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消瘦(emaciation)常因攝入食物熱量不足或熱量消耗增多,使體內蓄積的脂肪與蛋白質日漸消耗而引致,患者體重減輕,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骨骼顯露,體力減退,且易疲倦乏力。[1]

目錄

症狀起因

(一)攝食不足

食欲不振

很多慢性或急性病均常伴食慾減低、胃腸道疾病,慢性肝、腎臟疾病者尤為多見。食慾減退與神經精神因素也有密切關係,神經性厭食就是一個例證。

攝食障礙

口腔與咽部炎症影響進食,食道胃腸道炎症痙攣腫瘤等引起梗阻或噁心。

(二)胃腸功能異常

消化障礙

因胃、腸、胰腺肝臟、膽道疾病致消化液與酶分泌減少,使食物消化紊亂而致使消瘦。

吸收不良

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因小腸黏膜缺陷,影響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可因膽道梗阻、肝炎等膽汁排泄受阻,或者因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胰消化酶分泌減少,造成脂肪吸收障礙,小腸病變如腸結核、局限性腸炎與胃腸手術切除,均可引起吸收不良,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與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因吸收不良與食慾減退,常引致消瘦。[2]

(三)消耗增多

如長期發熱,甲狀腺機能亢進與各種癌腫等,體內物質代謝加速,熱量消耗必然增多,如病人因食慾減退,攝食量減少,則消瘦更著,糖尿病人因葡萄糖從尿中排出,脂肪與蛋白分解代謝增加,也會變為消耗。

常見疾病

診斷

  1. 應詳細詢問飲食情況與胃腸功能情況,食慾與攝入食物的質量與量有否明顯的變化,有否大便習慣改變等胃腸功能紊亂表現。
  2. 嬰兒消瘦常因餵養不當與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結核病是引致兒童與青少年消瘦的一種常見原因,如有低熱、咳嗽、盜汗淋巴結腫大,應作胸部X線和結核菌素試驗等檢查。中年以上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消瘦,應疑為惡性腫瘤。
  3. 消瘦伴食慾減退與攝食減少,可因多種急、慢性疾病引致。應考慮精神障礙抑鬱症內分泌代謝疾病(如腦垂體腎上腺功能不全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肝臟與腎臟疾病,以及慢性感染與腫瘤等。
  4. 消瘦而攝食無明顯變化者,應懷疑代謝過高狀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與焦慮症或胃腸運動增多。
  5. 全身性疾病常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因此凡有任何胃腸功能異常病史者,除胃腸道疾病外,還應考慮到深部感染性病變,腫瘤,或腎臟、肝臟、心臟或肺部疾病。
  6. 消瘦與食慾減退常伴有多尿,尤其是夜尿,應疑為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臟疾病與引起血鈣血鉀過低的疾病。

鑑別診斷

(一)神經內分泌及代謝疾病所致的消瘦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是產生消瘦最常見的分泌疾病之一。由於基礎代謝率增高,分解代謝過於旺盛,食慾雖亢進,但體內養分消耗太多,因而引起體重明顯下降。臨床上沒有明顯原因的消瘦病人應考慮本病的可能。因少數病例可無甲狀腺腫大(或有異位甲狀腺)和心率增快等現象。[3]

糖尿病

糖尿病人可因大量糖從尿中排出,脂肪蛋白質分解代償性增加,消耗過多而逐漸消瘦。

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消瘦是本病的特徵之一,慢性脫水胃腸功能紊亂、食欲不振等是導致體重下降的因素,消瘦程度與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以及原來營養狀況有一定的關係,對皮膚黏膜色素沉着而伴有消瘦的病人,應考慮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的可能性。

(一)一胰高血糖素瘤

又稱胰島α 細胞瘤。本病少見,臨床特點為全身皮膚散在性壞死溶解遷移性紅斑,貧血消瘦低氨基酸血症與血漿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常伴有糖尿病。口腔潰瘍、舌炎、胃炎多見。

(二)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消瘦

在慢性傳染病如結核血吸蟲病原蟲病等、惡性腫瘤(尤其是原發性肝癌胃癌血液病等,消瘦常為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消瘦主要由於分解代謝的增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及繼發性感染。而使身體消耗營養物質較多所致。原因未明的消瘦需注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三)消化與吸收障礙所致的消瘦

口腔及咽部疾病

核黃素所致的口腔潰瘍,煙酰胺缺乏所致的舌炎,齒槽膿腫,牙痛下頜骨骨髓炎咽喉食管腫瘤結核等疾病常引起進食或吞咽困難,致攝食過少,呈氮負平衡而致體重下降。

慢性胃腸疾病

十二指腸潰瘍胃泌素瘤胃腸道痙攣梗阻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徵等胃腸病,或因其他疾病如妊娠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嚴重的嘔吐、腹瀉,致營養物質攝入過少,以及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短期內可出現消瘦。[4]

慢性肝臟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臟疾病時,由於肝功能減退,肝臟合成與貯存糖原的功能減退,蛋白質合成也減少,病人胃腸道充血也影響食慾,及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往往出現消瘦。

慢性胰腺疾病

慢性胰腺炎可引起上腹部痛、噁心嘔吐嚴重胰源性腹瀉,導致食物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體重顯著下降,嚴重者呈胰性惡病質。

四、精神性厭食所致的消瘦

多由於嚴重的情緒紊亂所致。常有精神因素為發病基礎,雖明顯消瘦,但性徵可保留,頭髮腋毛陰毛無脫落現象,尿17-酮類固醇、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正常。

  1. 患者多為女性,發病年齡早於25歲。
  2. 厭食,且體重較病前下降25%以上。
  3. 對進食、營養或體重具有頑固性偏見。
  4. 不存在引起體重高度減少的疾病。
  5. 不存在明顯的精神疾病。
  6. 至少存在下列症狀或體徵的兩項:閉經心動過緩、與體重嚴重下降不相稱的活動能力、發作性厭食和自我引起的嘔吐。

檢查

體格檢查

  1. 測量身高與體重,計算標準體重。
  2. 觀察有無貧血水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
  3. 注意某些特殊體徵,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皮膚黏膜色素沉着,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心動過速、甲狀腺腫大突眼等體徵。
  4. 注意肝脾有無腫大,腹部有無包塊,有無腹水征等。

實驗室與器械、X線及其他檢查

有指征時可分別作下列檢查以助診斷:

  1. 常規作血常規、尿常規(尤其尿糖定性)、大便常規(包括大便潛血)檢查。
  2. 疑有糖尿病者作血糖測定,必要時作糖耐量檢查,以助診斷。
  3. 疑有結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作血沉、X線胸片檢查。
  4. 疑有肝膽疾患者可行肝功能、血清穀氨酰轉肽酶、甲胎蛋白火箭電泳、血清蛋白電泳等檢查及(或)B超肝、、脾檢查或腹部CT掃描等,均有助診斷。
  5. 疑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者作甲狀腺功能檢查,疑有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者作血皮質醇檢查,疑為垂體前葉功能減退者作垂體前葉激素檢查,及有關靶腺激素檢查,均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6. 疑有下丘腦或垂體腫瘤者可行蝶鞍或垂體X線照片,頭顱或垂體CT掃描。
  7. 疑有胃腸疾患者行胃腸鋇餐鋇灌腸或纖維胃鏡、纖維結腸鏡檢查,以助診斷。

治療

消瘦的治療,主要是原發病的治療,根據不同病因採取抗感染,抗癆治療,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抑制過多甲狀腺激素、補充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等病因治療,同時,可以輔營養支持治療,如靜脈補充三大營養物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同時給予適量促進營養物質合成藥物等。

臨床表現

消瘦以體重減輕為最主要的臨末表現。根據病因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按系統分類有下列幾方面表現:

消化系統疾病

包括口腔、食管胃腸等各種疾病,除何種疾病特異性表現之外,一般均有食慾缺乏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神經系統疾病

包括神經性厭食、延髓性麻痹和重症肌無力等,可表現為厭食、吞咽困難、噁心嘔吐等。

內分泌代謝疾病

  1.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可伴有畏熱多汗、性情急躁震顫多動心悸突眼甲狀腺腫大
  2.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艾迪生病):可伴皮膚黏膜色素沉着、乏力、低血壓及厭食、腹瀉等。
  3. 希恩綜合徵:見於生育期婦女,因產後大出血致腺垂體缺血壞死而引起腺垂體功能減退。可有消瘦、性功能減退閉經厭食、噁心嘔吐和毛髮脫落等表現。
  4. I型糖尿病:有多尿、多飲、多食和消瘦。

漫性消耗性疾病

結核病可伴有低熱盜汗乏力咯血等。腫瘤可有各種腫瘤特有的症狀和體徵。慢性感染可因不同的感染疾病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

神經精神疾病

如抑鬱症患者可由情緒低落、自卑無自信心思維緩慢睡眠障礙食慾缺乏等級症狀。

注意事項

如果患者體重減輕已對其造成負面影響,應囑其接受心理諮詢。如果患者患有慢性疾病,腸外營養或管飼有助於維持足夠的營養以及預防浮腫、癒合不良、肌萎縮。計算其每天熱卡攝入量,並每周稱體重,諮詢營養學家為其制定一個合適的可提供足夠熱量的食譜。

日常護理

(一)一飲食護理:尋找熱量攝入不足的原因,提供合理的膳食,補充營養。

(二)心理護理: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說明消瘦對機體健康的影響,糾正病人對消瘦的錯誤認識,對神經性厭食者幫助解除精神、心理上的障礙,建立正確的進食行為。

(三)醫護合作處理

  • 原發病護理:症狀性消瘦者,要加強原發病的護理。
  • 預防褥瘡:極度消瘦病人,應注意皮膚護理,避免骨骼突起部位碰傷或引起褥瘡。

(四)健康教育

  1. 給病人講解消瘦的原因及有關知識。
  2. 使病人認識到消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和攝取足夠營養對身體的重要性。
  3. 教育病人合理安排膳食,使體重增加。

視頻

人為什麼會越來越消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