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南臨水夫人媽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南臨水夫人媽廟
圖片來自twtainan

開基臨水夫人媽廟位於台灣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後方,為一間主奉順天聖母(即臨水夫人)的寺廟。另有供奉三奶夫人左右護神花公花婆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丹霞大聖送子觀音梓潼星君月老星君以及三十六宮婆姐等,為台灣最古老,又最具規模的救產扶嬰、治病、驅邪的婦女廟。

創設及沿革

清治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福建福州府地區人民陸續移往台灣,並在臺灣府東安坊山仔尾小丘上(今延平郡王祠後方)建立一座主祀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廟宇,稱呼「臨水夫人廟」。清咸豐二年(1852年),地方仕紳出資修建,並加奉祀三奶夫人中的二媽林紗娘、三媽李三娘,將道教三奶派開祖三奶夫人供奉一堂。

續修臺灣縣志:臨水夫人廟:在寧南坊。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裡人梁厚鳩眾建。神名靖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歷二年生。秉靈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因脫胎祈雨,尋卒。年僅二十有四。訣云: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產難。建寧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產,神見形療之,產蛇數斗,其婦獲安。古田縣臨水鄉有白蛇洞,巨蛇吐氣為疫癘。一日鄉人見朱衣人仗劍索蛇斬之。詰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遂不見。乃立廟於洞上,凡禁魅卻魃、祝釐祈嗣,有禱必應。宋淳佑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復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曾重修廟宇,日治時代1935年由地方有志(即當時保正)莊燦珍、詹德樑、洪西岐、吳森玉、趙澄源等5人發起樂捐重建。1948年、1962年又分別整修一次,設管理人制,執掌廟務,並改稱為「臨水夫人媽廟」,每年召開信徒大會。1984年農曆正月十四日,由於寺廟年久失修,又重新整修,至1989年1月24日登龕晉座,完成重建工作[1]

開基臨水夫人媽廟是目前台灣少數以臨水夫人為主神的寺廟,此外高雄市光華路臨水宮亦主祀順天聖母(即臨水夫人)。

若以臨水夫人為配祀神明,則台灣有許多寺廟,例如台南重慶寺、鹿耳門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開隆宮(主祀七娘媽)、玄明保安宮(主祀宣靈王)和天和宮(主祀諸府千歲)。

2014年12月28日至2015年1月3日,將啟建甲午年慶成禳災祈安三朝清醮。

2020年更名為「開基臨水夫人媽廟」,並經臺南市政府備查。

主神

臨水夫人(767—792年)姓陳名靖姑,又稱「順天聖母」、「順懿夫人」。父陳昌、母葛氏、夫劉杞。一說福建古田臨水鄉人,一說福州下渡人。據說陳靖姑年少時就異常聰穎,而且有通幻、通靈的能力。長大後嫁給劉杞為妻,懷孕幾個月後,福建一帶鬧大旱災,陳靖姑雖然已懷孕數月,仍帶著身孕設壇施法祈雨,果獲普降甘霖,解除旱象,陳靖姑卻因設壇施法,動了胎氣而流產隕命,年僅二十四歲,死時發下誓言:「死後要做助產之神,專門救助難產婦女」。因此,產婦如果想要生子,拜註生娘娘或送子觀音;想要生產順利,就拜臨水夫人,人民稱為「救產護胎佑民女神」。

傳說她與林紗娘李三娘義結金蘭,同赴閭山學法,師承許旌陽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後,世稱三奶夫人閭山派中,有道士三奶夫人為宗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夫人派」,又稱「紅頭法師」;而另一部份道士奉法主真君為宗師,以黑頭巾作為派別之標記,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2]

臨水夫人有伏蛇精、捉鬼魅的功績,其造像多為一手持寶劍、一手持龍角(法角),具有降妖伏魔的神威力量,同時保有救苦救難、慈悲普度的母親形象。

據說琉球群島海神懿德夫人,即為臨水夫人弟子。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3]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Linsui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 蔡百銓 《定居衝突期與商業發展期族群守護神與關公崇拜》. [2014-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3.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