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兆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18日 (日) 11:11 由 Young Mai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文本替换 - 替换“美國”为“美國”)
前往: 導覽搜尋
汪兆銘
235px
22px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任期
1940年3月20日-1944年11月10日
繼任 陳公博
22x20px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第4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32年1月29日-1935年12月16日
前任 孫科
繼任 蔣中正
22x20px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25年7月1日-1926年3月23日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1任副總裁
任期
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
總裁 蔣中正
前任 職務設立
繼任 陳誠
個人資料
出生 (1883-05-06)1883年5月6日
File: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1862-1889).svg 大清廣東省三水縣(今屬佛山市
逝世 1944年11月10日(1944-11-10)(61歲)
Template:EOJ名古屋市
墓地 梅花山 (南京)(後被炸毀)
國籍 22x20px 大清(1883-1912)
22x20px22x20px 中華民國(1912-1940)
22px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1940-1944)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被永久開除)
配偶 陳璧君
親屬 父親汪琡
兒女 汪文嬰
汪文惺
汪文彬
汪文恂
汪文悌
母校 日本法政大學
職業 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兆銘政權

Template:原創研究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表字季新別號精衛(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家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柯橋區),生於廣東三水縣(今佛山市三水區),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本應處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和平救國,與日本合作,建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企圖用和平手段保存中華民國 叛逃之後【編註:決定與日本議和的汪精衛以宣傳抗戰為由,1938年12月從重慶出逃】的汪精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發表通電聲明。27日,他派陳公博、周佛海、陶希聖三人,攜帶擬好的電文,由河內飛香港。29日,電文刊發在由改組派骨幹林柏生控制的《南華日報》上。這一天的代電韻目是「豔」字,汪精衛的「和平運動」聲明便被稱為《豔電》。

《豔電》美化日本帝國「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居住、營業之自由之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汪精衛在《豔電》中描繪了和平運動的前景:「吾人依於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實為應有之決心與步驟」。《豔電》強調:「中國抗戰之目的在求國家之生存獨立。抗戰年餘,創巨痛深,倘猶能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爭,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不可再失此良機」。

身後墓穴被毀,屍骨無存 1944年11月9日,美軍對名古屋實施大轟炸。在爆炸的火光和房屋的顫抖中,陳璧君和子女將病重的汪精衛抬入了醫院的地下室中。天氣寒冷,地下室又無暖氣設備,如同冰窖一般。第二天清晨,汪精衛的病情急劇惡化,體溫升至攝氏41度,脈搏每分鐘128次,呼吸極為困難。雖經日本醫生全力搶救,終因回天無術,1944年11月10日下午4點20分,汪精衛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客死日本。 [1]

家庭背景

  • 曾祖父汪炌(1756-1832),嘉慶、道光年間幕游皖、湘、贛、粵各省,先後做過湖南巡撫阿林保、湖南按察使傅鼐及兩淮鹽運使曾燠的幕僚,為山陰汪氏游幕廣東之始。
  • 祖父汪雲(1786-1844),汪炌長子,道光二年(1822)鄉試舉人,1835年選授浙江遂昌縣訓導,並執教於妙高書院。
  • 父親汪琡(1824-1897),汪雲第四子,字玉叔,號省齋。先後在茂名、陸豐等地為幕僚。

生平

幼年

汪兆銘是汪琡的填房吳氏所生,是汪琡的第4個男孩,也是第10個孩子,那年汪琡已經62歲了。汪琡是個落第秀才,後來棄文從商,他見這個小兒子異常聰明,就特別重視教汪兆銘讀書,5歲時就開始教他認字。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汪兆銘8、9歲時,就基本可以讀書了。汪琡晚年由於年老眼花,無法看清書上的小字,就讓汪兆銘每天為他朗讀王陽明的文章和陸游的詩,無形中培養出汪兆銘演講口才。1901年參加科舉考試,以廣州府第一名考取秀才

留學

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
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詫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
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汪兆銘《被逮口占》,1910年於獄中

1904年和胡漢民等考取「赴日官費生」,成為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公費留學生。

File:年輕時的汪精衛.jpg
年輕時的汪精衛

1905年7月,參加廣東人留學生組織「興中會」,加入參與同盟會,被選為評議部部長,成為孫文助手。曾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開始使用《山海經》中的「精衛」為筆名。1906年,以兩百多學生中第二名成績畢業。

1907年,開始隨孫文遊走越南馬來亞南洋各地;在馬來亞檳城結識了華僑富商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因富贍文采,成為孫文秘書,亦是其文告捉刀人與革命事業得力助手。

歸國行刺

1910年,為了回擊梁啓超保皇改良派譏諷同盟會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精衛、喻培倫黃復生等謀刺清攝政王載灃,行前《致南洋同志書》中說:「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 2月21日,在北京後海北岸的一座橋(銀錠橋或者後來被拆的甘水橋,無定論)埋設炸彈欲謀刺清朝攝政王載灃時被人發現,事洩被捕,獄中賦詩,慷慨激昂,一時為人傳誦。由於肅親王善耆在審理中,對汪精衛之人品才學產生敬重,外加清廷擔心如殺汪,可能會導致革命黨更加暴力,經過善耆對攝政王的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之後,清廷大赦政治犯,汪、黃被釋放。

根據張學良回憶,肅親王在大連病逝後,汪精衛曾前往吊喪,並對張學良說:「我當年被捕,是肅親王審的。要殺我,肅親王可以殺,肅親王沒殺我。但肅親王就跟我講啊,說:『你們這革命呀,當然啦,你們是有原因的,看我們清朝太壞了。唉!假如你們成功啊,我看你們也不能強過我們什麼的。』他這句話所說的應驗了,我們今天成功了,真是還不如人家前清,弄得這麼糟糕!」[2]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

汪兆銘獲釋後,面見袁世凱,促袁世凱結束清朝統治,並參加南北議和。在宣統退位、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汪兆銘曾發誓不當北洋政府的官員議員,1912年9月汪兆銘和陳璧君結婚,後赴法國留學。

二次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後,被孫文急召回國。返國討並參與護法。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其間拒絕了袁世凱對他回國任高級顧問的邀請。另,節錄朱子家(金雄白)《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一八五〉…當民國元年,……,汪氏與吳氏都流亡在巴黎,……,曾經有一次,吳氏手裡捧著一頂軍帽,很嚴肅地獻給汪氏,他說:「你戴上吧!今後要革命,要救國,要實現主張,要貫徹主義,一定要依靠武力,我希望你成為一個軍事家,來領導同志。你如能挺身以當大任,我第一個就願意向你磕頭。」當時汪氏表示他對軍事沒有興趣,……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後,回國參加「護法運動」。汪兆銘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普遍公認為是美男子。1918年徐志摩在日記中寫道:「前天乘着湖專車到斜橋,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經農、莎菲的先生(老師)Ellery,叔永介紹了汪兆銘。1918年在南京船裡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胡適)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3]

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出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汪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

1925年2月,孫文臨終前預立三份遺囑,分別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前兩份由孫文口授,汪兆銘筆錄。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兆銘在加拉罕鮑羅廷的支持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兆銘左傾。

1926年1月4日至19日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議決繼續執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3月20日中山艦事件後,由於蔣介石成功迫使國際共產黨讓步,替換了與汪精衛親密、反對北伐的蘇聯駐廣州軍事顧問團團長季山嘉(Kissarka, ,1893年12月13日-1938年8月1日)等人的職務。3月22日,在汪公館開政治會議,汪精衛等面對的是蘇聯人已經決定讓步的現實。 決議「汪主席患病,應予暫時休假。」,汪兆銘以治療糖尿病,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4] 1926年7月9日,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中正擔任總司令,開始國民革命軍北伐

因蔣逐漸與國民黨左派中國共產黨分歧,力邀汪精衛歸國主持武漢國民政府,故1927年2月汪乘火車回國,途經蘇聯斯大林會面。4月1日乘船抵達上海;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6日返回武漢,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中正的清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12日,南京的蔣中正與西山會議派反共國民黨元老,由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下令清除共產黨。汪兆銘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的武力清黨行為,也認為兩黨之間在長時間中,目標一致,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

1927年6月5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派人送《五月緊急指示》給中共中央,要其「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由各界工農代表取而代之」,也給汪兆銘看過。本來想拉攏他,然則引起汪的嚴重不滿,逐開始提防中共。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兆銘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8月1日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8月8日,汪兆銘的武漢政府開始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中正下野,武漢政府於8月19日宣布遷都南京,汪兆銘亦於9月初親抵南京,發表了《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宣言》,宣告國民黨「統一」完成。寧漢正式復合,中國共產黨則將國民黨的團結稱為「寧漢合流」。

1927年9月爆發寧漢戰爭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寧方取勝,汪兆銘下野。10月,汪兆銘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兆銘北上。11月17日,發生廣州張黃事變。11月,汪兆銘在廣東成立政府[5]:14。12月,國民政府發出討伐廣東令[5]:14

1927年12月初,在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議請蔣復職,各方紛電促蔣再起[5]:15。汪受到新桂系攻擊。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葉挺葉劍英領導下在廣州起義。12月16日,汪辭赴法國。

1929年到1930年間,蔣取得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亦稱蔣馮戰爭)勝利。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

File:Yan and Wang.jpg
閻錫山與汪精衛在北京,1930年9月9日

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

下野

由於張學良東北軍挺蔣中正而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兆銘在天津宣佈下野。2月,蔣中正軟禁胡漢民。5月,國民會議在南京集會,通過訓政時期約法[5]:22。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5]:22。5月27日,胡漢民派在粵成立「軍政府」[5]:22。又和汪精衛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和兩廣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等在廣州成立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形成寧粵分裂。粵、桂、胡、汪聯合反叛[5]:22。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中正下野,汪兆銘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長。汪在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中正人馬,遂委請蔣中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對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一再命張學良出兵抵抗。8月6日,汪公開致電張,宣稱「毋使熱河平津為東北錦州之續」,願辭去行政院長職務來勸告張同時下野[6]:356。汪、張互訐,結果汪宣佈辭職,10月前往歐洲[7]:113

1933年,由於民眾的呼聲,蔣中正請汪回國主持抗日戰爭。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中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此後汪兆銘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中正的支持。5月31日,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了《塘沽協定》,引發當世對汪兆銘與何應欽所簽訂的是「賣國協定」的譴責。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兆銘認為有談判的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兆銘於8月8日表示辭職,後在蔣中正的強力挽留下復職。11月1日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遇刺,被軍人、鐵血鋤奸團團員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後來執行對日妥協政策的外交部常務次長唐有壬又遭暗殺。

蔣在西安事變之後加強抗日而減緩內戰,聲望大增,並受到蘇共中共支持。1937年1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汪精衛乘德輪抵上海[8]:5339。1月18日,汪精衛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紀念周演說稱,對外願本兩利原則與任何國家攜手,對內不得有兩種政府與軍隊[8]:5342。1月22日,汪精廣播講演《怎樣救亡圖存》,謂「不特中國目前實行共產可以亡國,即使接近共匪,受其操縱,也足以引起大亂,而至於亡」[8]:5346。1月24日,汪精衛與蔣在溪口商談外交與內政方針,議定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於2月15日如期舉行[8]:5347。2月15日,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茂首次訪問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主席汪精衛,談三中全會情形[8]:5367

抗戰時期

File:Wang Jingwei 1.JPG
汪兆銘於南京國民政府前,匾額刻有「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
File:Wang and Nazis.jpg
1941年汪兆銘接待一些德國納粹黨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汪兆銘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中正。

另據朱子家(金雄白)《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記載:

此後的汪兆銘主張對日本親善,主張「和平運動」,主要的論點為:

(一)中國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在徹底失敗之前以談判實現和平將更為有利;
(二)他曾和蔣中正有過談判經驗,因此認為蔣是不可信任的人;
(三)他關心日占區人民的利益,認為日占區需要照料;
(四)根據汪兆銘的助手周佛海說,如果蔣贏得了這場戰爭,那麼汪和日本的協定自然被取消,如果蔣不能獲勝,那麼協定還可以限制日本的行為[9]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的代表松本重治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11月3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宣佈了一項包含了六原則的所謂的「亞洲新秩序」聲明:

(1)東亞的永久和平;
(2)善鄰友好和國際正義;
(3)聯合防共;
(4)經濟合作;
(5)創建新文化;
(6)世界和平。

12月19日,汪兆銘向國民政府申請護照,借道雲南前往越南,主張與日軍媾和。蔣發電報給香港《大公報張季鸞,希望輿論對汪寬留餘地。

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以下幾個條件的基礎上和一個新的中國政權調整中日關係:

(1)親善友好:日本對中國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
(2)按照軸心國之間,反共產國際協定之同樣的精神,共同防共;
(3)經濟合作,日本一方絕無壟斷中國經濟的意圖。

汪兆銘響應近衛聲明,離開重慶出走至越南河內,發表艷電,主張中止抗戰[5]:38。12月29日,汪兆銘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和電報(29日電報代碼為「艷」字),是為「艷電」,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蔣回重慶,嚴詞駁斥汪電[5]:38。然而由於近衛內閣數天後(1939年1月4日)突然辭職,以及雲南軍閥龍雲並未支持汪兆銘,和平運動失敗。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自嘲》,汪兆銘
1944年於病榻

1939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臨時會議一致決議,開除汪兆銘的國民黨黨籍和一切公職。3月,汪兆銘和他身邊的重要幹部,在河內多次遭到刺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5月8日汪抵上海。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與日本合作[10]建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兆銘政權,取消華北王克敏長江下游的梁鴻志政權。3月26日,汪出任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

1943年汪兆銘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年底,汪兆銘的健康惡化,1944年3月赴日治療。11月10日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今名古屋大學)醫院去世。11月23日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文之側,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

身後

死因

汪兆銘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0年前汪兆銘被鐵血鋤奸團成員刺殺受傷,子彈深陷體內,無法取出,毒逐漸擴散,終至藥石罔效;不過張學良之調查則指出,當時所使用之子彈為鋼彈而非鉛彈。日本作家上坂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寫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陳璧君誤信中醫才造成汪兆銘病死。另一說則是汪兆銘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兆銘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傑斷然否認[11];何文傑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12]

墓地

日本投降後,1946年1月21日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奉命將汪墳炸毀;打開棺木時,見汪精衛的遺體上覆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禮服,頭戴禮帽。由於使用過防腐劑,遺體尚未腐爛[13]。汪精衛遺體被送往清涼山火葬場火化,將他的骨灰拋到長江里。1994年,原汪墓所在的梅花山頂放置一座汪精衛跪像[14],因被遊客吐痰便溺污穢不堪,於1997年被移走。另外2004年11月8日上午在紹興市市區挖出一個汪精衛跪像[15],上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身後評價

汪兆銘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排滿主義為己志[16]。在革命屢敗、同志人心動搖之際,一直擔任參謀工作的汪兆銘卻自告奮勇投入第一線,自殺式的行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一度問死。身為革命元勛卻又在革命成功後,主動遠離權力核心攜陳璧君赴法讀書。後因革命需要數度回國主持大局,最終在政治鬥爭中失敗。

孫文逝世後,西山會議派試圖在國民黨內除去共產黨的勢力,後來蔣中正動用武力清黨,欲徹底剷除中國共產黨人,汪兆銘卻堅持孫中山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寧漢分裂。《五月指示》後,中國共產黨宣布退出國民政府;兩天後,主張以和平方式遣散共產黨人;又一天後,將國民黨內共產黨黨員停職,矛盾升溫。八月南昌起義後,汪兆銘完全轉變態度,決定剿共。

中日戰爭期間,汪兆銘為了救民於水火,推動和平運動[17],主張在淪陷區成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日本原本不同意,後來接受。重慶國民政府與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不遺餘力地在政治、教育各方面加以批判。

另一方面,在汪兆銘投奔日本的事實背後,其動機與實際努力是否和賣國求榮的漢奸一致,仍待後世檢討。[18]

汪精衛乃第一美男子,其投奔日本為了和平主義,因為他認為中國不可能打贏日本,為了人民生存,不如簽訂合約和平共處,因為當時各國勢力早已瓜分整個中國,尤其是上海。在他生前記載的許多文集顯示,他是想和平救中國,但是對於共產黨卻也是極力抵擋,蘇聯當時培植了中國共產黨員,對於汪精衛而言,蘇聯的馬克思思想也是外來文化。

正面評價

汪兆銘在辛亥革命之初,作為革命元勛,能夠比較堅定奉行孫文意旨,堅持推翻滿清政府。並且能以文學輔佐孫文,此為諸家所公認者。

File:朱執信先生墓表1.jpg
汪兆銘為朱執信先生撰並書的墓表,位於廣州先烈東路

在文學方面,汪精衛頗能文墨,是南社成員,在晚清至民國的中國傳統詩歌創作中,有重要影響,作品在南京政權時代結集為《雙照樓詩詞稿》出版。其作品也會於中國大陸大學文學史教材中出現。[19]

另外,備受爭議的網絡寫手林思雲在《真實的汪精衛》[20]一文中,替汪兆銘鳴冤。首先,文中高度讚揚汪的人格,認為他有嚴肅的生活作風,在國民黨任高層時「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這在當時的國民黨高官中,都是鮮有人能夠做到的」。其次,汪的行動都比較能貫徹孫中山的思想。例如,汪在1927年提議中央軍事委員會不設主席,由7人集體領導;同年在未得悉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眾議貫徹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再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汪屬於第一批抗日主戰派,欲邊作戰邊爭取與日本談判籌碼,惜苦無軍權;後以雜牌軍力戰不果,於1933年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塘沽協定。這種屈服原因,並不如蔣介石在抗戰前,一般為了確保既得利益;事實上,汪的權力只有聲望而沒有軍事基礎,他背上污名對他的政治仕途非常不利。後來,汪在被行刺、受重傷後,仍然繼續宣傳和平救國理念,期間也與日本主和派接觸並談判講和條件。在一片對日抗爭聲中,林認為「這條主和的路比主張抗戰的路,艱難得多。」此點在汪兆銘離開重慶時給蔣留書中,「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一語可見端倪。林的另一篇文章《怎樣看待汪精衛政府》中亦認為,汪兆銘在1940年同意出掌日本成立的汪兆銘政權一事,乃為了取得保障中國人民力量的必要措施,是謂「曲線救國」。汪政權成立後,日本人承認這個政權,也給予相對權利。事實上,江澤民少年時期,就是在汪政權下,入讀免費的汪政權的中央大學。另外,汪精衛在二戰期間,站在日本一方,而蔣中正則站在美國一方,那麼戰後無論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勝利,中國其實都是戰勝國,亦即免除了戰敗國割地賠款損失。只是這項觀點是否汪的原意,需要汪的中期文件,方可印證。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中日戰爭史專家約翰·亨特博伊爾在《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一書中稱:汪政府和法國維希政府相似,「當他們認為軸心國會取得勝利時,他們設法為自己的國家在「新秩序」中取得一席較為有利的地位。當戰爭勝利誰屬已經沒有把握的時候,他採取哄騙、拖延的辦法來避開日本的勒索,並且多少為自己的管轄區保持一些自治的模樣。」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走投無路的日本人不得不對汪政權的勢力重視起來,「汪就越來越有可能為同胞爭取到生存保障,拖延敵軍進攻。在享有中國物產和資源方面同日本人競爭。在汪看來,簽訂一些協定和條約,都是一種競爭的方法。一旦戰爭結束,假如同盟國獲勝,反正這些條約也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汪出走時留函給蔣說:從此以後他要挑起較重的擔子,讓蔣挑較輕的。究竟這封信有沒有感動過蔣則很難說,但是汪在此後六年的餘生裏,的確是挑起了很重的擔子,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21]

汪兆銘政權承認了滿洲國,但也以和平交涉方式,逐一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英租界,十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等。

抗日名將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說一句公道話,汪兆銘當了漢奸,卻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他投敵後,向與其淵源最深的將領,也未嘗作片紙隻字招降,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和第五戰區內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黃琪翔。大義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22]

抗日名將張發奎曾經負責接收廣東地區,他說:我沒有聽到廣州民眾對汪偽政府的抱怨或抨擊,也沒有廣州民眾對偽政府懷抱惡感的印象。……無論廣州抑或上海,這些偽府政要都是汪精衛的追隨者,他們鼓吹所謂的「和平」,其叛國理由就是「中國打不過日本」,汪精衛組織偽府就是基於這一理念。事實上,日本人並不是平等對待他們,他們充當了傀儡。然而他們宣稱,即使他們僅僅是傀儡,也要為老百姓爭回一點權益。我沒有見到偽府在廣東壓迫民眾的任何證據。[23]

負面評價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第56章時,評論道:「他的投降,即使無礙於抗戰,也足以教全世界懷疑中國人,輕看中國人。……(他)比敵人還更可恨」。重慶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曾於1946年炸毀位於南京梅花山的汪墓,取出汪精衛遺體重新火化並使用鼓風機吹散其骨灰。[24]

汪兆銘多次遊說日本政府,但是汪兆銘政權沒有得到多大自主權,對於限制日軍在華軍事行動影響有限,如此一來汪兆銘提倡的政治結構號召力不大。即便在汪政府主持下的東南半壁,亦有日軍於1942年之浙贛戰役中發動細菌戰,散播霍亂、傷寒、腺鼠疫及痢疾病原體,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和平建國運動未能完全實現。

新華網《蘇進強,汪精衛第二》一文稱:[21] 汪精衛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在華的侵略活動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在軍事上,大量策反了國軍(近百萬),尤其是雜牌軍,組織「偽軍」,多次進行清鄉,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難。汪精衛自兼清鄉委員會主任,打擊其統治區的地下抗日武裝(主要中共游擊隊),使得日軍可以抽身進行其他戰役。在經濟上,南京國民政府協助日軍對淪陷區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強迫實施儲藏物資的全面登記,並對棉紗棉布進行強制性收買,以供日軍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衛在學校推廣與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發動「新國民運動」,從思想上削弱民眾的反日情緒。另外,汪精衛承認偽滿洲國、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出賣中國的領土的不可饒恕的嚴重罪行。

汪精衛,在他叛國「豔電」中,曾美化日本的侵略,說自己的投降、賣國是為了「和平」和「主權」,把日本侵略說成「日本沒有領土要求」。其實,他是為了自己的勢力不被邊緣化,忍受不了在國民黨中失去兵權的現實。想在政治舞台上留下名字,留不下芳名,也要留下罵名。當年汪精衛過高估計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以為落個漢奸的罵名,能換來榮華富貴。沒想到沒幾年他的主子就倒台了。

陳寅恪:阜昌天子頗能詩,集選中州未肯遺。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淵遲死更堪悲。千秋讀史心難問,一局收枰勝屬誰。世變無窮東海涸,冤禽公案總傳疑。

1944年12月17日吳宓到成都存仁醫院看望正在因眼病住院治療的陳寅恪先生,「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衛詩,命宓錄之,以示公權」。「 公權」係指史家蕭公權,陳寅恪和吳宓的詩友。《吳宓日記》在記錄此詩時,在詩行間有注,「阜昌」後註:「劉豫為齊帝年號。」「集選中州未肯遺」後註:「元遺山選《中州集》,列入齊曹王劉豫詩。按豫曾為進士。」有了吳宓日記的出版,我們才能明白知道,陳寅恪先生的「阜昌」詩是挽汪精衛的。從「阜昌」詩中可以看出:陳寅恪先生把汪精衛和南宋偽齊政權的傀儡皇帝劉豫是相提並論的。作為一個精神和情感世界豐富而又深邃的詩人,陳寅恪先生對汪精衛的態度又不是簡單的譴責,這裡面還有惋惜之情,憐才之意。汪精衛的哥哥汪兆鏞罵了汪精衛一輩子,被當時重慶的一些國民黨大員十分讚頌。在這一點上,倒是陳寅恪先生的幽微心緒更具史家情懷。

毛澤東: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出席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並發表題為《相持階段中的形勢與任務》的演說。這篇演說在建國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改題為《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汪精衛集團於1939年12月30日於日本秘密簽訂了旨在出賣民族利益的《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1940年1月,這件事被揭露後,中共中央於1月28日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的黨內指示,指示各地應普遍舉行民眾大會,掀起全國反投降、反漢奸、反磨擦的熱潮。於是,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於2月1日召開。

大會還一致通過了毛澤東為大會起草的聲討汪精衛的通電,通電提出全國討汪、加緊團結、厲行憲政、制止磨擦、保護青年、援助前線、取締特務機關、取締貪官污吏、實行《總理遺囑》、實行三民主義等10項要求。建國後,這篇通電以《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為題,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出於評價者之不同立場,對汪精衛這一複雜人物的歷史爭議,將在長時間內持續下去。歷史以否定之否定式的曲折運動緩慢展現其真實,汪從千夫所指的單一形象,出現出多元、兩分之模糊空間。汪人生後期所作所為,或有出於「保存實力、曲線救國」之苦衷,但其變節投敵充當傀儡之事實,卻是任何民族史上所不齒不容之罪,一切正如汪本人對此之預料。

妻子辯護

File:烈士王昌之墓碑.JPG
汪兆銘為烈士王昌題之墓碑,位於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在汪兆銘死後,其妻陳璧君在法庭上為汪的責任與行為辯護:

「日寇侵略,中央政府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

反而重慶統治下的地區,汪先生從未向一將一兵招降。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前為國民生存謀福祉,每天生活在敵人槍口下,這有什麼國可賣?

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25]

汪精衛與蔣介石

部份史料與說法指出,汪精衛出走河內,與日本人和談,此事是由蔣介石策劃(戴笠與汪精衛政權之間的緊密連繫,也被當成這個說法的重要旁證之一[26])。這個說法,主要來自汪精衛的幕僚胡蘭成,以及馮玉祥

家庭

汪兆銘與陳璧君夫婦育有6名子女,除一名夭折外,其他5名為:[27]

註腳

  1. https://showwe.tw/choice/choice.aspx?c=195
  2. 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臺北:遠流,2009年,頁232
  3. 徐志摩日記·一九一八年十月一日
  4. 蔣永敬:《國民黨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6. 羅敏:〈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
  7. 王克文:〈是歷史還是神話?〉,《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號
  8. 8.0 8.1 8.2 8.3 8.4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9.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593頁
  10. 當時板垣征四郎任在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日本國內米內光政為內閣首相
  11. 高伐林p82
  12. 高伐林p85
  13. 汪精衛棺材被炸開:屍體未腐 口袋裝4字神秘紙條
  14. 南京梅花山發現汪兆銘跪像 曾面朝孫中山靈堂網易,2005-03-17
  15. 150公斤TNT炸墓劈棺:大漢奸汪精衛的末日結局
  16. 汪精衛投日算不算「曲線救國」
  17. 林思雲,〈真實的汪精衛〉真實的汪精衛
  18. 風傳媒:「論德,當屬汪精衛!」曾撼動全中國的熱血革命文青,為何最後背負漢奸罵名?
  19. 陳洪、張峰屹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九編第一章,ISBN:9787301194010
  20.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3977/
  21. John Hunter Boyle .中日戰爭時期的通敵內幕1937-1945 :商務印書館 , 1978
  22. 李宗仁評汪精衛:雖當漢奸卻沒做積破壞抗戰的勾當 鳳凰網歷史
  23. 張發奎口述自傳,當代中國出版社,318頁
  24. 150公斤TNT炸墓劈棺:大漢奸汪精衛的末日結局
  25. 《本期社會要聞之二「盪氣迴腸」的新式婚戀——陳璧君初識汪精衛》載於張研:《1908帝國往事》,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26. 兩岸史話-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旺報. 2013年4月21日 [2013年5月16日] (Chinese (Taiwan)). 
  27. 國家文化資料庫
  28. 28.0 28.1 28.2 28.3 28.4 汪精衛女兒女婿細述往事:一生與刺殺結緣,中山網,2009-12月-08[失效連結]

參考文獻

  • 《真實的汪精衛》,林思雲
  • 《汪精衛集團投敵-汪偽政權資料選編》,黃美真 張雲
  • 《歷史塵埃——袁世凱、汪精衛、林彪後人訪談錄》,高伐林著,明鏡出版社ISBN 9781932138382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