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溪福仁宫

大溪福仁宫
图片来自xuite

大溪福仁宫,是位于台湾桃园市大溪区大溪老街上的开漳圣王庙,由埔顶仁和宫分灵,广场有打大陀螺的文化与竞赛。

目录

庙身简介

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立,占地3百多坪,为桃园供奉开漳圣王庙宇与台湾其他地比较,桃竹苗有数量最多的开漳圣王庙宇,又以桃园大溪最高,如此庙外,尚有大溪瑞源宫、大溪仁和宫、大溪百吉复兴宫及大溪东兴宫等。占地最广者。位在福仁里的和平路100号。

此庙虎边墙壁镶有一块与林本源家族有关。1911年,林本源商号想拓垦大溪地区的葫芦坑。该地又称为“龙过脉”,被视为风水宝地。大溪人获悉后紧张,由当时的举人李腾芳与地方仕绅耆老出面劝止林本源家族。经过协调,最后将开挖处填平并恢复原状,地方人士就在此庙设置石碑为证。在葫芦坑也有设立,但已不知去向。

祭祀活动

由于地处大溪老街,有游客入内参拜让福仁宫香火兴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开漳圣王诞辰前夕福仁宫举办庆典,为该地最热闹时期。庙中二楼有祭祀天上圣母大溪天后宫。亦祭祀鲁班,由木器、家具业为主要成员的大溪镇协义社在农历五月初七游街绕境。此闽南文化的庙也有祭祀客家和潮汕神祇三山国王,显现了当地的包容性。

过去艋舺可沿大汉溪直溯大溪,吸引不同族群进入大嵙崁山地从事樟脑业,但也会与原住民起冲突,因此闽南与客家间需要团结。

当时常为争夺水源引起族群械斗,在地方长老商议下,决定于大溪福仁宫的开漳圣王农历二月十一日诞辰时,每年由十大姓氏轮流杀神猪大溪从农历春节过后到农历四月间会有宰杀神猪的热潮,农历正月初六有溪洲福山岩、同月十二日瑞兴永安宫、十三日的瑞源宫、十四日的大溪仁和宫、十五日的员树林三元宫、二月初五的百吉复兴宫、同月十一日的大溪福仁宫、十五日的大溪东兴宫、十九日的大溪龙山寺、三月初二的内栅仁安宫、同月廿三日的三层福安宫,四月廿六日大溪永昌宫。宴客,族群间因才和谐共处。顺序分别是:一李姓;二江姓;三林姓;四简姓;五张廖姓;六黄姓;七吕姓;八游姓;九陈姓;十杂姓。

在1952年报导时,由简姓主办,共宰猪二百八十馀头,最肥者八百馀台斤,耗费在新台币六十馀万元,被记者批判浪费。1999年为李姓举办,住大溪镇中华路的李和雄养的神猪,以一千五百多台斤打破历年纪录。李和雄说他花了三个月看了一万多头,才在丰原找到一只四百多斤的猪,以七万元购回后用番茄鲣鱼罐头加上牛奶等,养到一千五百多斤,还为让大溪李姓善信足够面子,婉拒了三峡祖师庙以一百六十万收购。次年轮到江姓时,为江联辉夺冠,猪重一千二百台斤。2001年,林氏宗亲改评比猪公造型的素食。到了2006年,王游姓宗亲会还邀请大溪镇各国小制作创意造型的神猪像,由大溪国小得第一,至于神猪比赛冠军则是王有成的一千二百六十台猪。后来2014年黄姓轮值时只有镇民黄金原一人参赛,杀猪公的师傅本地还找不到,只能从平镇请来。

大溪陀螺

大溪陀螺专家吴建五表示,台湾打大陀螺的文化起源于1968年的大溪老街,每年大溪文艺季或阵头绕境都有团体在福仁宫广场表演打陀螺,是大溪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色。

1968年8月,从事雕刻业的简武雄见到孩童在打小陀螺,心想成人也应该可以打大陀螺,就找木器行朋友用车床制作一个五台斤重的陀螺。当时为木匠学徒的王铭祥成功让此陀螺旋转,于是简武雄兴致更高,接著再制作更重的陀螺,还于出现五十斤的大陀螺,轰动了大溪镇。次年农历正月初二、三,大溪镇举办了这项史无前例的陀螺大竞赛。后来一阵子,陀螺大赛的盛况遂不曾再现,直到1981年7月20日成立大溪镇陀螺俱乐部,并在此庙广场举行陀螺王表演赛,更计画举办全台湾的陀螺王竞赛。

之后,福仁宫广场前会举行民俗技艺竞赛,在1982年10月1日还获得比利时国家广播公司采访。陀螺玩家会在此庙庙埕的水泥地打陀螺,以吸引游客观看。大溪也产生了有“陀螺王”、“陀螺大师”之称的江阿清。达文西瓜艺文馆馆长黄建义回忆成名后的凤飞飞回家乡时,喜欢在福仁宫广场前套圈圈、打陀螺。

但2013年时,桃园县政府施行名为“凤飞飞足迹与入口意象”的工程,在此庙埕铺上石板地砖,造成大陀螺不易旋转。玩家只好移到有马路经过、广场不大的大溪普济堂前打陀螺,相当不方便。对于居民担心打陀螺文化就此逐渐式微,观行局观光发展科长张襄华建议,可在地砖上放铁盘后再打;吴建五回应,铁盘面积太小,不适合大型陀螺而且携带不便与昂贵。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