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在民俗学上,神话(英語: myth ),是指关于人类和世界变迁的神圣故事。[1]在广义上,“神话”可以指任何古老传说,[2] 藉由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民族的意识形态。[3]
目录
简介
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而宗教神话属于特殊意识形态体现方式。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亦或是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其是一种心灵寄托。
宗教神话则是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神话人物与事件而形成的传说,也属于特殊意识形态体现方式。
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知识水准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许多民族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头的。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神话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为武器。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
不论是世界文明发生最早地区的原始社会民族,还是当今世界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民族,他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大同小异。
神话也是文学的先河,是人类最早的口头散文作品。例如《庄子·应帝王》中说:“泰氏,其卧徐徐,具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4]。
定义
在学术上,学者所说的神话,必须具有几个条件:
- 叙述人类原始时代或人类演化初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5] [6] [7]
- 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5] [6] [8] [9]传承者自己也知道是虚构的故事被称为“寓言”。[10]
- 必须是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如果是个人创造,并且没有透过传承而且群众的成员对其创造的参与,这故事再怎麽神奇均不属于神话。[5]
和神话相近的概念有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三个词指不同类型的传统故事。[11]不同于神话,民间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传承民间故事的人也不把它们当成真实、神圣的。[5]传说则一般被当做是真实的,但是传说一般发生在更近的事件段内,传说中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几乎一样。[5]传说的主角一般是人类,神话的主角一般是超自然角色。[5]
定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三个概念,只是为了把传统故事归类。[12]在许多文化中,神话和传说之间不一定有明确界限。[13]有些文化中只把传统故事分为两类: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14]甚至神话和民间故事也不能完全区分开,一个民族认为是虚构的故事(民间故事),可能被另一个民族当成史实(神话)。 [15] [16]事实上,当一个神话失去其宗教地位后,它更像是民间故事,例如以前欧洲的巨人、仙女和人类英雄带有神性,在基督教传播开后全被当成民间故事。[6]
分类
神话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祇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但不表示每一个民族就一定会同时拥有上述几种神话,有些民族可能讲到人类起源,却没说到文化起源,但儘管如此,都仍可归纳一个共同点,就是讲述「宇宙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
- 神祇神话和英雄神话—就是讲述神佛和英雄们的种种事蹟。
1.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戏说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泥永远都搓不完,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2.自然神话: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
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3.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数量最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
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的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关于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的神话《夸父追日》《寒冰上的弃儿》《舜感化了弟弟象》《鲧和禹治理洪水》《驭兔传媒》等。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
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西方的神话则更加丰富了。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古罗马的神话多是承袭希腊神话的,只改了人名。如宙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庇特;天后赫拉则为朱诺;雅典娜称密涅瓦。著名的爱神维纳斯,在古希腊神话中原名阿佛洛狄忒。其中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像宙斯的残暴,很像人间的君王。朱诺(赫拉)的嫉妒,雅典娜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希伯来神话来源于《圣经·旧约》,本书所选四则故事《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诺亚方舟》《巴别塔》全都取材于《旧约》第一篇《创世记》。内容都和希伯来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华有关。由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上述的神话故事在西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必须对这些神话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不同学术范围对神话的理解
英文中的神话(myth)一词从希腊文的mythos一词而来,其原文含意包括「语词」、「言说」、「故事」及「虚构故事/小说」等;因其不可质疑的有效性而往往与希腊文中的「道/科学」(logos)相对,在近代的学术研究中,神话往往不是「虚假故事」、「误解」的同义词,在不同的学术研究中,「神话」这术语有三种主要用法,即礼仪/人类学用法、文学用法及符号学用法:
- 在文学理论中,神话是某种永恆的人类真理的故事或象徵,这种永恆真理通常属于道德的或美学的范畴,这种象徵或原型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宗教与文学有极其相似的社会功能,就是把这种永恆的真理的价值观透过故事的形式传递。
起源
真实事件
一种理论认为,神话是从真实历史事件演变而来。[17] [18]根据这一理论,古代讲故事的人反复述说一段历史,年深日久,故事中的人物被神格化。[17] [18]例如一些学者认为,风神埃俄罗斯的神话就来自一个古代真实的国王,他教人民使用帆船,掌握用风的技巧,后来被流传成风神。[17]宙斯是一个英明的国王,死后被葬在克里特岛。[19]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和普罗迪克斯都支持这种主张。[18]希腊神话学家犹希迈罗斯(Template:Lang-grc [Euhēmeros],生于前4世纪)是持这一理论最有名的人,此类思想也被称为“犹希迈罗斯主义”。[18][20]
寓言
还有一些人认为神话来自托寓。例如把古希腊众神看做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和比喻,阿波罗代表太阳,波塞顿代表水。[18]相似的理论认为,神话是哲学或灵性概念的载体:雅典娜代表睿智和公正,阿芙洛狄忒代表欲望等。[18]19 世纪的梵语学者马克斯·缪勒支持神话托寓理论。他相信神话最初是对大自然的比喻性描述,后来逐渐被人按字面意思理解。例如,人们常用修辞手法描述大海“躁动不安”,后来神话中的海神就被描述为暴躁易怒。[21]
拟人化
一些学者认为神话是对无生命物体和力量的拟人化。例如古人崇拜火、空气等自然力,后逐渐把它们想像成神明。这一理论被称为“造神思维”(Mythopoeic thought)。[22]根据这一理论,古人常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看做有主观意识的人。[23]因此他们把自然事件描述为神明人为造成的,这些神往往有人类的性格。这些故事集中起来就形成了神话。[24]
神话-仪式理论
根据神话-仪式理论,所有存在的神话都和仪式密不可分。[25]最极端的的说法是,所有神话都是早期人类对仪式的解释。[26]这一理论最早被圣经学者威廉姆·史密斯提出。[27]根据史密斯的理论,人们最初进行的仪式和神话没有关系。后来我们忘记了最初举行仪式的原因,就尝试编一些故事来解释仪式,并声称举行仪式是为了纪念神话中描述的事件。[28]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也持有类似理论。他认为原始人最早信仰魔法,后来人们对魔法失去信心,就发明了神话,并且说他们之前举行的魔法仪式为了安抚众神而进行的宗教仪式。[29]
目的
一些宗教历史学家认为,神话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建立行为模式[30]并提供宗教体验。[31]通过互相复述神话,传统社会中的成员暂时把自己和当前的世界分离,让心灵返回到神话时代,从而使自己更接近神圣的世界。[8][30][32]
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在复述神话的时候会试图重现神话中的场景。例如,人们会重现神在创世时使用的治愈手段,希望以此治愈目前生病的人。[33]罗兰·巴特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现代文化也做着类似的事情。由于科学无法定义人类道德,人们仍然借由宗教体验来与一个更远古的时代建立联系。那些远古时代在人们心目中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现今的科技时代完全不同。[34]
宗教学家 Joseph Campbell 定义神话有四个基本功能:神秘功能(使人感受宇宙的威严)、科学功能(解释世界运作方式)、社会学功能(支持和验证社会秩序)、教育功能(说明人类在各种条件下应该如何生活)。[35]
在一个文化中,神话通常扮演著四种功能[36]:
1.形而上的功能:可以用来解释存在的根源
2.宇宙论的功能:强调宇宙万物都是某个大画面的一部分
3.社会性的功能:透过神话可以促进成员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4.心理的功能:提供一种个人行为的模范
中国神话之最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了多项中国神话之最,但中国产生时间最早的神话没有定论,故没有收录。
中国神话中叙述事件最早的是“开天辟地”神话。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开天辟地神话。普遍为人所知的是盘古开天地。
中国记载神话最早的著作——《诗经》
《诗经》中的祖先来源神话。如《商颂·玄鸟》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大雅·生民》后稷降生的描写。《诗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早的著作。
中国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东晋干宝辑录的《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集。干宝,字今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他编著的《搜神记》,原书已经散佚,现存二十卷本是后人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佚文而成的。
《搜神记》对后世影响不小。特别是其中一部分民间传说,是书中的精华,流传久远,一直为大家所喜爱。《搜神记》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它保存了这些优秀的神话传说,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学发展、特别是小说演变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搜神记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神话小说集。
中国最早的神话史——《中国神话史》
中国最早的神话史是当代袁珂所著《中国神话史》,1988年出版。作者从广义神话的观点考察了中国神话,对历代记述的神话以及有关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全书十八章。
中国最早研究神话的专著——《中国神话研究ABC》
最早研究神话的专著是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1896—1982)所著《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刊行。它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中国神话进行论述。作者借鉴人类学派神话学的理论,并从中国神话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探索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可以说是作者对我国神话研究的一个开拓性的贡献。
中国最大的神话小说——《封神榜》,又名《封神演义》,它是一部中国神魔小说,作者不可考。
世界神话
详细列表请参考神话列表,以下列出主要的神话
比较神话学
比较神话学是指将不同的神话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共同的主题和特点,或者同体系而分支的神话,例如蒙古神话 与 突厥神话,两者的起源都是额尔古纳昆,可能因为是游牧民族互相交流或分离两地产生的。
详细请参考比较神话学。
现代神话
参考文献
引用
- ↑ Dundes, Introduction, p. 1
- ↑ Kirk, "Defining", p. 57; Kirk, Myth, p. 74; Simpson, p. 3
- ↑ Lincoln, Bruce. An Early Moment in the Discourse of "Terrorism": Reflections on a Tale from Marco Polo.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006, 48 (2): 242–259.
More precisely, mythic discourse deals in master categories that have multiple referents: levels of the cosmos, terrestrial geographies,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log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ike. Their plots serve to organi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categories and to justify a hierarchy among them, establishing the rightness (or at least the necessity) of a world in which heaven is above earth, the lion the king of beasts, the cooked more pleasing than the raw.
- ↑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说:“‘三百篇’里……没有神话的遗迹。”“中国古代民族没有故事诗,仅有简单的神歌与风谣而已。”茅盾曾经指出:“中国神话之系统的记述,是古籍所没有的。”又说:“神话这个词,中国向来是没有的,但神话的材料,虽然只是些片段,却见于古籍甚多,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色彩鲜艳的一部分。”(茅盾《中国神话研究》)
- ↑ 5.0 5.1 5.2 5.3 5.4 5.5 Bascom, p. 9
- ↑ 6.0 6.1 6.2 "myths",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lklore
- ↑ O'Flaherty, p.78: "I think it can be well argued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at, just as 'biography is about chaps', so mythology is about gods."
- ↑ 8.0 8.1 Eliade, Myths, Dreams and Mysteries, p. 23
- ↑ Pettazzoni, p. 102
- ↑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p. 10-11; Pettazzoni, p. 99-101
- ↑ Bascom, p. 7
- ↑ Bascom, p. 10
- ↑ Kirk, Myth, p. 22, 32; Kirk, "Defining", p. 55
- ↑ Bascom, p. 17
- ↑ Bascom, p. 13
- ↑ Doty, p. 114
- ↑ 17.0 17.1 17.2 Bulfinch, p. 194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Honko, p. 45
- ↑ Zeus Is Dead: Euhemerus and Crete, S. Spyridakis, 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63, No. 8, May, 1968, pp. 337-340.
- ↑ "Euhemerism",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 ↑ Segal, p. 20
- ↑ Bulfinch, p. 195
- ↑ Frankfort, p. 4
- ↑ Frankfort, p. 15
- ↑ Segal, p. 61
- ↑ Graf, p. 40
- ↑ Meletinsky pp.19-20
- ↑ Segal, p. 63
- ↑ Frazer, p. 711
- ↑ 30.0 30.1 Honko, p. 51
- ↑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p. 8
- ↑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p. 19
- ↑ Honko, p. 49
- ↑ 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 ↑ Campbell, p. 22-23
- ↑ Campbell, Joseph (1970), Myths, Dreams,and Religion, New York: E. P. Dutton
来源
- Armstrong, Karen.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Knopf Canada, 2006.
- Bascom, William. "The Forms of Folklore: Prose Narratives".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Ed. Alan Dun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5-29.
- Bulfinch, Thomas. Bulfinch's Mythology. Whitefish: Kessinger, 2004.
- Campbell, Joeseph. "The Power of Myth". New York: Doubleday, 1988.
- Doty, William. Myth: A Handbook. Westport: Greenwood, 2004.
- Dundes, Alan. "Binary Opposition in Myth: The Propp/Levi-Strauss Debate in Retrospect". Western Folklore 56 (Winter, 1997): 39-50.
- Dundes, Alan. Introduction.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Ed. Alan Dun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3.
- Dunes, Alan. "Madness in Method Plus a Plea for Projective Inversion in Myth". Myth and Method. Ed. Laurie Patton and Wendy Doniger.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6.
- Eliade, Mircea. Myth and Reality. Trans. Willard R. Trask.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 Eliade, Mircea. Myths, Dreams and Mysteries. Trans. Philip Maire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7.
- "Euhemerism".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Ed. John Bowk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C - Berkeley Library. 20 March 2009 .
- Fabiani, Paolo "The Philosophy of the Imagination in Vico and Malebranche". F.U.P. (Florence UP), English edition 2009. PDF
- Frankfort, Henri, et al. The Intellectual Adventure of Ancient Man: An Essay on Speculative Thought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 Frazer, James. The Golden Bough. New York: Macmillan, 1922.
- Graf, Fritz. Greek Mythology. Trans. Thomas Mari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 Honko, Lauri.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Myth".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Ed. Alan Dun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41-52.
- Kirk, G.S. Myth: Its Meaning and Functions in Ancient and Other Cultures. Berke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 Kirk, G.S. "On Defining Myths".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Ed. Alan Dun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53-61.
- Leonard, Scott. "The History of Mythology: Part I". Scott A. Leonard's Home Page. August 2007.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17 November 2009
- Littleton, Covington. The New Comparative Mythology: An Anthrop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Theories of Georges Dumezi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 Meletinsky, Elea. The Poetics of Myth. Trans. Guy Lanoue and Alexandre Sadetsky.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 "myt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1 March 2009
- "myths".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lklore. Jacqueline Simpson and Steve Rou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C - Berkeley Library. 20 March 2009 Oxfordreference.com
- Northup, Lesley. "Myth-Placed Priorities: Religion and the Study of Myth".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32.1(2006): 5-10.
- O'Flaherty, Wendy. Hindu Myths: A Sourcebook. London: Penguin, 1975.
- Pettazzoni, Raffaele. "The Truth of Myth".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Ed. Alan Dun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98-109.
- Segal, Robert. Myth: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P, 2004.
- Simpson, Michael. Introduction. Apollodorus. Gods and Heroes of the Greeks. Trans. Michael Simpson.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6. 1-9.
- Singer, Irving. "Introduction: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of Myth and Cinema." Cinematic Mythmaking: Philosophy in Fil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MIT Press Books, 2008. 3-6. Web. 23 Oct. 2011.
- Indick, William. "Classical Heroes in Modern Movies: Mythological Patterns of the Superhero."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9.3 (2004): 93-95. York University Libraries. Web.
- Koven, Mikel J. "Folklore Studies and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a Necessary Critical Survey."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6.460 (2003): 176-195. Print.
- Olson, Eric L. "Great Expectations: the Role of Myth in 1980s Films with Child Heroes." Virginia Polytechnic Scholarly Library.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3 May 2011. Web. 24 Oct. 201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9012708/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available/etd-05172011-113805/unrestricted/OLSON_EL_T_2011.pdf>.
- Matira, Lopamundra. "Children's Or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Mass Media." Indian Folklore Research Journal 5.8 (2008): 55-57. Print.
- Cormer, John. "Narrative." Critical Ideas in Television Studies. New York, United States: Charendon Press, 2007. 47-59. Print.
外部连结
- Leonard, Scott. "The History of Mythology: Part I",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