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克斯·卡爾·威廉·韋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克斯·卡爾·威廉·韋伯

圖片來自alchetron

馬克斯·卡爾·威廉·韋伯(德語:Max Wilhelm Carl Weber,1852年12月5日-1937年2月7日)是德國-荷蘭動物學家、生物地理學家和探險家

生平

馬克斯·韋伯於1852年12月5日出生在波恩。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荷蘭人。在他還不到兩歲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1862年到1865年間,他在伊達爾-奧伯施泰因的一所寄宿學校讀書,愛好收集自然標本。

1873年,韋伯進入波恩大學,參加了弗朗茨·賴迪的自然歷史課程。他對解剖學產生了興趣,並成為了賴迪的助手。1875至1876年間,他在柏林洪堡大學跟從動物學家愛德華·馮·馬滕斯學習。[1]1877年,他回到波恩,以一篇研究蜥蜴眼部神經肌肉組織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

1878年1月,在體檢合格後,他服了一年兵役。1879年,他開始擔任烏特勒支大學解剖學講師,並在1881年參與了巴倫支海的探險活動。1883年,他成為了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動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

韋伯線

1899年,韋伯組織了實武牙探險遠征,他也因此提出了生物地理學界線華萊士線的修正版本——韋伯線。它在華萊士線以東,通過摩鹿加群島蘇拉威西島帝汶。其中不是巴厘島龍目島的分界線的塔寧巴爾群島,卻可能是澳大利亞印尼哺乳動物和陸生脊椎動物分布的主交界面。[2]

1919年,韋伯還命名了莎湖陸棚巽他陸棚

榮譽與紀念

1887年,韋伯當選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3]1935年,他當選倫敦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為了紀念他對動物學的貢獻,至少有3種爬行動物以韋伯命名,其中包括韋伯氏倭管蛇(Anomochilus weberi[[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

參考文獻

  1. Florence F. J. M. Pieters; Jaap de Visser. The scientific career of the zoologist Max Wilhelm Carl Weber.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 Research Group in Ecological Morphology. [2008-09-29] (英語). 
  2. Archived copy (PDF). [2009-09-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06).  page 3-82
  3. Max Wilhelm Carl Weber (1852 - 1937).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5-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