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 1899年4月22日(儒略曆4月10日)
逝世 |
1977年7月2日 瑞士蒙特勒 | (78歲)
職業 | 小說家、鱗翅類學者、教授 |
文學運動 | 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 |
代表作 |
《天賦》 《洛麗塔》 《微暗的火》 《阿達》 |
配偶 | 薇拉·納博科夫en:Véra Nabokov |
兒女 | 迪米特里·納博科夫 |
受影響於 | 安德魯·別雷、安東·契訶夫、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弗蘭茲·卡夫卡、古斯塔夫·福樓拜、尼古萊·果戈理、愛倫·坡、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馬因·里德、列夫·托爾斯泰、詹姆斯·喬伊斯 |
施影響於 | 托馬斯·品欽 |
| |
簽名 | File:Vladimir Nabokov signature.svg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俄文: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文: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國作家,同時也是20世紀傑出的文體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教授以及鱗翅目昆蟲學家。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在流亡時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俄語小說,包括俄語文學《天賦》,但真正使他成為享有世界級聲譽偉大作家的是他用英語完成的《洛麗塔》。他同樣也在昆蟲學、國際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納博科夫在1955年寫的小說《洛麗塔》,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他之後發表的英文小說《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都展現了納博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納博科夫的聲譽在晚年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
目錄
生平
俄國早年生活
1899年4月22日,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顯赫而富有的貴族家庭,是家中的長子。父親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是自由派律師、記者和政治家,母親艾倫娜則來自礦業豪門。表親包括作曲家尼古拉·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自稱有過「完美」的童年,而他的童年生活有幾點特別之處:家庭使用俄語、英語和法語,所以他自幼就通曉三種語言。納博科夫還未懂得讀寫俄語已能讀寫英語,使愛國的父親十分失望。納博科夫在《說吧,記憶》一書中,仔細描述童年養尊處優的生活。他對童年往事記憶猶新,儘管日後終生流落異鄉,他仍然對童年生活優裕而感到欣慰。童年生活點滴成為他的寫作題材,由首部著作《瑪麗》到後期作品《阿達》,均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儘管家庭名義上信奉東正教,家人都不太熱衷於宗教,而納博科夫對宗教失去興趣後,也沒有被逼到教堂禮拜。1916年,納博科夫繼承叔叔的莊園,但一年後十月革命爆發,他便自此失去了莊園。
移居外地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父親曾於臨時政府任職;十月革命爆發後,納博科夫舉家離開聖彼得堡,前往克里米亞。他們本沒有打算長期離國,便寄居朋友的莊園裡,1918年9月,他們移居至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控制的Livadiya,而父親則出任克里米亞地方政府的法律部長。
1918年11月,德軍撒走;1919年年初克里米亞白軍起義失敗後,納博科夫一家離國前往西歐,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納博科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學生,最初修讀動物學,後來學習斯拉夫語和羅曼語。負笈劍橋的經歷亦成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和《光榮》等作品的材料。
1920年,納博科夫家人遷往德國柏林,父親亦於柏林創辦流亡人士報章《船舵》(Rul')。1922年6月,納博科夫於劍橋取得法文與俄文學位後,便跟隨家人前往柏林。
柏林歲月 (1922-1937)
1922年3月,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制主義份子Pyotr Shabelsky-Bork刺殺。暗殺者真正的目標其實是流亡政黨立憲民主黨領袖帕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科夫,但納博科夫的父親卻因捨身掩護米留科夫而身亡,因此,納博科夫日後的小說反覆出現角色因誤會而被錯手殘暴殺害的情節,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席德被錯認為是Zembla君主而被刺殺。父親逝世後不久,納博科夫的母親和妹妹葉蓮娜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恤金。
納博科夫留在柏林,以筆名 V. Sirin寫作 (筆名出自俄國神話生物西琳鳥),於流亡人士之間頗有名氣,但寫作收入不多,因此他也靠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和拳擊幫補生計。
1922年,他與Svetlana Siewert訂婚,但因為女方父母擔心納博科夫不能養活妻子,該女子於1923年年初和納博科夫解除婚約。1923年5月,納博科夫於柏林一慈善化裝舞會上邂逅了猶太律師的女兒薇拉en:Véra Nabokov(Vera Slonim,1902年1月5日-1997年4月7日),兩人在1925年於柏林成婚,獨子德米特里於1934年出世。
1936年,薇拉因為德國反對猶太人的環境而失去工作,而行刺納博科夫父親的兇手亦成為流亡人士群體的第二把交椅;同年,納博科夫開始尋找於英語國家的職位。1937年,納博科夫移居法國,當時也曾與俄國移民Irina Guadanini有過短暫交往,後來家人也在到訪布拉格後移居法國巴黎,但也曾於康城、芒通、昂蒂布和弗雷瑞斯生活。1940年5月,納粹德軍進軍法國,納博科夫一家乘搭"SS Champlain"輪赴美,但弟弟謝爾蓋沒有登船離開,最後在1945年1月9日死於諾因加默集中營。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納博科夫出版小說《瑪麗》、《王、後、傑克》、《防守》、《眼睛》、《榮耀》、《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天賦》,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美國生活
赴美後,納博科夫一家最初居於紐約曼哈頓,納博科夫則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擔任義務昆蟲學家;1941年成為衛斯理學院比較文學住校講師,每周教授俄語三日。學校特別為他設立教職,讓他有足夠收入和空餘時間,進行創作和研究鱗翅類昆蟲學。納博科夫也是衛斯理學院俄語系的創辦人。1941-42年,他和家人都住在麻省韋爾斯利_(麻薩諸塞州),而1942年9月至1948年6月則住在麻省劍橋;1944年,他在美國各地舉行巡迴講座後,回到韋爾斯利教授俄語;1945年與薇拉歸化成為美國公民;1942年以後,他同時擔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館長一職;1948年至1959年則在康奈爾大學擔任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學生包括日後成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魯思·巴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指納博科夫深深影響了她的寫作生涯。1952年,納博科夫同時兼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
每年夏天,納博科夫會到美國西部旅行,採集蝴蝶樣本,他在旅途中動筆創作小說《洛麗塔》,而妻子則擔任「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和書目編撰;他的經紀、營業經理、律師和司機;研究助理、教學助理和後備教授」。納博科夫試圖把未完成的《洛麗塔》稿件焚毀,但被妻子阻止,並指妻子是他生命中最幽默的女子。
1953年6月,他舉家搬到俄勒岡州阿什蘭市;他在那裡完成《洛麗塔》,並動筆創作小說《普寧》。他跑到鄰近的山丘找尋蝴蝶,並寫成詩歌《Lines Written in Oregon》。1953年10月1日,他們一家回到紐約,他後來也在紐約教授年輕作家托馬斯·品欽。
他在留美期間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誌》、《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1955年,《洛麗塔》遭四家美國出版社拒絕後,轉由巴黎的奧林比亞出版社(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德米特里合譯米哈伊爾·萊蒙托夫的小說《當代英雄》。
出生日期
納博科夫的出生日期按照俄羅斯儒略曆算是1899年4月10日,按公曆算是1899年4月22日,比儒略曆的計算方法相差了12天。
昆蟲學
納博科夫在昆蟲學上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他花很多業餘時間在蝴蝶上,納博科夫自己不會開車,所以每次外出捕捉蝴蝶時,都是由妻子Véra載他。他們為追逐一隻蝴蝶,可以跋涉十幾英里。他對捕獲的蝴蝶進行分類,並用顯微鏡仔細觀察。1940年代,他還出任了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鱗翅目部的負責人,組織收集得來的標本。[1]不過納博科夫是自學成才的學者,在世時,不少鱗翅目專家對他的研究成果不以為然。
納博科夫主攻灰蝶的其中一支,他認為這種灰蝶在數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經白令海峽遷徙至美洲大陸,即由阿拉斯加飛越千山萬水到達智利。他於1945年公佈此結論,稱這種灰蝶有過五次大遷徙;他亦將這種灰蝶在美洲大陸的分佈區域形容為一隻「大馬蹄」,但結論遭到學界尖銳批評。2011年1月,英國皇家學會宣布,學者經過為期十年的基因研究,證實納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具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並認為他對完善灰蝶分類系統,作出「重大貢獻」。[1] [2]
視頻
納博科夫《洛麗塔》
納博科夫為何喜歡托爾斯泰,貶低陀思妥耶夫斯基?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同名小說改編
人物軼事
那兩年,納博科夫患上了嚴重的出軌後遺症
《致薇拉》是納博科夫寫給妻子薇拉的書信集。
納博科夫對薇拉信寫得非常勤。無論是1923年至1924年的熱戀時期,還是1925年新婚後,兩人離別的日子,他基本一天一封,有時候一天兩封。他不光寫得勤,而且每封都充滿了濃情蜜意,就好像筆尖蘸滿了蜜。「哦,我的歡樂,我們什麼時候真正生活在一起……我所需不多:一瓶墨水,地板上有一點兒陽光—還有你……哦,克制再克制……」
寫信時,他給薇拉起了各式各樣的名字,「我的寶貝」、「我的甜心」,就連小動物的名字也用了個遍,「我的貓咪」、「我的小兔子」等等。他為薇拉寫了一生的情書。即使後來,兩人再也不用分開的時候,他還經常為薇拉送上一首小詩,或者一兩句情話。每年結婚紀念日都有致薇拉的信。
可是在寫信方面,納博科夫似乎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面對納博科夫充沛的感情,薇拉很少回信,出奇得冷靜。即使有,也是就事論事,大多片言隻語。這些從納博科夫在信中急切盼望得到回信的抱怨中可以看出。納博科夫讓薇拉多寫信,並說,只有這樣,將來出書信集時,她的信才不至於那麼少。
也許納博科夫根本沒有想到,後來在他離世後,薇拉和兒子德米特里一起出版他的書信集時,薇拉並沒把自己的信拿出來。[3]
挖苦名家名作的本能
納博科夫通常固執己見,對文學尤其如此。接受採訪時,他似乎熱衷於表達對其他作家作品的不滿,特別是當他認為這些作品本不應該受到大眾的喜愛。
1966 年,在回應他的評論者,尤其是他的前任老鐵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時,納博科夫寫道:
威爾遜先生被我「挖苦名家名作的本能」嚇到了。好吧,這是沒辦法的事;他必須接受我的本能,然後等待下一次碰撞。我拒絕像他期望的那樣,受人們共享的既成觀點和學術傳統的指引和控制。他有什麼權利妨礙我認為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聖伯夫或司湯達是被高估了的平庸之輩?如果可以允許我表達對普希金、布朗寧、克雷洛夫、夏多布里昂、格里博耶多夫、塞南古、濟慈特別的非常主觀的崇拜之情——他們只不過是我在筆記中誇過的一小撮人,同樣也應該允許我強調和限制這種褒獎,向讀者指出虛假的榮譽殿堂中我最愛的妖魔鬼怪和冒名頂替者。
以納博科夫在國際文壇的地位,說他沒有資格點評同行肯定是不對,至於對不對,也就是見仁見智。
作品列表
(以最新譯本及版權持有方爲準)
- 《瑪麗》(上海譯文)
- 《王、後、傑克》(上海譯文)
- 《防守》(上海譯文)
- 《眼睛》(上海譯文)
- 《黑暗中的笑聲》(上海譯文)
- 《絕望》(上海譯文)
- 《斬首之邀》(上海譯文)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上海譯文)
- 《洛麗塔》(上海譯文)
- 《洛麗塔:電影劇本》(上海譯文)
- 《普寧》(上海譯文)
- 《微暗的火》(上海譯文)
- 《透明》(上海譯文)
- 《說吧,記憶》(上海譯文)
- 《魔法師》(上海譯文)
- 《洛麗塔:電影劇本》(上海譯文)
- 《看那些小丑!》(上海譯文)
- 《菲雅爾塔的春天》等所有短篇集(上海譯文)
- 《天賦》(譯林)
- 《勞拉的原型》(上海九久)
- 《阿達》(上海九久)
- 《庶出的標誌》(上海九久)
- 《光榮》(上海九久)
- 《獨抒己見·納博科夫訪談錄》(上海九久)
- 《文學講稿》(上海三聯書店)
- 《堂吉訶德講稿》(上海三聯書店)
- 《俄羅斯文學講稿》(上海三聯書店)
- 《尼古拉·果戈理》(上海貝貝特)
資料來源
- ↑ 1.0 1.1 2011年1月28日俄塔社倫敦電
- ↑ (英文)Zimmer, Carl. Nabokov Theory On Butterfly Evolution Is Vindicated. 紐約時報. 2011年1月25日.
- ↑ 那兩年,納博科夫患上了嚴重的出軌後遺症, 冰川思想者,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