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笞
鞭笞 |
鞭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iān chī,一指用鞭子抽或板子打某人某物,二指古代的一種刑法,指用鞭子抽打犯人。三指譴責,批判。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中文名:鞭笞
外文名:書 flog ; lash
拼音:biān chī
詞性:動詞
近義詞:鞭撻
釋義:用鞭子或板子打某人某物
網絡外文名:Caning;Lash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目錄
引證詳解
1、鞭打;杖擊。
①《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 造父 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
②唐 元稹 《唐故朝議郎侍御史內供奉鹽鐵轉運河陰留後河南元君墓志銘》:「教諸子無鞭笞之責,而亦不至於不令。」
③《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獄卒鞭笞亂下,將牙齒打折。(范)雎血流被面,痛極難忍,號呼稱冤。」
④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吾在冥府,大受鞭笞。」
⑤冰心 《最後的安息》:「她腦中所充滿的只有悲苦恐怖,軀殼上所感受的也只有鞭笞凍餓。」
⑥桌遊「三國殺"黃蓋人物台詞:「請鞭笞我吧,公瑾」「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⑦《明史·宦官傳二·陳奉》:「每托巡歷,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2、古刑罰名。
①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昔周用肉刑,積祀七百,漢氏廢之,年代不如。至於改以鞭笞,大多死者外有輕刑之名,內有殺人之實也。」
②宋 張耒 《喜雪走筆呈李宣城》詩之二:「聒聒庭中爭曲直,紛紛筆下判鞭笞。」
3、拷打用的鞭子、竹板等物。
①唐 元稹 《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我太夫人聖善六姻,訓子婦以憫默,罰婢僕傭保以莊勵為鞭笞。」
②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監司督守令,守令督吏卒,文符日至其門,鞭笞日加其身。」
③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淮關》:「少年怒,嗾從者詰之,鞭笞交下。」
4、比喻譴責;批判。
①瞿秋白 《亂彈·談談「三人行」》:「《三人行》的全篇對於『愚蒙頑固』的市儈主義,並不加以鞭笞的。」
② 茅盾 《蕭紅序》四:「她不留情地鞭笞他們,可是她又同情他們。」
5、比喻以暴力征服控制。
②宋 蘇軾 《謝館職啟》:「理則訓兵,有鞭笞戎狄之志。」
③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我太祖﹞命將出師,鞭笞羣雄。」
鞭笞刑罰現狀
由於笞刑普遍被國際組織認為是對受刑人不人道及侵犯其人權,此刑罰在世界上多數地區已經廢除。
今日世界上約有16個國家實施類似笞刑,大部份在亞洲及非洲(多數也實行沙里亞法),例如阿富汗、伊朗、文萊、馬來西亞、坦桑尼亞、博茨瓦納、尼日利亞、新加坡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