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b/b9/%E8%B6%81%E7%81%AB%E6%89%93%E5%8A%AB1.jpg)
趁火打劫(外文名to loot a burning house,漢語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1]
而此計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商戰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2]
目錄
成語相關
成語資料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貶義,同乘人之危
![](/images/d/de/%E8%B6%81%E7%81%AB%E6%89%93%E5%8A%AB2.jpg)
成語釋義
【基本解釋】利用失火的混亂時機行劫,比喻趁人之危,從中取利
【引證解釋】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劫。比喻趁別人緊張危急的時候去撈取好處或趁機害人。《何典》第八回:「眾鬼也就趁火打劫,搶了好些物事,一哄出門。」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八章:「怕的就是那些壞東西趁火打劫。」
馬烽 《太陽剛剛出山》:「他說 劉成貴 家也是貧農,是階級弟兄,不能看到人家有困難趁火打劫,應該幫助他家度過這一難關。」
成語出處
1、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2、「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侶,飛奔入內,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訶斥,則日:將為汝寄頓於吾家也。蓋倉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類鈔之盜賊類之趁火打劫》)
![](/images/7/72/%E8%B6%81%E7%81%AB%E6%89%93%E5%8A%AB3.jpg)
成語辨析
「趁火打劫」和「渾水摸魚」的區別在於來源不同,一中一外,趁火打劫有欺騙的傾向,渾水摸魚比較直接。
成語示例
1、「有所謂趁火打劫者,臨時之盜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約一二伴侶,飛奔入內,見物即取,或持之,或負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訶斥,則日:將為汝寄頓於吾家也。蓋倉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類鈔之盜賊類之趁火打劫》)
2、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3、等警察趕到時,那幾個趁火打劫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英文解釋
rob the owner while his house is on fire;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make use of sb.'s misfortune to serve one's own ends [advantage]; plunder [loot] a burning house
例句
1. America never wished to profit from the misfortunes of her neighbours. 美國決不想對鄰居趁火打劫。
2. Troops are being deployed to help with rescue efforts and prevent looting. 部隊被派出幫助營救和防止趁火打劫。
![](/images/d/db/%E8%B6%81%E7%81%AB%E6%89%93%E5%8A%AB4.jpg)
三十六計之第五計
簡介
三十六計第五計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3]
賞析
【原文】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夬柔也②。
【注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夬 (卦名)柔也:語出《易經·夬》卦。夬,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夬》的《彖》辭說:「夬,決也。剛決柔也。」決,衝決、沖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遊,剛健不屈。[4]
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衝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譯文】當敵人遇到危難時,就要趁機出兵奪取勝利。這是一個強大者果斷決斷,抓住有利戰機,制服敵人的謀略。這是從《周易》夫卦「剛決柔也」一語悟出的道理。
![](/images/a/a3/%E8%B6%81%E7%81%AB%E6%89%93%E5%8A%AB5.jpg)
【按語】
古人按語說: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①,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②,國內空虛,因而幫之③,大獲全勝(《國語·吳語·越語下》)。
【注釋】
①蟹稻不遺種:蟹,螃蟹。種,種子。全句譯為:螃蟹和稻穀連種子都沒留下,說明發生大旱災,處於危急之中。
②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黃池,中原地名。吳,這隻吳王夫差。全句譯為:趁吳王夫差列黃池與諸侯會盟的機會。
③因而禱之:因,憑藉。禱,即搗,打擊。全句譯為:趁此有利時機,打擊敵人。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占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併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云:「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5]
![](/images/thumb/e/ec/%E8%B6%81%E7%81%AB%E6%89%93%E5%8A%AB6.jpg/300px-%E8%B6%81%E7%81%AB%E6%89%93%E5%8A%AB6.jpg)
出處
《趁火打劫》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images/thumb/9/99/%E8%B6%81%E7%81%AB%E6%89%93%E5%8A%AB7.jpg/300px-%E8%B6%81%E7%81%AB%E6%89%93%E5%8A%AB7.jpg)
歷史典故
勾踐趁亂滅吳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
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 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
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用計案例
春秋時期戰例
春秋時,晉太子圉(音:與)被質於秦國多年,太子圉的母親是梁國人,而梁國是小諸侯國。梁國國君執政不力,又不體恤民眾,整天只顧修造自己的宮殿、生活極其奢侈。梁國本是個小國、窮國 ,根本經受不起國君的如此折騰,因此,民眾載聲怨道,為逃避過重的稅賦,大批難民只得紛紛逃往秦國。
秦穆公趁梁國君無道、民心已亂,派大夫百里奚等,領兵攻打梁國,趁機滅了梁國,梁國君被亂民所殺。晉太子圉見秦國滅了自己的母國,感到受了莫大的羞辱,並設法逃回到晉國。
視頻1
三國時期戰例
曹操入朝總領大事之後,一日在後堂設宴,聚眾謀士商議:「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州事,現在呂布又兵敗投奔徐州,若二人同心引兵來犯,必是心腹之患也。諸位有何妙計啊?」荀彧獻上一計稱為「二虎競食」,可令呂布與劉備廝殺。曹操依計而行,但此計被劉備識破並未得逞。荀彧又獻一計:讓曹操給袁術處通氣,說劉備上密表,要得袁術的南郡。這次袁術中計,要引兵進攻徐州。
劉備聽說袁術要來進攻,便要出城迎戰。孫乾讓劉備選好守城之人,劉備問關、張二人誰可守城,關羽要守城,劉備說早晚有事要和關羽商量,張飛願意守城。劉備知道張飛的毛病,再三叮囑他一不要喝酒,二要聽人勸,還留下陳登輔助張飛。
張飛自劉備走後,一應雜事,都交與了陳登,軍機大事,自己斟酌。確實好了幾天。可在一次宴請官員的酒宴中,卻犯了毛病,張飛告訴大家可以一醉方休,第二天各自戒酒。這也倒行,可是人家曹豹是滴酒不沾,張飛非要曹豹喝一碗,曹豹害怕,只得強飲一碗,可張飛喝多了,還讓曹豹再喝一碗。曹豹說實是不能喝了,張飛說你剛才不是喝了嗎。可把曹豹治壞了。還要打一百鞭,陳登勸,張飛也不聽。此時曹豹如果硬挺着也就算了,他又提他的女婿呂布。這一提不要緊,張飛最看不上呂布,滿腔怒火撤到了曹豹身上。
曹豹回去,恨透了張飛,連夜給呂布寫信,說張飛無禮,又說劉備和關羽不在城內,張飛又喝醉了,這時占領徐州,那徐州不就屬於呂布了嗎。呂布大喜,連夜引兵來襲徐州。曹豹等候,開了城門,眾軍齊入,喊聲大舉,張飛醉臥府中,聽得呂而殺來,急忙上馬,可酒未全醒,不能力戰。呂布也知張飛勇猛,也不敢往死整。張飛殺出東門,劉玄德家眷陷在府中,都顧不得了。
此戰就是趁火打劫的例子,呂布在劉備手下暫時棲身,也想自己有個穩定的地盤,那麼張飛給了這個機會,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戰國時期戰例
晉惠公先前曾許諾:他復國後答應將河西五城給秦國,可是,當他在秦國的護送下回國即位後,竟然毀約不給秦國五城。不料,晉國連續五年大鬧旱災、饑荒,晉國糧庫空虛,老百姓四處逃荒。晉惠公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只得硬着頭皮向秦穆公求援。穆公為晉侯背信棄義正惱羞成怒,不答應救援。秦大夫公孫枝進諫道:「是晉侯背約,晉國的老百姓是無辜的呀。現在正是晉國的老百姓在受災,我們應該援助他。」穆公聽從了公孫枝的意見,答應了晉惠公的要求,解決了晉國的饑荒,受到晉國民眾的感激。
第二年開始,秦國卻也鬧起了旱災、饑荒,原本用來防禦饑荒的國庫糧食,先前都救援晉國饑荒去了,秦國民心、軍心不由大亂。而晉國當年恰恰是個大豐收年,於是,穆公派人到晉國求援。晉國大夫卻芮(讀作xì ruì)、虢射等唆使惠公拒絕給秦國的救援,並趁秦國大鬧荒災、國情大亂之際,聯合梁國去攻打秦國,必有所獲。
晉惠公果然背信棄義,不聽良諫,卻聽取了虢射等人的建意見,趁秦國荒災大舉進攻之;秦國也只得率三軍應戰。激戰中,穆公險些被晉軍俘獲,後來幸被山野土著人救出。由於晉軍失道寡助,軍心不振,並且,秦軍英勇作戰,其將領百里奚、[[[公孫枝]]、公子縶三人足智多謀,最後,秦軍取得全勝,晉惠公也被秦軍俘獲。
只可惜,惠公本想「趁火打劫」於秦國,撈取些利益,卻反遭兵敗如山、自身不保,這也是他背信棄義、妄自尊大的必然結果。
視頻2
清朝戰例
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位時,年齡太小,只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袞身上。多爾袞對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着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崇禎皇帝宵衣旰食,想振興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賢臣良將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連更換了十幾個宰相,又殺了明將袁崇煥,他的周圍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潰大局已定。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墮落。明朝名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擄去。吳三桂本是勢利小人,慣於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秦暮楚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終於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
多爾袞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內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山未定,於是多爾袞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袞志得意滿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了滿清占領中原的基礎。
商場案例
華爾街大佬因機而發操縱美國白宮
1873年,美國經濟危機期間,幾乎每小時都有宣布破產的消息。費城的著名投資銀行傑伊庫克公司也永遠地關上了大門。庫克因在南北戰爭中幫助政府出售國庫券而名聲大振,是投資銀行家中最傑出的人物。他的破產在當時商業界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後來事實證明,即便當時他能渡過危機,但因其力量早已衰微,也難以應付日後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的挑戰。
摩根在國內外出售證券的能力舉世無雙。達布尼—摩根公司和在倫敦的摩根公司及巴林兄弟公司、費城的安東尼·德雷克塞爾、紐約的利瓦伊莫頓以及紐約其他幾位大銀行家與摩根的聯合,所形成的勢力與能力使他得以在1871年從庫克手中奪過價值2億美元的國庫券,並把其中的大部分出售給外國投資者;1873年的上半年,摩根及其合伙人又以同樣理由贏得33億國庫券的一半,並且處理得可謂得心應手。而庫克在出售他那部分國庫券時卻困難重重,這也是庫克破產的因素之一。在這場危機中,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成為美國實力最雄厚的投資銀行,控制了美國政府的債券市場,同時繼續向歐洲拋出優惠證券。
1884年的金融危機又進一步鞏固了摩根的地位。從這時起一直到1913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國投資銀行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自1884年11月以來,美國財政部的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市場上掀起了搶購黃金的風潮。當時有個謠言很快傳遍了華爾街,說美國政府不得不放棄以黃金支付貨幣的做法。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擔保這不是事實,但是用拋售美國證券換回黃金的做法仍在進行,致使國庫告急,落到了幾乎無力償清債務的地步。
為了救濟金庫空虛帶來的經濟恐慌,就必須立即籌集到一筆巨額資金。政府財政當局的估計至少要1億美元。摩根已知在這股搶購黃金的風潮中,政府已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於是他同貝爾蒙商定,由他們兩家銀行組成一個辛迪加,承辦黃金公債,這樣,他們即可解救財政部危機,又可獲得高額利潤。但因他們的苛刻條件美國國會並沒有通過這個建議,總統也難以接受。當時的財政部長卡利史爾計劃發行5000萬美元的公債,其餘半數委託美國國內銀行存款。
由於正值恐慌之際,任何市銀行都自顧不暇,這位財政部長的呼籲便被理所當然地束之高閣了,於是,他又使出苦肉計,以超出面額的117點公開募集5000萬美元公債,這一招打破了投資金融界的慣例,也欺騙了投資很行,並重創和惹惱了摩根。由於摩根的操縱,當這位財政部長匆匆忙忙趕赴紐約召集銀行家尋求幫助時卻遭到了白眼,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摩根提出的要麼認購全部公債,要麼完全拒絕認購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談判條件。
出於無奈,摩根再次被總統召入白宮,互相攤牌。當摩根深知國庫存金只剩下900萬美元時,更是固執己見,並進而胸有成竹地說:「除了我和羅斯查爾組成辛迪加,使倫敦的黃金重新流入國內外,似乎沒有第二種辦法來解救陷於破產狀況的國庫了。現在,我手頭就有一張1200萬美元的支票沒有兌現,若是今天將這張支票兌現了,一切就都完了,要不要我在這裡拍電報,現在立刻匯到倫敦去呢?」在這種威脅下,克利夫蘭總統不得不以去洗手間為名,每隔5分鐘就去與正在另一室等候的財政部長卡利史爾商量對策。摩根很清楚,若不使出硬的一手來,白宮不會輕易就範。因此,在同總統面談時,也就「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拘小節」,「單刀直入」,步步緊逼。並且吸起總統討厭的雪茄煙,悠悠地等待着不能不做出的明智選擇。
結果總統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不得不答應摩根提出的條件,白宮在華爾街面前甘拜下風。當夜摩根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給財政部,幫助財政部渡過了難關。摩根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債價格與市場差價中就淨賺了1200萬美元,並且還安排了一項國際協議,在公債發行結束前,不用美元兌換英鎊,也不購買美國的黃金,這大大衝擊了《夏爾反托拉斯法案》。
企業經營者離不開談判,而談判的特徵之一是對抗性,談判雙方都希望贏得勝利,千方百計爭奪利益。談判者要想達到預期目的,須真正了解對方的情況,否則打的就是糊塗仗。摩根與總統談判,探知國庫存款甚少,陷入危機,便趁火打劫,逼得總統不得不答應他的苛刻條件,摩根獲得談判成功,並從中賺了大錢。
視頻3
亞默爾慧眼發「瘟」財
菲利浦·亞默爾是美國亞默爾肉食加工公司的老闆。1975年初春的一天,他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翻閱報紙,了解當天的新聞。突然,一則幾十個字的短訊,使他興奮得差點跳起來:墨西哥發現了類似瘟疫的病例。他馬上想到,如果墨西哥真的發生瘟疫,一定會從加利福尼亞州或得克薩斯州邊境傳染到美國來。而這兩個州又是美國肉食供應的主要基地。肉類供應肯定會變得緊張,肉價一定會猛漲。
於是,亞默爾立即派家庭醫生亨利趕到墨西哥探聽情況。幾天後,亨利發回電報,證實那裡確有瘟疫,而且很厲害。亞默爾接到電報後,立即籌集全部資金,購買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的牛肉和生豬,並及時運到美國東部,儲存起來備售。
不出所料,瘟疫很快蔓延到美國西部的幾個州。美國政府下令:嚴禁一切食品從這幾個州外運,當然也包括牲畜在內。於是,美國國內肉類奇缺,價格暴漲。亞默爾趁機將先前購進的牛肉和豬肉拋出。在短短几個月裡,淨賺了900萬美元。
亞默爾慧眼獨具,透過一則短訊發現了瘟疫流行的徵兆,並預測到瘟疫流行給肉類市場可能帶來的影響。於是他趁火打劫,預先收購牛肉和生豬。在市場奇缺、價格猛漲時售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三十六計:第五計,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意思就是趁別人家中起火,慌亂不堪,自顧不暇之際,去搶劫他家,乘機撈一把。在軍事上理解為:在敵方有內憂之時,就占領敵人的領土;在敵方有外患之際,則奪取敵人的百姓;在敵方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就可以把他吞併了。
趁火打劫之計出自《孫子兵法》「亂而取之」的思想,此計最早見於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代玄藏法師離開大唐國,往西天取經。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孫悟空來到一座寺廟中投宿。這座廟上下房間共有七十多間,僧客二百多人。廟中老方丈命人倒茶,閒談間,問唐僧有何寶物可以讓他開開眼。於是,悟空就把帶來的袈裟拿出來炫耀。方丈一見,頓生歹念,假裝老眼昏花,要求當夜借袈裟到後房仔細看看。方丈就這樣騙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機僧人商議,將禪堂放火燒毀,把睡在裡面的師徒兩人一起燒死,以便將袈裟據為己有。
可晚上悟空並未睡着,方丈的陰謀被他聽到了。悟空便變成一隻小蜜蜂飛出禪堂,一個跟頭翻進南天門,向廣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馬。到了半夜,和尚們果然放火燒禪堂,火愈燒愈旺,把禪院燒得通紅,唯有唐僧和白馬安然無恙。這時,正南面的一座山有一個黑風洞,洞中妖怪被火光驚醒,妖怪與方丈素有交情,便去幫助僧人救火。妖怪見前後大殿被燒成殘壁,唯有方丈桌上有一青色的包袱,裡面透出一道道彩光,打開一看,是一件袈裟,乃佛門寶貝。妖怪一見此寶,救火之意沒了,拿起袈裟,駕着黑雲,回黑風洞去了。
我們可以看出,本計的主要特點是:趁敵人處於危險、混亂的時機,堅決果斷的攻擊敵人,從中取利。
視頻4
此計的含義如下:
一、乘危取利。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與獲利的意圖有關。正常情況下求利,當然滿足不了貪婪者的胃口;而在對方危機時取利,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井下石。本來敵方已有危難,我方乘機再給它製造更大的危難,直至把敵方至於死地。
三、明助暗奪。敵方後院「起火」,我方裝出「救火」的姿態前去湊熱鬧,這樣即不會被敵方拒絕,也不會引起敵方的注意。在「救火」的過程中,我方便暗中撈取好處,或者在點「新火」。
四、入伙分利。火是別人放的,別人在趁火打劫,這時我方乘機插手,助上一臂之力,事成之後,論功分配。
趁火打劫這一計策,作為方法論,完全可以為我所用。
矛盾雙方的對峙,鬥爭之力量大小,決定各自內部的矛盾的狀態。內部矛盾緩和,表現出本身力量的強大。內部矛盾衝突激烈,表現出本身力量由強變弱,此時就給對方留下可乘之機。如果矛盾雙方的內部矛盾都是尖銳化狀態,則雙方本身仍處於対峙狀態,就不會發生一方制服另外一方。只有一方內部矛盾緩和,團結一致,才能取得勝利。這就是以治待亂、以靜待嘩。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參考文獻
- ↑ 漢典「趁火打劫」引證解釋
- ↑ 鄒浚智.」從軍事到治安—三十六計".台灣:警大通識中心,2015,2
- ↑ 三十六計——趁火打劫 2018年3月24日 - 「趁火打劫」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五計,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此計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
- ↑ 三十六計:第五計,趁火打劫。 2018年11月20日 -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講三十六計第五計,趁火打劫,希望大家喜歡。 趁火打劫,意思就是趁別人家中起火,慌亂不堪,自顧不暇之際,去搶劫他家,乘機撈一把。在軍事上理...
- ↑ 趁火打劫的解釋|趁火打劫的意思|漢典「趁火打劫」詞語的解釋 「趁火打劫」字的解釋,成語解釋,國語辭典,網絡解釋... 趁火打劫chèn huǒ dǎ jié ㄔㄣˋㄏㄨㄛˇㄉㄚˇㄐㄧㄝˊ 趁人之危,從中取利。《黃繡球.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