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雀石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孔雀石綠是一種有毒的三苯甲烷類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既是染料,也是消毒劑,可致癌。其製成可由1摩爾(mol)的苯甲醛和2摩爾的二甲苯胺在濃鹽酸混和下,加熱縮合成隱色素鹼,在酸性下加過氧化鉛使其氧化,並在溶液中沉澱出色素鹼。

雖然稱作孔雀石綠,但其實它不含有孔雀石(水合鹼式碳酸銅)的成份,只是兩者顏色相似而已。孔雀石主要用於銅的提煉和供作顏料,並不用於水產養殖業。

殺菌劑

孔雀石綠是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晶體,可用作治理魚類魚卵寄生蟲真菌細菌感染,如魚場的魚卵容易感染的真菌。孔雀石綠也常用作處理受寄生蟲影響的淡水水產。但對於脂鯉鲶魚等海產,孔雀石綠有高度毒性、高殘留等副作用,故使用時,通常只下一半份量。

加拿大在1992年發現人類若進食含孔雀石綠的魚類,會對健康構成重大影響,主要是孔雀石綠中的三苯甲烷基團可引致肝癌。因此,孔雀石綠被列為第二類危險物品,很多國家已經禁用。不過,基於孔雀石綠低廉的生產成本及容易使用,不少監管較弱的國家依然在使用中,有漁民在防治魚類感染真菌時使用,也有運輸商用作消毒,以延長魚類在長途販運中的存活時間。

雖然2002年5月中國農業部已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但於2005年8月,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出口的鰻魚產品,仍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首次下令全面回收,數日後香港發現多種淡水魚含有孔雀石綠,中國大陸因此禁止所有淡水魚出口到香港。 同年9月1日香港於來自台灣青斑海魚樣本中驗出孔雀石綠,中華民國漁業署表示會作出針對性檢驗。

染劑

孔雀石綠可用作生物染色劑,把細胞或細胞組織染成藍綠色,方便在顯微鏡下研究。孔雀石綠也用作絲綢皮革紙張的染料。要製造孔雀石綠染料,首先將其溶於熱草酸溶液,冷卻後得草酸鹽的結晶,或用鹽酸中和後,加定量的氯化鋅結晶出氯化鋅復鹽,成為綠色鹼性染料[1]

危害

研究發現,孔雀石綠進入水生動物體內後,會快速代謝成脂溶性的無色孔雀石綠。孔雀石綠具有潛在的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2],其在養殖業中的使用未得到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 FDA ) 的認可;根據歐盟法案2002 /675 /EC的規定,動物源性食品中孔雀石綠和無色孔雀石綠殘留總量限制為2μg/kg;日本的肯定列表也明確規定在進口水產品中不得檢出孔雀石綠殘留;我國在農業行業標準《NY5071- 2002無公害食品魚藥使用準則》中也將孔雀石綠列為禁用藥物。由於沒有低廉有效的替代品,孔雀石綠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屢禁不止。

危險代碼:Xn,N

危險等級:22-41-50/53-63

安全等級:26-36/37/39-46-60-61

聯合國編號:UN2811

檢測方法

孔雀石綠在水生動物體內迅速代謝成無色孔雀石綠,而無色孔雀石綠的毒性甚至超過孔雀石綠,所以通常將孔雀石綠和無色孔雀石綠的總量作為動物源性食品中孔雀石綠殘留的限量指標。孔雀石綠的檢測方法以理化檢測法和免疫學檢測法為主。其中理化檢測法包括:薄層層析法、分光光度法、 高壓液相色譜法、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等,相較之下免疫學檢測方法更為常用。

酶聯免疫檢測法(ELISA):酶聯免疫法的基本原理是將酶分子與抗體分子共價結合,結合產物不會改變抗體的免疫學特性,也不影響酶的生物學活性。此種酶標抗體可與吸附在固相載體上的抗原或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底物可在酶的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氫體由無色的還原型轉變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現顏色反應,顏色反應的深淺與樣品中相應抗體或抗原的量呈一定的比例,顯色反應可通過酶標儀進行定量測定。ELISA方法是一種特異、敏感的檢測方法,可分為: 間接競爭抑制法、抗體/抗原包被直接競爭法和夾心法。

其中間接競爭抑制法,是用人工抗原包被酶反應板後加入抗血清和待測藥物進行競爭性結合反應,洗滌後板上只留有與包被抗原結合的抗體(一抗) ,再加酶標記物的二抗與一抗結合,洗滌後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反應的產物量與被結合的一抗和二抗量呈正比,與待測樣品中相應的藥物量呈反比。其特點在於一個一抗可結合多個二抗,放大待測物的量,提高了方法的靈敏度。截至2013年的商品ELISA孔雀石綠試劑盒,都只能檢測孔雀石綠總量,不能同時檢測孔雀石綠和無色孔雀石綠各自的含量,在樣品前處理過程中應注意根據抗原抗體的類型,將目標化合物全部轉化成相對應的形態。

視頻

孔雀石綠 相關視頻

孔雀石綠,名字很美,東西卻很毒
孔雀石綠的危害

參考文獻