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理市打造「智慧城市原圖鏈接來自 雲南法制網 的圖片

大理市(白語:Guiphet)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亦是該州的首府。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壩子(盆地),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大理國的都城,是雲南省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雲南省第三大城市,滇西第一大城市,亦為雲南最早建市的地區(昆明大理、個舊、東川)之一,是滇西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大理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餘年。

大理市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全市人口52萬人,其中白族占65%。除了通用漢語外,白語較為通行。全市轄10個鎮、1個民族鄉:下關鎮大理鎮、鳳儀鎮、喜洲鎮、海東鎮、挖色鎮、灣橋鎮、銀橋鎮、雙廊鎮、上關鎮、太邑彝族鄉。共有20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下關鎮。

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為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1]

目錄

歷史進化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刺激漢武帝探索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經營西南邊疆。前109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區遙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東漢時隸屬於南中地區的永昌郡。大理地區三國時臣服於諸葛亮的南征軍,設立了蜀漢雲南郡。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當時,白族已大致形成,並在洱海邊建築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邊有6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併五詔,建立起南詔國,並將都城從蒙舍(今巍山)搬遷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控制今天雲南大部。

750年(天寶九年)到754年,唐朝先後三次派鮮于仲通李宓率大軍攻打南詔國,南詔王閣邏鳳與吐蕃結盟,三次大敗唐軍。

779年(唐大曆年間),皮邏閣之曾孫將都城遷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舊城。南詔國在大理境內定都時間共達163年。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派遣節度使前往南詔,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於蒼山,兩國再度恢復和平。

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建立「大長和國」。927年,楊干貞扶持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隨後又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國歷經了316年後,在1253年,為忽必烈親征所滅。1274年,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又名中慶路,今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軍攻占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清代沿襲明制。1856年(清咸豐六年)爆發雲南回變,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權,控制雲南大部分地區。

中華民國建立後,裁撤大理府,太和縣則改名為大理縣。1950年析置下關市,1983年,下關市與大理縣合併設立了縣級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2]

地理地勢

大理地勢西高東低,全市年平均氣溫15℃,降水量1056毫米。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玉米、豬、牛、禽蛋等,特產有雲南山茶花、蒼山杜鵑花、大理雪梨、下關沱茶等。目前工業主要集中於洱海南岸的下關鎮附近,有煙草、茶葉、食品、紡織等門類,盛產大理石。

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3],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位於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鎮則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當地的民族風情濃郁,民居頗具特色。位於洱海北岸的上關鎮古代為大理古城的軍事屏障,境內遍植朝珠花,以「上關花」而聞名。此外,附近還有雞足山巍山等景區。

氣候特點

大理市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年均氣溫l4. 9℃,年日照時數2227. 5小時,年降雨量為1051.1毫米,年均元霜期228天,同時還以風高著稱,故有「風城」之稱。

大理市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全州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海拔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立體氣候明顯。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理市土地面積29459平方千米。

山地占全州總面積的80%以上。現有耕地183161公頃,其中,田90458公頃、地92703公頃。園地面積1333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是柑橘蘋果等生產基地;水域面積55333.33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9%左右。全州土地使用狀況:林地約占60%、牧地占20%、耕地占11.2%、其它用地占8.8%。土壤類別分屬於8個綱、13個土類、23個亞類、76個土屬、236個土種。紫色土類占土地總面積的31.75%,紅壤土占27.7%。

礦產資源

大理境內地質成礦條件好,礦產種類較多。金屬礦有錳、、錫、銻、鉛、鋅、銅、鎳、鈷、鎢、銀、、鉑、鈀、鉬、鋁、汞等礦床礦點200多個。 非金屬礦有馳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礦床。據初步勘查,僅蒼山小岑峰一帶大理石儲量就達1億立方米。還有儲量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螢石、粘土、煤等;金屬礦有鉑、鈀、錳、銻等。

利資源

水資源有淡水湖泊洱海,豐富的蒼山泉水和地下水;地熱資源有溫泉僅塘子鋪溫泉,水流量就達1310立方米/小時,水溫達76.5℃。地下水徑流量以最枯流量資料的75%計算也達2.26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大理市是一個天然的植物種質基因庫。植物種類有溫帶甚至一些寒帶地區植物的種類代表,還有從亞熱帶直至熱帶北緣植物的種類代表;有古老或較為原始的種類,也有後來演化、衍生的植物種類代表。植被的垂直分布明顯,州境內的點蒼山雞足山從山腳到山頂分布着熱帶北緣至溫帶、高山寒帶的各種不同的植被類型和景觀。州內的主要植被類型有半濕性常綠闊葉林、寒溫山地硬葉常綠櫟類林、寒溫性針葉林、寒溫性灌叢、乾熱河谷灌叢、高原湖泊水生植被6類。森林資源豐富,是雲南省的重點林區。主要樹種有雲南松、華山松、鐵杉、冷杉、馬尾杉、思茅松、柏樹、樟樹、椿樹、櫟樹等。珍稀樹種有銀杏、牟尼柏、羅漢松、禿杉、紅豆杉、珙桐等樹種。

交通狀況

2018年,全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3.31億元,增長13.9%。

2014年大理市公路通車裡程1335公里,G5611大麗高速、G56杭瑞高速途徑大理市境內,此外,還有攀大高速等在建高速。2014年旅客周轉量969598萬人公里,其中鐵路38692萬人公里,公路890130萬人公里,航空33537萬人公里,水運7240萬人公里。大理市有一火車站「大理站」,是中國鐵路總公司廣大鐵路終點站和中國鐵路總公司大麗鐵路起點站。

大理機場於1995年開通航班。現開通昆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5個中國國內城市航線,承運航空公司包括東方航空、南方航空、中國國際航空、重慶航空、雲南祥鵬航空、西藏航空和北京首都航空。2015年大理機場運輸起降1.1萬架次,遊客吞吐量達12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600噸。

214國道、320國道、 348國道過境。

民族風俗

三道茶

提起大理,「三道茶」、洱源乳扇都是不能不說的。三道茶分別為苦茶、甜茶、回味茶[4]。苦茶,民間又稱為響雷茶,多為烤制,味苦;甜茶,則在茶中加入核桃片和紅糖,喝完後口中回甘;第三道,加入蜂蜜花椒,有的加入乳扇,故稱回味茶。大理古城文獻樓點,大理南詔文化城內,還有喜洲嚴家大院內的三道茶都是比較地道的,另有民族歌舞表演。

乳扇是一種呈扇形的乳製品,是洱源白族人民待客的一道上等菜。雲南十八怪之「牛奶做成扇子賣」,指的就是「乳扇」。乳扇的食法很多,可生吃可熟吃,也可燒、炸、煎、煮等。用乳扇、烤茶、核桃面等泡製的白族三道茶。

民間曲藝

白族調

是白族人民在歌舞時隨口興唱的一種曲調,以白族話演唱,生活氣息濃厚。

誦經調

是白族人民在做本主崇拜,誦經時所演奏的曲調。主要樂器為木魚等,曲調莊重、和諧,顯得古老、深沉。但是它並不等同於洞經古樂,二者在音色以及曲調上還存在一定區別。

本子曲

實際上是白族調的一種,分為獨唱和對唱。獨唱時,除了起頭第一段外,往往把第二段無限重複,只在節奏與感情方面略作調整;對唱時,每人八句,反覆進行。

吹吹腔

俗名「板凳戲」,是白族的古老劇種之一。吹吹腔以大理為界限,大理以南稱為南派,以北則稱為北派。兩派風格各有特色。吹吹腔講究韻律,風格多樣,表演生動,地方色彩濃厚。

大本曲

又名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民間說唱曲藝。本子曲往往是以人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唱詞內容多為白族民間故事以及漢族的文學作品,如《白王的故事》、《藍季子會大哥》、《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本子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南腔、北腔和海東腔。南腔婉轉、輕柔,北腔平直、順暢,十三腔高亢、粗獷。

洞經古樂

原為一種道教音樂。在明代時期由內地傳入西南。隨後,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之中,這種道教音樂慢慢地為西南少數民族所接受,並逐漸融入了民族音樂與樂器,形成了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洞經古樂。巍山洞經音樂與大理洞經音樂為洞經音樂的兩個分支。巍山洞經音樂融入了南詔音樂的古典與莊重;大理洞經音樂融入了白族民樂的優美與動聽。雖然音色之中偶有區別,但是在樂器方面同採用了笛子、鑼、鼓、二胡、三弦、繞、鈴子等為伴奏。

洞經音樂常常是在誦經之時進行演奏的。誦經腔調隨着音樂遊走,相互融合,無比莊重,宛如對古代英雄的讚歌,可謂是天籟之音,悠揚飄逸。

大理扎染

 
扎染是白族的傳統工藝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扎染是白族的傳統工藝,歷史相當悠久。用蠟刀將蠟塗於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綑紮,隨後入染料浸染。晾乾之後,去掉綑紮的棉布,土布之上就會留有圖案各異的扎痕。純手工製品,樸實大方,素雅凝重。由於棉布綑紮部位不同會造成不同的圖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樣,變幻無窮。由扎染土布製作的產品非常豐富,如:桌巾、門帘、服裝、民族包、帽子等等。

劍川木雕

做工精細,造型多樣,形象生動、美觀,質地堅硬柔韌,可謂是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

建築特色

大理市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白族占有大理市人口的65%。白族風情多姿多彩,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族民居一向外觀整齊、莊重、大方,白牆青瓦,古樸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牆基、門頭、窗頭、橫樑皆用石頭砌成,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往往依據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體上有四種形式:一為「兩房一耳」,即兩幢樓房互相垂直,交叉處有一耳房;二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樓房,主房對面為照壁;三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樓房,每一處交叉點都有一耳房;四為「六合同春」,即有兩個大院,每院三幢樓房,各方的樓廊彼此相連,通行無阻,稱為「走馬轉角樓」。

白族民居尤為講求蓋門樓,通常蓋門樓的形式為「一滴水」,即為普通的坡屋,樸素大方,而另一種形式「三滴水」則顯現了一種華麗,其建築十分精美,飛檐翹角,宏偉壯觀。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顯現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裝飾性的建築,象徵了吉祥、福祿與安康。各種各樣的照壁也體現了主人的意願與企盼,堪稱白族民居建築的精美藝術品。

民族服飾

白族服飾在色彩上大多為紅白相間,採用對比鮮明、明亮的色塊反襯出色調的協調。女子服飾艷麗、樸素,上身衣裝以及頭飾較為複雜,下身裙飾比較簡單、樸素,而且,年輕姑娘的服飾較為艷麗,年長女子的服飾崇尚淡雅。年輕姑娘好梳辮子,頭飾疊成長條形蓋於頭上,紅色的繩子繞辮挽上,形成上為龍馬角,下為龍鳳尾的格局,左側一條纓穗垂於耳畔,隨風飄揚。「蒼山綠,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紅,風擺楊柳枝,白雪映霞紅」正是對白族服飾的真實寫照。

白族飄帶

白族挑花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彩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繡蝴蝶。

白族首飾

白族金屬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等白族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恆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制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環、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籤、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

白族童帽

服飾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區。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繡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繡球,在帽尾綴銀鈴。

白族頭巾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彩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繡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彩線挑花,中間繡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 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周, 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白族繡鞋

刺繡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主要有三類:其一為船型繡花鞋。盛行於大理海東、下關山區、洱源等地。以鞋體象木船得名。以船形為母體,演變出雞冠鞋、魚型鞋等。共同特點是:鞋頭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幫全部刺繡。常用圖案有佛手、石榴、菊、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雞、蟹等動物。鮮艷奪目。其二為圓口繡花鞋。即系帶圓口布鞋,各地均盛行。僅在鞋頭繡一組圖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對稱。上述兩類為婦女穿用。姑娘從小即學,一雙接一雙,日積月累,到婚嫁時已數十雙,甚至上百雙。接新娘的隊伍中有專人挑鞋,示新娘勤勞、能幹。其三為繡花涼鞋,男女青年穿用。採用雪白布面與布殼粘合,剪成所需鞋幫形狀,滾上邊,繡以幾何圖案或二方連續圖案,以上革底,最後在鞋頭釘上繡球。通常只在節日盛會或趕集約會時穿用。

民族舞蹈

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間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為山竹所制,竹間穿有一串三枚或兩串六枚的銅錢。舞蹈時,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撥動鞭的兩端,並用鞭輕打身體各關節。

霸王鞭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配合這音樂的節奏,更加優美動聽。霸王鞭舞有上百種舞鞭方法,舞蹈動作連貫,輕盈矯健,而且常常能與其他舞種相合拍,組成多種動作,形成「一條龍」、「四梅花」等隊形圖案。

霸王鞭舞老少皆宜,並且人越多氣氛越熱烈。民族節日期間,每每於各白族村寨之中欣賞到如此趣意盎然,動作美觀、輕靈的舞蹈。

名勝古蹟

南詔古城遺址

南詔德化碑是唐碑中的精品,在這裡花點時間,有助於你更多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

大理古城

內保存較為完整的白族風格為主的民居建築群,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整座古城背靠蒼山面對洱海。城內的街道呈棋盤式分布,石板路面青瓦坡頂的民居為白族建築風格。古城內有民居、店鋪、寺廟、博物館、教堂、學校,至今還保留着傳統的民俗,身處其中能感到白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雖幾經修繕,但仍保留原有的格局。古城南北保留着完整的城樓,巍峨的南城門有塊匾,上書「文獻名邦」。

崇聖寺三塔

它曾經是南詔的象徵,如今也是大理的標誌性景點。三塔原是南詔時期一組規模龐大的佛教建築的一部分,後因戰亂等原因其他的建築被毀,只剩下了三塔,成了後人憑弔歷史的依據。主塔又名千尋塔,正東砌照壁,鐫有「永鎮山川」4字。崇聖寺三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崇聖寺

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於雲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聖寺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崇聖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聖金像、「佛都」匾)聞名於世,但崇聖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於歷代的戰火及自然災害。1990年代,重建崇聖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動工。2005年4月22日,總投資1.82億元人民幣的崇聖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屬的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崇聖寺主要景點有:寺前景點:崇聖寺三塔、大鵬金翅鳥廣場 、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殿。

寺內景點:石雕 、大雄寶殿、藥師殿 、護法殿、 彌勒殿 、十一面觀音殿、 阿嵯耶觀音閣 、山海大觀石牌坊 、望海樓 、羅漢堂 、轉經筒 、金剛杵、 財神殿、高僧殿、祖師殿。

著名人物

人物 民族 個人事跡
段思平 白族 大理國第一代國王,白族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張勝溫 白族  大理國時期著名的白族宮廷畫師
趙藩 白族 清末民初白族著名詩人、學者、書法家
李元陽 白族 明代白族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號中溪,大理人
王人文 白族 清末四川護理總督,大理城內蒼屏街人
李燮羲 漢族 作曲家
楊傑 白族 愛國將領、軍事學者、革命烈士,字耿光,大理人
張伯簡 白族 大理州劍川縣金華鎮人
周保中 漢族 東北抗日聯軍將領,大理灣橋鄉人
王德三 漢族 烈士1930年1月,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
楊麗萍 白族 中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

城市名片

截止2011年,大理市先後榮獲「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蒼山國家地質公園」和「中國十佳旅遊休閒城市」等多項桂冠。

2017年12月24日,大理入選2017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6]

2018年5月,第十五屆(2018年)中外避暑旅遊目的地排名」發布,大理州在2018中國避暑名城榜中排第14名。

2018年5月, 「2018年中國最美縣域榜單」正式公布,大理市上榜。

2018年5月28日,擬列為2017年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10強縣」。

2018年6月,大理市被評為「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018年8月15日,「兩山」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及全國「兩山」百強縣發布,大理市的「兩山」發展綜合指數A+,排名第100位。

2018年9月,大理入選2018城市文旅新引力排行榜,排名第70位。

2018年10月,大理市被確定為「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2018年10月,大理市入選「2018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第13名。

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7]

2018年12月21日,大理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友好城市

意大利卡拉拉

日本美馬市

中國凱里市

視頻

大理有關的視頻

大理宣傳片
大理·一見鍾情
古城大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