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犬之聲相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雞犬之聲相聞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
近義詞 :互不來往 反義詞 :你來我往 出 處 :《老子》 體 裁 :成語 釋 義 :相距很近,但是從不來往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讀音是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意思是相距很近,但是從不來往。
【解釋】
每個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寧靜、喜樂、滿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來往或者不來往,對他們的生活均沒有絲毫影響,每一個人都活在當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聽着窗外的雞叫聲、狗吠聲,頭頂白雲飄飄,身邊清風陣陣,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這一美好時刻。[1]
辨析
【同韻詞】片善小才、念舊憐才、矜能負才、省用足財、枯瘦如柴、馮唐頭白、逐物不還、引決自裁、數米量柴、顛倒黑白。
【近義詞】雞犬相聞、互不來往、項背相望、團結互助、生死之交、相依為命、忠心耿耿、赤膽忠心、眾星拱月、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齊心同力、同心協力、言而有信、虛懷若谷﹑從善如流、齊心協力、恪守不渝、一諾千金、忠貞不二、萬眾一心、啐啄同機 同甘共苦 步調一致 和衷共濟、一丘之貉 分甘共苦 同心一德 同舟共濟、眾志成城 群策群力 惺惺相惜、一心一德、同衾共枕、披肝瀝膽﹑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形疏心契、肝膽相照、一言為定
【反義詞】你來我往、見異思遷、喜新厭舊 六親不認 大逆不道、各奔前程、各行其是、各自為政、離心離德、四分五裂、一盤散沙、背道而馳、獨斷專行、諱疾忌醫、自食其言、出爾反爾、食言而肥、背信棄義、獨斷專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各執己見、各行其志、相忘江湖、自行其是、各不相謀、言而不信、朝秦暮楚 明爭暗鬥、爾虞我詐 分崩離析、同床異夢 三心兩意 明槍暗箭 鈎心鬥角、三心二意、離經背道、貌合神離、勾心鬥角、貌合心離、獨往獨來[2]
解讀
對「小國寡民」的解釋,近代學者一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即國家小,人民少。秦漢時期的河上公則不這麼看,其註解說:「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儉約,不為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這就是說,「小國寡民」不是實指,而是以之為小,以之為寡,實則國大民多。
對「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釋,所謂「什伯人之器」,異解頗多。河上公將此文分為兩句,斷句讀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註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徵召奪民良時也」。認為老子主張統治者要行清靜之治,不能擾動百姓。
成語示例
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3]
【出處】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4]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的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老子嚮往這樣一種原始的純樸風氣。
西漢初年中國第一次全方位應用道家理論治國,產生了中華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貨殖列傳》中關於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其有關理論和實踐情況主要記述在《淮南子》、《史記》、《漢書》等道家諸書與史書中。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第一篇就講述了「低流之水」市場機制的例子:東南西北方的物產各不一樣,北有氂牛,西有畜牧,東有漁鹽,南有木材,那麼這些東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麼辦呢?司馬遷說:「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徵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能各憑其能,各竭其力,各滿其欲。所以,賤貨能貴賣,貴物能賤買。人們各經其業,各從其事,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日夜無休,不招自來買賣,不求自出交易。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調節的證明。」
參考文獻
-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介紹_歷史...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歷史詞典解釋:原是戰國時期以老子為代表的一種復古思想。後則泛指彼此互不通聲氣。老子認為,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
- ↑ 雞犬聲相聞】 - 吳江詩詞網 吳江詩詞網提供《悠悠荒路行》中「雞犬聲相聞」最詳實的註譯和最權威的點評,願為古詩文愛好者提供詳實的參考。雞犬聲相聞,流離再巡集的下一句。雞犬聲相聞,...
- ↑ 雞犬之聲相聞介紹_歷史典故_詞典網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歷史詞典解釋: 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着。 形容古代農村社會景象。語出《老子》八0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
-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解釋、出處及用法 - 成..._詞典網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解釋 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可是一輩子也不互相來往。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成語出處: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