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縣 |
中文名稱: 稷山縣 別 名: 稷 行政類別:縣級 所屬地區: 運城市 下轄地區: 5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 稷峰鎮 電話區號: 1900-12-24 郵政區碼: 432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 面 積: 686.2平方公里 人 口: 36.14萬(2017年常住人口) 方 言: 中原官話汾河片,又稱晉南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稷王廟、青龍寺、大佛寺等 機 場: 運城關公機場 火 車 站 : 稷山站 車牌代碼: 晉M |
稷山縣位於山西西南部,運城市正北端,距太原市410千米,距運城市85千米。東靠新絳縣,西臨河津市,南以稷王山和聞喜縣、萬榮縣接壤,北靠呂梁山與鄉寧縣相連。自北魏設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是晉南商貿重鎮,素有「晉陝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碼頭」之稱[1]。稷山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2],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曾在此樹藝五穀、教民稼穡[3],稷山縣名由此而來。全縣人口36萬,國土面積686平方公里,耕地58萬畝,下轄5鎮(稷峰鎮、西社鎮、化峪鎮、翟店鎮、清河鎮)2鄉(蔡村鄉、太陽鄉)1個社區服務中心,共191個行政村。
目錄
歷史沿革編
稷山,古屬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河東郡聞喜縣地[4],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於今城關東南15千米置高涼縣、郡,隸 東雍州。
西魏大統中年於今縣境置南汾州,郡徙治今河津市境。 廢帝三年(554年)南汾州改勛州,北周升總管府。武成初年廢勛州, 絳州治徙此。建德六年(577年)州、縣治徙今城關西南6千米吳城村。
隋開皇三年(583年)絳州治徙今新絳縣境,十八年(600年)高涼縣改稷山縣,徙治今城關,屬絳郡。唐先後屬絳州、絳郡、 河中府。 五代屬絳州。
宋屬絳州絳郡。金興定初年屬 晉安府。元、明、清仍屬絳州。
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 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晉南區新絳分區,隸 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
1958年,稷山、河津兩縣和萬榮縣大部,以及鄉寧縣部分合併為稷山縣,屬晉南專署。
1959年,原萬榮縣劃歸稷山地盤分出。
1961年,河津縣析出;西坡、尉莊兩公社復歸鄉寧,稷山縣境恢復原貌。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專署,後改為行政公署,縣屬運城行政公署。
2003年,運城地區撤地建市,稷山屬運城市[5]。
人文歷史厚重
稷山出稷王,稷王啟農耕,農耕育五穀,五穀養蒼生!
教民稼穡: 棄和母親姜嫄,就在姥姥家小陽村住下,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當時華夏先民,仍以漁獵取食謀生。姜嫄一個弱身女子,無力打獵撈魚,只好帶着孩子摘野果、采草籽聊以充飢。棄在兒時,就懷有大人一樣的志氣。他喜歡在房前屋後,種些樹林和麻、豆之類的作物,並且長勢都很好。傳說棄從當地野生的狗尾巴草上得到啟發,經過母親姜嫄幫助,培育出第一種糧食作物即為「稷」,也就是今天的穀子。
棄大量種植稷谷,成熟收穫後去皮煮食,感到香味可口能充飢。但當地靠漁獵為生的人們卻看不慣這些,故意踐踏他的稷田,使棄十分傷心。冬天來了,人們難以打獵撈魚取食了,飢餓難當,姜嫄帶着棄,挨家挨戶送去稷米,教他們煮食,大家十分感激,漸漸地效仿棄,開始廣種稷谷。
這時候,帝嚳已去世,他的另一個妃子慶都所生兒子繼位,即堯帝。堯帝都於平陽,巡視天下,聽說棄在小陽村一帶培植稷米,以飽生民,便當即召見了他,一問才知他原來是自己同父異母之胞弟,大為振奮,便將棄封為農師,賜姓姬氏。為了讓姬棄依天順時,教民稼穡,堯帝命羲仲、姜叔、和仲、和叔四人(史稱羲和)分駐至稷山汾北的高渠、東莊、西社一帶,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觀察星象變化、晝夜長短和鳥獸毛羽更換等觀象,確定時令。
羲和等人遵循帝命,觀天制歷,發明了「兩分「(春分、秋分),「兩至」(夏至、冬至)後人由此演繹為農事二十四節氣。姬棄依據羲和制定的曆法,指導人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姬棄在今稷王山一帶不辭勞苦,教民稼穡,由此培育出麥、稻、稷、粟、菽等五穀,推廣天下,使人民廣得其利,人皆稱頌。
堯帝後來將帝位禪讓給舜。舜又封姬棄於邰地,號曰后稷,授命為王前大臣,遍行全國,繼續指導天下黎民樹藝五穀,稼穡興農,國力大振,世道清平。
后稷姬棄沐風櫛雨,辛勞一生,為教民稼穡、以農立國作出了巨大貢獻[6]。他死後,其子孫仍繼承祖業,后稷兒子不窋,率部族遷居到甘肅慶陽一帶勸農教稼;孫子叔均,馴野牛為耕牛;四代孫公劉遷彬(今陝西彬縣一帶),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第十三代孫古公亶父率族居周原(今陝西扶風、楊凌一帶)也稟承后稷之志,教民稼穡,積德行義。公劉和古公亶父,都曾被夏、商帝王封為「后稷」,拜為農師。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下令,改高涼縣為稷山縣,以紀念后稷在此教民稼穡的偉大功績。自此至今,歷經1400多年縣名未改。
唐宋年間,官府在稷王山上建后稷祠,老百姓俗稱「上廟」。同時在稷山小陽村建有姜嫄祠。稷王山巔後來還建有兩座塔,成為稷山著名地標建築,古時稷山八景之一「稷峰疊翠」,就是指的稷王山風景。
由於稷王山山勢險陡,行走不便,官府後來又在山下修善村重建了一座稷王廟,把祭祀活動改在這裡舉行,這座廟俗稱「下廟」,「下廟古會」因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集市,十分興盛。
元朝年間,當時的稷山知縣,苦於修善村下廟距離縣城足有五十里之遙,祭祀后稷仍嫌不便,遂在縣城重建后稷廟和姜嫄祠,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全國少有,尤以石雕、木雕、琉璃為之「古建三絕」。
稷山縣城稷王廟,於清道光年間不慎失火,焚毀大半。八年後知縣李景椿主持重修。2004年,縣委縣政府再次修復擴建,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紀念后稷這位古代農官的同時,人們也沒有忘記古代歷官羲和觀天制歷、指導農時的偉大功績。隋代官府在今稷山縣汾北東莊村北,建有全國唯一的羲和神廟和羲陵,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朝廷派員致祭,後命有司代祭,羲和廟周圍七個村輪值主持盛大的迎神盛會。「羲陵晚照」被列為古稷山八景之一,令人神往。
后稷作為五穀發現者和農業奠基人,永遠活在老百姓心中。至今稷山一帶,每年夏收已畢,農民都要蒸白饃、煮油餅,先祭稷王和先人,然後再享用;家人送飯到田頭,也要先從飯罐里舀出一勺湯飯潑在地上,寓意請稷王爺先嘗,然後自己才敢吃。可見對稷王虔誠之意。
后稷故里就在稷山,天下糧倉源於稷山。稷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農業示範園和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將永垂史冊,享譽天下!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講到,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
中唐名相裴耀卿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縣)人。幼年中童子舉,開元初任長安令。歷任濟州刺史、京兆尹、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擔任過江淮、河南的轉運使。史書對裴耀卿的評價是「遠財劾奸」,有功於國家,明政的地方官。
裴耀卿從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而裴耀卿也無愧於這個時代,他所至頗有政績,不謀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稱頌懷念,也得到唐玄宗的獎賞。奏請唐玄宗通漕運一事說明他善於籌劃,唐後期的財用收支主要是依賴江淮財賦,而江淮財賦又主要通過漕運得達京師,這樣看來,裴耀卿的確有大功於唐室。
元初御史姚天福
姚天福,字君祥,元初名臣。他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在任監察御史時,因其鐵面無私使朝中權臣忌憚不已,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親筆賜「巴爾思」名諱,謂其不畏強悍,猶虎也。
《新元史》說道:「漢之汲黯,宋之包拯,元之姚天福,所謂邦之司直者也。」此言可說是對姚天福的準確評價。
「神筆」梁綱等歷代名人各領風騷
梁綱(生卒年不詳),字正夫,號承齊,稷山縣城關人,明朝嘉靖(1552年~1567年)年間著名書法家。其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梁溥為明弘治己酉(1489年)舉人,博學廣聞,曾任陝西延州教諭,後任南京國子監學正,並秦府長史。弘治年間纂《稷山縣誌》。其父梁格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後任濟陽知縣、南京兵科給事中,有《窺易集》、《四書古義補定》。其兄梁紀、弟梁維均有所著,兄弟三人被稱為「河東三鳳」。
梁綱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嘉靖壬子(1552年)中解元,嘉靖壬戌(1562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管天津易州倉,督密雲餉有功,悉以上聞。調任河南副使,上條改革建議數十事,受上嘉獎,並令全省遵循之。遷湖、廣參政,後辭職歸鄉侍母。期間,旨請友薦均不出,日讀寫於「知止軒」書屋。所著《高梁生集》計13種210卷。梁綱喜臨池,大小書法俱精,匾榜碑版,照映汾、晉,有「神筆梁綱」之稱。縣境現存有其碑文、牌匾;縣博物館保存其《重修稷山城碑記》一通。
稷山大佛寺
稷山佛閣寺,位於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涼院」,因寺內有一巨佛,故俗稱「大佛寺」。
該寺始建於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原寺規模較大,拾級而上,坡道兩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極多。因戰亂大部分建築遭毀。現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正殿,系樓閣式建築,殿內有一尊高20餘米,寬6。7米,保存完好的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閣之上下, 攀木梯登至頂層,不僅可瞻仰佛之整體,整個縣城全景均歷歷在目。
在華夏大佛的範疇里,儘管有馳名的樂山和強巴大佛,可它們分別為石質和銅質,而稷山大佛獨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謂出類拔萃。
因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為基,更顯其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稷山大佛,實堪稱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青龍寺壁畫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稷王廟
稷山稷王廟,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藝術匯為一體之「三絕」古建群,確屬壯美罕見。
稷王廟,系專祀農聖后稷之古建,乃為元代創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積15.1畝。據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記載,原廟於道光十年失火焚盡,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縣知事李景椿倡導募捐重建。
稷山稷王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現存建築中軸線依次有獻殿、正殿、姜嫄殿、兩側配有鍾、鼓樓。
獻殿面闊六間,單檐懸山頂,琉璃瓦飾,東西兩面山牆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踩單翹斗栱,四周迴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龍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塊雕有圖案的石板構成屏形欄杆。姜嫄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覆頂。
該廟原在稷山縣城以南50華里的稷王山上,是相傳的后稷教民稼穡之地。舊時,每年夏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舉行隆重祭典。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遷至今地。現在的廟宇為清代遺物,主體建築有獻殿、正殿,鍾、鼓二樓左右分峙。廟以木、石雕刻見稱,其中的廊柱、欄板裝飾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農事活動圖景藝術尤精[7]。
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稷山縣城西4公里馬村西側,北依高垣,南臨汾水,棗林環繞,景色優美。該寺由工部尚書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為唐龍朔二年(662年),翌年改名。
現存中殿(腰殿)是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重修;後大殿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其餘天王、地藏、羅漢諸殿大都是明清建築。
大殿、中殿和伽藍殿內保存有壁畫196.38平方米,十分珍貴,製作跨元、明兩個時期。大殿壁畫的主要內容:東壁是《佛說法圖》,中間繪釋迦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以及護法金剛護衛,上有人首烏身的飛天; 西壁是《彌勒變》,中間繪彌勒像,左右為二大菩薩和眾弟子,下方西側為國王和王妃剃度圖,有宮人圍侍。大殿壁畫據南壁窗檻畫工題記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補繪或重裝。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為元代印跡。中殿四壁為「水陸畫」,是青龍寺壁畫中的精華所在。該殿全部構圖共有人物300餘眾,分畫在130平方米的牆面上。
西壁上為三世佛和禮佛圖,下為道教萬神圖; 北壁上為十八羅漢,下為十殿閻君、六道輪迴等,另有陰曹地府行刑場面;東牆壁畫因日曬雨淋,眉目難辨。以上壁畫畫面結構嚴謹,筆力遒勁流暢,色彩柔和協調,人物繁而不亂,人體比例適度,造型優美,形象生動,衣飾飄然,栩栩如生。它繼承了我國唐宋以來的繪畫表現技巧,被視為元、明兩代繪畫之傑作[8]。
宋金墓
宋金墓群,位於稷山縣城西四公里馬村西南隅,東與聞名全國的青龍寺相距300米,原為馬村段氏祖瑩地。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因雨水沖刷,曾先後發現宋金時期磚室雕花仿木構建築墓三座,於一九六一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八年省文管會派人在此考古鑽探,又發現同類墓室十二座,共計十五座,並發掘了其中八座,發現各個墓室,雖磚質相同,但在結構上裝飾上卻各有千秋,有窯洞式,樓閣式,宮殿式,分單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為四合院民宅樣式,真可謂精巧美觀,玲瓏剔透。
在各個墓室中,不論是門窗隔扇,滴水貓頭,飛禽走獸,花草人物,還是墓內迴廊下安詳端坐的墓主人夫婦以及書童侍女和陳設廊下的「二十四字」人物組雕,什麼曾用名參打柴,劉恆嘗藥,陸績懷桔,楊得打虎,丁蘭刻木等等,或雕刻,或捏制,無一不逼真生動,栩栩如生。
尤其應到的是墓主人對面有舞台樂樓, 既有樂隊又有演員, 樂器大鼓, 腰鼓, 拍板, 橫笛等多種吹打樂組成, 演員行當齊全, 分副淨, 副末, 裝旦, 末泥, 裝孤等, 看上去, 既有故事情節, 又有表演技巧, 真是維妙維肖, 活靈活現.若進入一墓室, 真宛若光臨一座陳設工藝珍品之殿堂, 實有琳琅滿目, 華氣盈門之感.
法王廟
稷山縣西二公里之南陽村西隅, 有一座法王廟。該廟坐西向東,占地約3000餘平方米,現存殿宇十八間,舞台一座和一個清代補建的三間門樓。在這群古建築中,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當以舞台為最。該舞台,據廟內碑文記載,建於明成化七年(1472年),系重檐十字歇山頂,上覆琉璃彩瓦,長14.5米,寬14.3米,梁架結構繁雜奇巧,斗拱裝飾古樸俏麗,雕刻工藝精湛,氣勢雄偉壯觀,是一座頗有元代遺風的明代建築珍品。
玉壁城遺址
位於稷山縣城西南5公里處白家莊村西。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險要。玉壁城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年),系西魏抵禦東魏侵襲的前沿重鎮。玉壁城早已廢圯,夷為平疇,唯西、南兩面尚有夯土殘垣斷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個平頂土丘,與城相連,昔日均為城堡,現在北堡暗道尚存。城東溝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內寬約0.8—1米,高約1.2—1.8米,為東魏高歡攻城時所鑿。對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戰爭史具有重要意義。
北陽城磚塔
北陽城磚塔(第四批省保)屬於宋代建築,位於稷山縣清河鎮北陽城村。據塔內所嵌石佛題記,該塔由北陽城村村民解武為其母奉佛建造,建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塔為七級方形磚塔,高5米。塔基嵌有1尊釋迦牟尼佛石像。以上各層皆為疊澀出檐。
稷山縣還有傳承上百年的高蹺走獸、高台花鼓、趙氏四味坊麻花、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螺鈿漆器髹飾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人文魅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
所謂「華」,是指稷山縣西北地帶,原有一條華水,華水旁居住着華族部落,至今有華谷(華峪)地名,因而中華之「華」,最早源於稷山;
所謂「稷」,是指早在4000多年前,姬棄就在這裡發現粒食,樹藝五穀,教民稼穡,他培育的第一種農作物就稱為「稷」,因而被堯帝封為農師,舜帝賜姓為姬,號為后稷。五穀之首從「稷」開始,天下糧倉源於稷山;
所謂「農」,是指后稷姬棄在稷山這塊地方首肇農耕,開啟農業立國的最初雛形,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就從這裡發端;
所謂「歷」,是指當年堯帝特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在稷山北山一帶觀測星象,判定季節,製作曆法[9],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的最初雛形「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協助后稷姬棄順天應時,指導人們春種秋收,開闢早期農業;
所謂「棗」,是指稷山一帶早在唐宋時期就有種植棗樹的歷史,尤以板棗因皮薄肉厚糖分高富含營養而名聞天下,至今仍是當地一大特產;
所謂「歌」,是指那首名載史冊、傳唱千秋的「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歌》,最早就是在1400多年前發生在稷山縣境的玉壁大戰中,由東魏大將斛律金領唱於中原大地;
所謂「醫」,是指傳說唐代名醫孫思邈當年行醫於稷山一帶,留下了不少藥劑驗方。據此,清代東蒲村刻立的「孫真人碑記」,載有孫思邈治病單驗方180劑,據說此碑全國僅有兩通,一在孫思邈故鄉陝西耀縣,一在稷山縣。由此發端,稷山縣從古到今名醫不斷,衛生事業一直長足發展;
所謂「鼓」,就是稷山縣民間社火歷來十分興盛,尤以花鼓為最,以此為基礎而提煉升華的稷山高台花鼓,近年來屢上央視熒屏,亮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使稷山人深感自豪!
歷數稷山數千年,有一件戰事六位人物被寫進《二十四史》,這就是:南北朝時期的玉壁大戰,唐初名將、被封「勛重」的薛萬徹,中唐名相裴耀卿,金代清官陳規,元代鐵面御史姚天福,宋代抗金名將解元,清代義民、萬里尋弟的吳紹先。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起、李牧、廉頗、南北朝時期的高歡、韋孝寬、斛律光,隋唐時期的秦王李世民等著名將帥,都曾在稷山紮營布寨,屯兵作戰;隋朝一代大儒王通,在稷山紫金山設壇講學,至今文中子洞遺址猶在……稷山的二廟(稷王廟、法王廟)、二寺(大佛寺、青龍寺)、一墓(宋金墓),分別被列為全國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稷山(陽城)高蹺走獸,稷山面點麻花、餅子,稷山高台花鼓先後被批准為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稷山麻花原圖鏈接來自健康無憂 的圖片
稷山,是農耕始祖后稷故里,是中國最早的農業示範園,是中國最早的古代天文台,確實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稷山出稷王,稷王啟農耕,農耕育五穀,五穀養民生。」后稷即稷王,是稷山人永遠引以自豪的遠祖先聖。稷山縣得名由此,出名也由此,今後要揚名更應由此。因此,挖掘和整理后稷史料 ,宣傳和弘揚稷王精神,使其納入弘揚中華民族直根文化的總體框架,高起點策劃,大力度運作,以此為依託,向全中國乃至世界推介稷山的人文景觀和名優特產,助推稷山的轉型跨越發展,這當是34萬后稷兒女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託啊!
資源稟賦獨特
礦產資源主要有白雲岩、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可用於陶瓷、玻璃、防水保溫材料、化工產品的生產;天然礦泉水、溫泉資源非常豐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5℃,年總降水量近500毫米。全年二級以上良好天數達到300天以上。
交通條件便利
境內侯禹高速、聞合高速、侯西鐵路、108國道等縱橫交錯,縣城距三個省會城市太原、西安、鄭州均不超過300公里,基本上都是3小時車程;距中心城市運城市1個小時車程;縣城與各鄉鎮之間形成了「15」分鐘的交通圈、經濟圈。
產業特色鮮明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新型煤焦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包裝印刷文化、紅棗種植加工、特色醫療、蛋雞養殖等優勢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250萬噸焦炭、100萬噸生鐵、100萬噸鋼材、55萬噸錳鐵、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24萬噸炭黑、3億平方米紙合板、15.3萬畝板棗、蛋雞存欄突破千萬隻的生產規模[10]。
視頻
稷山縣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素有「小天津」之稱!,網易,2019-03-18
- ↑ 中國·稷山第二屆后稷農耕文化研討會隆重舉行,搜狐,2018-09-10
- ↑ 稷王的傳說——稷山(稷山)(民間文學)(0003),山西省人民政府,2018-04-19
- ↑ 《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九:稷山(漢聞喜縣地。後魏龍關郡。後周勛州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築玉璧城,為周氏重鎮,齊神武再攻圍,皆不克。),國學大師
- ↑ 縣名解析:運城稷山縣縣名來歷,山西之窗
- ↑ 農祖后稷,方志山西,張維 ,2018-12-2
- ↑ 稷山縣稷王廟,稷山縣政府網,2019-01-29
- ↑ 稷山縣青龍寺,稷山縣人民政府,2019-01-29
- ↑ 探尋最早「中國」:農曆的源頭是在這裡 ,搜狐網,2016-5-30
- ↑ 稷山縣概況,稷山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