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神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神宗
宋神宗像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神宗聖孝皇帝肖像
概要
姓名 趙仲鍼(本名)
趙頊(即位時更名)
廟號 神宗
諡號 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初諡)[1]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哲宗紹聖二年加諡)
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徽宗崇寧三年加諡)
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徽宗政和元年加諡)[1]
陵墓 永裕陵
政權 宋朝北宋
在世 (1048-05-25)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1085-04-01)(36歲)
在位 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18年)
年號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宋神宗
宋朝皇帝
在位 1067年–1085年
前任 宋英宗
繼任 宋哲宗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長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布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2],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3]。。

早年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四月十日,出生在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宋英宗趙曙和宣仁聖烈皇后高氏所生長子。八月仁宗賜名為仲針,後被授為率府副率,後三次升遷至右千牛衛將軍。

嘉佑八年(1063年),趙頊與其父趙曙一起入居慶甯宮。三月二九日仁宗趙禎逝世,趙頊父趙曙即位,授趙頊為安州觀察使,封光國公。五月趙頊受經於東宮。宋英宗趙曙見了他如此好學常場派遣內侍去阻止他。侍講王陶進入宮內,趙頊率弟弟趙顥向他參拜,可見對師傅的尊重。九月加封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名為趙頊。

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納故相向敏中的孫女為夫人。十月英宗病重,趙頊按照宋仁宗時舊制,請求兩日一到邇英閣講讀,以安朝廷百官之心。十二月趙頊被立為皇太子。趙頊太子時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有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讚賞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

朝政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神宗即位後,對北宋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4]。。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稅保馬等新法相繼出籠。新法幾乎涵蓋社會的各個方面,惟操之過急,利弊互見。北宋學者陸佃說:「造元豐間,積票塞上,蓋數千萬石,而四方常平之錢,不可勝計。」當時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國高達7億畝,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但是變法受到守舊派激烈的反對,朝中的司馬光范鎮趙瞻紛紛上書陳述對新法的不滿,司馬光與呂惠卿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爭辯,新法維持了將近二十年,直到司馬光盡罷新法為止。此一時期,面臨朝廷和後宮的雙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高太后更是對神宗說:「王安石是在變亂天下呀!」岐王趙顥也從旁勸說神宗應該遵從皇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煩意亂,怒斥歧王說:「那你來當皇帝好了。」岐王誠惶誠恐,失聲痛哭。

變法失敗

熙寧新法雖得到趙頊的鼎力支持,但實行起來舉步維艱,由於新法在多方面觸犯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時由於新法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韓琦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神宗的思想也開始猶疑起來。保守大臣們反對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準備,但是改革派內部分裂,給王安石的打擊是格外沉重的。而這時的神宗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他的意見。王安石對神宗慨嘆道: 「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着又潑一勺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熙寧九年(1076年)春天,王安石因身體有病,屢次要求辭職。到六月間,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已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神宗只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第二年王安石連江寧府的官銜也辭去了,此後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沒有回朝。[5]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趙頊向守舊勢力妥協的結果。趙頊的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獲得大臣和後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政治目標並沒有變。他一邊安撫守舊派的大臣,啟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一邊堅持改革,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烏台詩桉

發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於當年移知湖州,到任後上表謝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蘇軾動輒歸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賞。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蘇軾譏諷,於此桉中也指蘇軾有「悛終不悔,其惡已着」、「傲悖之語,日聞中外」、「言偽而辯,行偽而堅」、「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廢之罪。

御史舒亶尋摘蘇軾詩句,指其心懷不軌,譏諷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興水利、鹽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蘇轍時在商丘已預知消息,託王適協助安置蘇軾家屬,並上書神宗陳情,願以官職贖兄長之罪。 蘇軾在9月被捕後,寫信給蘇轍交代身後之事,長子蘇邁則隨途照顧。押解至太湖,蘇軾曾意圖自盡,幾經掙扎,終未成舉。捕至御史台獄下,御史台依平日書信詩文往來,構陷牽連七十餘人。

後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前宰相王安石也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黃州。蘇轍被貶江西筠州任酒監,平日與蘇軾往來者,如曾鞏李清臣張方平黃庭堅范鎮司馬光等29人亦遭處分。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罰紅銅三十斤,其餘各罰紅銅二十斤。烏台詩桉於12月結束。

與西夏的關係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圖一舉殲滅羌夏。王韶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占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厥後兵不敢用於北,而稍試於西,靈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6]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羌,惜壯志未酬,於元豐八年抱憾而歿,享年38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因病去世

元豐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6歲,殯於殿西階,廟號神宗,群臣上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於永裕陵。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加諡為「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崇寧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諡為「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諡為「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軼事典故

不信讒言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吟檜(樹)》的詩,其中有這樣兩旬:「根到九泉無處曲,世間惟有蟄龍知。」就這樣兩句詩,卻惹起一場事端。 同平章事王珪,便向宋神宗奏道:「臣下的看法,蘇軾對聖上有不臣之意,應從重量刑,給以處罰」神宗說:「朕一直待蘇軾不薄,所以,儘管蘇軾有錯,但還不至於達到謀反的地步。不知愛卿是如何知道蘇軾要謀反的?」王珪說:「他作詠檜詩,內有「根到九錄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一句。陛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是他的知己,卻把地下蟄龍作為自己的知音,這不充分說明他確有不臣之意嗎?非嚴遣不足示懲。」神宗聽後說道:「詩人作詩,本為詠檜,與朕有什麼相干?請你們不要再妄加牽強附會了。後來,又有人誣告司馬光、張方平、范縝、陳襄、劉摯等人,都與蘇軾有相類似的舉動.並且經常私下聯絡,都應該受到嚴厲懲罰!對此,宋神宗堅決不允許,最後,只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免於追究刑事責任。[7]

嚴懲誣告

趙頊即位後的時候,有一天,御史蔣之奇上書彈劾尚書左丞歐陽修,說其作風不正,與外甥女有亂倫之醜聞。神宗看後,轉問故宮臣孫思恭。孫思恭答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並指出此事關係到大臣名節,應謹慎從事。神宗下詔蔣之奇,讓他拿出證據,蔣之奇的上諫本來就是道聽途說,哪來的證據,見神宗令他出證,一時便慌了手腳,只好說出此事是從中丞彭思永處聽來的。神宗又問彭思永,結果,彭思永又說他是聽來的,並無證據。這彭思永又如何聽來的?經進一步查證,神宗終於弄清了說歐陽修亂倫之事純屬誣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歐陽修的內弟薛宗孺,平時因與歐陽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語,說歐陽修有淫亂行為。這流言蜚語不知怎麼傳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訴了蔣之奇。而蔣之奇未分真偽,竟然以此為由上奏彈劾。宋神宗弄清之後,怒責蔣之奇誣告行為,遂後連同彭思永一併貶職,調出京城。神宗嚴懲誣告,朝廷震動,天下服其明鑑。[8]

親族

祖先

妻妾

  1. 欽聖憲肅皇后向氏
  2. 朱德妃,即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3. 陳美人,即追尊欽慈皇后陳氏
  4. 賢妃林貞
  5. 惠穆賢妃武氏
  6. 貴妃宋氏
  7. 貴妃邢氏
  8. 淑妃張氏
  9. 賢妃楊氏
  10. 婕妤馮氏
  11. 婕妤錢氏
  12. 才人郭氏,初封淮陽郡君,元符三年正月為才人[9]
  13. 昭儀勾氏

宋神宗有14子,活到成年的僅6位。

  • 成王趙佾,母宋夫人,半月而殤
  • 惠王趙僅,母邢賢妃,三日而殤
  • 唐哀獻王趙俊,母宋婕妤,五歲早薨
  • 褒王趙伸,母向夫人,一日即殤
  • 冀王趙僩,母邢賢妃,兩歲夭折
  • 宋哲宗趙煦,母朱德妃(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 豫悼惠王趙價,母邢賢妃,兩歲夭折
  • 徐沖惠王趙倜,母邢賢妃,四歲早薨
  • 第九子吳榮穆王趙佖,母惠穆賢妃武氏
  • 儀王趙偉,母郭夫人,一日即殤
  • 宋徽宗趙佶,母陳賢妃(追尊欽慈皇后陳氏)
  • 第十二子燕王趙俁,母賢妃林氏,靖康之難時被金人所俘,餓死於北上途中。
  • 第十三子楚榮憲王趙似,母朱德妃(追尊欽成皇后朱氏)
  • 第十四子越王趙偲,遺腹子,母賢妃林氏。靖康之難時被金人所俘,建炎三年病逝。

粗體字為死後追贈

授予官職

宰相

副相

評價

正面評價

  •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諭經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游幸,歷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10]
  • 重用名將王韶,發動『熙河之役』,率軍擊潰人和西夏的軍隊,置熙州(今甘肅臨洮),收復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的之勢。熙寧五年(1072年)王韶收復今臨洮與臨夏,升鎮洮軍為熙州,設熙河路。王韶為龍圖閣待制、熙河路馬步軍都總管、經略安撫使兼知熙州[11]。熙寧六年(1073年)、夏天率兵攻占武勝城(今甘肅臨洮),乘勝追擊,進攻河州(今甘肅東鄉西南),直搗定羌城 (今甘肅廣河)。熙寧七年,收回被吐蕃侵略的二十萬平方公里故土,以功遷禮部司郎中、樞密院直學士[12],史稱:「宋幾振矣!」。熙寧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肅臨洮)、河州(今甘肅臨夏)、洮州(今甘肅臨潭)、岷州(治所今甘肅西和)、永寧寨(今甘肅甘谷)等地設州、買馬,進行民族貿易,此舉受到了邊境各族的熱烈歡迎,史載「熙河人情甚喜」[13]。朝廷以王韶為經略安撫使,「通遠軍自置市易司以來,收本息錢五十七萬餘緡」[14]吐蕃政權逐漸瓦解,被稱為『熙河開邊』。

負面評價

  • 烏台詩桉是宋神宗執政生涯中,最大的政治污點。因蘇軾當年移知湖州,到任後上表謝恩,卻被宰相王珪等朝臣認為有貶新政與朝廷之意,御史李定舒亶尋摘蘇軾詩句,指其心懷不軌,譏諷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興水利、鹽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捕至御史台獄下,御史台依平日書信詩文往來,構陷牽連七十餘人,引起朝野不小震動。在當時蘇軾已成為繼歐陽脩之後的宋朝文壇泰斗,卻因為一句詩下獄,讓時人議論紛紛,而宰相王珪等朝臣又想置蘇軾於死,讓時人對朝局頗為不滿,其中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對此事有所發言,認為蘇軾是先帝宋仁宗所選定的太平宰相。而曾任神宗宰相的大臣王安石則向神宗上書,認為:「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神宗迫於壓力,在查清蘇軾並未有詆毀朝廷之意,將其貶至黃州,但已為神宗的執政留下污點。
  • 永樂城之戰是宋神宗執政以來,最大規模的征伐行動,也是神宗執政以來,最大的政治挫折。在當時因西夏外戚梁太后與其弟梁乙埋姐弟當權,國勢衰落,政治腐敗,西夏舉國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國內政治威望,卻都慘敗而歸。神宗認為西夏無理,下令攻滅西夏。宋軍於元豐四年(1081年)11月在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潰夏軍,占領西夏兩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於元豐五年(1082年)9月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為了建戰功,拒聽種諤的建議(種諤反對興建永樂城),築永樂城,與種諤發生內鬨。由於徐禧好大喜功,聽不進諫言,導致宋軍內鬨,永樂城之戰大敗,宋軍損失二十萬軍士,徐禧李舜舉李稷高永能等人死難,被宋人批評為「永樂之恥」。經過永樂城之戰的戰敗,宋神宗開始悔悟,而不再輕言開戰。

視頻

為什麼宋神宗給司馬光編簒的史書起名「資治通鑑」?

參考資料

  1. 1.0 1.1 《宋會要輯稿·禮五八·歷代帝諡》: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初諡英文烈武聖孝。
  2. 《宋史·卷十六·本紀第十六》:(元豐八年三月)戊戌,上崩於福寧殿,年三十有八。
  3.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國學網
  4.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國學網
  5. 王飛鴻,崔晟主編.《中華帝王簡說》: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第268頁
  6. 《邵氏聞見錄‧卷第五》載,元豐五年噩耗在深夜傳回京里的。
  7. 齊豫生,夏於全主編.《大勝局 第三卷》:吉林攝影出版社,2002:第262頁
  8. 李志敏主編.《中華典故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 圖文版 卷三:京華出版社,2003:第686頁
  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二十·元符三年》仁宗淑妃周氏進貴妃,婕妤張氏進充儀,才人楊氏進美人。英宗才人張氏進婕妤,才人鮑氏進美人,楊氏進婕妤。神宗淑妃邢氏進貴妃,婕妤武氏進昭儀,賢妃宋氏進德妃,婕妤張氏進婉容,婕妤馮氏進修容,才人勾氏進美人,淮陽郡君郭氏進才人。
  10. 《宋史·神宗本紀》
  11. 《宋會要輯稿》蕃夷六
  12. 《東都事略》卷八十二
  1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41,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二月丁酉條。
  1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50,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二月庚辰條。
  15. 《宋論》卷六《神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