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韓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3日 (四) 03:25 由 Op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韓信
淮陰侯
韓信
王者榮耀
楚王
國家 →西漢
時代 秦末→西漢
主君 項梁項羽劉邦
韓姓
姓名 韓信
封爵 齊王楚王淮陰侯
籍貫 淮陰(今江蘇淮安
出身地 淮安
出生 前230年
淮陰
逝世 前196年 (34歲)
長安長樂宮

韓信(前230年-前196年),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1]。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主要戰績有敗章邯、擒魏豹、斬陳餘、收李左車、降燕、殺龍且、攻占齊國等偉大事蹟。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2]。明代茅坤解釋韓信的軍事技巧為「從天而下,而未嚐與敵人血戰者。」韓信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官拜漢大將軍、左丞相、趙國丞相、齊王、楚王,「」一人全任,卻也因其「功高蓋主」引起猜忌。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被貶為淮陰侯;最後韓信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誣以謀反之名處死於長樂宮鐘室。

秦末天下大亂,出生淮陰的韓信,因為從小生長在窮苦家庭,沒父沒母無兄無弟,每天帶著一根長劍跟一把簫在街上閒逛,套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具有攻擊性的遊民。韓信出生時機不好、家裡環境不好、連造型都不稱頭。走沒多久來到溪邊,平時常給他點心的大嬸們還是挺熱情地把飯盒裡的飯菜拿給他充飢,他邊接過來邊滿懷感謝地說:「大姊,等我發達了,一定準備好酒好菜來報答您。」沒想到和善的大姊完全不給面子:「算了吧,你都過不了這時,我哪敢想你會有來日。」韓信忍住飢餓,連飯菜也不拿,面紅耳赤地低頭走了。

街角等著他的是盤踞在街市的蔡興,一夥人等在那兒,帶頭挑釁說:「你這個沒用,別以為拿著一把破劍,中看不中用,有本事就來一對一單挑啦,不然⋯⋯」蔡興比了比胯下:「你從這裡鑽過去,我就饒你一命。」

韓信原本已經餓到不行,連站都站不穩。這時一被刺激,哪忍得下這口氣!男兒膝下有黃金啊!韓信脹紅著臉,額頭青筋暴跳,抓著劍柄,準備跟蔡興一決勝負,反正都已經窮途末路,為了一口氣,拚了啦!

眾人圍著呼叫吶喊,正等著看好戲的時候,原本劍拔弩張的態勢卻突然急轉直下。韓信突然頓悟,正所謂:「俗辣枉做,性命枉顧。」他啪一聲跪倒在地,三步併兩步地爬了過去。所有人先是愣了幾秒,接著大笑如雷般爆了出來,毫不留情。 姑且不論韓信打不打得贏,要是不小心打到蔡興葛屁了,光是市場圍觀的民眾出庭作證,古代「殺人者死」是鐵律啊!韓信受胯下之辱,但是從這天起,韓信認清自己絕對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他決定離鄉背井尋找飯票,希望有一天可以光榮返回來! [3]

人物特徵

File:Hán Xìn.jpg
韓信(想像圖)刊於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畫傳》

外形

韓信身材高大。(《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4]

  • 喜歡負劍而行。(《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5]
  • 韓信便隨餘部歸順項羽,任持戟郎中。(《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6]

自評

  • 涉嫌犯軍法被判斬首之刑,行刑時,自稱為「壯士」。

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韓信臨刑,見到夏侯嬰便說:「君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嗎?為何要斬我這種壯士呢?」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7]

評價

  • 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 高祖本紀第八》)
  • 張良:「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矛盾);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利用)。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 蕭何:「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 英布:「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 馮衍:「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於漢。」(《後漢書· 卷二八上·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 曹操:「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全三國文·卷二》)
  • 劉邵:「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人物誌·卷上·流業第三》)
  • 何晏:「此兩將者,殆蚩尤之敵對,開闢所希有也,何者勝,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為出奇無窮,欲窺滄海,白起為勝,若夫韓信,斷幡以覆軍,拔旗以流血,其以取勝,非復人力也,亦可謂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趙軍,詐奔而斷其糧道,取勝之術,皆此類也,所謂可奇於不奇之間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卷三九·魏三九·何晏·韓白論》)
  • 姜維:「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 葛洪:「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抱朴子內篇·卷十二·辨問》)
  • 陸機:「灼灼淮陰,靈武冠世。策出無方,思入神契。奮臂雲興,騰跡虎噬。凌險必夷,摧剛則脆。肇謀漢濱,還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師北討。濟河夷魏,登山滅趙。威亮火烈,勢逾風埽。拾代如遺,偃齊猶草。二州肅清,四邦咸舉。乃眷北燕,遂表東海。克滅龍且,爰取其旅。劉、項懸命,人謀是與。念功惟德,辭通絕楚。」(《漢高祖功臣頌》)
  • 蔡謨:「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晉書·卷七七·列傳第四七》)
  • 王珪:「秦王日凶慝,豪傑爭共亡。信亦胡為者,劍歌從項梁。項羽不能用,脫身歸漢王。道契君臣合,時來名位彰。北討燕承命,東驅楚絕糧。斬龍堰濉水,擒豹僭夏陽。功成享天祿,建旗還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錢酬下鄉。吉凶成糾纏,倚伏難預詳。弓藏狡兔盡,慷慨念心傷。」(《詠淮陰侯》)
  • 張說:「光乘積學而善謀,求之古人,吳起、韓信敵也。」(《全唐文·第三部·卷二百二十三》)
  • 司馬貞:「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沈沙決水,拔幟傳餐。與漢漢重,歸楚楚安。三分不議,偽游可嘆。」(《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 司馬光:「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里閈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資治通鑑·卷第十二》)
  • 蘇軾:「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 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失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何博士備論》)
  • 葉適:「遷責韓信不學道謙讓,伐功矜能,至於夷滅;信雖不足以知此,然當受此責矣。何也?當天下發難,與沛公先後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斃,無怪也。獨蕭何張良與信,沛公之所須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猶欲自立,則漢誰與共功,是天下終不可得而定矣。信託身於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則急迫以不得不與,終則僥倖於必不可為,以黥彭所以自處而處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習學記言序目》)
  • 陳亮:「漢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傑然於其間。天下既定,而不免於疑。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蕭何能知之於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為自保矣。」
  • 洪邁:「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而三以詐臨之:信既定趙,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稱漢使馳入信壁,信未起,即其臥,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項羽死,則又襲奪其軍;卒之偽游雲夢而縛信。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蓋有以啟之矣。」(《容齋隨筆·卷十四》)
  • 陳元靚:「淮陰善將,逢時展效。受律登壇,握兵之要。虜魏降燕,平齊下趙。輔漢之功,久而益劭。」(《事林廣記後集》)
  • 楊維楨:「韓信登壇之日,畢陳平生之畫略,論楚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此三秦還定之謀所以卒定韓信之手也。」
  • 唐順之:「孔明之初見昭烈三國,亦不能過。予故曰:淮陰者非特將略也。」
  • 王世貞:「淮陰之初說高帝也,高密之初說光武也,武鄉之初說昭烈也,若懸券而責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謂才也已矣!」
  • 董份:「觀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謀而已也,所以謂之人傑。」
  • 李贄:「信與沛公初見,凡說項羽處,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 茅坤:「太史公傳淮陰,不詳其兵法所授,此失着處。」;「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 祩宏:「韓信,楚士也。背楚之漢,楚卒以信困,漢以信興。夫前後一信耳,而二國之興廢因之,善用與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則名六賊,善用之則種種神通妙用耳,煩惱即菩提。豈不信哉。」(《竹窗隨筆》)
  • 王鳴盛:「漢得天下,皆韓信之功。」;「觀信引兵法以自證其用兵之妙,且又著書三篇,序次諸家為三十五家,可見信平日學問本原。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嘗試者。信書雖不傳,就本傳所載戰事考之,可見其純用權謀,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也。」(《十七史商榷·卷四》)
  • 徐經:「史公為淮陰惜,實不僅為淮陰惜。」
  • 王志湉:「氣蓋世力拔山,見公束手,歌大風思猛士,為之傷懷。」(《十七史商榷·卷四》)
  • 梁玉繩:「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蒯徹)於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於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將者變復布置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胎禍於躡足附耳,露疑於奪符襲軍。顧禽縛不已,族誅始快。『從豨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憫也。」(《史記志疑·卷三十二》)
  • 薛福成:「中國兵法之有專家,始於戰國之時,厥後漢之韓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傳於世,蓋此中窾要,非可鹵莽,宜有心得也。」(《盛世危言·卷六·選將練後論》)
  •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
  •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敘韓信破魏豹,以木罌渡軍;其破龍且,以沙囊壅水;竊嘗疑之:魏以大將柏直當韓信,以騎將馮敬當灌嬰,以步將項它當曹參,則兩軍之數,殆亦各不下萬人。木罌之所渡幾何?至多不過二三百人,豈足以制勝乎?沙囊壅水,下可滲漏,旁可橫溢,自非興工嚴塞,斷不能築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絕,如其河寬盛漲,則塞之固難決之亦復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決,則決後未必遂不可涉渡也。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敘兵事者莫善於《史記》,太史公敘兵莫詳於《淮陰傳》,而其不足據如此!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君子之作事,既征諸古籍,諏諸人言,而又必慎思而明辨之,庶不至冒昧從事耳。

借用評價

後世亦有多項以韓信評價當時名將之記錄:

  • 楊阜馬超:「之勇」(《三國志·蜀書六》)
  • 曹操張郃:「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韓信歸邪?」(《三國志·魏書十七》)
  • 三國志魏延:「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十》)

參考文獻

  1. 史記 淮陰侯傳
  2. s:何博士備論 (四庫全書本)/卷下#魏論下
  3.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1882
  4.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5.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6.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7.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