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溪桥 (山线)
西部铁路
台湾西部纵贯铁路竹南-丰原段双轨工程,全长有五十七点四公里,长达十一年。这段铁路双轨工程,沿途丛山峻岭、溪河蜿蜒,逢山开洞,遇水架桥,有多项工程采用的工法、工事的长度、难度、高度,均创下国内铁路工程的新纪录。
旧山线是由台湾铁路管理局所经营的传统铁路线。1903年9月通车,1998年9月24日“台中线(山线)双轨工程”完工后,遭废止的原有线路为“台中线(山线)旧线”;自竹南至丰原皆为该项工程的改建范围,不过多为截弯取直工程,改线幅度不大。
西元 1908 年 4 月 20 日,台湾纵贯线铁路完工通车,解决山线铁路列车经过苗栗境内,遇丘陵台地爬坡难的问题,山线、海线将台湾铁路从苗栗开始一分为二。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1902年4月5日起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开始兴建中港(今竹南)至苗栗路段的纵贯铁路,并在跨越后龙溪之处架设“后龙溪桥”。第一代桥1902年7月开工,1903年5月竣工通车,大成建设承包,全长294公尺,总计11个桥孔,10孔为70英呎钣梁,中间的1孔为200英呎下承式桁架梁。桥墩采用红砖及石材砌筑,桥墩之基础多数为沉箱,少部分为松木基桩,兴筑桥梁所需的建材,由淡水以海运输送至后龙溪出海口的公司寮(今后龙镇龙港),再以大约8公里长的轻便铁路转运至桥梁施工现场。
修建和改良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后第一代后龙溪桥桥墩紧急补强。[1] 本桥1903年竣工时,中间的1孔200英呎下承式钢桁梁,延用1898年原台湾铁路 清代铁路大湖口~红毛田(今竹北车站)路段已落桥的凤山溪桥旧梁,补强后架设于后龙溪桥,因强度不耐,后续建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方式,汰换更新为3孔钢钣梁,桥孔数由11孔增为13孔。
桥曾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侵袭而损坏部分桥墩,地震后先紧急补强继续使用,再依震灾复旧计画改建部分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自1935年10月1日开工、1936年4月10日完工,由太田组承包工程。
台铁局战后多次进行桥台与桥墩加固,维持行车,并且分别于桥梁南、北两端各延建2个桥孔,延长后合计17个桥孔,桥梁长度增延至385公尺。
第二代桥
台铁局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旧桥重建,后龙溪桥改建,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计画。[2]由退除役官兵辅导会荣民工程处承包兴建。
第二代桥建造于第一代桥上游侧,北端与旧桥相距约48公尺、南端与旧桥相距约10公尺,下部结构为单圆柱悬臂式桥墩(单节或双节)及直径5.5公尺圆形沉箱基础、上部结构则为上承式简支预力箱型梁,全长455公尺,计23孔桥孔,每孔19.8公尺,桥宽采复线化设计,自1988年5月13日开工,1990年3月27日6时完工。
通车并停用第一代桥,切换下行线(东正线)桥面铺设传统道碴式轨道。该桥启用时西正线虽有铺轨但未通车(亦无架空电车线)丰富车站=苗栗车站间复线化于1994年10月4日完工通车后,成为双向行车之桥梁。
参考文献
- ↑ 【921防灾篇】断裂的防灾网:世界级地震研究带头,建筑规范、应用产业慢半拍,报导者,2019-09-18
- ↑ 火车还是自行车?─从旧山线的两座大桥说起,时光土场,20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