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都江堰魚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都江堰魚嘴

中文名;都江堰魚嘴

地理位置;四川省都江堰市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冬季:8:00-17:30 其它季節:8:00-18:00

門票價格;含在都江堰景區門票內(90元)

著名景點;魚嘴、飛沙、寶瓶口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四川省成都市

建議遊玩;3-4小時

都江堰魚嘴是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

序言介紹

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地形特徵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裡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1]

文化遺產

1、意義: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4-(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國道教史上具有開創性

都江堰創建於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歷史。兩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鑑前人治水經驗,根據當地的地理特點,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處的特殊地形,在恰當的位置選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順應自然規律,在生產工具和施工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採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鑿離堆,劈開玉壘山,穿"二江"(鄲江、檢江即今走馬河、柏條河),化害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聞名的"天府之國",使成都平原成為中國著名的糧倉。經過兩干多年的發展,成為集防洪、灌溉、運輸、發電、水產養殖、旅遊及城鄉工業、生活用水為一體,綜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效益,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創立的聖地,它按照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形態進行創新,逐步發展壯大,使之成為中國的國教,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和前所未有的開創性。

4-(2)都江堰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獨樹一幟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係,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岷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衝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誌,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 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 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魚嘴分水堤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都江堰魚嘴分水原理:都江堰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構成(見圖1)。它們有機的組合,聯合發揮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減災的巨大作用。魚嘴與金剛堤連在一起,位於江心,它們的建造和作用與彎曲河床形態有密切關係。金剛堤實質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魚嘴位於金剛堤的頂端,形如鯨魚之嘴巴,故名為魚嘴。魚嘴與金剛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為內江和外江,所以魚嘴與金剛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程。從分水堤與金剛堤位於河床中心位置分析,這個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彎道環流的科學原理形成的。如的分水堤東側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內江流經的部位,西側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經的部位。這裡的彎道環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蝕的和過境的大量泥沙,由環流的底流再搬運到凸岸堆積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積形成規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剛堤和魚嘴。金剛堤和魚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為分汊型河床。尤其魚嘴的存在意義,在於發揮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內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內江。顯然,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剛堤)和洲頭(魚嘴)的分水分沙特點,又利用了內江具有平面彎道環流泄水特性,創造的科學分水方法。

相關視頻

四川成都都江堰魚嘴

參考資料

  1. 四川都江堰魚嘴景區風光景點介紹 , 快資訊 2019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