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川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川市(邮政式拼音:Ngchün),是中国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南海之滨。

吴川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数百名亿万富豪多为包工头出身, 是全国富豪数量最多的县级市[1]。在改革开放初期,“ 吴川模式”与同时期的“ 温州模式”并驾齐驱,在当时以“北有温州,南有吴川”享誉全国。

历史

秦属象郡地,西汉初归于南越国,后属合浦郡地。隋代开皇九年(598年)始置吴川县,以县境东有吴川水而得名。清初梅菉有9街12巷经营18个行业,竹栏街排首位,其后枕鉴江,上游信宜、高州的竹木顺流下漂流到竹栏街起运,竹木贸易聚集,亦带动梅菉搭棚业的产生和兴旺,使梅菉搭棚工艺成为远近闻名的粤西建筑一绝[2]

1953年合并了梅茂县,县城由黄坡迁梅菉。1994年撤县设市。城区有梅菉、海滨、博铺、大山江、塘尾等五个街道办事处,中共吴川市委、吴川市政府所在地梅菉为鉴江畔的内河港口,历史悠久,近代以来商业繁荣,民国时期曾为广东省辖梅菉市。吴川古县城为吴阳,一直到清末民初。清代状元林召棠为吴阳霞街人。民国时期吴川县城数度变化,曾经在黄坡、塘缀、龙头(今属湛江市坡头区)。

地理

吴川滨江临海、三江过境、水系发达、日照充足、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中国南海之滨的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安康宜居城市。国道325线横贯东西全境, 茂湛铁路广湛高速公路分别从该市经过;境西10余公里可达南方大港 湛江港,境北10余公里有 水东港,境内有可直航港澳的黄坡港及将扩建成为万吨级泊位的渔商两用博茂港;航空运输有在建中的粤西国际机场

吴川全境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23℃,降水量1600毫米。境内水网密布,皆汇入南海。

水系

吴川市江河纵横交错,粤西地区最大的河流鉴江起源于广东省信宜市,自北向南流入吴川并贯穿全境,系鉴江的主流;其支流“袂花江”、“小东江”(又称梅江)、“三丫江”分布于市东北部;塘㙍河、板桥河、乌泥河分布于市西南部。各条河流汇入鉴江,注入南海,形成了鉴东和鉴西两大水网。鉴江在境内流长46.3公里,平均水位2.39米,150吨量船可在境内常年航行。还有人造河两条:塘尾分洪河和博茂分洪河。

在江心岛附近可以看到三江汇合的景象。所谓三江,指小东江袂花江三丫江汇合成鉴江。三丫江是小东江支流,小东江(又称梅江)、袂花江(又称沙琅江)是鉴江的支流,整个鉴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大至从北到南流经整个吴川。吴川八百多平方公里的领地绝大部分都属于鉴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鉴江是吴川的母亲河,鉴江之所以得名,因其水清如镜。据测算统计,鉴江入海口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88亿立方米,鉴江水充沛,独流入海,自成一系,每年有这八十多亿立方的淡水。现今鉴江其实有三个出海口,除了是自然形成的出海口之外,其余两个出海口都是人工开凿的,分别是博茂和塘尾分洪工程。鉴江平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以鉴江顺流而下的方向而言,左江包括吴阳、塘尾、大江山、长岐等镇街,右江则包括黄坡、振文、塘缀、樟铺等镇;在吴川,有“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说法。

气候

吴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日照百分率为4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平均相对湿度为85%;平均气温摄氏22.5℃,夏季平均27.8℃,冬季平均17.9℃。年均降雨量为1597.8毫米。

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以偏东北风为主,夏季多从海洋吹来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气候宜人,春秋温暖,夏季较热,冬季无霜雪,全年阳光充足,四季常青,一片南国风光。由于吴川面临南海,地处低纬,受太平洋台风影响较大,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在1980年以后,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不多,影响不断缩小。本地平均每年受3-4个台风影响,影响时间从5月到11月,以7、8、9三个月为最。

自然资源

吴川盛产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香蕉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有海蜇沙螺米蟹等。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经济

沿海有黄坡港、博茂港等渔业码头。工业以食品机械制造、制糖、酿酒、化工、陶瓷、建筑、塑料鞋、羽绒等行业为主。农业主产水稻、花生、黄麻、甘蔗,盛产海蜇、沙螺、米蟹等水产品。而吴川的搭棚工搭棚技术堪称一绝,用毛竹、杉木和竹篾,合理运用力学,可巧妙地搭出从10多米到80多米高不等的棚架,后随着轻质钢管棚架的运用,传统技术鲜有人学。

交通

Kokudou 228(China).svg 228国道、Kokudou 325(China).svg 325国道横贯全境,G15 茂湛高速公路从市境北部越过;博茂、黄坡港是国家二级口装卸口岸。中国铁路总公司茂湛铁路在吴川设有吴川站。

行政区划

梅菉街道、塘尾街道、大山江街道、博铺街道、海滨街道、浅水镇、长岐镇、覃巴镇、王村港镇、振文镇、樟铺镇、吴阳镇、塘缀镇、黄坡镇和兰石镇。

文化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飘色、泥塑、花桥被称为“吴川三绝”。

扎牌楼、搭花桥花塔,是吴川梅菉传统元宵民俗文化,也展现了当地搭棚这一传统非遗工艺。千禧年时当局考虑节日交通疏导,曾取消搭花塔,2018年农历新年就在吴川鼎龙湾水上乐园恢复搭建。

传统梅菉花塔用竹搭架,辅以木板成型,不设塔基,完全由民间棚工逐条竹料高空搭建。花塔成形后外饰灯光重彩,可达七八层楼之高,可以让百人同时登塔。

民俗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文艺辅导、图书阅览、有线广播、粤剧演出、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传统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头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岛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环境宽松,原有民俗民风、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形成了新的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外地外国传入的礼仪习俗,与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时尚互相交融、共存共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丧祭、岁时节日喜庆、社会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陋规陋习恶习等,既受到严重冲击,又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共存。人们碰到相对应的事,往往既行旧礼、沿袭旧俗,又行新规,开创新时尚。

吴川市有着深厚的戏剧文化土壤,以粤剧木偶戏最为著名。其中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特点是粗犷豪放、勇猛逼真、火爆热烈,又温婉柔情。2016年10月13日晚,广东省文联、省剧协在广东粤剧院中心剧场举行“广东省戏剧之乡”命名授牌仪式暨“党在我心中”戏剧惠民演出,吴川市喜获“广东省戏剧之乡”殊荣。吴川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不少传统文化几乎失传。近年仍保持活动的民间舞蹈有:舞狮、舞龙、舞貔貅、陶鼓舞等。传统的博铺舞六将,黄坡、振文、吴阳的舞二真、梅菉的舞火龙和黄坡沙岗的狮燕舞在1979年以来未见正常活动。

元宵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飘色、泥塑、花桥,被为誉为“吴川三绝”,吸引万千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元宵节期间,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人,前来观赏元宵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曾先后几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吴川三绝》和《吴川元宵节大巡游》专题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0年,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吴川市把元宵节正式定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节”。

年例

年例是盛行于吴川及至整个粤西地区(鉴江流域)一个独特的鉴江文化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岭南粤西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年例是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和年宵不同,吴川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大多数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

鉴江文化特色

年例是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相传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年例是粤西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

吴川三绝

广东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三绝与吴川元宵等文化习俗享誉海内外。1987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博士孙旦礼到吴川考察戏剧和民间艺术。1988年3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活动实况专题节目。吴川的飘色、花桥、泥塑、活动彩塑、花塔于1990年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

1992年和1997年吴川飘色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吴川飘色队伍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2009年10月,吴川泥塑应邀参加无锡全国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0年6月,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吴川飘色

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

泥塑

泥塑源于唐代。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据传梅菉的泥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与梅菉发达的陶器砖瓦业有关。据传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梅菉瓦窑村一个制陶艺人闲着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人像来,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这样一来,别的制陶艺人也都来捏泥人,无形中形成了元宵节的泥人展览。每逢元宵佳节,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能获此殊荣,吴川泥塑功不可没,只要说到泥塑,人们就会想到吴川,泥塑为吴川增加了知名度[3]

吴川花桥

始于明代。花桥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吴川花桥广东省的汉人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夜色,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花桥是由吴川市梅录镇上隔海村群众装饰的。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方言

古代南粤吴川境地的古越人,讲当地古越语(古越人各方言的统称),融合了来自中原的雅语(吴川话包含了古中原雅语成分,用吴川话读古诗较押韵)。在历史长河中经融合演化后所使用的语言为古越语和闽南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即现今全国独有的方言——吴川话(伝语)。吴川话以吴阳镇口音为代表口音。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粤语语支——吴化方言。吴化方言属于粤语方言九大片区之一。吴川话覆盖范围为鉴江中下游流域及周边,包括吴川和坡头、南三地区。

方言分布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汇了高阳片白话、闽语、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保留着古越语、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它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甚至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土白话之外还有东话(即雷话)、海话(吉兆话)。

土白话分两类

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

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东话:即黎话,也叫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海话: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名优特产

吴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吴川美食闻名四方,旅游文化美食节更是吴川的特色和品牌。吴川饮食文化发达,闻名遐迩的沙螺、中国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负盛名。除了大型宾馆酒楼外,小型饮食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风味小吃通宵营业。列举几种比较普遍的美食:

吴川八宝饭 吴川八宝饭于1922年在吴川梅菉镇创制的。参照宫廷八宝饭,根据吴川的物产条件,结合当地群众的口味习惯,创制出吴川风味的八宝饭,按吴川的风俗习惯,多数宴席都要上八宝饭。

塘尾粉皮

粉皮经济、美味可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项纯手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现今粉皮食品成了广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选和至爱。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捞,可汤煮,可炒。粉皮在吴川的农村很少见了,在梅菉、塘尾、吴阳、黄坡等市场里倒有不少。吴川的粉皮,当数塘尾市场的粉皮最有历史,把成块的粉皮卷成卷条状,切段,浇上酱油、芝麻等便可食。

田艾米籺

田艾米乙(音):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艾,一般采摘顶部田艾芯,然后晒干制成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花生、椰丝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则用新鲜虾仔、生葱、瘦肉等作馅。吴川田艾米乙尤以黄坡出名。还有番薯饼、虾饼也非常美味。

苏村番薯

吴川番薯贵过米[4]。这是许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话。吴川长岐镇苏村种植的番薯尤为出名,是吴川特产之一。苏村的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土壤属粘质土,含各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种钙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产而且味道独特。

风景名胜

吴川市是一个濒海小城,海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非常有特色,传统景区有吉兆湾,吴阳金海岸,现又开发出“南天一石”景区。

吴川八景

一般指“吴川古八景”,包括一览凭高、丽山樵唱、延华弄月、极浦渔归、文翁耸翠、东海朝阳、限门飞雪和通驷垂虹。随着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环境的变迁,“渔翁撒网”、 “通驷垂虹”、 “延华弄月”、“限门飞雪”、 “一览凭高”等这些景点,如今不少景点已经有的已烟消云散,有的只依稀可辨或者仅仅留下遗址。吴川古八景概况如下 :

一览凭高:位于吴阳中学(为吴川学宫之圣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长满蓬蒿,山底部周宽六丈,高不到两丈,登上山顶,朝东南可望见大海帆影,于西北可见江流如带,景色迷人。后因吴阳中学扩建新教学楼需而平整。

丽山樵唱:位于塘缀镇丽山岭,山幽林密,人多樵牧其间,樵唱牧歌,缭绕山中,远近皆闻。天气晴朗时,歌声传播更远。由40里外的吴阳镇向西北远望,可见此山时而雾锁,时而绿翠青葱。

延华弄月:位于吴阳城里村,在吴川学宫旁,有延华池,延华井。池水清澈可鉴,当月亮正空之时,俯视池水,风光云影,幻成奇观。池水,风光云影,幻成奇观。

极浦渔归:位于吴阳黄李村,始建于南宋年间。它地处江口,常有舟船停泊,渔艇纵横。每当夕阳西下渔船归来之时,灯光点点,有如繁星满天。昼夜皆商贾云集,买鱼沽酒,击掉讴歌,热闹非凡。

文翁耸翠:位于吴阳文翁岭,俗称“渔翁撒网”,高近十米,岭巅四周长满茸茸茅草,岭上往东远眺,即见滔滔南海,蔚蓝无际。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网状,更有带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围,又如网泡,因而得名。为李族始祖李穆公、乡贤李凌云之墓地,千年祭祀,长盛不衰。

东海朝阳:位于吴阳金海岸,当天将破晓时,一轮如盆红日从彩锦般的波浪中冉冉升起,若浮若沉,水波云彩,五光十色,交相辉映,壮丽非凡,游人如织。

限门飞雪:位于吴阳限门海域,乃鉴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内河口与南海交汇处,为吴川乘船到湛江或远洋的必经之道。该海域险狭,水流急湍且两旁有礁石,故称限门。限门海边流沙细白,有时风飞浪卷,如雪花飞舞。有时波涛浪涌,巨浪冲天,蔚为壮观。

通驷垂虹[5]:位于塘尾街道邱屋村,原有桥名垂虹,是吴阳至梅录的主要通道。因长年有车马来往,故又名通驷桥。桥下水虽不深,但终年不涸且澄如镜,天晴日丽,桥影如虹。

古迹

吴川,文物古迹颇多。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新石器时代梧山岭贝丘遗址,有晋代茂山书院,有唐朝吴阳古船、止寮港遗址,有宋朝梅菉祖庙、极浦亭,有明朝吴川县遗址、吴川学宫、双峰塔、巷门寨东炮台遗址,有清朝状元林召棠故居、吴川县城南门、陈兰彬故居,还有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张炎将军故居等。

极浦亭

坐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1241年—1252年间(南宋淳祜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

芷寮港

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中国南方大港,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梅菉祖庙

位于梅菉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迭修。经修葺后,现基本完好。庙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前进两廊卷棚顶,为琉璃瓦面,多柱支撑。门额刻有“梅麓祖庙”四字。

茂山书院位于吴川博铺镇,由晋代王浚创建,距今1700多年,原来是王浚藏书的地方,陈兰彬书“茂山书院”额,历为名士隐居,著述、教学育人之所。

吴川学宫

坐落于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朝,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现仅存学宫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新石器时期遗址

梧山岭贝丘遗址,在吴川市长歧镇黎屋村南梧山岭西坡。初步鉴定为距今五千至一万前,文物普查队1983年发现,1984年—1986年试掘。遗址面积350多平方米。文化层高1.3米。含大量蚬、螺壳。出土陶器主要是、纹饰有绳纹篮纹石器。这些证明了吴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

古代遗址

塘尾镇东隅村南蛇岭东汉生活遗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岭南朝村落遗址,王村港谭尚村南的奴岭东晋村落遗址,吴阳镇那良村的宋代贝丘遗址,吴阳镇白沙丝茅岭下的宋代村落遗址,长岐岭头村下庙岭宋代窑址,王村港谭尚村奴岭北端的南朝古墓,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乌岭南朝墓群,黄坡镇那罗岭尾村背东北的那拉岭隋唐墓群,覃巴镇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梅菉镇解放路烈士纪念园门前清代陶棺墓。

双峰塔

坐落在吴阳镇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迥流处建此风水塔,又因特思山、丽山远揖塔前,故名“双峰塔”。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楼,高23.15米,首层直径9.8米。塔身为壁内折上式,各层设假平台,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朴,姿态各异。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坡魁星楼

黄坡镇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南城门南城门又名永和门,位于吴阳镇城里村南路口,建于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为土城;公元1340年(永乐元年)改用砖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用巨砖建成城墙,设四城门。1938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南城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保留下来。是吴川历史的见证。

通津桥

位于吴川塘缀镇圩内,建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为七券拱柱式砖砌建桥梁。桥长25米,原面宽3米,两侧石栏杆;桥高3米多,七孔,各宽3米。桥墩两端呈锥形,各出栏杆1米左右,存宋代船拼浮桥遗风。

林召棠故居

位于在吴阳镇霞街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厅两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平方米,占地面积191平方米;为吴川文物保护单位。

陈兰彬故居

坐落在黄坡镇黄坡村,建于公元1875年(清代光绪元年),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面积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汉魂故居

坐落于黄坡镇岭头村,建于抗战时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多间建筑,主间设有勤园、俭园,配有值班室、凉亭、花园等,贯通布衣一巷、二巷,规模较大,整齐美观。当地人亦称“伯豪园”。

张炎故居

坐落在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1984年,张炎故居被定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乡会

吴川旅港同乡会 地址: 香港旺角上海街678 号

名人

鞠杲(生卒年月不详),宋代进士
刘承忠(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
林怀兰(生卒年月不详)梅菉人,明代名医,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之一
欧光宸(? —1653年) 博铺镇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抗清英雄
陈上川(1626年—1720年),明末抗清将领,后因为战事不顺不愿剃发降清而移居到越南南部,成为当地华侨领袖。死后受到当地人的尊崇,立庙祭祀。他的后代亦世代享受阮主的功臣待遇。到了明命、绍治年间,越南皇帝册封他为“上等神”
林召棠(1786年~1872年)出生在吴阳镇的莆田人,清代科举状元,粤西科举状元之壹( 另壹位是唐代的莫宣卿), 以及广东省四大状元之一
陈兰彬(1816~1895年)黄坡镇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
庞雄(1891年~191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张炎(1902年~1945年)塘缀镇樟山村人,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
李汉魂(1894年~1987年),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二十多个国家,1949年春回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1982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
刘华秋,1939年11月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余一龙,1965年生,中国硬笔书法名家。
张如城,1987年生,香港创作歌手,有“亚洲神童”之称。

视频

内容 相关视频

吴川吉兆杨氏醒狮队
吴川四中广场舞1
吴川泗岸美景2017.mp4
吴川著名歌手庞秀洪演唱《祭玉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