺足臨泣而通,須同時撫摩揉按全乳。

足臨泣穴的功效

足臨泣具有舒肝熄風,化痰消腫的功效。

足臨泣穴的位置

位於背外側,當足4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足臨泣穴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夾縫中。

足臨泣穴主治病證

足臨泣主治頭目、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痛、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頷痛腮腫、齒痛耳聾咽腫、瘰癧、腋下腫、乳腫、胸痹、脅肋痛、髀樞痛、膝踝關節痛足背紅腫、咳逆喘息、瘧疾、月經不調等。

現代又多用足臨泣治療結膜炎淚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等。

足臨泣主治脅肋痛,目眩,偏頭痛,目外眥痛,乳癰,瘧疾,月經不調,足跗腫痛等。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

2、月經不調,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3、其它:中風癱瘓足跟痛間歇熱呼吸困難

註解足臨泣穴

足臨泣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出於竅陰……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輸」。《聖濟總錄》始名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足臨泣是足少陽膽經的輸穴,五行屬木;八脈交會穴之一,通帶脈。

1、足臨泣,足:足部;臨:治理;泣:淚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疾,故名。

臨,有居高臨下、治之之義。泣,有淚下之義,與澀通,義凝滯也,即不爽利也。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凹陷處,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臨泣相類,《子午流注說難》:「……在頭者曰頭臨泣,在足者足臨泣,因足太陽少陽之起穴,皆在目內外眥,泣自目出,故曰臨泣。」人當哭泣淚落,適當本穴位處,亦取名臨泣之意也。

2、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化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3、膽經俞穴。足少陽膽經之輸穴,穴臨於足,其氣上通於目,主目疾。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雲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4、本穴屬。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5、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穴之會。[2]

熱點視頻

足臨泣穴的位置

足臨泣穴:消腫止痛、疏通氣血,防止瘀滯,新媽要收藏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