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梅州( 廣東省地級市)

梅州市原圖鏈接

目錄

簡介

梅州廣東省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龍巖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贛州市相連。

梅州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015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 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 ,被譽為「世界客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梅州市

面積:1.5925萬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Meizhou

人口:524.96萬人(2013年)

別名:嘉應府/嘉應州、循州、敬州、齊昌府

方言:客家語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中南

著名景點:千佛塔、人境廬、雁南飛、雁鳴湖等

下轄地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等

機場:梅縣機場

政府駐地:梅江區

火車站:梅州火車站

電話區號:0753

車牌代碼:粵M

郵政區碼:514021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北部

行政代碼:441400

市花:梅花

簡稱:梅

歷史沿革

 
梅州市原圖鏈接

古代屬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屬潮陽郡。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起始。」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

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均只領一程鄉縣。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轄今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共7區(市/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現在代碼:441400),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

2013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銷梅縣,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 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

行政區劃

至2017年,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1個縣級市,有104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2042個村委會、194個居委會。2017年4月11日,梅縣區撤銷松源鎮寶坑社區居民委員會。2017年7月,五華安流鎮樓江村更名為樓光村。[3]

地理環境

境域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粵東北部地區,東部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平和縣交界,南部與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和饒平縣、揭陽市揭東區和揭西縣、汕尾市陸河縣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和紫金縣接壤,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相連。介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市中心為於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全市行政面積1.5925萬平方公里 。[3]

地質

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岩、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構成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占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占56.6%;平原面積占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占5.4% 。

地貌

山脈

梅州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於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

盆地

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

氣候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區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縣、興寧市、大埔縣和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

2009年梅州市各縣(市、區)年平均氣溫在21.2~22.3℃之間,全市平均為21.7℃,比歷年平均(指1971-2000年平均值,下同)偏高0.7℃,較上年上升0.7℃。年內2、5、8、9、10月平均氣溫比歷史同期偏高,1、11月偏低,其餘各月屬正常。其中2月氣溫特高,比歷史同期偏高6.5℃,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9月各縣(市、區)的氣溫也明顯偏高,興寧、大埔等站的月平均氣溫也打破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2009年全市的極端最低氣溫為:-2.4℃(1月11日平遠測得);極端最高氣溫為:39.6℃(8月2日大埔測得)。年總日照時數在1789.0~2043.9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946.1毫米,與多年平均持平。2009年,梅州市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雨量相對集中,旱澇交替出現。3月、6月、8月、11月、12月降水偏多,其餘月份降水偏少,其中2月、10月降水稀少,特別是10月,一半站滴雨未下,全市大部分縣(市、區)有中度氣象乾旱出現。年降雨量在1016.3~1712.5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289.3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1% 。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

水文

梅州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公里),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

梅州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為4459公升/秒 。[4]

自然資源

 
梅州市原圖鏈接

礦藏資源

梅州市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占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占全省的20%和30%。五華縣的稀土、梅縣區的銅、蕉嶺縣的石灰石、大埔縣的瓷土、興寧市的煤、平遠縣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但由於2005年8月7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廣東的全部煤礦已經被封閉。也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特別是興寧市。[5]

生物

至2009年,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多種 。

至2009年,梅州市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

人口民族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一個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出發地之一,粵東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 作為客家大本營之一的梅州,更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梅州海外僑胞人數多、分布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 ,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台同胞也達200多萬人 ,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長11.52%。年平均增長為1.10%。其中男性人口為2124282人,占50.1%;女性人口為2115857人,占49.9%。全市人口分布如下:梅江區380774人,梅縣區554745人,興寧市 962883人,平遠縣229863人,蕉嶺縣205862人,大埔縣374731人,豐順縣479025人,五華縣1052256人。

2015年末常住人口434.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45萬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47.79%。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45‰,死亡率為5.65‰,自然增長率為6.8‰。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6]

歷史文化

概況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在區內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而當地的特產也以客家文化為特色,包括有炮彈芋頭、梅州金柚、梅菜乾、梅州鹽焗雞、客家娘酒、釀豆腐、麥芽糖等。

客家文風經久不衰,代代發揚光大,並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還創造出極具客家特色的「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客家童謠」、「客家諺語」,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重大貢獻。此外,梅州還具有豐富的客家文物、獨特的客家民居、濃郁的客家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

梅州市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此外,山歌大師湯明哲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

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

平遠縣船燈舞藝術之鄉

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

五華縣新橋鎮竹馬藝術之鄉(新橋鎮已併入華城鎮)

興寧市杯花舞藝術之鄉

大埔縣廣東漢樂藝術之鄉

語言

梅州市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南、留隍、東留(東留鎮已併入留隍鎮)等3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州話外,客家話是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為標準代表性語言,梅州地區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語。

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遍布於全市 ,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飲食

在梅州,可以吃到有很多客家美食,如: 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紅燜肉、客家燒鯉、客家娘酒雞、客家娘酒、梅州醃面、梅州鹽焗雞爪、客家豬肚包雞、客家魚丸、客家牛肉丸、五華長樂燒酒、梅縣區麥芽糖、平遠慈橙、青欖、梅乾菜、米粄、黃粄、雞頸板、珍珠紅酒、菊花糕、三及第湯、客家鹽滷鴨掌、大田果合柿餅、棉洋桃駁李、大埔豆腐乾、百侯芒果、大田果合柿餅,等等。

文物古蹟

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唐朝梅州首位進士黃僚 、楚國公仇士良,北宋進士藍奎、潮州刺史古革、象州刺史古堇、賓州刺史古鞏、探花羅孟郊,南宋梅州文化教育先賢侯安國 、抗元英雄蔡蒙吉 ,明朝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盛端明,明代四川巡撫廖睿 、明代雲南巡撫顏容端、明代山東巡按御史張慎、明代都察院左都御史古彥輝、明代浙江道御史王天與、明代吏部尚書羅萬傑、明代吏部侍郎東宮侍讀李士淳、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韓元勛 、明末太原總兵謝志良謝上逵父子、明末抗清志士林丹九賴其肖,清朝總兵官左都督吳六奇、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提督江童茂、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提督丘玉光、清朝山西巡撫兼提督藍欽奎、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水師提督顏鳴漢、清朝嘉慶年間廣東提督魏大斌、清朝嘉慶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武狀元李威光、武榜眼曾瓊琲、清代傳臚(殿試第四名)李仲昭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清代陝西按察使楊纘緒、清代湖北按察使楊仲興 、清代雲南按察使林紹龍、閩浙陸路總兵徐慶超 、甘肅涼州總兵楊奎猶、福建台澎總兵顏鳴皐、清末外交家梁詩五、外交家黃錫銓 、清末廣州三元里抗英領袖之一王韶光 ,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太平天國森王侯裕田 、顧王吳如孝、心王侯賢提、堯王侯觀勝、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將帥李文炳,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近代洋務運動先驅福建巡撫兼台灣提督丁日昌、中日邦交開創者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清代「廣東七子」之一黃香鐵 、「嶺東三大女詩人」范荑香黎玉貞葉璧華 ,中國首批留美幼童之一黃開甲,清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饒輔庭周增林修明陳文褒張學齡 ,辛亥革命廣州紅花崗四烈士之溫生才陳敬岳鍾明光 ,台灣光復先驅抗日烈士羅福星 ,香港和澳門同盟會主盟人謝英伯

民國人物

抗日保台丘逢甲、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 、北伐軍總參謀長張文、粵軍總部參謀長鄧仲元、廣西都督府參謀長林紹斐將軍、中國工農紅軍首任總參謀長朱雲卿 ,抗日名將謝晉元少將、黃梅興姚中英姚子青羅策群劉子超劉國用李友梅黃紀福溫健公鍾若潮烈士 ,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軍事測量之父黃慕松上將、民國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將吳奇偉、民國熱河省政府主席,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民國安東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將趙公武,中國抗日遠征軍司令羅卓英上將、中國抗日遠征軍副司令黃琪翔上將、遠征軍副總參謀長溫鳴劍 、遠征軍71軍軍長鍾彬 ,民國陸軍上將劉志陸、民國陸軍副總司令林伯森、抗戰時期國軍第四戰區參謀長繆培南、第九戰區參謀長吳逸志 ,國民黨第十八兵團司令李振、國民黨十八兵團副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陳鞠旅 、國民黨第五兵團司令李鐵軍、國軍名將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上將 ,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鎮球、空軍二級上將魏崇良、台灣前空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飛虎將軍」李學炎 、榮獲美國航空最高獎「優異飛行十字勳章」的「飛虎隊員」彭嘉衡 、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羅又倫上將 、黃埔軍校第九任校長林初耀 、國民黨情報局局長張炎元 、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梁乾喬蔡元培先生之女婿林文錚大師 、孫中山先生之女婿戴恩賽博士 、孫中山先生之孫媳林倫可蔣介石之兒媳邱愛倫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亞洲球王李惠堂、中國現代軍醫之父徐華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林風眠、中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雕塑泰斗李金髮、量子化學泰斗潘毓剛、民國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董事會主席兼學校監督刁作謙 、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余俊賢 、中國首支女子排球隊隊員黃振球、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林演存、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開山祖師張資平

影視藝術

李世濟梁素珍李仙花黃粦傳黃桂珠楊秀薇

新中國時期

十大元帥之一葉劍英、傑出富商愛國慈善家領帶大王曾憲梓、數學家丘成桐、中國腫瘤學奠基人吳桓興、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 、中國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黃子卿院士、「中國虛擬人之父」、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鍾世鎮院士 、「中國現代地震科學事業的開創者李善邦、中國航空自動控制學科和陀螺慣導學科的奠基人林士諤 、中國著名美學家及文藝理論家黃藥眠 、世界著名橋樑專家李國豪,化工大王田家炳、原中國公安部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原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原國家郵電部部長楊泰芳、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何訪拔、東江紅軍創始人原廣東省政府副主席古大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開國中將曾國華、原國防科委副主任開國中將肖向榮、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鄧逸凡、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楊永松楊輝圖曾鑒修葉松盛等,解放軍中將廖萬清院士、原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廣東省省長葉選平,原廣東省省長、現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華華、原全國婦聯副主席黃甘英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雲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 、中山大學現任黨委書記鄭德濤、吉林大學現任校長李元元院士 、廣東漢劇藝術大師黃粦傳梁素珍李仙花、2008年北京奧運會冠軍何雯娜 、2012年倫敦奧運會冠軍張雁全、2011年亞洲空手道錦標賽冠軍曾翠蘭 、中國國家羽毛球隊著名運動員陳其遒 、中國國家女子籃球隊隊員黃思靜 、中國國家青年籃球隊隊長徐銘智 、中超足球明星劉彬彬[7]

參考文獻

  1. 梅州概況梅州市人民政府網 來源:梅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時間:2019-03-26 11:29:14
  2. 歷史沿革梅州市人民政府網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16-08-25 16:05:54
  3. 行政區域梅州市人民政府網 來源:梅州年鑑 時間:2019-03-26 15:50:30
  4. 自然地理梅州市人民政府網 來源:梅州年鑑 時間:2019-03-26 14:50:18
  5. 礦產資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網 來源:梅州年鑑 時間:2019-03-26 15:52:07
  6. 人口民族梅州市人民政府網 來源:梅州年鑑 時間:2019-03-26 15:56:00
  7. 梅州名人梅州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